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损伤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保护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鲁辛 吕俊 +2 位作者 张桦 陈宏 蔡德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6-169,共4页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损伤β细胞(RIN-m)功能的保护,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常规培养RIN-m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0nmol/LAngⅡ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各组干预24h后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基础(3.3mmol/L)和葡萄糖(16.7mmol...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损伤β细胞(RIN-m)功能的保护,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常规培养RIN-m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0nmol/LAngⅡ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各组干预24h后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基础(3.3mmol/L)和葡萄糖(16.7mmol/L)刺激下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量;DCFH-DA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RIN-m细胞解偶联蛋白2(UCP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各组基础胰岛分泌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高糖刺激下,100nmol/LAngⅡ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氯沙坦预处理组胰岛素分泌量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较AngⅡ组明显增加(P<0.001);②100nmol/LAngⅡ组细胞内ROS水平、UCP2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氯沙坦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较100nmol/LAngⅡ组显著降低(P<0.001)。结论AngⅡ损伤β细胞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的作用,减少β细胞内ROS水平,下调UCP2表达,最终对β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Β细胞 胰岛素分泌 解偶联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迪 刘长虹 +4 位作者 章锦才 蔡德鸿 杨晓喻 李世轶 钟惠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6-1389,共4页
目的研究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的抑制作用,探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口源性口臭的效果。方法(1)选择中间普雷沃菌,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唾液链球菌作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西吡氯铵含片对四种实验菌的最... 目的研究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的抑制作用,探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口源性口臭的效果。方法(1)选择中间普雷沃菌,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唾液链球菌作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西吡氯铵含片对四种实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使用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测量加入西吡氯铵含片的三种菌培养液厌氧培养4 h和8 h后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数值;(3)通过检测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长短以及VSCs水平的下降情况,来评价西吡氯铵含片在人体内抑制致臭菌,降低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消除口臭的功效。结果(1)西吡氯铵含片对所有实验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2)西吡氯铵含片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产VSCs的效果明显,其效果与氯己定的抑菌效果相近;(3)与蒸馏水漱口相比,口腔含服一片西吡氯铵含片后,半胱氨酸激发VSCs的水平下降百分比明显(P<0.05),作用持续时间为230 min。结论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治疗口源性口臭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吡氯铵含片 口臭 致臭菌 挥发性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肝巨噬细胞表达的FasL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袁柏思 朱人敏 +5 位作者 张晓华 史薇 罗婉莹 杨妙芳 王琳 何小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80-482,490,共4页
目的:探讨肝巨噬细胞表达的Fas配体(FasL)在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AP小鼠模型。雄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腹腔注射0.1m l等渗盐水,4 h后心脏穿刺抽血,并处死小鼠留取标本;另4组... 目的:探讨肝巨噬细胞表达的Fas配体(FasL)在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AP小鼠模型。雄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腹腔注射0.1m l等渗盐水,4 h后心脏穿刺抽血,并处死小鼠留取标本;另4组均腹腔注射雨蛙素50μg/kg,每4 h注射1次至24 h,分别在4、8、16和24 h心脏穿刺抽血,并处死小鼠留取标本。用自动化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LDH和AMY的浓度,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FasL浓度,用W estern b lot检测肝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雨蛙素诱导的小鼠AP组与对照组相比,各个检测时间点血清AST、ALT、LDH、AMY水平明显增加。在4、8、16和24 h时AP组血清FasL浓度为(532.17±46.92)、(496.73±32.62)、(485.57±18.31)和(448.08±26.44)pg/m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0.34±6.81)pg/m l,AP组各检测时间点肝FasL蛋白表达也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P通过上调肝巨噬细胞表达的FasL介导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肝损伤 FAS配体 肝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纯化与培养的改进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嘉 张桦 蔡德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54-1456,共3页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分离纯化大鼠胰岛后进行内皮细胞选择性培养,使用UEA-1包被的免疫磁珠对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纯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经典的内皮细胞标志物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和CD34...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分离纯化大鼠胰岛后进行内皮细胞选择性培养,使用UEA-1包被的免疫磁珠对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纯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经典的内皮细胞标志物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和CD34的表达和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能力。结果:胰岛培养4-5d后,可见内皮细胞从贴壁的胰岛内爬出,通过UEA-1包被的免疫磁珠筛选出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接种后24h细胞开始贴壁。该细胞具有单层生长、接触抑制的特性。大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WF和CD34,可摄取Dil-Ac-LDL。结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D肽修饰壳聚糖作为种植体表面基因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迪 刘长虹 +4 位作者 章锦才 蔡德鸿 杨晓喻 李世轶 钟惠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索改善钛种植体表面处理的新方法,提高种植体植入后成骨效率。方法将RGD肽与壳聚糖(CS)通过酰化反应发生偶联形成RGD-CS,采用复凝聚法制备RGD-CS/pDNA复合体,并将RGD-CS/pDNA复合体接枝到经物理、生化处理后的纯钛表面。采用红外... 目的探索改善钛种植体表面处理的新方法,提高种植体植入后成骨效率。方法将RGD肽与壳聚糖(CS)通过酰化反应发生偶联形成RGD-CS,采用复凝聚法制备RGD-CS/pDNA复合体,并将RGD-CS/pDNA复合体接枝到经物理、生化处理后的纯钛表面。采用红外光谱仪和元素分析仪对RGD-CS进行化学结构的表征检测,凝胶电泳阻滞试验结合原子力显微镜观察RGD-CS对质粒的包裹情况及RGD-CS/pDNA复合体的形态,EB染色法检测钛片表面RGD-CS/pDNA复合体的接枝效果。结果红外光谱检测结合元素分析表明,CS和RGD肽偶联成功;凝胶电泳阻滞试验结合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表明,在N/P≥2时,RGD-CS与pDNA完全复合,RGD-CS/pDNA复合体呈类球形;EB染色表明RGD-CS/pDNA复合体接枝钛片成功。结论经RGD肽修饰的壳聚糖可以携带pDNA作为钛种植体表面质粒包装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D肽 壳聚糖 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塞那肽对间歇性高糖环境下胰岛INS-1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静 陈宏 +4 位作者 张桦 张振 孙嘉 刘婷婷 蔡德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9-381,共3页
目的评价间歇性高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及艾塞那肽(Exenatide)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大鼠胰岛INS-1细胞分为5组;正常糖(5.5mmol/L)对照组、恒定性高糖(30mmol/L)组和恒定性高糖+Exenatide(100nmol/L)组按分组所述对细胞进行培养,间歇性高... 目的评价间歇性高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及艾塞那肽(Exenatide)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大鼠胰岛INS-1细胞分为5组;正常糖(5.5mmol/L)对照组、恒定性高糖(30mmol/L)组和恒定性高糖+Exenatide(100nmol/L)组按分组所述对细胞进行培养,间歇性高糖组和间歇性高糖+Exenatide组采用高糖与正常糖交替(每24h更替1次)培养细胞。培养7d后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同时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糖对照组比较,恒定性高糖组及间歇性高糖组细胞内ROS、XOD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尤以间歇性高糖组更为明显。恒定性高糖+Exenatide组的ROS、XOD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恒定性高糖组(P<0.05),而间歇性高糖+Exenatide组明显低于间歇性高糖组(P<0.01);恒定性高糖+Exenatide组和间歇性高糖+Exenatide组的细胞增殖活性与正常糖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间歇性高糖和恒定性高糖均能增加大鼠INS-1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尤以间歇性高糖更为明显;Ex-enatide可显著减轻高糖对细胞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样肽1 间歇性高糖 INS-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OH)_2D_3对模拟失重大鼠股骨远端松质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平 蔡德鸿 +2 位作者 黄震 陈宏 杨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58-162,共5页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对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股骨远端松质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自由活动组、悬吊对照组和悬吊实验组,同时悬吊实验组给予1,25-二羟维生素D3皮下注射(0.05μg/kg.d),实验期为14d、28d...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对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股骨远端松质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自由活动组、悬吊对照组和悬吊实验组,同时悬吊实验组给予1,25-二羟维生素D3皮下注射(0.05μg/kg.d),实验期为14d、28d。取股骨远端沿冠状面切开,蒸馏水冲洗净骨髓腔,乙醇梯度脱水,表面喷金后利用扫描电镜对大鼠股骨远端松质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悬吊对照组与自由活动组比较大鼠骨小梁变细,断裂,数目减少,胶原纤维排列杂乱,微损伤增多;悬吊实验组较悬吊对照组大鼠骨小梁数目增多,胶原纤维排列规整,未见明显微骨折发生,且悬吊14d实验组较悬吊28d实验组保持了更好的微结构。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能够对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股骨远端松质骨的超微结构产生有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1 25-二羟维生素D3 骨生物力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重与骨代谢调节失衡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平 蔡德鸿 黄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02-505,共4页
关键词 失重飞行 调节失衡 骨代谢 人体生理系统 航天医学研究 平衡状态 航天飞行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偶联蛋白-2在胰腺β细胞中的作用
9
作者 鲁辛 蔡德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333-3334,共2页
2型糖尿病是世界广泛流行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lucose 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SIS)障碍。线粒体通过偶联葡萄糖氧化产生ATP往GSI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β细胞高表达... 2型糖尿病是世界广泛流行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lucose 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SIS)障碍。线粒体通过偶联葡萄糖氧化产生ATP往GSI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β细胞高表达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该蛋白解偶联氧化磷酸化使细胞内ATP含量减少.从而损伤β细胞功能并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本文就UCP2在胰腺β细胞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偶联蛋白-2 胰腺Β细胞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INSULIN PROTEIN 2型糖尿病 葡萄糖氧化 ATP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