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单莎瑞 黄国志 +1 位作者 曾庆 汪孝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8-563,共6页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给予患侧下肢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踝关节背伸、内翻程度调节正负电极片位置及具体适应的刺激量30min/次,1次/d,每周6次,共3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给予任何电刺激。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并获取两组患者步态参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均提高(P<0.05),步态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幅、步频、步行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称性步态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神经肌肉电刺激 步态分析 时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用于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2
作者 黄国志 梁东辉 +1 位作者 樊涛 覃剑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3-434,共2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分别进行体外冲击波冲击腰脊神经后支损伤部位和电脑中频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2例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分别进行体外冲击波冲击腰脊神经后支损伤部位和电脑中频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在改善疼痛症状方面近期作用显著,治疗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7.06%)(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是腰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急性腰痛导致疼痛矩阵改变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自平 吴文 +2 位作者 张珊珊 郭世贵 杨建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1-205,共5页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观察针刺治疗腰痛时脑疼痛矩阵的变化。方法:先在15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的右侧腰部肌肉注射0.3 ml 2.4%的氯化钠溶液,产生实验性腰痛;然后将所有受试者按随机...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观察针刺治疗腰痛时脑疼痛矩阵的变化。方法:先在15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的右侧腰部肌肉注射0.3 ml 2.4%的氯化钠溶液,产生实验性腰痛;然后将所有受试者按随机方法分配给针刺组(真针刺)和触觉组(假针刺);刺激各受试者右下肢委中穴,同时采集脑fMRI信号;最后应用SPM8软件处理fMRI信号。结果:相对于假针刺的fMRI结果,针刺组岛叶显示显著正激活,而前扣带回显示显著负激活;但两组在疼痛矩阵的感觉部分(S1和S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真、假针刺治疗腰痛都可以引起脑疼痛矩阵中不同部位的改变;其中在疼痛矩阵的情绪部分(岛叶和扣带回)二者间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腰痛 针刺 疼痛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康玲 吴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4-476,共3页
颈椎病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者。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五型[1]。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牵引、推拿、物... 颈椎病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者。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五型[1]。传统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牵引、推拿、物理治疗及药物综合治疗,部分神经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还需行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患者 颈椎间盘退变 近期疗效 靶点治疗 射频热凝 同类型 神经根型 药物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疼痛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程健 吴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描绘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Web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brainmap自建库至2016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f MRI研究。利用Icbm2tal软件...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描绘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特点。材料与方法数据库检索Pubmed、EMBASE、Web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brainmap自建库至2016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f MRI研究。利用Icbm2tal软件将Talairach坐标统一转换为MNI坐标,依据ALE手册中数据录入方法将坐标数据分组录入,使用Ginger-ALE 2.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脑区ALE分布图。结果纳入20篇文献,共389名慢性疼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慢性疼痛会导致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出现异常。选取岛叶作为种子点,研究发现:岛叶和楔前叶;岛叶和前扣带回;岛叶和后扣带回;岛叶和顶下小叶;岛叶和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均出现异常。结论静息态下慢性疼痛患者的岛叶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异常,反映出疼痛脑加工与感知觉辨认、认知和情绪相关脑区活动有关,为慢性疼痛下的神经认知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疼痛与脑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功能连接 磁共振成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