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8
1
作者 贾洪顺 刘磊 +1 位作者 杨建明 全显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4,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86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分别行64层CTC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双盲状态下,在CTCA和SCA图像上分别评估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结果:以SCA结果为金...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86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分别行64层CTC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双盲状态下,在CTCA和SCA图像上分别评估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结果:以SCA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结果显示64层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病变的灵敏度为88.6%,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6.0%,阴性预测值为97.5%;64层CTCA在冠心病诊断准确性上与SC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CTCA是一种快速、无创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在图像质量满意的前提下,可作为怀疑冠心病患者常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双龙 陈文忠 +2 位作者 李铭 李志樑 徐春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CE2)A9570G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172例(LVH组)、高血压未合并LVH患者153例(NLVH组)以及对照组8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入选者ACE2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CE2)A9570G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172例(LVH组)、高血压未合并LVH患者153例(NLVH组)以及对照组8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入选者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按性别分别比较不同组别中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在女性,3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基因型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中LVH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0%和61.0%,高于NLVH组(18.7%和44.8%)及对照组(15.0%和40.0%)。在男性,3组间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LVH组G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为69.0%,高于NLVH组(47.6%)及对照组(40.0%)。结论 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基因多态性 A9570G 左心室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
作者 傅强 李志樑 +6 位作者 吴宏超 丁明学 李公信 魏向龙 严全能 赵霞 刘映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9-549,共1页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病人转诊 安全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4 位作者 傅强 李志梁 李公信 吴宏超 徐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DC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分化为成熟DC。DC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DC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分化为成熟DC。DC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与100μmol/L阿托伐他汀和ox-LDL共同孵育48h后,镜下观察DC吞噬ox-LDL的形态变化,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a、CD80、CD86、HLA-DR)的表达。结果:经阿托伐他汀处理的DC可下调CD1a、HLA-DR的表达,抑制DC对ox-LDL的吞噬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活性,推测是他汀类药物免疫调节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树突状细胞 吞噬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人单核细胞源性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朝俊 李志梁 +4 位作者 傅强 缪绯 雷霄 吴宏超 刘映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79-881,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人外周血分离的单核细胞加入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mg/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20 mg/L)的培养液中,使其分化为DCs,培养第5天,随机分为空白...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人外周血分离的单核细胞加入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mg/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20 mg/L)的培养液中,使其分化为DCs,培养第5天,随机分为空白组(PBS培养液),实验组(黄芪多糖,150 mg/L),对照组(脂多糖,500μg/L),混合培养48 h后,动态观察DCs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s成熟表型(CD1a、CD80、CD86、人白细胞抗原-DR)。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CD1a、人白细胞抗原DR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T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促进DCs成熟,并增加DCs的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黄芪多糖 单核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顾晓龙 严全能 +4 位作者 张园 李志梁 刘映峰 张宏兵 冼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1228-1230,共3页
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诱导凋亡作用,以及这种诱导作用与细胞内游离Ca2+的关系。方法:(1)光镜观察培养的静脉内皮细胞形态。(2)分成浓度组和时间组:浓度组加入不同浓度的UⅡ(10-9~10-6mol/L),并将硫氮... 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诱导凋亡作用,以及这种诱导作用与细胞内游离Ca2+的关系。方法:(1)光镜观察培养的静脉内皮细胞形态。(2)分成浓度组和时间组:浓度组加入不同浓度的UⅡ(10-9~10-6mol/L),并将硫氮唑酮加入对照组及10-7mol/L组;时间组则观察10-7mol/LUⅡ作用后不同时间段HUVEC的凋亡率。(3)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计算凋亡率。(4)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UⅡ促进HUVEC凋亡,二者呈时间依赖性(P<0.05);二者呈明显量效关系(P<0.05)。(2)硫氮唑酮可抑制UⅡ的诱导作用。结论:UⅡ可诱导HUVE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2+]i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血管升压素类 血液动力学过程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老和低氧对体外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沈丹彤 傅向阳 黄巧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衰老及低氧对体外培养的PASMCs形态的影响。方法:将细胞分为年轻常氧组、老年常氧组、年轻低氧组、老年低氧组,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查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低氧状态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PASMCs形态上有明... 目的:探讨衰老及低氧对体外培养的PASMCs形态的影响。方法:将细胞分为年轻常氧组、老年常氧组、年轻低氧组、老年低氧组,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查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低氧状态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PASMCs形态上有明显差别,且胞浆内F-actin分布及排列均有明显差别;老年组PASMCs的SM-α-actin含量减少比年轻组明显;低氧组PASMCs的SM-α-actin含量比常氧组减少明显。结论:衰老及低氧使PASMCs形态发生变化,均能直接刺激PASMCs的转化;衰老的平滑肌细胞受低氧刺激,SM-α-actin变化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细胞 衰老 缺氧 SM-α-ac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干预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朝俊 傅强 +1 位作者 李玥珺 李志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02-1805,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源性树突状细胞(DCs)的基因表达和其功能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黄芪多糖的抗AS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健康人外周血分离PBMC源性DCs和血清作为研究对象,培育5 d后,随机分为APS组和对照组。其...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源性树突状细胞(DCs)的基因表达和其功能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黄芪多糖的抗AS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健康人外周血分离PBMC源性DCs和血清作为研究对象,培育5 d后,随机分为APS组和对照组。其中APS组给予200 mg/L APS孵育过夜,对照组不给干预。通过基因芯片和RT-PCR技术,观察APS处理PBMC源性DCs的免疫功能和其他基因表达的差异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S组CD36(0.97±0.23 vs5.45±1.14)、IL-27(1.08±0.22 vs 2.97±0.61)基因表达相对量显著性上调;APS组IFI16(0.98±0.18 vs 0.46±0.11)基因表达相对量显著性下调。结论适量的APS可以上调DCs膜表面与抗原递呈相关的CD36、IL-27的表达,下调IFI16的表达,对增加DCs的免疫活性,促进DCs的成熟与分化有显著的影响。APS对AS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地干预作用,有着重要的积极地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树突状细胞 基因表达 CD36 IL27 IFI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治策略相关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鹏 李平 +1 位作者 缪绯 朱贤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CAA)临床诊断方法优势与不足,观察经皮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并确诊的48例CA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组),15例接受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支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CAA)临床诊断方法优势与不足,观察经皮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并确诊的48例CA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组),15例接受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支架植入组)。对比分析诊治策略及治疗后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48例CA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心电图、心脏X线片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对CAA检出率低,CTA、MR检出率稍高,冠状动脉造影(CAG)可提供准确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治疗后随访6个月,药物治疗虽为CAA基本治疗方法,但疗效有限;支架植入疗效良好,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结论 CAG是诊断CAA最准确有效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治疗CAA具有创伤小、风险较低、手术时间短、疗效较肯定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造影 药物治疗 覆膜支架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