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醇-三磷酸3-激酶B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导致衰老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障碍
1
作者 李梓光 韦存 +1 位作者 赵磊 周其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27-3437,共11页
目的探究肌醇-三磷酸3-激酶B(ITPKB)对衰老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障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使用GO、GSEA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公共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与衰老相关疾病中睾丸组织中相关通路和基因的表达。D-半乳糖腹腔注射构... 目的探究肌醇-三磷酸3-激酶B(ITPKB)对衰老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障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使用GO、GSEA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公共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与衰老相关疾病中睾丸组织中相关通路和基因的表达。D-半乳糖腹腔注射构建衰老小鼠模型;培养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NC组)、衰老组(D-gal组)、抑制剂组(GNF362组)和D-gal+GNF362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睾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含量。q-PCR检测IL-1α、IL-6、TNF-α、ITPKB mRNA水平;免疫荧光检测StAR、3β-HSD、ITPKB、LC3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53、P21、StAR、ITPKB蛋白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结构。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ITPKB在衰老小鼠睾丸中高表达。衰老小鼠血清睾酮水平较年轻组小鼠降低。衰老组小鼠较年轻组小鼠睾丸中IL-1α、IL-6、TNF-α、ITPKB mRNA水平及P53、P21、ITPKB蛋白水平升高;StAR、3β-HSD、LC3蛋白质水平及线粒体自噬水平下降。与D-gal组的细胞相比,D-gal+GNF362组细胞上清液睾酮水平升高,线粒体自噬水平显著提升。结论ITPKB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导致衰老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睾酮缺乏 肌醇-三磷酸3-激酶B 衰老 睾酮替代疗法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下尿路结石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周其赵 刘存东 +1 位作者 钟伟枫 刘成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18,共3页
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下尿路结石的术后并发症,探讨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下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结石特征、冲击次数和冲击能量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83例下... 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下尿路结石的术后并发症,探讨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下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结石特征、冲击次数和冲击能量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83例下尿路结石行ESWL治疗后,72.3%(60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27.7%(23例)出现疼痛,25.3%(21例)出现疼痛并肉眼血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红斑,肠胀气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肉眼血尿组、术后疼痛组、术后疼痛并肉眼血尿组结石长度、结石宽度、冲击次数分别高于无并发症组,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术后肉眼血尿组患者身高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SWL治疗下尿路结石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血尿及疼痛,患者身高、结石长度、结石宽度及冲击次数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下尿路结石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G6000富集精液来源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诚 郭文彬 +5 位作者 张万松 卞军 杨建昆 亓涛 王春艳 刘存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31-1535,共5页
目的介绍PEG6000富集精液来源外泌体的提取和鉴定方法,为精液外泌体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中心6名正常志愿者精液,经8%PEG6000富集并多步离心结合超速离心方法获取提取物,然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 目的介绍PEG6000富集精液来源外泌体的提取和鉴定方法,为精液外泌体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中心6名正常志愿者精液,经8%PEG6000富集并多步离心结合超速离心方法获取提取物,然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分析其大小,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蛋白组成成分。结果提取物呈类圆形、椭圆形囊泡,质膜完整,大小约为30-150 nm,内部含有低电子密度物质,均阳性表达CD63、ALIX、TSG101蛋白,且不含精子细胞内质网Calnexin蛋白。结论经过对提取物的形态、大小以及其蛋白成分分析证实所提取到的物质为精液来源的外泌体,为后续开展精液外泌体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 外泌体 PEG6000 离心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可减轻术后导尿管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建昆 周其赵 +4 位作者 刘存东 李峰 卞军 钟钦 薛康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46-1047,1055,共3页
目的研究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行膀胱冲洗对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1月男性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病例60人,第1组患者采用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 目的研究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行膀胱冲洗对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1月男性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病例60人,第1组患者采用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术后第1天将利多卡因配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第2组患者采用普通导尿管,不行利多卡因配生理盐水膀胱冲洗,观察术后患者出现尿道刺激症状(尿道疼痛,尿急,会阴部不适等)情况。结果第1组患者出现尿道刺激症状的患者人数11人,其余患者无特殊不适,第2组患者出现尿道刺激症状的患者人数约24人,其余患者无特殊不适,两组数据资料,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痛导尿管联合利多卡因行膀胱冲洗可明显减轻术后留置导尿管给患者带来的尿道刺激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尿管 利多卡因 尿道刺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离心方法提取及鉴定精浆外泌体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文彬 张万松 +5 位作者 杨诚 卞军 杨建昆 刘存东 亓涛 王春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超速离心法、ExoPerfect^(TM)?MU法和PEG6000法比较提取精浆外泌体的应用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比较及鉴定超速离心法,ExoPerfect^(TM)?MU法及PEG6000法提取的精浆外泌体,为外泌体的研究提供不同的选择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7月南... 目的超速离心法、ExoPerfect^(TM)?MU法和PEG6000法比较提取精浆外泌体的应用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比较及鉴定超速离心法,ExoPerfect^(TM)?MU法及PEG6000法提取的精浆外泌体,为外泌体的研究提供不同的选择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中心30例正常志愿者的精浆样本。随机平均分成3份,分别采用超速离心法,ExoPerfect^(TM)?MU法及PEG6000法获取提取物,随后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分析其大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典型标志蛋白质。结果超速离心法提取的精浆外泌体中CD63、TSG101含量[(3.29±0.22)、(0.84±0.03)]最多,其次分别是ExoPerfect^(TM)?MU法[(3.25±0.17)、(0.75±0.02)]、PEG6000法[(2.62±0.06)、(0.54±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结果提示MODE曲线线性流畅,精浆外泌体直径大小较为集中,粒径峰值平均值分别为105、102、115 n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6000法提取精浆外泌体的浓度、电镜下数量[(11.90±1.78)×108/mL、(4.7±1.7)个]较超速离心法[(21.20±0.98)×108/mL、(7.0±1.6)个],ExoPerfect^(TM)?MU法[(19.74±1.45)×108/mL、(6.0±1.63)个]均明显降低(P<0.01);ExoPerfect^(TM)?MU法离心时间[(30±5)min]较超速离心法、PEG6000法[(140±20)、(120±10)min]明显缩短(P<0.001)。结论超速离心法、ExoPerfect^(TM)?MU法、PEG6000法均能成功提取及鉴定精浆外泌体。超速离心法、ExoPerfect^(TM)?MU法外泌体产量较多,ExoPerfect^(TM)?MU法简捷方便。根据不同试验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高效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浆 外泌体 超速离心 ExoPerfectTM-MU PEG6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万松 杨诚 +10 位作者 郭文彬 郭晓彬 卞军 周其赵 陈明坤 周俊豪 陈子坚 王鹏 吕娴媛 肖卓裕 刘存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10-916,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超高速离心法提取BMSCs来源的外泌体,并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TA)分析其粒径大小,透射电子显...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超高速离心法提取BMSCs来源的外泌体,并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TA)分析其粒径大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其典型标志蛋白质鉴定提取的外泌体。构建雄性SD大鼠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Sham组),B组:生理盐水处理组(I/R+NS),C组:BMSCs来源外泌体(100μg/m L)处理组(I/R+BMSCs-exo)。最后取各组大鼠扭转侧(左侧)睾丸并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睾丸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以及对生精结构进行组织评分,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丙二醛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高迁移率族蛋B1(HMGB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s-3)和剪切型caspase-3的表达。结果成功从大鼠骨髓中原代分离并培养BMSCs,并成功提取了BMSCs分泌的外泌体。动物模型中,与睾丸生精结构正常的A组(Sham)相比,B组(I/R+NS)的睾丸生精结构明显有不同程度受损,而C处理组(I/R+BMSCs-exo)中有一定的改善(P<0.05)。睾丸组织生化指标检测中,B组(I/R+NS)组织中的MDA的含量较A组(Sham)明显升高,而SOD的活性与A组(Sham)相比则降低(P<0.01),而在经外泌体处理之后的C组(I/R+BMSCs-exo)中,与生理盐水处理组B组相比,组织中MDA的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而SOD的水平则上调(P<0.05)。睾丸组织蛋白免疫印迹上,与A组(Sham)相比,B组(I/R+NS)的HMGB1,caspase-3以及剪切型caspase-3明显升高,而C组(IR+BMSCs-exo)的HMGB1,caspase-3和剪切型caspase-3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 B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抗凋亡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睾丸缺血再灌注 抗氧化 炎症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茎术中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其赵 吴荷花 +4 位作者 夏慧 薛康颐 卞军 刘存东 杨建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537-3539,共3页
目的:探讨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茎术中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以期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儿童包茎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完成手术.术中有112例患儿包皮外口狭窄非常明显,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茎术中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以期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儿童包茎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完成手术.术中有112例患儿包皮外口狭窄非常明显,分别采用传统的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行切割缝合及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后1号线缝合切口再行切割缝合两种方法进行,术后随访2~4周,收集临床资料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与86例包茎儿童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包皮切割缝合器纽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术后外观满意度更高.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包皮切割缝合器组术中采用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后1号线缝合组患儿术中出血更少,术中伤口再缝合发生率更低,术中切除包皮长度更易控制.术后外观满意度更加良好,与背侧剪开置入切割缝合器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有8例患儿包皮切割缝合器切割后包皮系带局部出血或局部皮肤缝合不佳,予5—0可吸收线局部间断缝合及止血:术后有1例患儿包皮伤口缝合钉1个月后仍不脱落,在局麻下行手工拆除缝合钉。结论: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少,使用过程非常安全、高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外观良好等特点.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皮过长 包茎 包皮环切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穿刺及碘伏硬化治疗肾囊肿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钟伟枫 周其赵 +3 位作者 李峰 薛康颐 钟钦 刘存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97-1798,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并注射2%碘伏治疗肾囊肿的效果。方法采用B超对28例肾囊肿行定位穿刺抽液并注入2%碘伏,保留20 min,随后抽出所有液体,再注入2%碘伏5~10 ml,治疗后随访半年到一年半。结果 B超引导下共治疗36个囊肿,治愈25例,好转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并注射2%碘伏治疗肾囊肿的效果。方法采用B超对28例肾囊肿行定位穿刺抽液并注入2%碘伏,保留20 min,随后抽出所有液体,再注入2%碘伏5~10 ml,治疗后随访半年到一年半。结果 B超引导下共治疗36个囊肿,治愈25例,好转2例,复发1例。结论 B超介入加碘伏硬化治疗肾囊肿是一种安全、微创、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囊肿 B超引导 碘伏 硬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2基因及蛋白在弱精子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周俊豪 薛康颐 +8 位作者 陈明坤 周其赵 杨建昆 卞军 李欣 郭文彬 夏慧 亓涛 刘存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28-1533,共6页
目的弱精子症作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全球15%的育龄夫妇,但其发病机制尚待阐明。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CRISP2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表达明显下调,但其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目的弱精子症作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全球15%的育龄夫妇,但其发病机制尚待阐明。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CRISP2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表达明显下调,但其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弱精子症患者及健康男性精液标本各24例,检测这些精液样本中CRISP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精子形态、运动能力及生育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弱精子症患者精液标本中CRIS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RISP2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RISP2蛋白表达水平与形态正常精子率(r=0.6182,P=0.0037)及前向运动能力(r=0.6309,P=0.0029)呈明显正相关。经过密切随访,CRISP2蛋白高表达患者配偶受孕率明显高于CRISP2蛋白低表达患者(80.0%vs 20.0%,P=0.0230)。结论 CRISP2蛋白表达水平与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形态、前向运动能力呈正相关,且CRISP2蛋白低表达的弱精子症患者生育预后不良,提示CRISP2作为弱精子症患者治疗新靶点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精子症 CRISP2 精子形态 精子前向运动能力 生育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小剂量他达拉非早期治疗海绵体神经损伤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卞军 刘存东 +3 位作者 杨建昆 周其赵 孙祥宙 邓春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3-877,共5页
目的研究早期持续小剂量他达拉非应用对海绵体神经(CN)损伤后勃起功能障碍(ED)的作用。方法通过钳夹损伤CN方法建立神经性ED动物模型后,将大鼠分为治疗组、CN损伤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治疗组、CN损伤组均予钳夹损伤CN,假手术组仅暴露... 目的研究早期持续小剂量他达拉非应用对海绵体神经(CN)损伤后勃起功能障碍(ED)的作用。方法通过钳夹损伤CN方法建立神经性ED动物模型后,将大鼠分为治疗组、CN损伤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治疗组、CN损伤组均予钳夹损伤CN,假手术组仅暴露CN,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治疗组大鼠手术当天即开始给予小剂量他达拉非2 mg.kg-1灌胃治疗,CN损伤组仅建立CN损伤后ED模型,不作任何治疗,假手术组仅对CN进行暴露,不作任何处理和治疗,正常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周行阿朴吗啡实验,电刺激盆腔星状神经节(MPG)前、后海绵体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测定,行阴茎海绵体n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阿朴吗啡实验:30 min内,治疗组50%的大鼠出现阴茎勃起,平均勃起(1.13±0.92)次;CN损伤组勃起率和勃起次数均为0;假手术组为100%和(2.03±0.97)次;正常组为100%和(2.36±1.02)次。治疗组阴茎勃起率及勃起次数均高于CN损伤组(P<0.05),仍较假手术组、正常组低(P<0.05)。治疗组电刺激后ICP/MAP明显较CN损伤组高(0.30±0.09 vs 0.12±0.05,P<0.05),仍明显较假手术组、正常组低(P<0.05)。治疗组nNOS阳性神经纤维数目明显较CN损伤组多(54.11±5.02 vs 21.34±3.17,P<0.05),仍明显较假手术组、正常组低(P<0.05)。结论早期持续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大鼠CN损伤后ED,有助于勃起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达拉非 海绵体神经 勃起功能障碍 前列腺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氦刀治疗肾乳头状腺瘤3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存东 潘斌 +3 位作者 薛康颐 钟钦 曾甫清 陈方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943-1944,共2页
目的探讨氩氦刀治疗肾乳头状腺瘤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并跟踪我院氩氦刀治疗肾乳头状腺瘤3例过程并文献复习。结果经过3个月及12个月后采用CT复查,发现肿瘤明显缩小,并且不被强化。结论氩氦刀治疗肾肿瘤尤其是良性肿瘤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氩氦刀 肾乳头状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联合盐酸坦索罗辛与单用氟西汀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钟钦 薛康颐 +2 位作者 钟伟枫 李峰 刘存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38-2639,共2页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应用盐酸坦索罗辛与单用氟西汀治疗早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无器质性病变的早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组予氟西汀和盐酸坦索罗辛联合应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平均阴道内射精潜伏期...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应用盐酸坦索罗辛与单用氟西汀治疗早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无器质性病变的早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组予氟西汀和盐酸坦索罗辛联合应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平均阴道内射精潜伏期、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问卷中的性交满意度评分,并评估在疗程结束时,患者及其配偶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平均阴道内射精潜伏期以及IIEF问卷中的性交满意度评分均显著增加;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平均阴道内射精潜伏期(3.50±1.02)min,对照组(2.3±1.11)min;IIEF问卷中治疗组患者及配偶性交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药物副反应。结论:氟西汀和盐酸坦索罗辛联合治疗早泄较单用氟西汀治疗在副反应上未出现明显增加,但能有效延长早泄患者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泄 氟西汀 盐酸坦索罗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的疗效: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夏慧 吴荷花 +2 位作者 薛康颐 杨诚 杨建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84-887,共4页
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的优势。方法前瞻性研究入组我院门诊就诊的包茎和包皮过长并行包皮环切术的儿童,随机分成包皮切割缝合器组和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共纳入236例男童,其中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组132例,传... 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的优势。方法前瞻性研究入组我院门诊就诊的包茎和包皮过长并行包皮环切术的儿童,随机分成包皮切割缝合器组和传统包皮环切手术组;共纳入236例男童,其中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组132例,传统手术方式104例。通过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局部麻醉方式占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和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阴茎外观满意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总体满意率的差异;比较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在儿童包皮环切术中的优势。结果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组对比,包皮切割缝合器组具有局麻方式占比高(P<0.001),手术时间短(P<0.001),术中出血少(P<0.001),术中和术后疼痛更轻(P<0.001),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P<0.001),术后阴茎外观满意率更高(P=0.0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4),切口愈合时间更短(P<0.001),总体满意度更高(P<0.005)等优点。结论使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的包皮环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局麻耐受性好,围手术期疼痛轻、恢复快及术后外观漂亮等显著优势,更易于儿童及家长接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 儿童 包皮环切术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X2体外增强膀胱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干细胞特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植曦 周俊豪 +3 位作者 田湖 周冉冉 黄振辉 刘存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95-1001,共7页
目的探讨人矮小同源盒基因2(SHOX2)对人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TCGA肿瘤数据库中SHOX2基因在膀胱癌标本和癌旁对照标本的表达情况,利用GEPIA网站对TCGA膀胱数据中的SHOX2基因表达量进行单因... 目的探讨人矮小同源盒基因2(SHOX2)对人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TCGA肿瘤数据库中SHOX2基因在膀胱癌标本和癌旁对照标本的表达情况,利用GEPIA网站对TCGA膀胱数据中的SHOX2基因表达量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并利用GSEA软件预测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选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膀胱癌细胞T24,采用SHOX2 sh RNA及SHOX2过表达质粒分别敲低、过表达SHOX2基因,用Western blot检测SHOX2蛋白表达量,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悬浮成球、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分子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和TGF-β信号通路重要组件TβR-I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癌旁膀胱组织相比,SHOX2基因在TCGA膀胱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1),在配对的膀胱癌组织中明显升高(P=0.001),SHOX2基因表达与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GSEA显示SHOX2基因表达与EMT(P=0.002,P=0.03)及干细胞特性(P=0.006,P=0.008)呈正相关。在膀胱癌细胞T24中,两种不同的SHOX2 sh RNA均能降低SHOX2的蛋白表达水平(sh SHOX2-1,P=0.004;sh SHOX2-2,P=0.03),SHOX2过表达质粒则能提高SHOX2的蛋白表达水平(P=0.007)。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抑制SHOX2表达后膀胱癌细胞的迁移(P<0.001,P=0.02)、侵袭(P=0.002,P=0.003)能力明显降低,而SHOX2过表达则提高膀胱癌细胞的迁移(P<0.001)、侵袭(P=0.004)能力。悬浮成球、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抑制SHOX2表达后明显减弱膀胱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P=0.002,P=0.007,P<0.001);而SHOX2过表达则增强膀胱癌细胞的干细胞特性(P=0.002,P<0.001)。此外,抑制SHOX2表达可使细胞发生上皮样形态改变,而SHOX2过表达可使细胞发生间充质样形态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抑制SHOX2表达可使膀胱癌细胞中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1),Vimentin(P<0.001,P=0.01)、TβR-I(P=0.03,P=0.0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SHOX2过表达可使膀胱癌细胞中的Vimentin(P=0.04)、TβR-I(P=0.00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SHOX2在膀胱癌中扮演致癌基因:SHOX2增强膀胱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和干细胞特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的EM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X2 膀胱癌 迁移 侵袭 干细胞特性 上皮间充质转化 TGF-Β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彩色3D打印技术的肾结石个性化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郭文彬 郭晓彬 +4 位作者 张万松 杨诚 卞军 杨建昆 刘存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究彩色3D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6例彩色3D打印肾结石患者作为A组,利用逆向工程与彩色3D打印技术进行重建并备1:1大小完整的肾脏、肾血管及肾彩色结石3D模型。选取23例... 目的探究彩色3D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6例彩色3D打印肾结石患者作为A组,利用逆向工程与彩色3D打印技术进行重建并备1:1大小完整的肾脏、肾血管及肾彩色结石3D模型。选取23例传统PCNL患者作为B组,观察比较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结石清除率。手术医师填写模型评估调查问卷,患方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评分。结果成功打印出患者的彩色3D结石模型。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年龄、结石大小、铸型结石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预估穿刺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分别为A组:(6.5±0.8)cm vs(6.8±1.1)cm(P〉0.05);B组:(6.5±1.5)cm vs(7.6±1.8)cm(P〈0.05)。两组医师评分分别为(8.4±0.4),(6.5±0.5)(P〈0.05);患者评分分别为(9.0±0.7),(7.2±0.6)(P〈0.05)。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分别为:81.25%vs 73.91%(P〈0.05),(52.27±9.64)min vs(67.39±10.81)min(P〈0.05),(55.49±18.16)mL vs(92.92±22.17)ml(P〈0.05),(6.48±1.51)d vs(7.32±1.43)d(P〉0.05),1例vs 3例(P〈0.05)。这些结果提示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预估的穿刺点和穿刺深度与实际手术基本相符,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手术医师评价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满意,患方术前谈话满意度更高。结论彩色3D打印技术能够使泌尿外科医生在术前精确、直观地了解肾结石情况,较传统手术获得更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对患者进行病情讲解和术前谈话可以提高其对肾结石及手术并发症的理解,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彩色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BP调控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卓裕 陈明坤 +4 位作者 杨建昆 杨诚 吕娴媛 田湖 刘存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研究鼠双微体2癌基因结合蛋白(MTB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MTBP在22RV1、DU145及Lncap三种不同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采用siRNA及MTBP质粒分别转染细胞,转染48 h后,用West... 目的研究鼠双微体2癌基因结合蛋白(MTB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MTBP在22RV1、DU145及Lncap三种不同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采用siRNA及MTBP质粒分别转染细胞,转染48 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MTBP蛋白的表达量,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平行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垂直迁移及侵袭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分子E-cadherin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前列腺癌细胞中,MTBP在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DU145中表达最高,Lncap细胞次之,局限性前列腺癌细胞22RV1中最低,MTBP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呈正相关。siRNA干扰及MTBP质粒转染细胞分别能显著降低或提高前列腺癌细胞中MTBP的蛋白表达水平。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抑制MTBP的表达后,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而MTBP过表达能显著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P<0.01)。Transwell实验发现抑制MTBP的表达可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而MTBP过表达后,能显著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抑制MTBP的表达可使前列腺癌细胞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MTBP过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MTBP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EM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BP 前列腺癌 迁移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SEMG1蛋白的弱精子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晓彬 张万松 +5 位作者 肖卓裕 吕娴媛 王鹏 杨诚 刘存东 周其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构建一个睾丸中SEMG1蛋白高表达的弱精子症大鼠模型。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实验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组10只。实验结束后称其体质量及一侧睾丸质量并计算睾丸指数;睾丸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 目的构建一个睾丸中SEMG1蛋白高表达的弱精子症大鼠模型。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实验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组10只。实验结束后称其体质量及一侧睾丸质量并计算睾丸指数;睾丸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取附睾尾制备精子悬液进行精子计数及活力检测; Western blot检测SEMG1及CASPASE-3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睾丸质量及睾丸指数较对照组降低(P <0.001),实验组大鼠精子悬液镜下观察见精子数量及精子活力明显降低,HE染色见睾丸生精小管中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EMG1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01)。结论成功构建了睾丸中高表达SEMG1蛋白的弱精子症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雄性不育 生精细胞 SEMG1 弱精子症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免疫抑制性Neu_2中性粒细胞亚群模型精准预测前列腺癌生存预后及免疫治疗应答
18
作者 陈子贤 周家伟 +3 位作者 谭磊 黄志鹏 薛康颐 陈明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8期1643-1653,共11页
目的鉴定前列腺癌(PCa)患者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并构建基于中性粒细胞亚群相关的免疫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及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收集PCa患者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通过无监督聚类鉴定前列腺癌中性粒细胞亚群,通... 目的鉴定前列腺癌(PCa)患者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并构建基于中性粒细胞亚群相关的免疫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及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收集PCa患者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通过无监督聚类鉴定前列腺癌中性粒细胞亚群,通过功能富集、细胞互作、伪时序分析鉴定中性粒细胞亚群的生物学功能及对患者免疫调控的影响;通过LASSO-Cox回归构建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相关预后风险模型,通过生存分析、ROC曲线探讨高低风险组预后差异,采用CIBERSORT、TIDE评分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PCa免疫浸润及免疫应答的关系。结果和邻近正常组织相比,PCa组织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比例显著增加(P<0.05)。PCa相关中性粒细胞可聚类为2个独立细胞亚群:Neu_1和Neu_2,其中Neu_2细胞表现为高富集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分化成熟状态,并上调TGFB1、ITGB2、LGALS3等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基于Neu_2细胞亚群基因特征构建免疫相关预后风险模型、生存分析和免疫差异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具有更短的生化复发时间(P<0.05)和有更高比例的Tregs、M2-TAMs细胞浸润(P<0.05);TIDE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具有免疫排斥和更差的免疫应答评分。结论PCa相关中性粒细胞存在显著异质性,基于免疫抑制特征的Neu_2细胞群构建的相关预后风险模型可有效预测PCa患者生存预后及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RNA测序 转录组学 前列腺癌 中性粒细胞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