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20
1
作者 肖华 李志粱 +4 位作者 陈爱华 宋旭东 傅强 缪绯 刘映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其中56例行直接经皮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组),51例行直接经皮股动脉入路PCI(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其中56例行直接经皮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组),51例行直接经皮股动脉入路PCI(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结果A、B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大于96%,鞘管置入时间[(2.93±0.42)vs(3.07±0.54)min,P=0.14]、血管再通时间[(17.23±3.47)vs(16.81±4.86)min,P=0.61]、手术总时间[(47.04±7.53)vs(48.74±6.22)min,P=0.21]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发生率(5/51,P=0.0164)及拔管迷走反射(4/51,P=0.0327)均明显高于A组(0/56)。结论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行急诊PCI是安全可行的,而且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桡动脉入路 经皮股动脉入路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厚朴酚诱导人急性髓性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 被引量:8
2
作者 孙茂本 郭坤元 +5 位作者 胡亮杉 邓兰 李玉华 宋朝阳 贺艳杰 陈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honokiol,HNK)对人急性髓性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X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HNK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质量浓度HNK作用后KG1a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RT-PCR法检测KG1a细胞Bcl-... 目的:探讨和厚朴酚(honokiol,HNK)对人急性髓性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X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HNK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质量浓度HNK作用后KG1a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RT-PCR法检测KG1a细胞Bcl-2、Bid、Bax、Bak、Bad、P53、NF-κB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HNK(2.5、5、8、10、15、20、40μg/ml)对KG1a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1),其中24、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23、8.25μg/ml。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经HNK(5、10μg/ml)处理后,KG1a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1.16±1.27)%和(21.46±3.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3±1.10)%(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HNK(10μg/ml)处理后KG1a细胞内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显著上调,Bad轻度上调;抗凋亡基因NF-κB表达显著下调。结论:HNK能诱导人急性髓性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Bad基因表达上调及NF-κB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厚朴酚 急性髓性白血病 凋亡 BAX BAD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薪 刘映峰 +2 位作者 王世祥 汪新良 陈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92-1195,共4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中心肌细胞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择58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CHF模型,将存活的48只CHF大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低剂量...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中心肌细胞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择58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CHF模型,将存活的48只CHF大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低剂量瑞舒伐他汀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瑞舒伐他汀组(高剂量组),各16只,另12只作为假手术组。于造模4周及给药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处死,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心肌组织OPG、RANKL mRNA表达。结果给药4周后,与未治疗组和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降低,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高剂量组心肌损伤程度较未治疗组及低剂量组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未治疗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OPG、RANKL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RANKL/OPG值增高(P<0.01);与未治疗组及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心肌组织RANKL mRNA表达下调(P<0.05),RANKL/OPG值降低(P<0.05)。结论 CHF大鼠心肌细胞OPG、RANKL表达增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RANKL表达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延缓CHF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骨保护素 心室重构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沈丹彤 林仲秋 +2 位作者 潘春梅 谢志泉 李志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18-1221,共4页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慢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而体位性低血压常常作为这些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即使在不合并已知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仍...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慢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而体位性低血压常常作为这些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即使在不合并已知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仍高达7%。在高危人群中,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则增加至13%~25%。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因晕厥而急诊的患者中,有24%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有64%急诊入院的老年患者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低血压 诊断 老年人群 慢性疾病 老年患者 急诊入院 帕金森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小外径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何维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75-2177,共3页
目的:观察联合1.25mm的快速交换型(monorail)球囊和1.5整体交换型(over the wire,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的应用。方法:20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 目的:观察联合1.25mm的快速交换型(monorail)球囊和1.5整体交换型(over the wire,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的应用。方法:20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在行逆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前,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经间隔支形成的侧支循环血管,首先使用1.5mm的OTW球囊供血血管内行超选择造影,以便了解侧支循环血管的走行,指引导丝成功逆行通过侧支血管,然后采用1.25mm的monorail球囊全程顺序低压力(3~5atm)扩张侧支循环血管,从而减少侧支血管对导丝前行的阻力,为1.5mm OTW球囊或微导管通过创造条件,同时也为逆行扩张闭塞病变做准备。结果:所有1.25mm的monorail球囊均成功扩张侧支血管,1.5mmOTW球囊均逆行到达靶血管远端并完成靶病变的初次扩张,随后完成支架置入,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结合目前现有的医疗器械,联合使用1.25mm的monorail球囊和1.5mm 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CTO中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快速交换型球囊 整体交换型球囊 逆行导丝技术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护理与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傅晓华 王丽姿 刘雪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5期22-24,共3页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质量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内科护理单元整体护理实施情况、责任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通过整体护理实施情况调查,将责任护士分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3组;不合格组责任护士症... 目的研究整体护理质量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内科护理单元整体护理实施情况、责任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通过整体护理实施情况调查,将责任护士分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3组;不合格组责任护士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合格组;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整体护理实施情况与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应重视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借以促进整体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护理 护士 精神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兔自体血清在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毅 雷霄 +3 位作者 李志樑 傅强 付晓华 缪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941-3943,共3页
目的:采取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的方式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模型兔自体血清对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方法: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培养模型兔外周血源性的树突状细胞,随机分为4组... 目的:采取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的方式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模型兔自体血清对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方法: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培养模型兔外周血源性的树突状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加入PBS液,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加入制模前后两次提取的自体血清培养(10%),ox-LDL组加入ox-LDL(10μg/mL)。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14、CD86、MHCⅡ的表达,观察不同浓度的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球囊损伤后高胆固醇饮食8周免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形成,实验组自体血清共培养后的DCs表面CD86和MHCⅡ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且由CD14^+转化为CD14^-,空白组及对照组DC表型无明显变化。且实验组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明显高于空白及对照组。ox-LDL组则产生和实验组同样的效应,且更加强烈。结论:通过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兔体内存在诱导DCs成熟的抗原,DCs成熟与该动物模型AS发生发展可能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树突状细胞 自体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