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淋巴系统解剖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
1
作者 范咏言 何培坤 +2 位作者 李彦颐 王丽娟 聂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近年来,中枢神经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中枢神经淋巴系统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围绕血管壁形成的胶质淋巴系统,以及脑膜静脉窦伴行的脑膜淋巴管组成,具有代谢废物清除、免疫功能、信号转导、物质运输和药物递送等功能,并受到... 近年来,中枢神经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中枢神经淋巴系统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围绕血管壁形成的胶质淋巴系统,以及脑膜静脉窦伴行的脑膜淋巴管组成,具有代谢废物清除、免疫功能、信号转导、物质运输和药物递送等功能,并受到水通道蛋白4、血流动力学、睡眠与昼夜节律等因素的调控。同时,该系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综述围绕中枢神经淋巴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功能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淋巴系统 胶质淋巴系统 脑膜淋巴管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与排尿症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子淇 杨瑞 +2 位作者 黄文琳 蔡梦飞 张玉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3-469,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与排尿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夜间高血压(nocturnal hypertension,N...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与排尿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夜间高血压(nocturnal hypertension,NH),将患者分为两组:有夜间高血压的PD患者(PD-NH组)和无夜间高血压的PD患者(PD-nNH组),对排尿指标进行组间比较。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测量值计算血压平均真实变异性(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并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其相关指标。结果87例PD患者中,46例(52.87%)存在NH。PD-NH组膀胱残余尿量(post void residual,PVR)[1.00(0.00,21.25)mL]多于PD-nNH组[0.00(0.00,5.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7.000,P<0.05)。经广义线性模型分析,PD患者ARV主要受性别(OR=1.234,95%CI:1.050~1.451)和PVR(OR=1.003,95%CI:1.001~1.005)影响。结论在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心血管系统与泌尿系统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下尿路症状 夜间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膀胱残余 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yc下游调控基因1加重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黄海锋 高玉元 +1 位作者 段青蕊 王丽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8-803,共6页
目的 探究N-myc下游调控基因1(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1,NDRG1)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VEC)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提取并培养小鼠... 目的 探究N-myc下游调控基因1(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1,NDRG1)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VEC)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提取并培养小鼠原代BMVEC,电镜观察氧糖剥夺后原代BMVEC线粒体形态。体外培养bEnd.3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构建OGD模型)、小干扰RNA阴性对照(si-NC)组、NDRG1干扰RNA(si-NDRG1)组、阴性对照造模(OGD+si-NC)组、NDRG1干扰造模(OGD+si-NDRG1)组(n=3)。模型组、OGD+si-NC组和OGD+si-NDRG1组构建OGD模型,si-NC组和OGD+si-NC组进行si-NC转染,si-NDRG1组和OGD+si-NDRG1组进行si-NDRG1转染,检测各组细胞活力、丙二醛、谷胱甘肽、Fe^(2+)水平、脂质过氧化水平、NDRG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及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GD处理后的细胞贴壁数量显著减少,胞质出现肿胀现象,细胞活力显著降低[(37.68±2.43)%vs(96.34±12.08)%,P<0.05],GPX4明显下调(0.78±0.02 vs 1.15±0.01,P<0.01),ACSL4(1.45±0.04 vs 0.78±0.12,P<0.01)、NDRG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1.22±0.01 vs 0.13±0.01,P<0.01)。si-NDRG1组GPX4、NDRG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i-NC组,ACSL4、谷胱甘肽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si-NC组GPX4蛋白表达及谷胱甘肽水平明显低于si-NC组和si-NDRG1组,NDRG1、ACSL4蛋白表达、丙二醛、Fe^(2+)相对荧光强度、氧化型脂质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si-NC组和si-NDR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si-NDRG1组GPX4蛋白表达及谷胱甘肽水平明显低于si-NC组和si-NDRG1组,NDRG1明显低于si-NC组,明显高于si-NDRG1组,ACSL4、Fe^(2+)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si-NC组和si-NDRG1组(P<0.05)。OGD+si-NDRG1组NDRG1、ACSL4、丙二醛、Fe^(2+)相对荧光强度、氧化型脂质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低于OGD+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低NDRG1可以通过改善铁代谢和脂质过氧化,减轻OGD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铁死亡 内皮细胞 缺氧缺血 基因 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囊泡在帕金森病中潜在诊疗价值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唐迎乐 何培坤 +2 位作者 李彦颐 王丽娟 聂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397,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的运动症状和以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睡眠障碍等为主的非运动症状,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的运动症状和以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睡眠障碍等为主的非运动症状,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以及神经元胞质内出现路易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帕金森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乏力10余年——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
5
作者 谢春格 陈洁玲 +1 位作者 甘蓉 张玉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8-320,I0001,共4页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dHMN)是罕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异质性强,临床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告1例可疑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患者发病十年,以隐匿性肢体无力起病,伴有...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dHMN)是罕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异质性强,临床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告1例可疑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患者发病十年,以隐匿性肢体无力起病,伴有肌肉萎缩,无感觉异常,神经科查体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为远端对称性运动纤维轴索损害,详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特点,符合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的特点,基因筛查提示患者有BSCL2基因突变。经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随访将近1年,患者临床症状及电生理检查无明显进展。该病例提示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的可能,善于分析临床及电生理检查资料,必要时采用基因诊断,做到早发现、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 BSCL2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结构网络改变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6
作者 铁子慧 何培坤 +3 位作者 李彦颐 段青蕊 聂坤 王丽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38-3445,共8页
目的通过神经影像学、肠道微生物学等技术探究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PD-MCI)患者脑结构网络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以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PD-MCI组29例和PD认知正常组(PD-NC)17例,收集磁共振T1加权像和弥散张量成像进行图论分析,... 目的通过神经影像学、肠道微生物学等技术探究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PD-MCI)患者脑结构网络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以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PD-MCI组29例和PD认知正常组(PD-NC)17例,收集磁共振T1加权像和弥散张量成像进行图论分析,以及粪便样本进行16s DNA分析。偏相关分析比较差异菌与差异结构网络属性以及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后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PD患者的Prevotellaceae菌、Alloprevotella菌和UCG-10的丰度与语言和记忆力认知域呈正相关,而UCG-010的丰度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肠道菌群也与多个差异脑结构网路节点特性有关;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显示,Prevotellaceae菌对于逻辑记忆的影响受到右侧岛盖部额下回的节点度的调节(IE=0.074,95%CI:0.21~0.001,P=0.046)。结论PD患者差异菌的丰度、脑结构网络与MCI的相关性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Prevotellaceae菌可能与MCI关联的特定脑结构网络有关,提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脑-肠轴介导脑网络改变影响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轻度认知障碍 脑结构网络分析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詹翠京 聂坤 +5 位作者 高玉元 李彦颐 邱轶慧 马桂贤 张玉虎 王丽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VP患者60例为VP组及帕金森病(PD)患者60例为PD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VP患者60例为VP组及帕金森病(PD)患者60例为PD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VP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VP组高脂血症(31.7%vs 15.0%)、吸烟(46.7%vs 23.3%)、饮酒(26.7%vs 11.7%)、跌倒比例(58.3%vs 23.3%)明显高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VP组国际运动障碍病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MDS-UPDRS-Ⅲ)评分、Hoeh-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39项PD问卷(PDQ-39)评分明显高于PD组(P<0.05,P<0.01),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明显低于PD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评分、MDS-UPDRS-Ⅲ评分、MMSE评分、跌倒是影响VP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相较于PD患者,VP患者血管危险因素更常见且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更严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抑郁、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下降、跌倒会降低VP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障碍 生活质量 回归分析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及脑白质高信号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柏希 王婉仪 +4 位作者 詹翠京 高玉元 聂坤 张玉虎 王丽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8期859-866,共8页
目的研究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特征及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差异,为研究VP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方法根据临床实际,健康受试... 目的研究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特征及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的差异,为研究VP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方法根据临床实际,健康受试者人数以1∶2的比例匹配,回顾性筛选符合入排标准的VP患者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PD患者、健康志愿者,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control,HC)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评估患者临床症状,采集头颅MRI参数并对3组受试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26例VP患者、26例PD患者及13例HC,与PD组相比,VP组的整体认知、精神状态更差:HAMA得分(P=0.025)更高,MMSE得分(P=0.001)、MoCA得分(P=0.008)更低;血管危险因素更多:有高血压病史(P=0.012)和卒中病史(P<0.001)的患者比例更高;运动相关脑区白质受损更严重:WMH总分(P<0.001)、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总分(P=0.001)、脑室旁周围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总分(P=0.002)、运动相关脑区PVH评分[额角帽状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2)、侧脑室带状白质高信号评分(P=0.018)]、运动相关脑区DWMH评分[额叶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1)、顶叶深部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7)]、基底节白质高信号评分(P=0.002)、壳核白质高信号评分(P=0.029)更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和运动相关脑区白质损伤在V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 临床特征 脑白质高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培南诱发1例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作者 何雪桃 张玉虎 +1 位作者 陈洁玲 甘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88-491,共4页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综合征,使用美罗培南后诱发较罕见。现报告1例66岁男性,既往有“右侧颞叶脑梗死”病史,因“肺部感染”使用美罗培南3 d后出现发作性精神行为异常,发作间期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症状及体征。...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综合征,使用美罗培南后诱发较罕见。现报告1例66岁男性,既往有“右侧颞叶脑梗死”病史,因“肺部感染”使用美罗培南3 d后出现发作性精神行为异常,发作间期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症状及体征。发作期同步脑电图见反复癫痫样放电及背景活动改变。临床症状及脑电图异常在静脉使用安定后明显改善,符合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诊断标准。停用美罗培南后,短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后无再发。临床医生需注意因美罗培南的神经毒性诱发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尤其在既往有额颞区陈旧病灶的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美罗培南 脑电图 神经毒性 脑损伤 精神行为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