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崔春晖 朱卉娟 +4 位作者 黄淑馨 俞金龙 黄宗海 叶丽丽 罗云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84-308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20例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腔镜乳癌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0.0%(18/20),准确率9... 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20例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腔镜乳癌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0.0%(18/20),准确率94.4%(17/18),平均检出淋巴结数15.75枚,术后随访全组无明显伤口瘢痕,美体效果满意,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借助腔镜行乳癌根治术,可提高手术效能及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腔镜 保乳 改良根治性 前哨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及小鼠模型眼表角膜病变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晗 吕晓艳 +3 位作者 李伟 顾建 陆晓和 陈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1-1004,964,共5页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及小鼠模型眼角膜形态学改变,阐明糖尿病并发眼部疾病时眼表角膜病变特征。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及小鼠糖尿病模型...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及小鼠模型眼角膜形态学改变,阐明糖尿病并发眼部疾病时眼表角膜病变特征。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及小鼠糖尿病模型。造模16/12周后,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水平,酶法检测血游离脂肪酸及总胆固醇水平;动物处死后分离眼球,角膜HE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及小鼠体质量无明显改变(P>0.05),但摄食量、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及小鼠角膜形态学观察均表现为厚度明显增加,上皮层及基质层水肿明显。结论: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注射建立的实验性大鼠及小鼠糖尿病模型成模后16/12周,均具有明显的眼表角膜受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眼病 眼表疾病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ra对大鼠高危角膜植片IL-1β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瑾 陆晓和 +3 位作者 陈静平 党森涛 白浪 张永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9-12,15,共5页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β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IL-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 ra)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诱导新生血管后的大鼠行穿透性角...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β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IL-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 ra)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诱导新生血管后的大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0g·L-1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滴眼液治疗组、50mg·L-1的IL-1ra滴眼液治疗组,每组15只。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角膜移植物IL-1β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角膜IL-1β mRNA在上皮细胞基底层微量表达,IL-1β蛋白无表达;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移植组角膜植片上皮层、基质层均可检测到IL-1β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术后同一时间点不同移植组相比:IL-1β mRNA及蛋白的表达依次减低顺序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0g.L-1CsA组、50mg·L-1IL-1r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急性排斥期,与10g·L-1CsA滴眼液组相比,IL-1ra组降低更明显,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ra可通过影响IL-1β的表达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新生血管生成,减轻免疫性炎性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移植物排斥 受体 白细胞介素-1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s在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白浪 陆晓和 +3 位作者 于健 钟彦彦 武海军 熊柯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1-495,共5页
目的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组织TLR2、TLR3、TLR4mRNA的表达,研究TLR2、TLR3、TLR4在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F级雌性SD大鼠108只为受体,SPF级Wistar大鼠36只为供体,另取SPF级雌性SD大鼠6只12只眼为正常对照组。受... 目的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组织TLR2、TLR3、TLR4mRNA的表达,研究TLR2、TLR3、TLR4在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F级雌性SD大鼠108只为受体,SPF级Wistar大鼠36只为供体,另取SPF级雌性SD大鼠6只12只眼为正常对照组。受体大鼠分为3组:自体角膜移植组(A)、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B)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组(C),A、B、C组各36只大鼠接受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情况并采用排斥反应指数(RI)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第5、7、9天获取角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检测,动态观察角膜组织中TLR2、TLR3、TLR4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随时间变化,A、B、C组大鼠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混浊、新生血管生长。B组大鼠角膜RI平均在术后7d符合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A组和C组大鼠角膜的RI计分未达到排斥反应诊断标准。正常大鼠角膜可见TLR2、TLR3、TLR4mRNA表达;术后9dB组大鼠角膜TLR2mRNA的表达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3mRNA和TLR4mRNA在B组各时间点间表达的差异倍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P=0.32),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可能作为天然免疫识别受体识别移植抗原,参与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家族 穿透角膜移植 排斥反应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桑璇 陆晓和 +3 位作者 柯晓云 周瑾 袁伟 张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眼局部应用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及其对CNV化大鼠角膜组织中PPAR-γ、血管内皮生... 目的探讨眼局部应用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配体盐酸吡格列酮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及其对CNV化大鼠角膜组织中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角膜缝线法制作大鼠CNV模型,24只诱发新生血管的SD大鼠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每组各12只,并以6只正常大鼠做对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NV的生长情况,计算CNV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PPAR-γ和VEGF的表达。结果(1)盐酸吡咯列酮治疗组在第5天、第12天、第20天、第28天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96±3.07)mm2、(13·06±4·97)mm2、(24.42±5.92)mm2、(10.49±3.12)mm2,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新生血管的面积分别为(9.00±2.22)mm2、(17.25±2.11)mm2、(31.89±2.54)mm2、(19.12±3.15)mm2,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PPAR-γ在正常组角膜上表达量为2.70±2.16,在新生血管化大鼠角膜上的表达为13.30±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PPAR-γ和VEGF的表达量分别为27.40±14·34、14.90±3.67,而生理盐水处理组分别为13.30±4.71、33.70±11.06。与生理盐水处理组比较,治疗组PPAR-γ的表达大幅上升(P<0.05),VEGF的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CNV,其机制可能与活化PPAR-γ,降低CNV化角膜上VE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新生血管 吡格列酮 过氧化物酶增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80与CD86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洪华 陆晓和 +1 位作者 姚建兵 彭小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787-789,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C D80、C D86的表达,了解协同刺激分子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将F344大鼠5只及Lou大鼠25只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同种...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C D80、C D86的表达,了解协同刺激分子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将F344大鼠5只及Lou大鼠25只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同种异体组采用F344大鼠5只为供体,Lou大鼠10只为受体,对照组采用Lou大鼠5只作为供体和Lou大鼠10只作为受体。连续观察12d,进行临床及病理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细胞在移植术后C D80、C D86的表达。结果:同种异型移植组术后角膜细胞C D80、C D86的表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与临床及病理学观察结果相一致。结论:协同刺激分子C D80、C D86参与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增加从而活化局部T细胞的功能,使免疫排斥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CD86 CD80 实验研究 协同刺激分子 移植术后 同种异体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角膜细胞 病理学观察 对照组 发病机制 基因移植 连续观察 技术检测 流式细胞 同种异型 观察结果 分子表达 大鼠 步研究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血管新生机制与调控新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研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9期708-710,714,共4页
正常角膜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处于稳定的"血管赦免"状态,这也是角膜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但在某些特定情况,如缺氧、炎症和角膜干细胞缺乏时,角膜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被打破,角膜血管化开关开启,角膜缘毛细... 正常角膜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处于稳定的"血管赦免"状态,这也是角膜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但在某些特定情况,如缺氧、炎症和角膜干细胞缺乏时,角膜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被打破,角膜血管化开关开启,角膜缘毛细血管网通过血管新生和血管生成产生新生血管,使角膜无血管状态被破坏。我们从正常角膜的无血管状态、角膜血管新生启动机制、血管的生长过程和几种主要调控因子等方面对角膜血管新生机制与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血管新生 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大鼠角膜NF-κB及其下游因子ICAM-1、VEGF的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洪华 陆晓和 +3 位作者 张永强 彭小娟 姚建兵 袁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614-616,共3页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角膜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5只,体重200~250g。10%...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角膜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5只,体重200~250g。10%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后立即摘除眼球共10个,剪下完整角膜(带角膜缘),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每份标本连续制作4张4μm切片,1张行HE染色,其余3张分别用于NF-κB、ICAM-1、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结果:正常的大鼠角膜中,NF-κB及其下游因子ICAM-1、VEGF在角膜上皮层细胞内有较弱的基础表达,主要表达在基底层细胞;而在角膜基质层及内皮细胞未见阳性表达;NF-κB、ICAM-1、VEGF在正常大鼠角膜的表达部位及表达强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NF-κB可能通过调控ICAM-1、VEGF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角膜移植后新生血管的演变
9
作者 张研 陆晓和 李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34只(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分别于术后第4天、第7天、第15天和第30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 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演变。方法SPF级雌性SD大鼠34只(34眼)行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分别于术后第4天、第7天、第15天和第30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利用公式C/12×3.14×[r2-(r-I)2]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占全角膜面积的百分比。结果移植后的32眼(剔除1只死亡鼠及1只丢失鼠)中出现新生血管29眼,占90.6%。新生血管最初环角膜缘呈毛刷状生长,后向角膜中央蔓延。高峰时期交叉密布成网状,以后逐渐萎缩。角膜移植后第4天、第7天、第15天和第30天角膜新生血管平均面积分别为(11.83±3.35)mm2、(18.52±3.96)mm2、(14.38±4.28)mm2和(6.00±1.84)mm2,总体平均面积为(12.68mm±1.87)mm2;新生血管面积占角膜面积百分比值均数分别为(30.76±8.72)%、(65.25±12.78)%、(59.35±14.48)%和(36.15±10.90)%,总体为(48.67±6.38)%。结论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无干预下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极高,且新生血管来源于结膜角膜缘的毛细血管丛。术后血管新生立即开始,因此应尽早开始抗炎治疗,防止新生血管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内酯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丽娟 陆晓和 +1 位作者 袁伟 宫玉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0-172,177,共4页
目的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的影响,探讨其抑制新生血管的机制。方法经缝线诱导CNV模型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CNV对照组、螺内酯灌胃组(灌胃螺内酯150mg·kg-1·d-1)... 目的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的影响,探讨其抑制新生血管的机制。方法经缝线诱导CNV模型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CNV对照组、螺内酯灌胃组(灌胃螺内酯150mg·kg-1·d-1),每组10只10眼;另取大鼠10只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建模后第3天、第7天、第12天各组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计算CNV生长面积,各组大鼠均于术后第12天取角膜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缝线后各时间点上,新生血管对照组CNV的面积分别为(2.549±1.315)mm2、(13.998±2.999)mm2、(23.266±2.833)mm2,螺内酯灌胃组分别为0mm2、(8.454±2.830)mm2、(15.189±3.676)mm2,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血管对照组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量为22.660±4.158,而螺内酯灌胃组为12.460±1.754,与新生血管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全身应用有效地抑制了大鼠CNV的生长,其对VEGF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螺内酯抑制CNV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内酯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光陡峭轴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孔宁 陆晓和 李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5,189,共3页
目的探讨散光陡峭轴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35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4例16眼,采用11点钟位透明角膜3.0 mm切口;B组14例19眼,在散光陡峭轴方位行透明角膜3.0 mm切口。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散光陡峭轴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35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4例16眼,采用11点钟位透明角膜3.0 mm切口;B组14例19眼,在散光陡峭轴方位行透明角膜3.0 mm切口。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患者角膜散光及裸眼远、近视力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62±0.20、0.71±0.62、0.75±0.20,近视力分别为0.49±0.18、0.51±0.20、0.62±0.20;B组各时间点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84±0.52、0.86±0.22、0.91±0.42,近视力分别为0.57±0.26、0.61±0.22、0.69±0.18,B组各时间点均好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散光分别为(1.13±0.64)D和(1.03±0.34)D,B组分别为(0.89±0.40)D、(0.56±0.38)D,B组角膜散光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于散光陡峭轴行角膜切口可以降低白内障术后的角膜散光,提高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远、近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角膜切口 散光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