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个性化护理 被引量:5
1
作者 沈琼 余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14期54-54,76,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治疗的25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治愈出院203例,好转51例,住院时间6~24d,平均(8.2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治疗的25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治愈出院203例,好转51例,住院时间6~24d,平均(8.29±3.12)d。结论细致、全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消化性溃疡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个性化护理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rotouch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卢敏 陈新杰 +1 位作者 黄纯炽 毛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45-1248,共4页
目的:研究Fibrotouch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组,分析各组治疗前后LSM值及相关血清学指标有无差异。结果:非肝硬化组治疗前后LSM值分别为13.25±1.16、7.32&... 目的:研究Fibrotouch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组,分析各组治疗前后LSM值及相关血清学指标有无差异。结果:非肝硬化组治疗前后LSM值分别为13.25±1.16、7.32±0.65(P<0.05),肝硬化组治疗前后LSM值分别为23.76±7.42、19.15±6.82(P<0.05),非肝硬化组LSM值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5);非肝硬化组及肝硬化组LSM值均与ALT、AST、TBIL、GGT呈正相关关系,与ALB呈负相关关系(P<0.05),且均与ALP无相关性(P>0.05);LSM在非肝硬化组与PLT无相关性(P>0.05),而在肝硬化组与PLT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ibrotouch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的有效方法 ,但需注意肝功、PLT等因素对肝脏硬度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脏硬度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3
作者 毛华 丘文丹 +1 位作者 唐银丽 卢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3-915,共3页
目的:探讨测定唾液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7例(GERD组),慢性胃炎患者29例(慢性胃炎组),健康者20例(健康对照组),晨起空腹收集唾液3~5mL,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唾液中... 目的:探讨测定唾液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7例(GERD组),慢性胃炎患者29例(慢性胃炎组),健康者20例(健康对照组),晨起空腹收集唾液3~5mL,以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唾液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GERD组PGⅠ浓度、PG总浓度均较高(PⅠ=0.00,P总=0.01);与慢性胃炎组比较,GERD组PGⅠ浓度较高(P=0.02)。GERD组患者的GerdQ表评分与PGⅠ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OC分析显示,PGⅠ临界值取2.5μg/L时,对GERD的诊断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71.4%。结论:唾液中的PGⅠ浓度是提示反流症状的一个敏感指标,唾液中PGⅠ浓度与胃食管反流病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 胃蛋白酶 胃食管反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无创性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丹 毛华 +1 位作者 黄纯炽 张绍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EV)的无创性指标。方法收集肝硬化住院患者274例,记录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外周血小板计数(PLT)、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粪便潜血(OB)、脾脏长径(SD)和厚度以及门静...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EV)的无创性指标。方法收集肝硬化住院患者274例,记录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外周血小板计数(PLT)、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粪便潜血(OB)、脾脏长径(SD)和厚度以及门静脉宽度。首先对150例肝硬化患者各指标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分别用预测模型与单独PLT、PLT/SD值验证另外124例肝硬化患者有无EV发生,比较这些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SD、INR及OB结果共同构建的模型可作为肝硬化患者EV的预测指标(P<0.05);AUCROC的计算结果显示:预测模型AUCROC(95%CI)为0.925(0.881,0.969),模型与PLT/SD(χ2=7.212,P=0.007)和PLT(χ2=9.412,P=0.002)有关,PLT/SD与PLT有关(χ2=0.186,P=0.666),提示预测模型对有无EV发生的预测更具优势。结论 PLT、SD、INR、OB实验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肝硬化患者发生EV的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预测模型 无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电子胃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卢敏 于长辉 +1 位作者 席建东 余建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958-3961,共4页
目的:应用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MI-3DVS)构建门脉系统的三维模型指导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与目前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对比。方法:8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LDRf组及MI-3DV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 目的:应用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MI-3DVS)构建门脉系统的三维模型指导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与目前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对比。方法:8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LDRf组及MI-3DV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1年间的再出血率、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或6个月内的再出血率无差异(P>0.05)。1年内MI-3DVS组患者再出血率明显低于LDRf分型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3DVS组中发热、胸痛、食管溃疡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LDRf分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腹胀、恶心、呕吐、食管狭窄、进食哽咽感等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MI-3DVS)来指导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可更好地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降低早期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三维重建 数字化 再出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发热、呕吐为首要表现的流行性出血热2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涛 王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416-3416,共1页
例1:男35岁,因寒战、发热6d,呕吐5d入院,查体:T38.1℃,双眼结膜充血,腹平软,上腹、左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肾区叩击痛。血常规:PLT 58.1G/L,血生化:Urea 12.1mmol/L.Cr202μmol/L,Alb34.2g/L.ALT178IU/L.AST2... 例1:男35岁,因寒战、发热6d,呕吐5d入院,查体:T38.1℃,双眼结膜充血,腹平软,上腹、左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肾区叩击痛。血常规:PLT 58.1G/L,血生化:Urea 12.1mmol/L.Cr202μmol/L,Alb34.2g/L.ALT178IU/L.AST281IU/L,尿常规示:Pr0(++)。泌尿系B超示:双。肾形态饱满.皮质回声略强。广东省疾控中心查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M、IgG抗体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首要表现 发热 呕吐 眼结膜充血 腹部压痛 UREA 疾控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食诱导脂肪因子在肠道菌群所致肥胖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舒泽 胡浩然 +4 位作者 钟惠敏 梁晓茜 王梓鸿 金少琴 毛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86,共6页
肥胖是严重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其伴随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众多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肥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asting-induced adipose factor,FIAF)在肠道菌群所致肥胖中发挥着重要... 肥胖是严重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其伴随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众多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肥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asting-induced adipose factor,FIAF)在肠道菌群所致肥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脂代谢、慢性低度炎症和代谢性内毒素血症、AMPK、缺氧等多个代谢途径。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阐明肠道菌群通过FIAF介导肥胖的完整机制。本文在总结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FIAF在肠道菌群所致肥胖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肥胖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肠道菌群 禁食诱导脂肪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