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g/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Graves眼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吕蒙 沈洁 +4 位作者 李章芳 赵德福 陈志 万亨 郝宝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09-1813,共5页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Treg/CD4+IL-17A+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Graves眼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根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将未经治疗的Graves眼病患者分为活动性GO组(AGO组)15例(CAS≥3),非活动性GO组(NGO组)15例(CAS<3);同时选...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Treg/CD4+IL-17A+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Graves眼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根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将未经治疗的Graves眼病患者分为活动性GO组(AGO组)15例(CAS≥3),非活动性GO组(NGO组)15例(CAS<3);同时选取未经治疗的同期非突眼Graves病患者(GD组)15例及健康对照组(C组)15例。收集各组病人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Treg、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及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情况;使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中Treg相关细胞因子TGF-β、IL-10、IL-35以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IL-6的表达变化。结果 GD组、NGO组、AGO组中Th17细胞比例较C组升高(P<0.05),且AGO组升高最明显。RORγt在GD组、NGO组、AGO组中升高(P<0.05),其中AGO组升高最明显。TGF-β、IL-35在GD组、NGO组、AGO组中表达下降(P<0.05),IL-10在3组中表达升高(P<0.05);GD组、NGO组、AGO组中IL-17A、IL-23、IL-6蛋白较C组比较升高(P<0.05),且AGO组中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降低可能是促使Graves眼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Th17细胞可能参与介导Graves眼病的发生与发展,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是评估GO患者病情活动性的新指标。Treg/Th17平衡的破坏可能参与Graves眼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TH17细胞 TREG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超声检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亚娟 王禹冰 +5 位作者 孟敏 黄小燕 胡玉兰 王晓佳 苏艳 沈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1-414,共4页
目的评价定量超声检测技术(QUS)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8例绝经后女性分别使用QUS测量左跟骨T值、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L1-4及髋部骨密度、T值,采用Spearman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相关性。以DXA法诊断骨质疏松症(OP)为... 目的评价定量超声检测技术(QUS)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8例绝经后女性分别使用QUS测量左跟骨T值、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L1-4及髋部骨密度、T值,采用Spearman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相关性。以DXA法诊断骨质疏松症(OP)为金标准,分析QUS诊断OP的ROC曲线下面积、cutoff、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Youden指数。结果相关分析显示,QUS测量左跟骨与DXA测量L1、L2、L3、股骨颈、大转子、全髋T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244、0.252、0.371、0.485、0.539、0.506(P<0.05或P<0.01);ROC曲线下面积0.669,以QUS测量T值-2.35为cutoff,QUS诊断OP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Youden指数分别为69.1%、65.0%、64.77%、0.341。结论 QUS与DXA检测骨密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OP的筛查工具,但诊断效能一般,不可替代DX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超声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双能X线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脂肪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分化的能力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范丽君 肖倩蓉 +6 位作者 林凯桑 王思妤 李章芳 李晨钟 张彤 韩亚娟 沈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47-1254,共8页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SCs)向内皮分化的能力,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比。方法从SD大鼠中分离培养ASCs、BMSCs,选择生长良好的一定代数的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用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进行标准内皮诱导3周,用q ...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SCs)向内皮分化的能力,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比。方法从SD大鼠中分离培养ASCs、BMSCs,选择生长良好的一定代数的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用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进行标准内皮诱导3周,用q PCR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1、KDR、v WF m 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表面抗原CD31的表达;用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检测诱导组细胞的摄取功能;在Matrigel上验证诱导组细胞的成管能力。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大鼠ASCs和BMSCs,形态上,ASCs与BMSCs类似,均呈长梭形、纺锤状,类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流式检测结果显示BMSCs与ASCs均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100%与96.9%)、CD90(96.5%与99.2%),低表达造血系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3.9%与0.8%),证实所提取的是间充质干细胞;CCK-8增殖实验结果表明,ASCs的增殖速度比BMSCs的增殖速度快(P<0.05)。标准内皮诱导后,q PCR显示诱导组BMSCs和ASCs表达CD31、KDR、v WF m RNA水平均高于未诱导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31抗原表达在诱导组的细胞膜表面;荧光显微镜下诱导组细胞摄取Dil-Ac-LDL(未诱导组不摄取);诱导组细胞在Matrigel上均具备成管能力,证实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结论表明BMSCs和ASCs均可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ASCs广泛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时间更短且增殖能力更强,提示ASCs比BMSCs更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分化 内皮细胞 糖尿病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正常成人肾脏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帆 张雪林 +2 位作者 杨立 沈洁 高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78-1482,共5页
目的分析单次激发陕速自旋回波.流动敏感反转恢复序列(SSFSE-FAIR)与平面回波.流动敏感反转恢复序列(EPI-FAIR)所测量的健康肾脏的相对血流量值(rBFV),评价两种动脉自旋标记(ASL)序列在正常肾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I... 目的分析单次激发陕速自旋回波.流动敏感反转恢复序列(SSFSE-FAIR)与平面回波.流动敏感反转恢复序列(EPI-FAIR)所测量的健康肾脏的相对血流量值(rBFV),评价两种动脉自旋标记(ASL)序列在正常肾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I生分析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的rBFV。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扫描。按3种方式采集图像:EPI—FAIR屏气法、SSFSE.FAIR屏气法及SSFSE.FAIR自由呼吸法。结果SSFSE-FAIR自由呼吸法可定量区分肾脏皮髓质。皮质rBFV:111.48±9.23;髓质rBFV:94.98±3.38;SSFSE.FAIR屏气法及EPI—FAIR不能定量区分肾脏皮髓质。EPI-FAIR皮髓平均rBFV为178.50士17.17,95%置信区间:167.59~189.41。结论SSFSE—FAIR屏气法及EPI—FAIR空间分辨率低,无法区分肾脏皮髓质,可粗略评价肾脏灌注情况。SSFSE-FAIR图像空间分辨率较高,可区分肾脏皮髓质结构,可初步评判肾脏皮髓质的灌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 肾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5
作者 韩亚娟 王禹冰 沈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5-927,924,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PTH(1-34)]治疗前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变化,以评价该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方法 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皮下注射PTH(1-34)20μg每天1次,每日口服钙尔奇D 600mg,连续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于治...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PTH(1-34)]治疗前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变化,以评价该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方法 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皮下注射PTH(1-34)20μg每天1次,每日口服钙尔奇D 600mg,连续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月、第6月检测腰椎(L2-L4)及股骨颈骨密度、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血清I型胶原交基C端肽(CTX)。结果治疗后腰椎(L2-L4)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第3月、第6月BSA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6月CTX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H(1-34)能显著提高腰椎(L2-L4)骨密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甲状旁腺素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针数对取材满意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志 陈青云 +8 位作者 李万根 刘俞岑 李晨钟 宋丹丹 李章芳 潘道延 胡世弟 宋宇倩 张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31,共5页
目的比较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中不同穿刺针数的标本满意率,为临床操作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我院95例患者,共计106个实性或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随机分为1针组、2针组和3针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对甲状腺实性成分的细针穿... 目的比较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中不同穿刺针数的标本满意率,为临床操作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我院95例患者,共计106个实性或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随机分为1针组、2针组和3针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对甲状腺实性成分的细针穿刺活检术,标本送细胞病理学诊断,依据Bethesda分类标准,将BethesdaⅠ类定义为不满意,BethesdaⅡ~Ⅵ类定义为满意,比较不同穿刺针数的标本满意率。结果结节标本总体满意率为92.5%(98/106),1针组、2针组、3针组的标本满意率分别为90.2%(37/41)、93.9%(31/33)、93.8%(30/32),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甲状腺结节,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的针数对取材的影响不明显,穿刺1针可以达到和2针、3针相当的标本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 穿刺针数 标本满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图像的眼眶脂肪体积定量测定方法 被引量:9
7
作者 蔡秋月 陈智毅 +4 位作者 蒋薇 罗耀升 李章芳 胡世弟 沈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48-125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基于MRI图像简单、快速、定量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的方法。方法本文采集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眶和标准脂肪模具的自旋回波序列T1WI成像的MRI图像,通过计算单层脂肪截面积,利用体积累加的方法进行体积定量测量,并对操作计...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基于MRI图像简单、快速、定量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的方法。方法本文采集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眶和标准脂肪模具的自旋回波序列T1WI成像的MRI图像,通过计算单层脂肪截面积,利用体积累加的方法进行体积定量测量,并对操作计时,同时检验测量方法的精确度、信度和可重复性,以及测量者间的一致性。结果本文所建立的新方法可准确测量出眼眶脂肪体积(平均差百分比绝对值均<1%),耗时短,可重复性高(CV均<1%),可信度优(ICC=0.996,95%CI:0.985~0.999),一致性高(Bland-Altman差值法分析95%一致性界限:-0.54~0.90)。结论这是一种快速简单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的新方法,具有耗时短、精确度高、重复性好、一致性高、可信度优、学习成本低等优势,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脂肪体积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MRI 定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现状 被引量:5
8
作者 林凯桑 沈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166-3168,共3页
全球有4.15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有约1亿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外科非创伤性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下肢截肢60%由糖尿病足部溃疡引起,约15%的糖尿... 全球有4.15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有约1亿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外科非创伤性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下肢截肢60%由糖尿病足部溃疡引起,约1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会经历糖尿病足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部溃疡 干细胞治疗 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溃疡 截肢手术 非创伤性 下肢截肢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件性胰岛β细胞DEPTOR基因敲除小鼠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赖舒畅 邱鸿 +5 位作者 王肖 潘道延 王桢钰 李凯 白晓春 沈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2-555,共4页
目的构建并鉴定条件性胰岛β细胞DEPTOR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DEPTOR基因在糖尿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引进的条件性胰岛β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小鼠与DEPTOR^(loxp/loxp)小鼠进行杂交繁殖,并对子代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 目的构建并鉴定条件性胰岛β细胞DEPTOR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DEPTOR基因在糖尿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引进的条件性胰岛β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小鼠与DEPTOR^(loxp/loxp)小鼠进行杂交繁殖,并对子代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基因型为DEPTOR^(loxp/-)Cre^(+/-)的小鼠;再让DEPTOR^(loxp/-)Cre^(+/-)的小鼠与DEPTOR^(loxp/loxp)小鼠杂交获得DEPTOR^(loxp/loxp)Cre^(+/-)小鼠;基因型为DEPTOR^(loxp/loxp)Cre^(+/-)的小鼠即为本实验所需要构建模型小鼠。3周龄时通过PCR法鉴定小鼠的基因型;8周龄时腹腔注射他莫昔芬诱导Cre重组酶表达后,免疫荧光验证DEPTOR基因敲除效果。结果从引进这两种小鼠开始繁殖10个月,共获得基因型为DEPTOR^(loxp/loxp)Cre^(+/-)的小鼠10只,PCR结果证实小鼠的基因型符合DEPTOR^(loxp/loxp)Cre^(+/-)。免疫荧光结果提示敲除效果明显。结论利用Cre/loxp系统,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鉴定了条件性胰岛β细胞DEPTOR基因敲除小鼠,为在动物水平研究DEPTOR基因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TOR CRE/LOXP系统 胰岛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