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卢树标 蔡绍曦 +6 位作者 张超 赵海金 佟万成 吴碧彤 刘涓涓 叶文慧 陈晓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ARDS的14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是否院内死亡将入选病例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选取其确诊ARDS24h内的年龄、性别及血气分析结果等25项指标,对各项指...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ARDS的14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是否院内死亡将入选病例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选取其确诊ARDS24h内的年龄、性别及血气分析结果等25项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检验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0例入选病例中,死亡组93例,年龄(48.45±16.88)岁;生存组47例,年龄(41.30±13.8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年龄、总住院时间、P(A-aO2)、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肺外衰竭器官、血糖水平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显示:年龄、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六个因素是AR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综合评价患者病史,加强监测对ARDS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后因素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危险指标临界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卢树标 蔡绍曦 +6 位作者 张超 赵海金 佟万成 吴碧彤 刘涓涓 叶文慧 陈晓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099-210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初步建立临床评估方法。方法选择1999年6月—2008年10月154例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等6所医院明确诊断为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确诊...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初步建立临床评估方法。方法选择1999年6月—2008年10月154例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等6所医院明确诊断为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确诊ARDS24h内的年龄、性别及血气分析等指标,根据其预后是否院内死亡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ARDS死亡关系密切的因素,然后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其最佳临界点。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死亡组(102例)患者年龄、氧合指数、肺野数目、pH值、舒张压、血糖水平、二氧化碳分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与生存组(52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H值、氧合指数、肺野数目等4个变量与ARDS患者预后有关(P<0.05)。以年龄、pH值、氧合指数、肺野数目推测ARDS死亡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36、0.850、0.811(P<0.05)。年龄的最佳临界点为43.5岁,诊断ARDS死亡的敏感度为74.5%,特异度为76.9%;pH值最佳临界点为7.37,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67.6%;氧合指数的最佳临界点为102mmHg,诊断ARDS死亡的敏感度为63.7%,特异度为92.3%;肺野数目的最佳临界点为3个,诊断ARDS死亡的敏感度为57.8%,特异度为92.3%。结论 ARDS患者年龄>43.5岁、肺野数目>3个、氧合指数<102mmHg及pH值<7.37时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危险指标 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结果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钱宇虹 张超 +1 位作者 江刚 郭梦和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小儿开机一个月调试结果的变化特点,为其编程调试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受试对象为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系统的31例儿童。术后一个月起行系列的人工耳蜗编程调试,在调试中运用小儿行为测听法...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小儿开机一个月调试结果的变化特点,为其编程调试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受试对象为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系统的31例儿童。术后一个月起行系列的人工耳蜗编程调试,在调试中运用小儿行为测听法获得阈值(threshold level,TL)、舒适阈(comfortable level,CL)等参数,并将开机及开机后一个月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开机与开机一个月时相比,TL降低而CL升高,其中高频段电极通道的TL下降幅度较低频段电极通道更大,而低频段电极通道的CL增高幅度较高频段大(P<0.001)。各次调试获得的TL及CL结果均显示高频段通道的电流水平高而低频段通道的电流水平低(P<0.001)。开机时低频段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s,DR)最大,而开机一个月后高频段DR最大(P<0.001)。开机一个月后高、中、低3个频段电极通道的DR均较开机时大,其中高频段的DR改变较低频段更明显(P<0.001)。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小儿开机后的一个月期间,其编程调试结果变化显著,有必要对患儿进行多次调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阈值 舒适值 动态范围 调试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大鼠下丘脑视上核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展鹏 张源 +5 位作者 雷清梅 周立志 邱炳辉 包贇 漆松涛 武广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1-414,共4页
目的改良大鼠立体定向斜向穿刺法。方法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斜穿刺组)和对照组(垂直穿刺组)。实验组从左侧偏转与矢状面成20°角进行斜穿刺,对照组从垂直方向穿刺视上核,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死亡率。结... 目的改良大鼠立体定向斜向穿刺法。方法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斜穿刺组)和对照组(垂直穿刺组)。实验组从左侧偏转与矢状面成20°角进行斜穿刺,对照组从垂直方向穿刺视上核,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死亡率。结果斜穿刺组核团定位时间长于垂直穿刺组(59.55±3.64 s vs 27.44±2.18 s,P=0.000)。术后24 h死亡斜穿刺组率低于垂直穿刺组(0 vs 44.4%,P=0.082)。术中上矢状窦破裂率斜穿刺组率低于垂直穿刺组(11.1%vs 88.9%,P=0.003)。开颅后止血时间(52.89±24.05 s vs 157.44±38.19 s,P=0.000)、穿刺后止血时间(24.33±10.60 s vs 133.89±28.81 s,P=0.000)、手术完成时间(178.89±35.22 s vs 362.44±66.52 s,P=0.000)均少于垂直组。结论改良后定位视上核的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能够根据不同实验需求有效地避开脑内重要血管以及核团,也为不同实验操作者提供更多手术路径,值得在动物实验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立体定向穿刺 大鼠 脑视上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