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DF-1β和瘦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的变化及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安美霞 许汉春 +3 位作者 李雁 轩亚玲 王丽莉 曹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540-1542,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和瘦素(leptin)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8例T2DM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DF-1β和瘦素的水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和瘦素(leptin)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8例T2DM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DF-1β和瘦素的水平。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和血管病变组。结果:SDF-1β和瘦素水平在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血管病变组中依次下降,但除血管病变组中SDF-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组间皆无统计学差异;血中SDF-1β水平与瘦素呈正相关(rs=0.524,P<0.01)。结论:T2DM患者血中SDF-1β的水平下降,可能通过进入周围组织促进血管病变的产生和发展,可作为临床治疗调整的靶点之一。而瘦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 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中核糖体S6蛋白磷酸化、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彦利 安美霞 +4 位作者 许汉春 鲁志卿 轩亚玲 蔡丽 王丽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研究核糖体S6蛋白磷酸化(ribosomal S6 protein phosphorylation,P-S6)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在翼... 目的研究核糖体S6蛋白磷酸化(ribosomal S6 protein phosphorylation,P-S6)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翼状胬肉组织31例,正常结膜组织17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进行P-S6和CyclinD1的检测及比较。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6例翼状胬肉组织中P-S6蛋白/S6蛋白表达(1.196±0.101)显著高于正常结膜组织(0.295±0.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翼状胬肉中P-S6、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25/25),正常结膜组织中P-S6阳性表达率为18.2%(2/11)、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为9.1%(1/11),正常结膜组织与翼状胬肉组织中P-S6与CyclinD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5)。翼状胬肉组织中P-S6与CyclinD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2,P<0.05)。结论 mTORC1信号通路在翼状胬肉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调控CyclinD1的表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 翼状胬肉 细胞周期蛋白D1 核糖体S6蛋白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发和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比较及汉防己甲素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安美霞 吴开力 林少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8-710,共3页
目的检测培养的初、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情况,并作为观察指标了解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初、复发翼状胬肉与正常球结膜成纤维细胞... 目的检测培养的初、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情况,并作为观察指标了解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其的抑制作用。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初、复发翼状胬肉与正常球结膜成纤维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的细胞上清液中MMP-1、MMP-3、MMP-9的含量,同时应用10-5mol·L-1Tet作用于培养的初、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48h后分析培养液中上述MMPs含量的变化。结果培养的初、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上清中MMP-1含量均较正常球结膜高(均为P<0.05),加入10-5mol·L-1Tet后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但初发翼状胬肉上清中MMP-1含量仍高于正常球结膜(P<0.05),而复发翼状胬肉上清中MMP-1含量与正常球结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翼状胬肉上清中MMP-1含量明显高于复发翼状胬肉,加入Tet后仍较复发翼状胬肉高(均为P<0.05)。培养的初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上清中MMP-3含量较正常球结膜高(P<0.05),加入10-5mol·L-1Tet后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正常球结膜(P<0.05);复发翼状胬肉上清中MMP-3含量低于正常球结膜(P<0.05)。培养的初、复发翼状胬肉和正常球结膜成纤维细胞上清中均未检测到MMP-9。结论初、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MMP-1、MMP-3的分泌有明显的差异,Tet对初、复发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MMP-1及初发翼状胬肉MMP-3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翼状胬肉 汉防己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体外对正常结膜与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安美霞 吴开力 +1 位作者 林少春 潘竹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97-399,共3页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正常结膜和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异同。方法: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传第3代的正常结膜与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皆加入不同浓度的Tet,分别于加药后1和3d行MTT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用药后1d,...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正常结膜和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异同。方法: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传第3代的正常结膜与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皆加入不同浓度的Tet,分别于加药后1和3d行MTT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用药后1d,4×10-5和2×10-5mol/LTet对正常结膜与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浓度的Tet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正常结膜成纤维细胞,正常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存活率大于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P<0.01)。用药后3d,4×10-5mol/LTet组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存活率大于正常结膜成纤维细胞(P<0.01);其余各浓度的Tet对两种成纤维细胞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药后3d,2×10-5mol/L及半数抑制量(10-5mol/L)以下浓度的Tet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起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结膜 翼状胬肉 汉防己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滴眼剂在大鼠房水中最佳药物浓度测定
5
作者 桑璇 陆晓和 +1 位作者 安美霞 许汉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测定眼局部使用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滴眼液后大鼠房水中PIO的浓度,探讨眼局部用药时PIO的角膜渗透性及有效性。方法将54只(108眼)SD大鼠随机分成5g&#...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测定眼局部使用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滴眼液后大鼠房水中PIO的浓度,探讨眼局部用药时PIO的角膜渗透性及有效性。方法将54只(108眼)SD大鼠随机分成5g·L(-1)、10g·L(-1)、20g·L(-1)PIO滴眼剂组,分别滴入滴眼剂各1滴,于给药后1h、2h、4h、6h、12h、24h共6个时间点抽取房水样品。采用An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和磷酸盐缓冲液以体积比40:60(pH6.5)为流动相的HPLC检测不同时间点以上3种浓度PIO滴眼剂的房水中药物质量浓度。将质量浓度(C,mg·L(-1))对峰面积(AUC)作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利用HPLC检测PIO滴眼剂滴眼后大鼠房水中药物浓度的色谱图显示:PIO峰与流动相峰及房水峰能很好地分离,并无重合峰等干扰峰出现。给药后各个时间点的房水药物质量浓度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57.377,P=0.000),3种浓度滴眼剂在给药后4h房水中药物质量浓度均达到峰值;5g·L(-1)、10g·L(-1)、20g·L(-1)PIO滴眼剂组间大鼠眼房水中药物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8.477,P=0.000);从各个时间点看,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且5g·L(-1)PIO组与10g·L(-1)、20g·L(-1)PIO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10g·L(-1)PIO组与20g·L(-1)PIO组比较,除给药后1h时差异有显著性外,余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IO滴眼剂眼局部使用具有良好的角膜渗透性,且要想达到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10g·L(-1)PIO滴眼剂为用药的最佳治疗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吡格列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房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睑板腺功能障碍与分泌物和泪液中前列腺素E_2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杜伟峰 安美霞 +4 位作者 覃莉莉 轩亚玲 王丽莉 叶琳 刘彦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990-992,共3页
目的:探讨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中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含量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将72例120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轻中度组36例60眼和重度组36例60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睑板腺分泌物和泪液中PGE_2... 目的:探讨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中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含量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将72例120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轻中度组36例60眼和重度组36例60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睑板腺分泌物和泪液中PGE_2的含量。正常人30例60眼设为对照组,只检测泪液中PGE_2含量。结果:泪液中PGE_2含量在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00.26,P<0.01),重度组泪液PGE_2含量高于轻中度组(t=5.789,P<0.01)和正常组(t=7.468,P<0.01),轻中度组泪液PGE_2含量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3,P>0.05);睑板腺分泌物PGE_2含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高于轻中度组(F=151.76,P<0.01);重度组泪液与睑板腺分泌物中PGE_2含量呈正相关(r=0.71,P<0.01);轻中度组泪液与睑板腺分泌物PGE_2含量呈正相关(r=0.30,P<0.05)。结论:睑板腺分泌物和泪液PGE_2含量对判断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板腺功能障碍 睑板腺分泌物 前列腺素E2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lsen公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力的预测性 被引量:5
7
作者 许泽鹏 田妮 +6 位作者 李松调 李坤梦 郭海科 张洪洋 金海鹰 安美霞 俞晓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88-1392,共5页
目的:探讨Olsen公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力的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10/2019-08-20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101眼,根据眼轴长度(AL)进行分组,A组(26mm<... 目的:探讨Olsen公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力的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10/2019-08-20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101眼,根据眼轴长度(AL)进行分组,A组(26mm<AL≤28mm)17例29眼,B组(28mm<AL≤30mm)26例41眼,C组(AL>30mm)22例31眼。采用IOL Master自带的SRK/T、Haigis和Olsen公式计算术后理论屈光度(即所植入IOL度数对应的各公式的预测屈光度),并记录术后3mo实际屈光度,计算绝对屈光误差(MAE)。结果:三组患者采用Olsen公式对应的术后3mo MAE分别为0.15(0.04,0.22)、0.19(0.14,0.27)、0.26(0.115,0.455)D,无明显差异(P>0.05),且对于相同眼轴长度范围的患者,采用Olsen公式对应的术后3mo MAE最小。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采用三种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对应的术后理论屈光度与术后3mo实际屈光度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术后3mo实际屈光度与Olsen公式对应的术后理论屈光度最为接近,与SRK/T公式对应的术后理论屈光度一致性最差。结论:Olsen公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力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优于SRK/T、Haigis公式,且Olsen公式受眼轴长度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计算公式 Olsen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DR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许泽鹏 田妮 +7 位作者 龙心光 俞晓艺 安美霞 刘求红 王小川 钟瑞英 刘红 廉丽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6-1434,共9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CTA)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和血管密度(VD)的变化。方法:对OCTA在DR诊断中的应用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搜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CTA)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和血管密度(VD)的变化。方法:对OCTA在DR诊断中的应用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搜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查找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到2020-09-20。仅检索中英文文献。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资料,包括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DCP)、浅层FAZ面积和周长。绘制森林图、漏斗图,并采用Begg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共检索得24篇文献,纳入2305眼。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均有差异(VDSCP:WMD=-5.78,95%CI:-7.67~-3.88,P<0.05;VDDCP:WMD=-5.08,95%CI:-6.49~-3.67,P<0.05;FAZ周长:WMD=0.57,95%CI:0.36~0.78,P<0.05;FAZ面积:WMD=0.08,95%CI:0.06~0.10,P<0.05)。结论:DR患者FAZ面积更大,周长更长,与DR患者对比,对照组FAZ的VD较高。虽然目前OCTA的实际适用性仍然存在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OCTA在DR中的诊断价值可能会变得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与枸杞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柯坤茂 安美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9-1124,共6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中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国国家专利数据库筛选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得黄芪和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潜在靶标。使用Drug...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中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国国家专利数据库筛选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得黄芪和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潜在靶标。使用DrugBank数据库、OMIM数据库、DisGeNET V6数据库、NCBI Gene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与DR相关的靶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分别建立了DR-黄芪、DR-枸杞子共同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基因本体富集(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探讨黄芪、枸杞子治疗DR的机制及治疗效果。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结果从国家专利数据库中筛选出49项治疗DR的专利中药复方,最终分析得出黄芪和枸杞子出现频次最高。随后分别从黄芪、枸杞子中筛选出20种和45种有效成分,以及65个和63个已鉴定的与DR共有的靶点,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靶点,其中,黄芪和枸杞子的潜在靶点有59个相同。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黄芪中quercetin、kaempferol、formononetin和isorhamnetin以及枸杞子中quercetin、beta-sitosterol、Stigmasterol、glycitein等主要活性成分在DR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AKT1、VEGFA、CASP3、IL-6、TP53、PTGS2等靶标与其他靶点关系密切。GO分析结果显示,黄芪和枸杞子可能通过多种生物学过程在DR的治疗中发挥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黄芪与枸杞子的潜在靶点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及其受体(RAGE)协同的AGE-RAGE信号通路、细胞衰老信号通路富集。结论在治疗DR上,抗衰老中药黄芪和枸杞子作用相似,二者均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通道特性。黄芪和枸杞子在抑制DR由非增生期向增生期进展方面的作用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枸杞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结膜囊细菌学特征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祎 刘永民 +4 位作者 刘彦利 赖茜汝 安美霞 孟文静 谢梦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4-577,共4页
目的比较白内障手术患者结膜囊中分离的细菌菌群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结膜囊细菌菌群的耐药趋势,从而指导眼部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共144... 目的比较白内障手术患者结膜囊中分离的细菌菌群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结膜囊细菌菌群的耐药趋势,从而指导眼部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共1444眼为研究对象,使用无菌棉签收集下结膜穹隆标本,送实验室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4.58%,其中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69.86%),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2.39%),革兰阴性菌仅占3.94%;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年龄、糖尿病相关,而与性别、季节、高血压无关;耐药性方面,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90.00%),对左氧氟沙星(>30.00%)以及红霉素和阿奇霉素(>70.00%)等耐药率稍高,而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莫西沙星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复方新诺明(90.01%)、氨苄西林(80.00%)耐药率高,而对头孢哌酮、替卡西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率低,本次未检测出耐药菌株。结论白内障患者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年龄、糖尿病相关,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其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莫西沙星耐药率较低,可用于指导术前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囊菌群 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