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单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对脊柱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3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李勇 吴伟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固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生物力学 棘突间稳定装置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水木 黄金承 +3 位作者 胡争波 陈克冰 谭文乐 吕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1-526,共6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RFA...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RFA组)。PVP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47.0±8.5岁,PVP+RFA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9.0±7.6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评价患者功能状态,观察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并应用Kaplan-Meier法对全部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PVP组11.68±3.29个月,PVP+RFA组12.19±3.33个月。PV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86±0.85分降至3.07±0.90分,PVP+RFA组从术前的7.67±0.96分降至2.96±0.94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疼痛明显缓解(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提高,两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骨水泥外渗率为42.86%,PVP+RFA组为11.11%;PVP组肿瘤复发率为32.14%,PVP+RFA组为7.41%,两组骨水泥外渗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VP+RFA组为13个月,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VP+RFA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可取得与PVP相似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早期肿瘤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应用对腰椎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4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王凤龙 吴毅 李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3个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L4/5节段坚强固定(b)、b+L3/4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c)3种状态下标本3个节段活动度。结果L4/5节段6个方向上ROMb、ROMc<ROMa(P<0.05);L3/4节段后伸时ROMa、ROMc<ROMb(P<0.01),左右侧弯时ROMa<ROMb、ROMc(P<0.01),前屈和左右旋转时ROMa<ROMc<ROMb(P<0.05);L2/3节段后伸时ROMa、ROMb<ROMc(P<0.01),其他运动方向上3种状态ROM值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坚强固定后其上一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大,而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固定邻近节段后此节段活动度明显减少,仅仅造成更上的节段后伸时活动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 生物力学 CoflexTM 棘突间稳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非融合减压手术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吴金伟 邹伟民 +1 位作者 许汉权 吕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127-4131,共5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非融合减压手术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3月至2017年8月本研究组因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非融合减压手术的患者共83例(非融合组),选取采用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非融合减压手术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3月至2017年8月本研究组因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非融合减压手术的患者共83例(非融合组),选取采用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全脊柱X光侧位片结果,评估其术前及术后1年的脊柱参数包括矢状垂直轴(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PT)和骶骨斜坡(SS),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和胸椎后凸(TK),以及腰部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对比不同术前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001),且两组患者的PT、LL、TK角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且SVA距离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PI、SS、PT、LL和TK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融合患者中术后轻度组和重度组的SVA参数均显著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非融合组不同程度患者术后的LL角度均显著较术前提高(P <0.05),术后1年重度失衡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高于平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融合减压手术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能显著改善术前脊柱矢状面失衡,与融合手术效果相当,且脊柱矢状面失衡是影响术后疼痛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 矢状面 平衡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46
5
作者 黎庆初 胡辉林 +2 位作者 刘宝戈 闫慧博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微创 多裂肌间隙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MMP-2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相关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伟平 江建明 +2 位作者 瞿东滨 魏清柱 蒋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人类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人类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前MRI影像表现分为3组。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4组椎间盘组织中HIF-1α、MMP-2表达。结果 HIF-1α在对照组、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8.92±3.41)%、(46.81±3.63)%、(66.88±4.60)%、(89.63±2.27)%;MMP-2在对照组、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9.61±3.03)%、(47.31±4.41)%、(69.54±5.96)%、(90.05±3.16)%。HIF-1α、MMP-2在实验组退变的椎间盘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不同退变程度的表达也不同(P<0.05),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HIF-1α和MMP-2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HIF-1α、MMP-2均可能参与了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且HIF-1α、MMP-2在人类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HIF-1α可能作为MMP-2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与MMP-2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椎间盘 缺氧诱导因子-1Α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建民 刘方刚 +3 位作者 闫慧博 陈步俊 李新忠 曹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8月~2009年2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术92例167个椎体,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随访4~28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水泥平均...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8月~2009年2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术92例167个椎体,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随访4~28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水泥平均注入量3.8 ml,58例症状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均于术后6 h或第2天即下地行走;并发症发生率为44.6%(41例);其中骨水泥渗漏59椎,发生率按椎体数计为35.3%;渗漏部位:椎间盘内渗入4.2%(7椎),椎外静脉或硬膜外静脉13.8%(23椎),椎旁软组织16.2%(27椎),椎管内渗漏1.2%(2椎);一过性疼痛症状加重4例,皮下血肿1例,一过性单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相邻椎体骨折3例。结论:椎体成形术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及良好的手术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 并发症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锂联合脐血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被引量:8
8
作者 邓许勇 周荣平 +1 位作者 鲁凯伍 金大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36-2439,共4页
目的观察氯化锂联合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80只,建立胸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对照组(A组,n=20)、氯化锂组(B组,n=20)、细胞移植组(C组,n=20)和氯化锂+细胞移植组(D组,n=20)。于术后1d... 目的观察氯化锂联合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80只,建立胸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对照组(A组,n=20)、氯化锂组(B组,n=20)、细胞移植组(C组,n=20)和氯化锂+细胞移植组(D组,n=20)。于术后1d、3d及每周的最后1天,应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8周后取材,通过Brdu细胞核标记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通过荧光金逆行追踪,观察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分布。结果 4只大鼠死亡。术后8周可观察到Brdu标记的脐血干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在脊髓内迁移;细胞移植组和氯化锂+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荧光金逆行脊髓追踪显示C组和D组可见被荧光金标记的神经锥体细胞穿越损伤区。术后8周A、B、C、D四组后肢功能运动BBB评分分别为4.11±0.14、4.50±0.15、8.31±0.11、11.15±0.18。结论氯化锂能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区的存活并向神经细胞分化,氯化锂联合脐血干细胞与脊髓去细胞支架移植能够促进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氯化锂 脐血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岩 肖宇龙 +4 位作者 左媛 王喜良 霍洪军 江建明 闫慧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3-337,I0005,I0006,共7页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各组大鼠损伤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萎缩,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大量空洞形成,未见有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NSCs+EPO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轻度萎缩,横断区可见大量呈杂乱、无序生长的神经纤维,可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脊髓横断区,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少量空洞形成。NSCs+EPO组大鼠中,FITC共轭抗神经丝蛋白抗体NF-200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在横断区头侧大量再生,呈无序状生长,并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组大鼠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再生,未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EPO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内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NSC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内均高于对照组和EPO组(P<0.05)。结论:NSCs移植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轴突的存活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轴突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喜良 赵岩 +4 位作者 左媛 肖宇龙 霍洪军 江建明 闫慧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4,I0003,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共同作用于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后对损伤区轴突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雌性成年Wistar大鼠,建立T10全横断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共同作用于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后对损伤区轴突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雌性成年Wistar大鼠,建立T10全横断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BDA皮质脊髓束顺行追踪法和荧光金(FG)皮质脊髓束逆行追踪法评估损伤区脊髓神经轴突再生情况,同时分期采用实验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BDA免疫荧光染色和FG免疫荧光染色,联合治疗组可见大量被BDA-cy3红色荧光标记的再生轴突,其中部分再生轴突穿越损伤区到达远端;NSCs组仅见少量轴突再生,无神经轴突通过脊髓损伤区;EPO组偶见散在的神经纤维再生;对照组无明显的轴突再生。联合治疗组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被FG标记的椎体细胞及轴突发出金黄色荧光,其余3组大脑皮质中无FG标记细胞。大鼠后肢功能BBB评分,在术后1周及1周以后各时段,联合治疗组大鼠BBB评分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移植NSCs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轴突的再生以及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干细胞移植 全横断脊髓损伤 轴突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前入路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11
作者 付忠泉 张忠民 +2 位作者 金大地 陈建庭 瞿东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9-1231,1237,共4页
目的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 目的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术中胸膜破裂,1例髂外静脉撕裂;3例胸12神经根后支损伤;1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假性尿崩症;外院5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内固定松动而接受第三次手术,1例为广泛耐药,而再次复发。结论规范化疗是防止结核病灶复发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是预防结核耐药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前入路手术 疗效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女兆 张忠民 +3 位作者 周荣平 梁栋柱 赵卫东 金大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0-722,共3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观察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观察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以及新型人工髓核CoPP植入三种状态下活动度(ROM)、中性区(NZ)的变化以及在中立位轴向加载下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髓核摘除后,L4/5椎间屈伸、旋转、侧弯的ROM和NZ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植入CoPP人工髓核后,L4/5椎间屈伸、侧弯、旋转的ROM和NZ与完整椎间盘无明显差异,除右侧弯外其他方向的ROM和NZ较髓核摘除组明显下降(P<0.05)。髓核摘除组在0和500N的负荷下椎间隙高度较相同情况下正常组平均下降1.08mm和1.77mm;CoPP人工髓核植入组较相同情况下髓核摘除组分别增加1.23mm和1.95mm。结论: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椎间隙可维持腰椎节段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可望进入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髓核 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 椎间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失稳致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斌 戎利民 +2 位作者 曾春 瞿东滨 金大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0-443,共4页
目的:研究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行H... 目的:研究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切除兔腰椎棘上、棘间韧带,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分离椎旁肌造成腰椎软骨终板退变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对腰椎摄X线片,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并行软骨终板蛋白多糖及胶原检测。结果:X线片示软骨终板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钙化,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随软骨终板退变进程,HE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较对照组明显变薄,潮标明显前移,血管芽周围钙化;甲苯胺蓝染色示实验组软骨终板染色逐渐变淡,细胞层数明显变少;蛋白多糖含量及胶原释放量逐渐降低,不同时间段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椎间失稳可导致软骨终板形态学及细胞外基质变化,造成软骨终板退变,为进一步研究其退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 软骨终板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欢畅 王吉兴 +5 位作者 陈建庭 江建明 鲁凯伍 瞿东滨 张继业 金大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11-514,517,共5页
目的:探讨可能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9年的随访资料。以JOA评分改善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并以此分为疗效优良组和疗效欠佳组。采用单... 目的:探讨可能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9年的随访资料。以JOA评分改善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并以此分为疗效优良组和疗效欠佳组。采用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病程、术前滑脱率、术前JOA评分、融合节段、融合方式、术后滑脱复位率、椎间高度增加和椎间盘角改善情况及术后随访时间等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有体重指数、病程、合并糖尿病、术前JOA评分及融合节段(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彻底减压、适度复位、良好融合和固定就能取得总体良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前移 脊柱融合术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认识“邻近节段退变”,合理应用腰椎非融合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5-866,共2页
邻近节段退变到底由何而来?是自然退变规律还是因脊柱融合所致?腰椎非融合技术真的能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吗?如何把握?1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是影像学上的改... 邻近节段退变到底由何而来?是自然退变规律还是因脊柱融合所致?腰椎非融合技术真的能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吗?如何把握?1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是影像学上的改变,而邻近节段退变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才是需要我们治疗的真正疾病。Sears等Ⅲ基于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退变 非融合技术 科学认识 合理应用 腰椎 脊柱融合 危险因素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闫慧博 金大地 +2 位作者 张忠民 鲁凯伍 江建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ll cells,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从3月龄SD大鼠的嗅球和新生SD大鼠的海马中分离OECs及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构建OECs与NSC...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ll cells,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从3月龄SD大鼠的嗅球和新生SD大鼠的海马中分离OECs及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构建OECs与NSCs共培养体系,分为3组,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未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单纯NSCs组。共培养后4、8、12d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鉴定,统计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经P75和S100双重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OECs,经巢蛋白抗体(Nestin)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被特异性烯醇化酶-异硫氰酸荧光素(NSE-FITC)荧光标记的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少部分为双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带有较长的轴突。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中可见到多个神经元聚集生长,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单纯NSCs培养组,而共培养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共培养后12d,共培养组中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大约为23%,而单纯NSCs培养组约为4%。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与单纯NSCs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共培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ECs在体外能够有效诱导NSCs向神经元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共培养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朱召银 黎庆初 +6 位作者 杨洋 陈志旭 刘则征 黄彬 闫慧博 吕海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例,女130例,年龄20~66岁(38.1±12.1岁)。其中172例单纯行MED(对照组),118例行M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缝合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随访时间无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32个月(28.35±5.08个月),两组组内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8.29±1.43mm)较术前(10.34±1.74mm)降低19.83%,缝合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8.94±1.35mm)较术前(10.46±1.55mm)降低14.53%,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同节段复发14例,复发率为8.14%,再手术患者6例,再手术率3.49%;缝合组术后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54%,再手术患者1例,再手术率为0.85%。两组复发率和再手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LDH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纤维环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p73和Beclin1在人骨肉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遵营 吕海 +5 位作者 史本超 胡争波 蔡琛 杨潇 靳安民 严鑫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TAp73与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TAp73与肿瘤自噬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Ap73、Beclin1在48例骨肉瘤患者的瘤体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Ap73在人骨...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TAp73与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TAp73与肿瘤自噬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Ap73、Beclin1在48例骨肉瘤患者的瘤体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Ap73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率54.17%,Beclin1的阳性率为62.50%,TAp73阳性表达,其Beclin1表达程度较高(Z=-2.146,P=0.032)。在人骨肉瘤中TAp73的表达程度与Beclin1的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470,P=0.001)。TAp73、Beclin1阳性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阴性表达(80.8%vs 50.0%,P=0.000;80.0%vs 44.4%,P=0.001)。TAp73、Beclin1不同表达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r=0.696,P=0.00;r=0.372,P=0.009)。结论在人骨肉瘤中TAp73可能与骨肉瘤中Beclin1依赖的肿瘤自噬活性上调有关。检测TAp73和Beclin1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自噬 TAp73 BECLIN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吴金伟 邹伟民 +1 位作者 许汉权 吕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449-2450,2452,共3页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它主要是指成年以后既往没有腰椎侧凸病史的患者由于椎间盘退变、双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退变等原因出现的原发性侧凸[1]。DLS患者往往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早...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它主要是指成年以后既往没有腰椎侧凸病史的患者由于椎间盘退变、双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退变等原因出现的原发性侧凸[1]。DLS患者往往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病情隐匿,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后期部分椎体滑脱移位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压迫以及顽固性的腰腿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手术治疗被临床一致认为是治疗严重型DLS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患者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恢复平衡,延缓脊柱畸形的发展,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经验 固定治疗 减压融合 短节段 椎间盘退变 LUMB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京亮 王亮 +2 位作者 王小开 张忠民 金大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骨肉瘤细胞Mg63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克隆形成法测定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Mg6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检测其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用流式细胞技... 【目的】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骨肉瘤细胞Mg63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克隆形成法测定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Mg6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检测其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Mg63细胞mTORC1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Mg63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关系,72 h IC50值为(48±2)μmol/L。10、20、50μmol/L可显著抑制Mg63克隆形成数量,且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mTORC1信号通路蛋白p-S6和p-4E-BP1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结论】去甲二氢愈创木酸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对mTORC1信号通路的抑制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 增殖 mTOR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