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云飞 罗宴吉 +4 位作者 冯仕庭 靳仓正 胡海菁 杜丽云 徐新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3个病灶平均大小为(25.00±1.82)mm,23个病灶出现坏死囊变;CT平扫15个病灶呈等密度,28个病...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3个病灶平均大小为(25.00±1.82)mm,23个病灶出现坏死囊变;CT平扫15个病灶呈等密度,28个病灶呈稍低密度;43个病灶T1WI均呈低/稍低信号,27个病灶T2WI呈高/稍高信号,16个病灶T2WI呈等信号;26个病灶见包膜;30个病灶显示清晰轮廓;24个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即明显强化,8个呈延迟强化,5个呈向心性强化,6个呈轻度强化。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及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瘤 胰腺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检出率 被引量:15
2
作者 何云飞 罗宴吉 +5 位作者 彭振鹏 李雪华 董帜 洪庆奋 李子平 冯仕庭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检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共43个病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P-NE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超声内镜(EUS)、PET/CT,与手术结果相对照,分析各种影像学方法对P-NEN的检...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检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共43个病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P-NE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超声内镜(EUS)、PET/CT,与手术结果相对照,分析各种影像学方法对P-NEN的检出率。结果 CT、MRI、EUS及PET/CT对P-NEN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6.74%(33/43)、94.87%(37/39)、94.59%(35/37)和51.52%(17/33)。MRI与EUS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可作为P-NEN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显像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诊断左性腺静脉变异的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应和 梁景章 +4 位作者 谭婉嫦 靳仓正 李春芳 陆巧葱 徐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左性腺静脉(LGV)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顺序选择行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患者300例,在工作站上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对LGV进行重建。结果300例中LGV总共显示271例...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左性腺静脉(LGV)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顺序选择行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患者300例,在工作站上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对LGV进行重建。结果300例中LGV总共显示271例,显影率为90.33%(271/300),在LGV显影的271例患者中共发现变异29例,发生率10.70%(29/271)。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LGV变异全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静脉 变异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 CTA与DSA诊断肾癌的应用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梁文钊 靳仓正 +1 位作者 胡海菁 李春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DSA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MSCTA与选择性肾动脉DSA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P>0.05)。结论MSCT(CTA)与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MSCTA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肠系膜混浊征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符熙 靳仓正 +2 位作者 赵宋礼 李春芳 谭婉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59-1362,共4页
目的探讨MDCT肠系膜混浊征(MM)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的MDCT表现。结果 18例恶性肿瘤中,11例(11/18,61.11%)可见MM;42例炎性病变中,36例(36/42,85.71%)可见MM。炎性病变较恶性肿瘤更易出现M... 目的探讨MDCT肠系膜混浊征(MM)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的MDCT表现。结果 18例恶性肿瘤中,11例(11/18,61.11%)可见MM;42例炎性病变中,36例(36/42,85.71%)可见MM。炎性病变较恶性肿瘤更易出现MM、脂肪缆绳征、逗号征及梳子征。恶性肿瘤较炎性病变更易出现系膜血管受累、系膜结节、腹腔积液及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MM能提示回盲部病变的性质,结合其他CT异常征象及临床病史有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 肿瘤 炎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肠系膜下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谭婉嫦 张应和 +1 位作者 靳仓正 林小惠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肠系膜下动脉(IM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和血管性病变行MSCTA检查的患者75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及IMA狭窄或闭塞后的侧...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肠系膜下动脉(IM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和血管性病变行MSCTA检查的患者75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及IMA狭窄或闭塞后的侧支循环情况。结果35例直肠癌患者中,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直肠上动脉35、直肠下动脉29例、骶正中动脉6例、乙状结肠动脉4例;7例乙状结肠癌由乙状结肠动脉供血;3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区癌中,1例乙状结肠动脉供血,2例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供血;2例降结肠癌由左结肠动脉供血;5例脾曲癌由左结肠动脉升支和中结肠动脉左支供血。23例IMA狭窄或闭塞患者均有Riolan动脉弓侧支循环形成。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IMA参与肿瘤供血及准确评价其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膈下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应和 谭婉嫦 +1 位作者 林小惠 陆巧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6期433-436,共4页
目的分析正常人和肝细胞癌(HCC)患者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选择MSCTA清楚显示RIPA者304例(正常人242例,HCC患者62例),采用容积再现(VR)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RIPA的起源、分布及参与HCC供血情况... 目的分析正常人和肝细胞癌(HCC)患者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选择MSCTA清楚显示RIPA者304例(正常人242例,HCC患者62例),采用容积再现(VR)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RIPA的起源、分布及参与HCC供血情况。结果304例中,159例(52.3%)RIPA开口于腹主动脉,57例(18.8%)开口于右侧肾动脉,88例(29.0%)开口于腹腔动脉干,41例(13.5%)双侧膈动脉共干,6例(2.0%)与胃左动脉共干,3例(1.0%)双侧膈动脉、胃左动脉共干。RIPA参与HCC供血达17.7%(11/62)。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RIPA起源,准确评价其参与HCC供血情况,指导TACE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造影术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钙化的计算机辅助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金花 谭婉嫦 +2 位作者 刘立志 李立 伍尧泮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8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乳腺钼靶X线片中微钙化的多特征检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S)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钼靶摄影检查发现钙化并经病理证实的574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乳腺癌321例列入乳腺癌组,良性病变253例列入良性病变组,应用C... 目的:探讨基于乳腺钼靶X线片中微钙化的多特征检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S)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钼靶摄影检查发现钙化并经病理证实的574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乳腺癌321例列入乳腺癌组,良性病变253例列入良性病变组,应用CADS获取微钙化点的特征参数:种群密度、沙粒样钙化率及线样分枝状钙化率,采用ROC曲线分别分析其独立和联合诊断效能。结果:乳腺癌组微钙化上述特征参数值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P值均<0.01)。种群密度、沙粒样及线样分枝状钙化率在乳腺癌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5、0.786、0.850,敏感度分别为78.6%、83.8%、86.9%,特异度分别为38.2%、50.8%、67.9%,其中线样分枝状钙化率的敏感度、特异度最高(P<0.01)。采用CADS联合检测3项特征参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8%和72.1%,均高于单项检测(P值均<0.01)。结论:检测微钙化的种群密度、沙粒样及线样分枝状钙化率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线样分枝状钙化率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效率高于其他两项参数。CADS联合检测3项参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率,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微钙化 诊断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DCE MRA肾静脉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应和 樊孝廉 +2 位作者 李春芳 陆巧葱 徐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行肾静脉成像及其诊断肾静脉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肾静脉病变、解剖变异患者29例,常规腹部MR扫描(包括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2WI),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序列(Propeller...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行肾静脉成像及其诊断肾静脉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肾静脉病变、解剖变异患者29例,常规腹部MR扫描(包括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2WI),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序列(Propeller LAVA)行冠状面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肾静脉重建。结果:肾癌肾静脉瘤栓5例,表现为条状或结节状充盈缺损;门静脉高压肾静脉侧支循环10例:与脾静脉交通7例,与胃底曲张静脉团交通1例,门脉高压脾-肾静脉交通并左侧性腺静脉曲张2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其中1例与腰静脉丛交通;性腺静脉曲张14例,右侧2例,左侧13例,其中肝癌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并双侧性腺静脉扩张1例,曲张的性腺静脉与左肾内静脉分支相连2例;解剖变异1例。结论:3DDCEMRA能清楚显示肾静脉及其病变,能为肾静脉相关疾病的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静脉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钙化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奕昭 王金花 +3 位作者 谭婉嫦 蔡洪明 杨曦 李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探讨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对伴有微钙化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微浸润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发现微钙化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54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 目的:探讨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对伴有微钙化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微浸润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发现微钙化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54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病变451例,DCIS(有/无微浸润)203例,使用CAD系统进行微钙化特征的提取和分类,比较14个特征参数在两组病变的差异,分析CAD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特征参数中线样分枝状钙化数、细颗粒状微钙化率、段样分布、种群密度在两组病变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癌及微浸润组的特征参数值较高;四个特征参数对判别两组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34、0.729和0.714,低于CAD系统综合检测法的判别效能(AUC=0.873),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97.3%、75.8%和85.1%。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的微钙化特征具有相对特异性,基于多特征分析的CAD系统对该类病变可达到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乳腺癌早期病变的诊断和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摄影 计算机辅助检测 微钙化 乳腺肿瘤 导管原位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对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靳仓正 赵卫 +3 位作者 陈秋艳 李春芳 易根发 张应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对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1例Graves病进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术前测定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术后随访3~61个月,依据患者症状、体征、甲状腺功能等观察疗效,并定期检测甲状腺...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对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1例Graves病进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术前测定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术后随访3~61个月,依据患者症状、体征、甲状腺功能等观察疗效,并定期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滴度/活性和阳性率。结果Graves病时TRAb、TGAb、TMAb滴度/活性和阳性率高于正常水平,以TRAb更为显著。介入治疗6个月后有效组TRAb活性和阳性率降至正常水平,而复发组则仍保持较高水平。TGAb、TMAb滴度和阳性率于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栓塞治疗可以间接地纠正Graves病免疫功能的紊乱,降低某些自身抗体的产生。栓塞治疗有效者术后6个月TRAb多降至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者提示复发可能,TRAb可作为判断手术疗效的指标之一;TGAb和TMAb对于判断手术疗效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格雷夫斯病 甲状腺自身抗体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靳仓正 朱明欣 +3 位作者 黄玉书 张应和 梁文钊 李春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A组21例行常规TACE治疗,于首次TACE治疗后,每间隔1个月重复治疗1次,共3次为一...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A组21例行常规TACE治疗,于首次TACE治疗后,每间隔1个月重复治疗1次,共3次为一疗程;对B组22例行TACE联合PAI治疗,于首次TACE后2~3周在CT引导下行PAI治疗,每周1次,共6~9次为一个疗程。随访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并监测血清AFP,观察疗效。随访过程中若肿瘤复发,重复上述治疗一个疗程。结果治疗完成后1个月,两组AF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TACE、TAcE+PAI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8.10%和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7.62%、23.81%、9.52%,B组分别为81.82%、54.55%、3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优于单纯T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的 栓塞 治疗性 经皮乙酸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断层融合辐射剂量的计算和与其他胸部成像方式的剂量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乐 朱明欣 +3 位作者 秦耿耿 何子龙 蔡裕兴 陈卫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提出一种计算胸部数字断层融合(DTS)辐射剂量的简单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比较DTS与胸部数字X线摄影(DR)、双能量减影(DES)、低剂量CT(LDCT)、常规CT的辐射剂量。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DTS检查,基于曝光参数提出及验证一种计算... 目的提出一种计算胸部数字断层融合(DTS)辐射剂量的简单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比较DTS与胸部数字X线摄影(DR)、双能量减影(DES)、低剂量CT(LDCT)、常规CT的辐射剂量。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DTS检查,基于曝光参数提出及验证一种计算空气比释动能和剂量面积乘积的简单方法和校正因子。另收集接受DR、DES、LDCT和CT检查患者各30例,比较5种成像方式的有效剂量。结果空气比释动能和剂量面积乘积的校正因子分别为0.97和0.93,两参数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相对偏差为(0.5±0.4)%和(0.3±0.3)%。胸部DR、DES、DTS、LDCT、CT的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48.09,P<0.01),且除胸部DR与D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成像方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文所提出的预测DTS辐射剂量的简单计算方法,不需对每张断层图像的剂量进行叠加。相比于LDCT和CT,DTS具有低剂量优势;相比于DR和DES,DTS可通过三维成像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 断层融合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生性肝细胞肝癌的MSCTA诊断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应和 潘小舟 +4 位作者 费西平 覃智颖 徐新超 靳仓正 谭婉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外生性肝细胞肝癌(EHC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EHCC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容积再现重组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外生性肝细胞肝癌(EHC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EHCC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容积再现重组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在肿瘤定位及周围器官侵犯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23例25个EHCC最大径6.5~17.5cm,平均10.8cm。肿瘤与肝脏以蒂带连接2处,基底连接23处,起源于肝右叶及尾状叶者(12个)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左叶者(11个)主要由肝左动脉供血,MSCTA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5/25)。肿瘤侵犯周围器官4例5处,MSCTA仅显示3处侧支供血动脉。结论:MSCTA通过显示EHCC供血动脉,能准确进行定位诊断,对判断周围器官的侵犯亦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靳仓正 赵卫 +3 位作者 陈秋艳 李春芳 易根发 张应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GD)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对41例临床确诊的Graves病进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术后随访3~54个月,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和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观察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GD)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对41例临床确诊的Graves病进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术后随访3~54个月,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和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观察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36个月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观察GD患者栓塞治疗前后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GD外周血CD3+CD8+细胞比率减少,CD4+/CD8+比值增高。CD16+CD56+细胞于术后1、3个月均高于术前,6个月后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术后CD3+CD8+细胞逐渐增高,1年后达到正常水平;CD4+/CD8+比值于治疗6个月后降至正常水平。复发组CD16+CD56+细胞、CD3+CD8+细胞比率、CD4+/CD8+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D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可以检测到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改变。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有效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得以缓慢纠正,而复发者则无显著改善。说明介入治疗GD可从免疫调节的水平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于判断疗效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GRAVES病 淋巴细胞亚群 栓塞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文钊 靳仓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过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进行平扫和三期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显示肿块准确率100.00%(...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过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进行平扫和三期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显示肿块准确率100.00%(43/43),肿瘤浆膜层浸润诊断准确率94.59%(35/37),淋巴结转移准确率76.92%(10/13),远处脏器转移准确率61.54%(8/13),显示供血血管准确率100.00%(24/24)。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完整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螺旋CT 三维重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符熙 靳仓正 +2 位作者 姚吕祥 李春芳 谭婉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3-386,38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病变所致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NMM)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8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非创伤、代谢类疾病患者,CT均表现为NMM,其中门脉高压症(PH)25例,非结核性腹膜炎20例,结核性...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病变所致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NMM)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8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非创伤、代谢类疾病患者,CT均表现为NMM,其中门脉高压症(PH)25例,非结核性腹膜炎20例,结核性腹膜炎(TBP)15例,癌性腹膜炎(CP)20例。观察不同性质病变所致NMM的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PH易出现单纯NMM,肠系膜呈缆绳样增厚,可有少量小结节影(Ⅰ级NMM),急性胰腺炎易伴有肾前筋膜增厚;TBP易导致高密度(>20Hu)肠系膜混浊征;CP易表现为NMM合并腹膜后间隙混浊,结节样增厚的网膜相互融合,形成网膜饼征(Ⅲ级NMM)、壁腹膜肿块和腹腔肿块。21例出现Ⅰ级NMM的PH患者中,18例(85.71%)以肠系膜根部混浊明显。2例PH出现肠壁增厚均发生于升结肠。CP出现壁腹膜肿块的11例患者中,位于右下腹部7例(63.64%),腹膜前壁2例(18.18%),周围壁腹膜2例(18.18%);CP出现腹腔肿块的9例患者中,位于右下腹部5例(55.56%),前下腹部2例(22.22%),多发于腹腔内2例(22.22%)。结论 NMM可见不同病因所致肠系膜改变,结合CT其他征象和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肠系膜混浊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DCE MRA在诊断左侧性腺静脉变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春芳 张应和 胡海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3D DCE MRA)对左侧性腺静脉(LGV)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Propeller LAVA)行腹部检查患者220例,均采用容积再现(VR)进行肾静脉重建。结果220例中LGV显影81支,LG...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3D DCE MRA)对左侧性腺静脉(LGV)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Propeller LAVA)行腹部检查患者220例,均采用容积再现(VR)进行肾静脉重建。结果220例中LGV显影81支,LGV变异11例,其中LGV开口于肾静脉分支变异5例,双LGV变异2例,LGV与腰静脉并排开口于肾静脉主干变异3例,LGV与腰静脉丛交通变异1例。结论3D DCE 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LGV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静脉 变异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泄性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应和 李春芳 +1 位作者 陆巧葱 徐刚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磁共振尿路成像(排泄性MRU)在诊断泌尿系疾病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泌尿系结石20例、肾盂旁囊肿6例、肾盏憩室1例、膀胱憩室3例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4例,均先行磁共振尿路成像(常规MRU),然...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磁共振尿路成像(排泄性MRU)在诊断泌尿系疾病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泌尿系结石20例、肾盂旁囊肿6例、肾盏憩室1例、膀胱憩室3例和输尿管移行细胞癌4例,均先行磁共振尿路成像(常规MRU),然后增强扫描后延迟至5、10和20min行排泄性MRU,显示不良者4h后再扫描一次。将两者源图像分别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并分别独立诊断,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排泄性MRU尿路显示清楚5min5例,10min25例,4h4例。两者定位诊断符合率均为100%。排泄性MRU均能作出准确定性诊断,常规MRU准确定性诊断分别为泌尿系结石17例(17/20)、肾盂旁囊肿2例(2/6)、膀胱憩室3例(3/3)、输尿管移行细胞癌2例(2/4)。结论:排泄性MRU能清楚显示尿路形态变化及、排泄功能,有利于尿路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尿路造影术 泌尿系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淋巴瘤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结映 胡海菁 +3 位作者 黄飚 陈忠 杨万群 靳仓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HL的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2例PHL,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弥漫型1例。病灶CT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密度尚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HL的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2例PHL,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弥漫型1例。病灶CT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密度尚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度强化或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轻度上升;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肝组织。7例(58.3%)病灶可见“血管漂浮征”。MRI显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信号尚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强化表现与CT强化模式相似。结论:PHL CT、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血管漂浮征”是较为特异性征象,对诊断PHL有一定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