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弧光所致黄斑区光损伤的OCT图像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邵东平 杨晓然 +2 位作者 李敏超 梁雪芬 杨洁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电弧光所导致的黄斑区慢性光损伤的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的特征。方法 2010年3至2012年12月期间,选取来自本地区相关工厂从事电弧焊工作的焊工68人136眼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90D... 目的探讨电弧光所导致的黄斑区慢性光损伤的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的特征。方法 2010年3至2012年12月期间,选取来自本地区相关工厂从事电弧焊工作的焊工68人136眼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90D前置镜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自动视野计检查和高分辨率的OCT检查。所有受试者的病史在入选前均经过仔细筛选,排除患有其他眼底疾病或曾有过眼内手术史以及接受过其他强光照射者。结果所有受试者的眼前节检查、眼底红光反射、视野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68人136眼中,26眼(19.12%)的眼底检查显示出小的圆或椭圆形的暗黄色黄斑区病灶,边界不清。44眼(32.35%)的OCT图像显示出不同程度黄斑区的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连接带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紊乱、断裂、缺失,其中Ⅰ级损伤10眼,发生率为7.35%;Ⅱ级损伤12眼,发生率为8.82%;Ⅲ级损伤16眼,发生率为11.76%;Ⅳ级损伤6眼,发生率为4.41%,最大缺失长度达到416μm。结论高分辨率OCT可以在没有出现任何视觉症状之前就能发现微小的黄斑损伤,是早期诊断或筛查黄斑病变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区光损伤 视网膜损伤 电弧光 光化学损害 视网膜色素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远标 赵柳宁 +5 位作者 刘斐 肖小波 周强 廖爱平 刘国颖 刘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4-937,共4页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及1年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角膜最薄点厚度并计算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飞秒激光LASIK术前与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0,P>0.05)。飞秒激光LASIK术后1、3、6个月及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7,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最薄点厚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10,P<0.01)。飞秒激光LASIK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角膜后表面高度与SE、AD、RBT、AP/TCT及"(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良好,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角膜最薄点厚度逐渐增加并于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高度 中央角膜最薄点厚度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光性视网膜病变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晓然 邵东平 +1 位作者 梁雪芬 杨洁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观察电焊弧光对电焊工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损坏情况。方法收集电焊工人41例82眼和正常健康自愿者30例60眼,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前节检查、裂隙灯+9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观察电焊弧光对电焊工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损坏情况。方法收集电焊工人41例82眼和正常健康自愿者30例60眼,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前节检查、裂隙灯+90D前置镜进行眼底检查、电脑全自动视野计检查、高分辨率OCT等检查。结果试验组裸眼视力:0.1~0.2者2眼,0.3~0.4者4眼,0.5~0.6者7眼,0.7~0.9者18眼,≥1.0者51眼,试验组41例82眼中,除1例双眼裸眼视力0.4,矫正视力只能达到0.7外,其他所有患者的矫正视力均能达到1.0。对照组裸眼视力:0.1~0.2者1眼,0.3~0.4者3眼,0.5~0.6者6眼,0.7~0.9者15眼,≥1.0者35眼,对照组中所有受试对象的矫正视力均能达到1.0。2组受试对象的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常规眼底检查发现黄斑区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的暗黄色改变者22眼(占26.8%),其中双眼改变的9例18眼,单眼改变的4例4眼。试验组41例82眼中有64眼的OCT出现程度不等感光细胞层损伤,发生率为78.0%,表现为:感光细胞内外节连接带断裂、缺损,严重者色素上皮层内层缺损。正常对照组均未见有明显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改变。结论电焊弧光可以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的损害和缺失,OCT相当于活体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损伤范围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焊弧光 视网膜 感光细胞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位置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邵东平 钟敬祥 +2 位作者 刘斐 杨晓然 朱春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7-599,共3页
目的探讨颞侧和上方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表面形态的不同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4例54眼,将患者随机分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检查术前、术后1d、... 目的探讨颞侧和上方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表面形态的不同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4例54眼,将患者随机分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检查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和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A组SIA分别为(0.70±0.34)D、(0.64±0.29)D、(0.60±0.27)D、(0.55±0.26)D,B组分别为(1.18±0.48)D、(1.05±0.42)D、(0.88±0.38)D、(0.77±0.35)D。术后1d,A组SIA较B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SIA逐渐有减小趋势,但A组SIA仍小于B组,术后3个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组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SAI、SRI较B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SAI、SRI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AI、SRI仍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组SAI、SRI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各相应时间点SAI、SRI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操作方便,术后SIA、SAI、SRI均小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小,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手术源性散光 角膜切口 角膜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在白内障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邵东平 刘斐 朱春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4-667,共4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在白内障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106例(106眼)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下手术,对照组在角膜接触镜观察系统下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 目的探讨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在白内障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106例(106眼)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下手术,对照组在角膜接触镜观察系统下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57~80(68.84±7.1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95(81.99±7.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大幅度提高,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组之间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角膜切口渗漏6例,瞳孔缩小5例,角膜轻度水肿4例,视网膜出血2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3例;术后前房积血4例,眼压升高6例,角膜水肿6例,前房非感染性渗出2例,后发性白内障10眼,视网膜脱离复发3例。对照组术中角膜切口渗漏4例,瞳孔缩小4例,角膜轻度水肿3例,视网膜出血3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4例;术后前房积血5例,眼压升高5例,角膜水肿7例,前房非感染性渗出3例,后发性白内障8例,视网膜脱离复发4例。结论在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下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能缩短手术时间,快速恢复视功能,避免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观察系统 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 白内障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星ICE技术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邵东平 刘斐 杨晓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白星增加控制与效率(increased control and efficiency,ICE)技术在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5例(115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眼)和试验组(59眼),分别采用白星及白星ICE能量释放模式行双手微... 目的探讨白星增加控制与效率(increased control and efficiency,ICE)技术在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5例(115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眼)和试验组(59眼),分别采用白星及白星ICE能量释放模式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2组术中所用的平均超声能量、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视力、角膜水肿程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平均超声能量分别为:Ⅱ级核(9.23±1.11)%,Ⅲ级核(14.11±3.01)%,Ⅳ级核(19.23±2.20)%;试验组平均超声能量分别为:Ⅱ级核(7.21±1.50)%,Ⅲ级核(11.99±3.20)%,Ⅳ级核(16.01±2.11)%。对照组有效超声时间分别为:Ⅱ级核(6.95±1.19)s,Ⅲ级核(11.10±1.53)s,Ⅳ级核(16.23±2.25)s;试验组有效超声时间分别为:Ⅱ级核(5.21±2.05)s,Ⅲ级核(8.99±2.35)s,Ⅳ级核(12.45±2.78)s。试验组Ⅲ级以上核硬度的平均能量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1d,对照组角膜无水肿者42眼,1级角膜水肿者11眼,2级角膜水肿者3眼;试验组角膜无水肿者53眼,1级角膜水肿者5眼,2级角膜水肿者1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星ICE技术能量模式可有效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总超声能量,从而减轻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星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对眼部的影响及其经眼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小娜 黄艳君 邵东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96-1000,共5页
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对全球构成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SARS-CoV-2和SARS-CoV均属于人冠状病毒(HCoVs)β属,两者的基因组相似性高达79.6%,且均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感染宿主细胞。目前已有研究表明,SARS... 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对全球构成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SARS-CoV-2和SARS-CoV均属于人冠状病毒(HCoVs)β属,两者的基因组相似性高达79.6%,且均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感染宿主细胞。目前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与结膜炎具有一定相关性,SARS-CoV-2是否能经眼感染或传播的问题也备受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其通过眼部组织感染的临床确诊病例和实验室证据。本文就SARS-CoV-2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征、眼部表现及结膜囊病毒感染率作一综述,并对SARS-CoV-2经眼途径传播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眼部表现 结膜囊感染率 眼途径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