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量CT测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臼骨密度 被引量:7
1
作者 陈芳妮 李绍林 +2 位作者 严杰文 韩新爱 石星亮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成年男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髋臼骨密度(BMD)的价值,研究此类患者髋臼骨量变化。方法选取25例经临床确诊的成年男性AS患者为志愿者,年龄20-44岁,平均(28.6±7.1)岁。分别行双侧髋关节(50个)双能...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成年男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髋臼骨密度(BMD)的价值,研究此类患者髋臼骨量变化。方法选取25例经临床确诊的成年男性AS患者为志愿者,年龄20-44岁,平均(28.6±7.1)岁。分别行双侧髋关节(50个)双能X线吸收仪(DXA)和QCT检查。按照全髋部DXA测定结果,将Z值≤-2.0S的27个髋关节设为试验组,Z值〉-2.0S的23个髋关节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髋臼坐骨体、耻骨体和髂骨体BMD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耻骨体、坐骨体BMD值分别为(71.965±35.695)、(87.093±38.413)mg/cm^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0.526±62.466)、(121.883±39.380)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髂骨体BMD(156.822±41.472)mg/cm^3与对照组(177.948±55.804)mg/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髋臼髂骨体BMD均显著高于坐骨体和耻骨体BMD(均P〈0.05);AS患者坐骨体和耻骨体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T可敏感地反映髋臼不同部位BMD变化。AS患者髋臼的坐骨体、耻骨体较髂骨体更易出现骨密度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髋臼 骨密度 定量CT 双能X线吸收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细胞逆转脓毒症小鼠Treg/Th17比例的失衡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冬生 熊露 +1 位作者 韩艳萍 孙尔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56-960,共5页
目的研究预输注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模型Treg/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 目的研究预输注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模型Treg/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PBS组,n=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5)、脓毒症组(CLP组,n=12)及坏死细胞处理组(Nec组,n=12)。PBS组为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00μl PBS一次,Sham组小鼠手术分离盲肠末端后,不进行结扎穿孔;CLP组小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Nec组小鼠预先腹腔注射2×107个坏死细胞,第5天再行盲肠结扎穿孔。所有小鼠于制备CLP模型后2周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和胸腺中CD4+Foxp3+Treg细胞以及CD4+IL17A+Th17细胞比例。结果 CLP组脾脏中Th17比例及Treg/Th17比值均显著高于PBS组及sham组(P<0.01);CLP组小鼠胸腺内Treg比例显著低于Sham组(P<0.01);而预输注坏死细胞,可逆转上述CLP手术后小鼠体内Th17比例、Treg比例及Treg/Th17的比例失衡(P<0.05)。结论预输注坏死细胞可以逆转脓毒症小鼠体内Treg/Th17细胞亚群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坏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和坏死细胞输注对脓毒症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占国 张婕 +4 位作者 何懿 常平 顾冬生 罗宇维 孙尔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0-964,共5页
目的研究凋亡和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PBS对照组、凋亡细胞输注组和坏死细胞输注组,输注3d后行盲肠结扎穿孔,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和器官病理损伤。结果 PBS对照组小鼠2... 目的研究凋亡和坏死细胞对脓毒症小鼠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PBS对照组、凋亡细胞输注组和坏死细胞输注组,输注3d后行盲肠结扎穿孔,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和器官病理损伤。结果 PBS对照组小鼠2周存活率为44.6%,肺脏和肾脏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凋亡细胞输注组1周存活率为69.6%,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2),肺脏和肾脏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坏死细胞输注组1周存活率为31.6%,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35),肺脏和肾脏组织损伤明显加重。结论脓毒症造模前3d输注凋亡细胞可以减轻器官损伤,提高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而输注坏死细胞可以加重器官损伤,降低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坏死 脓毒症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疼痛患者运动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邓思思 何懿 +3 位作者 姬亚茹 年新颖 孙尔维 李漓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疼痛患者运动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15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过去1周运动锻炼行为、疼痛强度及其影响、脊柱活动度,分析患者运动锻炼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运动锻炼...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疼痛患者运动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15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过去1周运动锻炼行为、疼痛强度及其影响、脊柱活动度,分析患者运动锻炼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运动锻炼总时间为105. 0(15. 0,225. 0) min/周,体能锻炼和耐力锻炼时间分别为0(0,15. 0) min/周和60. 0(15. 0,195. 0) min/周。88例(58. 28%)患者运动锻炼时间不足150 min/周。指地距离、晨僵、与医生交流情况是影响患者参与运动锻炼的主要因素(P <0. 05,P <0. 01)。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锻炼不足。医护患三方应共同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提高患者锻炼的依从性,以有效改善躯体活动度,延缓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运动锻炼 疼痛 脊柱活动度 指地距离 晨僵 与医生交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疼痛自我管理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被引量:6
5
作者 邓诗裔 何懿 +2 位作者 邓思思 孙尔维 李漓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3-27,共5页
目的促进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疼痛。方法将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住院患者按照住院时间段分组,对照组(41例)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45例)实施基于Delphi法设计的疼痛自我管理方案。干预3个月后,测量两组疼痛自我管理阶段、疼痛强... 目的促进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疼痛。方法将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住院患者按照住院时间段分组,对照组(41例)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45例)实施基于Delphi法设计的疼痛自我管理方案。干预3个月后,测量两组疼痛自我管理阶段、疼痛强度及其影响与疼痛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疼痛自我管理阶段分布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疼痛强度及疼痛总体影响程度(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日常工作、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兴趣)均显著改善,对照组除疼痛对与他人关系的影响外,其他评分也显著改善(P<0.05,P<0.01);干预后两组平均疼痛强度和疼痛自我效能均改善,但改善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疼痛自我管理方案可改变患者自我管理疼痛的意愿及相关行为,有助于改善其疼痛强度和疼痛自我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疼痛 自我管理 疼痛阶段 疼痛自我效能 护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活性氧介导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NETosis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廖攀 何懿 +4 位作者 杨方圆 庄坚 罗贵湖 翟泽清 孙尔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否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ROS水平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减少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为临床开发新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药物提供...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否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ROS水平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减少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为临床开发新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利用佛波酯(PMA)诱导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后,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胞内ROS水平并观察其NETs产生情况。结果与PMA处理组比较,经过GSH预处理的SLE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诱导NETs产生明显减少。同时,GSH也能明显降低SLE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内ROS水平。结论 GSH可能通过调控SLE患者中性粒细胞ROS的水平,从而抑制其发生NETosis,提示GSH可能在SLE治疗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性粒细胞 NETosis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庄坚 罗晓青 +2 位作者 吴舒帆 何懿 李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8-433,共6页
目的探讨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少细胞焦亡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损伤组、TBI模型组、MCC950(CP-456773)治疗组。采用自由落体法构建小鼠TBI模型,造模后按时腹腔注射MCC950或生理盐水适... 目的探讨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少细胞焦亡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损伤组、TBI模型组、MCC950(CP-456773)治疗组。采用自由落体法构建小鼠TBI模型,造模后按时腹腔注射MCC950或生理盐水适量。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评价各组小鼠脑组织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GSDMD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与假损伤组比较,TBI组小鼠脑损伤区域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胞核固缩、深染,胞核周围出现大量空泡;MCC950治疗组神经元状态明显优于TBI组。尼氏染色,MCC950治疗组脑组织神经元缺失及损伤情况较TBI组均明显改善。免疫荧光显示,与TBI组比较,MCC950治疗组的脑组织冰冻切片NLRP3、Caspase1及GSDMD表达量均较TBI组明显降低。结论MCC950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TBI小鼠脑组织的创伤及细胞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NLRP3炎性小体 焦亡 MCC9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P8、MRP14及MRP8/14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小芹 李杏 +1 位作者 白永坤 孙尔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后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MRP14、MRP8及MRP8/14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MRP14、MRP8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表达,且MRP14和MRP8/14促进BMDC表达CD80、CD86的能力强于MRP8。结论 MRP14、MRP8及MRP8/14通过增加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而促进BMDC的表型成熟,且MRP8、MRP14及MRP8/14三者促进DC表达各种共刺激分子的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相关蛋白8(MRP8) 髓样相关蛋白14(MRP14) 髓样相关蛋白8/14(MRP8/14)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表型成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氯喹减轻氟尿嘧啶诱导的小鼠肠炎及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岩 张家林 +1 位作者 李杏 孙尔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羟氯喹(HCQ)在化疗药物诱导的肠炎中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C57B6/J小鼠随机分为0、 1、 3、 5、 7 d组,第1~3天腹腔注射氟尿嘧啶(5-FU)200μL/d(50 mg/kg),分别于第0、 1、 3、 5、 7天处死,双链DNA(dsDNA)... 目的探讨羟氯喹(HCQ)在化疗药物诱导的肠炎中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C57B6/J小鼠随机分为0、 1、 3、 5、 7 d组,第1~3天腹腔注射氟尿嘧啶(5-FU)200μL/d(50 mg/kg),分别于第0、 1、 3、 5、 7天处死,双链DNA(dsDNA)定量试剂盒检测血清及小肠液dsDNA水平,腹泻评分评估小鼠肠炎病情。体外培养HCT-116细胞,分别以(0、 0.01、 0.1、 0.5、 1、 10)μmol/L 5-FU处理72 h或1μmol/L 5-FU处理24、 48、 72 h,dsDNA定量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dsDNA水平。24只C57B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并灌胃生理盐水200μL/d)、模型组(腹腔注射50 mg/kg 5-FU 200μL/d、灌胃生理盐水200μL/d)、 HCQ治疗组(腹腔注射50 mg/kg 5-FU 200μL/d前一天起灌胃60 mg/kg HCQ溶液200μL/d)、 HCQ单药组(灌胃60 mg/kg HCQ溶液200μL/d),处理6 d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小肠病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小鼠小肠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肠组织CD11c、 Toll样受体9(TLR9)、核因子κB (NF-κB)的表达水平, ELISA检测血清IL-1β水平。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 LipofectamineTM 3000转染dsDNA以刺激BMDC,蛋白印迹法检测BMDC中TLR9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表达, 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5-FU处理的小鼠肠上皮细胞明显凋亡,血清及小肠灌洗液中dsDNA水平动态变化与腹泻评分变化一致;5-FU处理的HCT-116细胞上清中dsDNA水平随5-FU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HCQ处理可减轻小鼠小肠上皮的破坏,降低小肠组织TLR9、 NF-κB表达及血清IL-1β水平。模型小鼠小肠存在大量DC的浸润,用dsDNA刺激BMDC后,其TLR9、 NF-κB、 IL-1β表达均明显增加,而HCQ预处理后均显著降低。结论 HCQ减轻5-FU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抑制DC中TLR9、 NF-κB依赖的DNA感受通路和IL-1β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氯喹(HCQ) 氟尿嘧啶诱导的肠炎 树突状细胞(DC) 双链DNA(dsDNA) Toll样受体9(TLR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10
作者 陈嘉盈 陈佳丽 +5 位作者 黄赵容 莫选菊 潘霞 唐娟 何懿 孙尔维 《中国护理管理》 2025年第10期1584-1590,共7页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为构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6月—10月在广东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15例系统性红斑狼...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为构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6月—10月在广东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8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自我调节常识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路径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我调节疲劳得分为(43.16±8.74)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疾病进展恐惧、健康素养、屈服应对及服药依从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影响因素(P<0.05)。路径分析显示,疾病进展恐惧、屈服应对、服药依从性可直接影响自我调节疲劳,疾病进展恐惧可通过屈服应对间接影响自我调节疲劳,健康素养可通过屈服应对与服药依从性间接影响自我调节疲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较高,迫切需要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的疾病进展恐惧、健康素养、应对方式及服药依从性情况构建干预策略以减轻患者的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进而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我调节疲劳 疾病进展恐惧 健康素养 应对方式 服药依从性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