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23
1
作者 段鑫 李奇 +4 位作者 林荔军 刘成龙 李志浩 刘登均 张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比较骨关节炎、急性创伤性关节炎、正常人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了解其在骨关节炎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取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急性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滑膜、正常人滑膜组织共60... 目的比较骨关节炎、急性创伤性关节炎、正常人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了解其在骨关节炎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取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急性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滑膜、正常人滑膜组织共6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HIF-1α、VEGF染色,分析它们在3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 HIF-1α及VEGF在正常人滑膜中几乎未见阳性表达,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组表达率分别为60%、48%,骨关节炎组表达率分别为86.7%、80%,骨关节炎组表达较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组为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IF-1α与VEGF在急性创伤性滑膜炎、骨关节炎组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6、0.678。结论 HIF-1α、VEGF在骨关节滑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组,它们在滑膜炎滑膜组织中表达具有相关性,共同促进骨关节炎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滑膜炎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不对称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敖俊 靳安民 +4 位作者 赵卫东 张辉 闵少雄 于博 陈伟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9-961,965,共4页
目的比较腰椎完整标本和3种L3~4节段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成人新鲜腰椎标本7例,分别于L3~4节段完整状态、左侧TLIF同侧椎弓根螺钉(PS)固定、左侧TLIF同侧PS+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TFPS)固定... 目的比较腰椎完整标本和3种L3~4节段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成人新鲜腰椎标本7例,分别于L3~4节段完整状态、左侧TLIF同侧椎弓根螺钉(PS)固定、左侧TLIF同侧PS+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TFPS)固定、左侧TLIF双侧PS固定下,测定10Nm扭矩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等6种运动下运动范围(ROM)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等4种运动状态下,L3~4节段标本完整组ROM明显大于其他3种融合内固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轴向旋转时,标本完整状态与TLIF同侧PS固定组角位移无显著性差异,明显大于另外2个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前屈、左侧弯和左旋时,TLIF同侧PS固定与PS+对侧TFPS固定组角位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6种运动状态下TLIF同侧PS固定的ROM明显大于双侧PS固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S+对侧TFPS固定、双侧PS固定组间ROM均无明显差异。结论TLIF同侧PS+对侧TFPS固定的稳定性与TLIF双侧PS固定相似,该种腰椎融合不对称内固定方式可作为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先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关节突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性磷酸钙人工骨-骨界面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亮 李奇 +3 位作者 林荔军 张力 刘成龙 丁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关节固定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关节固定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立骨缺损模式,钻取直径4mm,孔深8mm的柱状圆洞。将FG/CPC复合材料随机植入一侧骨缺损处,另一侧骨缺损以CPC植入作为实验对照。②复合型磷酸钙骨水泥组将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液粉比为0.3)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磷酸钙骨水泥外溢,同时加压固定10min直至硬化,对照组同样方法。③于术后2、4、8和12周分别处死新西兰兔(n=4),分别进行大体观察和力学测试。结果1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FG/CPC人工骨组比CPC骨组能更有效地修复骨缺损;生物力学测定证明不同的水泥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复合型骨水泥抗剪切力强于对照组骨水泥。结论FG/CP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和固定人工关节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纤维蛋白胶 生物力学 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强度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时序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蔡保塔 余斌 +1 位作者 赵江萍 张幸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与骨骼肌细胞凋亡时序性关系,探讨运动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速度跑台训练,以力竭运动训练建立骨骼肌运动损伤动物模型,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率。结果正常运动量组...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与骨骼肌细胞凋亡时序性关系,探讨运动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速度跑台训练,以力竭运动训练建立骨骼肌运动损伤动物模型,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率。结果正常运动量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第1、3、7、14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等运动量组和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第1、3、7、14天之间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安静组与正常运动量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运动量组骨骼肌细胞凋亡率变化不明显;中等运动量组、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训练前3d迅速升高,随后相对稳定;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最高。结论运动可引起细胞凋亡和加速机体对凋亡细胞清除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之间调控失衡,可能是造成骨骼肌运动损伤原因之一,说明运动具有双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骨骼肌 跑台训练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点”的三维空间解剖位置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万磊 陈静 李义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8-550,554,共4页
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探讨旋转手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枢椎棘突偏歪尸体标本,通过计算机重建三维模型,模拟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对图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 目的从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旋转中心点的角度探讨旋转手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枢椎棘突偏歪尸体标本,通过计算机重建三维模型,模拟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对图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做定点手法旋转时其中心并非是施术者利手作用的枢椎棘突顶点,而是枢椎齿突垂直轴心;实际轴心旋转角大于术者观察角。结论应建立颈椎定轴旋转的新概念,并掌握颈椎定轴旋转手法的原则,以指导临床正确应用脊柱旋转类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轴旋转 手法 颈椎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BMP-2增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界面愈合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力 靳安民 李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69-1873,共5页
目的探讨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移植腱隧道界面愈合方式。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30只新西兰兔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rhBMP-2,对照... 目的探讨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移植腱隧道界面愈合方式。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30只新西兰兔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rhBMP-2,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完全空白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第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对照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为肉芽组织,术后4周界面可见成骨反应及大量成纤维细胞,术后8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Sharpey纤维,形成间接止点。实验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术后4周可见类似直接止点的四层结构,术后8周界面主要由直接止点构成。结论rhBMP-2可以在术后早期诱导腱骨界面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特有结构,直接止点缓冲应力的力学性能上要优于间接止点,增强了腱骨界面的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前交叉韧带 骨形态发生蛋白 腱骨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舒小秋 万磊 +2 位作者 尹东 虞春堂 靳安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内部材料力学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方法采用上颈椎尸体标本加载内固定,通过CT平扫数据建立计算机三维仿真模型,然后进行相应的力学加载运算。结果建立了完整的上颈椎内固定加载三维模型...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内部材料力学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方法采用上颈椎尸体标本加载内固定,通过CT平扫数据建立计算机三维仿真模型,然后进行相应的力学加载运算。结果建立了完整的上颈椎内固定加载三维模型,计算出内固定在变形过程中其本身结构中各节点、单元的应力、应变情况。结论寰枢椎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的中部是安置后应力最集中的部位。承载点能产生237.58N的反力。颈椎夹钩固定牢固,是治疗寰枢椎不稳较好的新型颈椎夹钩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三维有限元 颈椎夹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4 位作者 吴强 席新华 卢海波 段扬 李文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1-493,共3页
目的介绍一项新技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1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 目的介绍一项新技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1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06±2.380(5~13),术后JOA评分:13.63±1.40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57.5%。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实验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4 位作者 段扬 刘成龙 闵少雄 朱立新 赵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1-913,共3页
目的研究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大小。方法 6具颈椎标本随机编号分别行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关节突关节侧行螺钉固定时按序按组分别采用螺钉固定角度垂直于侧块皮质... 目的研究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大小。方法 6具颈椎标本随机编号分别行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关节突关节侧行螺钉固定时按序按组分别采用螺钉固定角度垂直于侧块皮质0°、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使用ElectroForce测试仪测试螺钉的最大拔出力。结果外倾0°组、30°组和45°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81.60±7.33)N、(150.05±15.57)N和(160.08±17.77)N。外倾0°组拔出力小于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P<0.05),而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之间拔出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OsteoMed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外倾30°以上角度固定抗拔出能力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OsteoMed M3 椎管扩大成形术 内固定 拔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防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退变的形态学及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绍安 靳安民 +2 位作者 邹小英 肖晓桃 肖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退变的预防方法。方法SD大鼠30只,等分成3组。处理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修复神经,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植入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设立对照。观察6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退变的预防方法。方法SD大鼠30只,等分成3组。处理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修复神经,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植入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设立对照。观察6周,进行形态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运动终板结构基本正常,肌肉无明显萎缩;对照组运动终板明显退变或消失,肌肉明显萎缩;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衰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可以有效保护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损伤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运动终板 纤维蛋白凝胶 重复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剑 靳安民 +2 位作者 于博 赵卫东 冯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9-241,245,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新鲜小牛尸体腰椎标本(L2-L5)6具,根据实验顺序分成正常组、损伤不稳组、不稳刚性内固定器固定组、不稳U形生物弹性固定器固定组实验模型,且分别对4组模型进行脊椎三维运... 目的评价新型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新鲜小牛尸体腰椎标本(L2-L5)6具,根据实验顺序分成正常组、损伤不稳组、不稳刚性内固定器固定组、不稳U形生物弹性固定器固定组实验模型,且分别对4组模型进行脊椎三维运动范围及刚度的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弹性固定与刚性固定均能在屈伸、侧弯、旋转运动方向上显著增加节段稳定性,弹性固定比刚性固定在屈伸的运动范围上增加2.22°,其刚度比刚性固定在前屈、后伸-压缩状态下小,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可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弹性固定 刚性固定 记忆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辉 薛忠林 +2 位作者 靳安民 李森 叶建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8-283,共6页
目的观察包裹载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将细胞密度为1×106个/ml的SaoS-2细胞悬液,接种培养5d。用CCK-8试剂在免疫酶标仪上测定其吸光度值。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数为2×107/ml,取0.2ml肿瘤细胞于每只裸鼠左臀部消... 目的观察包裹载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将细胞密度为1×106个/ml的SaoS-2细胞悬液,接种培养5d。用CCK-8试剂在免疫酶标仪上测定其吸光度值。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数为2×107/ml,取0.2ml肿瘤细胞于每只裸鼠左臀部消毒后皮下接种。从生理盐水调整的细胞数为2×107/ml的细胞悬液中取0.1ml,再分别加入3种已配制好的骨水泥浸提液0.1ml,分别按高、中、低剂量注射于每只裸鼠右耳后、左耳后及右臀部。每天观察裸鼠的活动、注射部位的皮肤和肿瘤生长情况。于实验第12天称瘤体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常规HE染色观察。结果不同剂量组的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浸提液有一定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各组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以高剂量组最强,低剂量组最弱。各浸提液组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高剂量组抑瘤率达61.0%(P<0.05),剂量越小,抑瘤率也越小。HE染色后,大剂量浸提液组中可出现广泛的肿瘤坏死,肿瘤数量明显较少,而小剂量的浸提液抑瘤作用不明显,和模型组的肿瘤组织差异不明显。结论包裹多柔比星骨水泥的浸提液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微球 多柔比星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的设计与模拟手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知训 丁红梅 +2 位作者 靳安民 张辉 闵少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58-1560,共3页
目的设计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用于胸腰椎骨折微创椎体内植骨,填充前中柱骨缺损。方法应用CAD软件设计定制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通过人体胸腰椎标本和计算机模拟手术,观察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的复位作用、植骨范围和并发损伤。结果经皮椎... 目的设计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用于胸腰椎骨折微创椎体内植骨,填充前中柱骨缺损。方法应用CAD软件设计定制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通过人体胸腰椎标本和计算机模拟手术,观察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的复位作用、植骨范围和并发损伤。结果经皮椎弓根植骨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损伤。术后CT示椎体内前中柱植骨范围大而均匀,密度增加。结论此器械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植骨确切、复位满意,能完成胸腰椎骨折微创椎体内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椎体压缩骨折 经椎弓根植骨 植骨器 模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蛋白胶结合早期控制被动活动预防屈指肌腱粘连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绍安 陈仲 肖晓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6-927,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蛋白胶结合早期控制被动活动预防屈指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疗效。方法对30例58指屈指肌腱损伤行改良Kessler修复,术中于修复肌腱周围应用生物蛋白胶,术后行早期控制被动活动,经6~18月随访,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肌腱损伤...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蛋白胶结合早期控制被动活动预防屈指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疗效。方法对30例58指屈指肌腱损伤行改良Kessler修复,术中于修复肌腱周围应用生物蛋白胶,术后行早期控制被动活动,经6~18月随访,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肌腱损伤委员会的评价方法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屈指肌腱功能恢复的优良率达91.38%,没有发现肌腱断裂现象。结论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结合早期控制被动活动可以预防屈指肌腱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蛋白胶 早期控制被动活动 肌腱 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金属材料镍钛合金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杰 柯以铨 +4 位作者 徐如祥 姜晓丹 薛杉 吕云 李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87-1789,共3页
目的研究多孔处理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探索新型生物工程材料的生物学特性。方法SD大鼠体外培养BMSCs,将细胞分别接种于致密、大孔、小孔组镍钛合金材料表面,建立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第3天... 目的研究多孔处理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与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相容性,探索新型生物工程材料的生物学特性。方法SD大鼠体外培养BMSCs,将细胞分别接种于致密、大孔、小孔组镍钛合金材料表面,建立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第3天BMSCs的增殖率;第7天采用Hoechst33342标记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材料组细胞数的差异;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的附着和生长情况。结果大孔、小孔组材料表面的细胞在第3天细胞增殖率和致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在荧光纤维镜下发现各组镍钛合金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大孔、小孔组细胞数和致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孔、小孔材料之间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大孔、小孔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表面接种的BMSCs形态正常,增殖旺盛,黏附性良好。结论多孔处理的新型镍钛合金材料在体外实验中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BMSCs黏附、聚集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合金 多孔 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段神经液氮冷冻预防大鼠残端神经瘤形成过程中脊髓后角P物质变化
16
作者 杨绍安 肖晓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18-1220,共3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长段神经液氮冷冻预防大鼠残端神经瘤形成脊髓后角P物质变化。方法20只大鼠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左侧神经残端液氮冷冻(12±2)mm,右侧设为对照侧,观察20周及28周,采用光镜组织学方法进行评价,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长段神经液氮冷冻预防大鼠残端神经瘤形成脊髓后角P物质变化。方法20只大鼠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左侧神经残端液氮冷冻(12±2)mm,右侧设为对照侧,观察20周及28周,采用光镜组织学方法进行评价,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脊髓后角P物质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20例对照侧均有坐骨神经瘤形成,而神经残端经冷冻处理后未见神经瘤形成,冷冻侧P物质的分布范围及部分区域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侧,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分析显示光密度及染色面积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段神经液氮冷冻预防残端神经瘤形成的过程中脊髓后角P物质的明显减少可能说明神经瘤性伤害性刺激可促使脊髓后角P物质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大鼠 冷冻 P物质 坐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2/PELA/BMP-2微囊支架促进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殷杰 邱素均 +2 位作者 高浚淮 赵胜利 闵少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骨形态发生蛋白-2(FGF-2/PELA/BMP-2)微囊支架对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PDSC),进行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及成骨、成软骨、成脂三...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骨形态发生蛋白-2(FGF-2/PELA/BMP-2)微囊支架对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PDSC),进行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及成骨、成软骨、成脂三系诱导并进行茜素红、甲苯胺蓝、阿利新蓝、油红O染色及免疫荧光实验。制备FGF-2/PELA/BMP-2、FGF-2/PELA、PELA/BMP-2、PELA四组材料,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微囊表面,通过ELISA实验制作两因子的控释曲线。将4组材料浸提液与第3代骨膜来源干细胞进行共培养,分别在7、14 d进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分别在7、14、21 d进行q RT-PCR成骨基因表达检测,观察比较各组PDSC成骨分化能力,数据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显示PDSC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三系诱导分化染色结果表面PDSC具有成骨、成软骨、成脂等多向分化能力。AKP活性结果显示,FGF-2/PELA/BMP-2组在PDSC培养的7 d及14 d,AKP活性最高,差异显著。FGF-2/PELA/BMP-2组的q RT-PCR结果提示Run X-2、OCN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且在第14天Run X-2表达量达到顶峰,OCN呈持续增长趋势。结论 FGF-2/PELA/BMP-2仿生控释微囊支架中的细胞因子活性得以保留,并相对其他实验组具有更高的促进PDSC成骨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来源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骨形态发生蛋白-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膜微囊对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珊珊 朱波 +1 位作者 郭子宽 黄国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8-1083,共6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来源的膜微囊(microvesicle,MV)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以了解MSC对神经修复作用的机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BMMSC,采用低温高速离心法提取BMMSC-MV。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MSC,并...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来源的膜微囊(microvesicle,MV)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以了解MSC对神经修复作用的机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BMMSC,采用低温高速离心法提取BMMSC-MV。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MSC,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MV形态。建立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以及BMMSC-MV共培养组。用MTT法检测MV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Hoechst荧光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分离提取的BMMSC高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或低表达CD31,CD34,CD45。在电子显微镜下MV呈典型的圆形囊泡状。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凋亡率增加;BMMSC-MV共培养显著提高了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活性、降低了凋亡率。结论:BMMSC来源的MV对谷氨酸兴奋性损伤的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为MV应用于神经兴奋性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囊 PC12细胞 兴奋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近端指间关节伸指肌中央腱断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华 周初松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6-557,561,共3页
目的从临床上评价超声检查对诊断近端指间关节伸指肌中央腱断裂的准确性.方法 67名近端指间关节受伤的病人接受了超声检查.超声采用5~10MHz实时线性变曲探头.并采用了3种临床体格联合检查方法,对伤情进行了判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为标准,... 目的从临床上评价超声检查对诊断近端指间关节伸指肌中央腱断裂的准确性.方法 67名近端指间关节受伤的病人接受了超声检查.超声采用5~10MHz实时线性变曲探头.并采用了3种临床体格联合检查方法,对伤情进行了判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为标准,对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体格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手术探查结果证实39名病人有伸指肌中央腱断裂.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有非常好的一致性.超声检查和临床体格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89.74%,特异性为96.4%和82.14%.两种检查方法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早期准确诊断近端指间关节伸指肌中央腱断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诊断 中央腱断裂 伸指肌腱 近端指间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