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超声在介导评估可注射CS/nHAC骨支架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阎禹廷 李鹤 +2 位作者 袁月 李松建 陈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在介导可注射骨材料的注入过程和评估其原位成骨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可注射性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CS/nHAC)支架材料注入大鼠皮下组织,分别于注射后1、14、28 d进行超声成像检查,定量测定支架的灰度值,半...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在介导可注射骨材料的注入过程和评估其原位成骨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可注射性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CS/nHAC)支架材料注入大鼠皮下组织,分别于注射后1、14、28 d进行超声成像检查,定量测定支架的灰度值,半定量监测支架的体积及内部血供情况。结果在实时超声的监测下,支架材料准确注入骨缺损部位,并且在通过超声对材料的体内评估中发现,与壳聚糖/胶原(CS)支架相比,CS/nHAC支架表现出较大的硬度,较稳定的体内降解率及较好的血供。结论实时超声可直观、安全、准确地介导骨支架材料的注入过程,并能无创地评估可注射性骨支架材料在体内的固化过程、降解过程和血供情况,在评估可注射性骨材料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超声 可注射 骨支架材料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大肝癌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家东 彭齐荣 唐晓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1482,共2页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PMCT)治疗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联合组),与18例单纯TACE治疗及24例单纯PMCT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并用超声造影评价疗效。结...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PMCT)治疗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联合组),与18例单纯TACE治疗及24例单纯PMCT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并用超声造影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的肿瘤坏死率达80.6%,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及单纯PMCT组(分别为22.2%、45.8%,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9.0%、44.4%和37.5%,三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经皮微波凝固序贯治疗大肝癌与单纯TACE和单纯PMCT组治疗结果相比,可提高肿瘤完全坏死率。超声造影是术后判断疗效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栓塞化疗 微波凝固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LOX-1-siRNA靶向超声微泡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霞 肖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359-2365,共7页
目的构建载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si RNA靶向超声微泡,研究其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作用。方法薄膜-水化-超声乳化法构建载LOX1-si RNA纳米级超声微... 目的构建载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si RNA靶向超声微泡,研究其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作用。方法薄膜-水化-超声乳化法构建载LOX1-si RNA纳米级超声微泡(nanobubbles,NBs-si RNA)。从Wistar大鼠体内分离、培养动脉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通过凝胶迁移阻滞实验与si RNA细胞内化实验验证超声微泡可运载si RNA进入靶细胞内;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LOX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聚集情况。构建Wistar大鼠动脉硬化模型,实验组经鼠尾静脉注射含有LOX-1-si RNA的NBs-si RNA微泡100μg,并使用超声仪照射。治疗15 d后,取标本HE染色后与对照组对比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组织中LOX-1表达情况。结果凝胶迁移阻滞实验结果显示,证实NBs与si RNA结合成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NBs可通过超声照射介导si RNA内化入VSMCs之中。q 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VSMCs LOX-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油红O染色显示实验组细胞泡沫化较ox LDL组减弱。组织标本HE染色表明实验组大鼠动脉斑块病变中内膜增厚、中膜萎缩及炎细胞浸润情况较对照组减轻;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动脉斑块中LOX-1表达水平较各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成功制备能够有效运载LOX-1-si RNA的超声微泡,体内外实验证实该微泡可以在超声辐照下内化入靶细胞内部,下调LOX-1表达,减少泡沫细胞形成,降低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斑块 超声微泡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S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覃月秋 陈爱华 唐晓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6-399,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组(HP)3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HN)30例和正常血压对照组(NC)30例,常规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应用ET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Eρ、β、AC、AI、PWV...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组(HP)3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HN)30例和正常血压对照组(NC)30例,常规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应用ET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Eρ、β、AC、AI、PWV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血压的升高,IMT、Eρ、β、AI、PWVβ值升高而AC值降低,排除混杂因素之前,各硬化参数在HN和NC组、HP和NC组、HP和HN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排除混杂因素之后,HN和NC组间仅PWVβ有统计学意义,HP和NC组、HP和HN间各参数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收缩压对IMT、Eρ、AC、AI、PWVβ有显著影响,舒张压对AI有显著影响,脉压差对Eρ、β有显著影响。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对血管并没有明显影响,高血压早期血压本身才是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硬化早期,收缩压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最明显,其次为脉压差和舒张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血压 内皮功能 颈动脉 混杂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对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邓敏峰 龙曼 柯以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718-2723,共6页
目的评价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对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脑脊液TNF-α检测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文献,采用诊断类文献系统质量评价条目(QUADAS)评价文献质量,M... 目的评价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对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脑脊液TNF-α检测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文献,采用诊断类文献系统质量评价条目(QUADAS)评价文献质量,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评估诊断性试验的准确性,并根据国家、研究人群、TNF-α检测方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篇,其中20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较好,1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较差。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TNF-α检测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合并敏感度为0.80,95%CI为(0.76,0.83);合并特异度为0.92,95%CI为(0.89,0.94);合并阳性似然比为7.55,95%CI为(5.26,10.83);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26,95%CI为(0.21,0.32);合并诊断比值比为38.52,95%CI为(23.08,64.29)。S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4(SE=0.0182),Q*为0.8504(SE=0.020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脑脊液TNF-α检测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的文献证据表明,脑脊液TNF-α检测对于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不同血压水平对颈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覃月秋 陈爱华 唐晓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定量评价不同血压水平对颈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组(HP组)5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HN组)30例和正常血压组(NP组)30例,常规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ET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参数(E...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定量评价不同血压水平对颈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组(HP组)5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HN组)30例和正常血压组(NP组)30例,常规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ET技术检测颈动脉弹性参数(Eρ、β、AC、AI、PWV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研究对象均合并较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HN组较NP组排除混杂因素前IMT、Eρ、PWVβ差异值有显著性而排除混杂因素后仅PWVβ值差异显著(P=0.04),HP组较NP、HN组于排除混杂因素前后各硬化参数差异均显著。结论:血压升高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但正常高值血压本身对颈动脉弹性无明显影响,其所合并的危险因素在动脉硬化及血压升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高血压早期,即使颈动脉未发生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血压已成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内皮功能 颈动脉硬化 混杂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严全能 徐春生 +4 位作者 李志樑 周鹏 叶仁清 李明 姜朝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65-1368,137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与住院的汉族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121例)及T2DM合并冠心病组(94例)。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ACE2基因多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与住院的汉族无血缘关系的糖尿病患者215例,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121例)及T2DM合并冠心病组(94例)。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ACE2基因多态性,并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中,男性G8790A位点G等位基因室间隔厚度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及校正后尿蛋白量均高于A等位基因(P<0.05)。而在糖尿病组及女性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未得出同样结论。结论ACE2基因G8790A位点多态性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室间隔、左室质量及尿蛋白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基因多态性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2b干扰素成功治疗婴儿巨大血管瘤5例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杨丽华 王斌 +1 位作者 李超芹 陈运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对婴幼儿巨大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用α-2b干扰素治疗的5例患巨大血管瘤婴幼儿的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干扰素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α-2b干扰素用法:100~300万(U/m2.次),隔日1次,肌肉或静...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对婴幼儿巨大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用α-2b干扰素治疗的5例患巨大血管瘤婴幼儿的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干扰素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α-2b干扰素用法:100~300万(U/m2.次),隔日1次,肌肉或静脉注射。结果男1例,女4例。患儿起病年龄为出生至2个月内,病情逐渐加重,5例患儿血管瘤生长部位均在体表,1例合并气道梗阻,1例合并左上肢和左手活动障碍,2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5例患儿住院前均在外院用过其他方法治疗,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手术、激光等,均无明显效果;住院后5例均采用α-2b干扰素肌肉注射,但3例肌肉注射2~4周无效,改用静脉注射后起效;目前3例患儿的血管瘤和合并症均消失,仅皮肤遗留轻微色素沉着,另外2例患儿的瘤体消退50%以上。5例在治疗初期均合并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口服布洛芬后解除,1例曾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减少药物剂量后恢复至正常。结论α-干扰素治疗婴幼儿巨大血管瘤,不良反应小,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婴幼儿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琼 宋旭东 +1 位作者 陈爱华 唐晓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6-106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9例(正常组),冠状动脉有病变者76例(冠心病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结果:单支病变... 目的:探讨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9例(正常组),冠状动脉有病变者76例(冠心病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结果: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IMT明显高于正常组,肱动脉FMD则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修正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股动脉IMT呈明显正相关,与肱动脉FMD呈明显负相关(均P<0.0001)。结论: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可为早期发现、治疗和预防冠心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 股动脉 内皮功能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三角肌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松建 陈彦 于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5-58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应用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43例肱骨近端骨折,男17例,女26例... 目的探讨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应用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43例肱骨近端骨折,男17例,女26例,年龄17~84岁,平均67.2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7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3例。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愈合时间8~12周,根据肩关节Neer功能百分评分标准:优34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结论经肩峰下横切口与臂外侧近端纵切口微创间接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破坏骨折端的血运,同时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和坚强的固定,术后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肩峰下横切口 臂外侧纵切口 肱骨近端骨折 微创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胚胎着床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琳 郭佳仪 +2 位作者 高文欣 高萌萌 马晓玲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77-1387,共11页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指不具备编码蛋白质潜力的RNA,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分为微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它们在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调节作用...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指不具备编码蛋白质潜力的RNA,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分为微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它们在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调节作用。妊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成功的妊娠需要多个步骤协调推进,胚胎着床作为其中的关键步骤,其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调控范围包括胚胎发育、子宫内膜状态的改变及母体-胚胎“通信”的进行,多种调控机制的存在保障了胚胎的定位、黏附、侵入,最终顺利着床。MiRNA、lncRNA及circRNA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ncRNA,通过靶向调节多个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在胚胎着床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望从分子角度为临床上预测及改善妊娠结局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RNA 胚胎着床 子宫内膜容受性 母体-胚胎“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注射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彦 于博 +2 位作者 李松建 陈仲 刘成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6-689,694,共5页
目的评价可注射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以及探讨材料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骨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与BrdU标记的rBMSc混合,注射入大鼠皮下,于皮下植入后24 h,14 d和28 d分别断... 目的评价可注射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以及探讨材料负载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骨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与BrdU标记的rBMSc混合,注射入大鼠皮下,于皮下植入后24 h,14 d和28 d分别断颈处死大鼠,进行大体观察、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在室温呈液态,经1 ml注射器26号针头注射入大鼠皮下后,材料在体内可以迅速原位成形成凝胶状态,并在原位保持形状,BrdU标记的rBMSc弥散于材料中,28 d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存活良好。结论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一种良好的负载干细胞的骨组织工程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支架 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多普勒评价高级别脑胶质瘤及瘤周组织血管生成水平的相关研究
13
作者 陈运洪 张世忠 +3 位作者 肖莎 柯以铨 徐如祥 唐晓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7-691,共5页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血管指数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及术中能量多普勒应用对提高超声识别胶质瘤与瘤周水肿能力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肿瘤根治术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于肿瘤切除术中行能量多普勒检查,选取瘤灶及瘤周水肿目标区...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血管指数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及术中能量多普勒应用对提高超声识别胶质瘤与瘤周水肿能力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肿瘤根治术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于肿瘤切除术中行能量多普勒检查,选取瘤灶及瘤周水肿目标区域,以Photoshop7.0软件分别测量血管指数(VI)。术中定点取材,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对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测值。对VI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间VI和MVD。结果胶质瘤瘤灶内能量多普勒VI测定结果为13.52±3.57,明显高于瘤周组织内能量多普勒血流指数(VI=7.69±2.46)(t=0.00,P<0.01)。CD34免疫组化染色测值,胶质瘤瘤灶内MVD为38.48±8.47个/HP,瘤周组织MVD计数为13.52±3.57个/HP,两者间差异显著(t=0.00,P<0.01)。在胶质瘤瘤灶内及瘤周组织内,能量多普勒VI与MVD测值均有良好相关性(瘤灶内r=0.7248,P=0.0000;瘤周组织内r=0.6608,P=0.0002)。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中采用能量多普勒进一步准确区分瘤灶与瘤周水肿组织的病理学基础是二者间血管生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二者能量多普勒VI间差异显著,且均与其对应组织MVD具有良好相关性,证实了能量多普勒在高级别脑胶质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但具体应用技术方法尚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能量多普勒 微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