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什么情况应用内固定 被引量:7
1
作者 瞿东滨 王自立 +3 位作者 袁海峰 关骅 王文军 马远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12-715,共4页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我国已开展60余年,但该不该应用内固定?什么情况需要应用内固定?目前尚存在争议。为此,我们特邀几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 内固定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术 争议 专家 参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建庭 翁科捷 +5 位作者 金大地 张忠民 江建明 王吉兴 瞿东滨 鲁凯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Ⅰ型38例,L...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Ⅰ型38例,LenkeⅡ型6例,LenkeⅢ型11例,LenkeⅣ型1例,LenkeⅤ型14例,LenkeⅥ型8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6°,顶椎偏距平均5.9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8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 ̄5年,平均28个月,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3°,矫正率为59%;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5°,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7cm,矫正率为55%,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4cm。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根据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融合区进行适度的矫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三维矫形 融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振动应变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查丁胜 陈建庭 +5 位作者 邓轩庚 孙学刚 佟丽 王建钧 翁科捷 金大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03-307,312,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振动应变(vibration strain)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细胞周期、增殖能力及分化的影响,确定最佳振动频率。方法应用自制复合振动仪,将振动强度0.5g(g为加速度),不同频段3~10、15~30、25~45、50~80和80~100Hz振...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振动应变(vibration strain)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细胞周期、增殖能力及分化的影响,确定最佳振动频率。方法应用自制复合振动仪,将振动强度0.5g(g为加速度),不同频段3~10、15~30、25~45、50~80和80~100Hz振动应变分别作用于成骨细胞,振动应变加载后分别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变化。结果15~30和25~45Hz频段诱导成骨细胞周期循环(P〈0.01),促进细胞增殖(P〈0.01),增强ALP活性(P〈0.01);80~100和3~10Hz频段抑制细胞周期循环(P〈0.01);80~100Hz频段抑制细胞增殖(P〈0.01);50~80和80~100Hz频段抑制ALP活性(P〈0.01)。结论不同频率振动应变对成骨细胞周期、增殖能力、ALP活性均有影响,振动应变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最佳频率为15~45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应变 不同频率 成骨细胞 细胞周期 增殖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颈椎间盘老化及退变过程中髓核形态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卫明 金大地 瞿东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研究颈椎间盘自然老化及退变过程中髓核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脊索性髓核向纤维软骨性髓核转化的规律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4周龄SD大鼠76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只大鼠通过截除前肢制备双后肢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 目的:研究颈椎间盘自然老化及退变过程中髓核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脊索性髓核向纤维软骨性髓核转化的规律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4周龄SD大鼠76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只大鼠通过截除前肢制备双后肢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按术后3、6、9、12个月4个时间段分组,每组10只;对照组36只大鼠未予处置,按实验开始后4、8、12、16个月分4组,每组9只。制备C4~5、C5~6和C6~7椎间盘中矢状面组织学切片,行HE、番红-O染色,研究观察不同老化及退变程度颈椎间盘髓核中软骨样细胞的起源和脊索性髓核向纤维软骨性髓核转化的规律。结果:随着颈椎间盘的不断老化,终板的软骨细胞向髓核迁移,脊索性髓核向心性皱缩并最终完全被纤维软骨性髓核取代,在此过程中,软骨终板的厚度逐渐变薄,进而出现缺损或断裂;在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这一转化完成的更快、更早。结论:髓核中的软骨样细胞由终板的软骨细胞迁移而来,通过向心性的产生和沉积胶原纤维,脊索性髓核逐渐被纤维软骨性髓核替代,这一过程既是颈椎间盘成熟和老化的自然环节也可能是颈椎间盘退变的启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髓核 终板 软骨细胞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变终板形态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飞 江建明 +2 位作者 王凤龙 付兆宗 张兆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软骨终板形态改变,并进一步研究软骨终板形态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下腰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普通X线及MRI检查,依据MRI正中位像进行软骨终板形态分类及T2像对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在侧位平片...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软骨终板形态改变,并进一步研究软骨终板形态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下腰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普通X线及MRI检查,依据MRI正中位像进行软骨终板形态分类及T2像对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在侧位平片上进行椎间盘高度测量。结果退变腰椎软骨终板形态以扁平型多见。腰椎退行性变其椎间盘退变程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加重,且各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退变椎间盘高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降低,但扁平形与不规则形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腰椎退行性变中扁平型软骨终板患者出现几率较高。凹形、扁平型和不规则形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扁平型和不规则形椎间隙高度降低明显,这对椎间盘髓核假体置换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终板形态 腰椎退行性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振动仪治疗原发骨质疏松症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裴卫卫 陈建庭 +1 位作者 郑锦畅 庞广兴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9期657-660,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复合振动仪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方法 筛选了70例骨质疏松志愿者,治疗组35例,给予全身复合振动仪治疗,振动强度0.5~0.8 g,频率45~55 Hz,每周3~4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35例,该组从观察开始到结束... 目的 初步探讨复合振动仪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方法 筛选了70例骨质疏松志愿者,治疗组35例,给予全身复合振动仪治疗,振动强度0.5~0.8 g,频率45~55 Hz,每周3~4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35例,该组从观察开始到结束,维持原生活规律未作任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腰椎L2~4BMD 及髋部Neck、大转部Troch、Wardps三角区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6个月后,治疗组腰椎L2~4BMD 及髋部Neck、大转部Troch、Wards 三角区骨密度分别平均增长了6.9%、5.9%、5.9%、6.9%;对照组腰椎L2~4BMD 及髋部Neck、大转部Troch、Wards区骨密度分别平均降低了4.7%、4.8%、4.9%、5.1%;两组治疗前后BMD的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MD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复合振动仪对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增加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全身复合振动 骨密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层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放射学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建钧 陈建庭 +1 位作者 唐焕章 杨春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3-676,共4页
目的:用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P)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并从放射学角度评价成骨效果。方法:手术制作18只新西兰大白兔15mm双侧桡骨缺损模型;体外培养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分别种植到珍珠层/聚乳酸... 目的:用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P)复合同种异体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s)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并从放射学角度评价成骨效果。方法:手术制作18只新西兰大白兔15mm双侧桡骨缺损模型;体外培养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分别种植到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和聚乳酸(PLA)材料上。以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为实验组(ON),以复合OBs的聚乳酸(OP)和未复合OBs的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N)作对照组,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来评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合OBs的N/P人工骨的试验组放射学评分和X线阻射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在新骨形成的同时,珍珠层粉未完全降解。结论:珍珠层人工骨能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在复合成骨细胞后修复效果更佳,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层 聚乳酸 成骨细胞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