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源周 闫玉生 +3 位作者 胡佳 童健 陈群清 陈坤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438-3440,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我科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手术的临...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我科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介于28~76岁,施行肺叶切除者76例,全肺切除者4例;所有病例中,因故中转开胸手术5例。所有病例同期行肋间神经冷冻术。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病例;肺癌切除率、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手术安全性与常规开胸手术相仿;肋间神经冷冻耗时短,术后患者镇痛药应用剂量小或无需止痛药治疗。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在遵循肺癌外科原则和手术安全要求下,具有创伤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较肺癌常规开胸手术有明显优势;同期行肋间神经冷冻术,止痛效果更佳,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轻,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 肋间神经冷冻术 肺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戴式心电监测在房颤术后患者微信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尹红 张小红 +1 位作者 戴喜花 梁淑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654-2657,共4页
目的探索穿戴式心电监测在房颤患者术后微信随访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构建房颤术后出院患者健康管理微信随访平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微信随访并使用穿戴式心电监测;对照组实施常规微信随访模式。干... 目的探索穿戴式心电监测在房颤患者术后微信随访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构建房颤术后出院患者健康管理微信随访平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微信随访并使用穿戴式心电监测;对照组实施常规微信随访模式。干预时间6个月,对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并发症风险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生存质量较对照组提高、并发症风险较对照组降低,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戴式心电监测应用于房颤术后患者出院后随访,提高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心电监测 房颤 微信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及其兔血胸引流实验(英文)
3
作者 张家庆 莒瑞红 +2 位作者 陈坤棠 阮宝琴 幸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设计并制备出14F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并在兔血胸模型中与28F的传统胸管对比,检验该胸管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微创胸腔引流管,9只)和对照组(传统胸腔引流管,6只),另取15只兔做为取血用兔。先向兔胸腔... 目的设计并制备出14F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并在兔血胸模型中与28F的传统胸管对比,检验该胸管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微创胸腔引流管,9只)和对照组(传统胸腔引流管,6只),另取15只兔做为取血用兔。先向兔胸腔内注射新鲜血液20 mL,然后于兔腋中线的6肋间放置胸腔引流管,记录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时间。之后每隔20 min向兔胸腔内注射血液20 mL,共5次,记录每20 min时胸腔内引流出的积血量。2 h后处死实验用兔,剪开兔胸壁,将胸腔内残留的积血称重,对比两组胸腔内残留积血量,并比较两种胸管放置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微创胸管组的手术时间小于传统胸腔引流管组,胸管放置后20、40 min时微创胸管组引流出的积血量更多。两组动物在实验结束时总的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胸管组胸腔内残留的积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无并发症的发生,而传统胸引流管均抵触肺脏。结论这种新型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引流效果更好,操作更简便,术后并发症更低,有望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或婴幼儿的胸腔闭式引流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引流 胸腔引流管 微创 血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胸腺生殖细胞瘤1例
4
作者 王颖博 童健 张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48-2248,共1页
患者男,23岁,因“发现前纵隔肿物4个月余”来我院就诊。4个月前因斗殴伤及胸部导致胸闷、气促,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肿物,未行诊治。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 原发性 胸腺 纵隔肿物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非小细胞肺癌SATB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2
5
作者 周来勇 刘芳 +3 位作者 童健 陈群请 张福伟 郭琳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4-537,共4页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探讨SATB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TRIZOL提取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总RNA后,将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探讨SATB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TRIZOL提取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总RNA后,将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分析SATB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SATB1 mRNA表达量为正常组织13倍,两者差异显著(P<0.001),其中有、无转移组分别为正常组织23.63倍和5.57倍。结论SATB1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SATB1 mRNA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对食管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郭鑫 吴源周 +3 位作者 贾龙飞 李雅玲 闫玉生 陈群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OE)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3例食管癌患者并随机分为MIE组(38例)和OE组(35例),同时以10例食管良性疾... 目的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OE)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3例食管癌患者并随机分为MIE组(38例)和OE组(35例),同时以10例食管良性疾病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Can PatrolTMCTCs检测技术检测两组食管癌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液中CTCs数量的分布情况。结果(1)在73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前CTCs检测44例(60.3%)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2)73例食管癌患者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高于术前,术后CTCs水平高于术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MIE组和OE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IE组术后外周血CTCs水平显著低于OE组,且从术前至术后CTCs增幅水平在MIE组显著低于O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IE组术后(2周)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9%(11/38),明显低于OE组的54.3%(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且在MIE组和OE组均有并发症的患者中CTCs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01;P=0.005)。结论 MIE有助于降低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因手术播散的CTCs数量,并且动态监测CTCs水平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CTCs可以成为监测食管癌患者预后一个较好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食管癌切除术 循环肿瘤细胞 CanPatrol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体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少彬 闫玉生 +5 位作者 李辉 陈坤棠 童健 陈群清 张福伟 肖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00-2103,共4页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复合血管)的抗凝血性能,并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将涂覆有丝素蛋白膜的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磺酸化,制成复合血管,行体外溶血实验检测复...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复合血管)的抗凝血性能,并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将涂覆有丝素蛋白膜的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磺酸化,制成复合血管,行体外溶血实验检测复合血管的溶血相关安全性,同时行血小板粘附、动态凝血、复钙实验评价复合血管血液相容性。结果扫描电镜照片看到,普通人工血管表面有血小板粘附,且血小板完全展开,呈扁平状紧贴在材料表面上,复合血管组表面极少血板粘附;复合血管组吸光度-时间变化曲线位于普通血管之上,且下降趋势较缓,经历时间较长,与普通血管相比,其抗凝血性能较好;复钙实验中复合血管组平均时间为480s,小于对照组平均时间603s,两样本t检验提示P=0.000,提示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溶血安全性及抗凝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聚四氟乙烯丝素蛋白低温等离子体血液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口径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的兔实验模型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家庆 陈坤棠 +5 位作者 张福伟 李少彬 吴源周 冯靖 王武军 闫玉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692,共6页
目的构建出能够更好的模拟冠心病搭桥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利用4 mm内径,长度为3 c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血管置换兔的腹主动脉,切口位置分别选择在腹主中下1/3切口和下腹部切口,... 目的构建出能够更好的模拟冠心病搭桥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利用4 mm内径,长度为3 c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血管置换兔的腹主动脉,切口位置分别选择在腹主中下1/3切口和下腹部切口,对比两组动物的基本情况、手术的时间、需要结扎的侧支血管数量、术中大出血的几率、术后血管吻合后的波动情况及血管通畅几率,并完善手术的注意事项和术后的动物处理方法等。结果两组动物在体质量,腹主动脉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选择切口在中下1/3组有一增长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口选择在腹部中下1/3组在需要结扎的分支血管数量少于下腹部切口组,术后血管两端吻合口波动良好的比率大于下腹部切口组。两组在出血的几率,术后7 d的栓塞几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兔制备小口径血管的置换模型可行,可根据动物表现和彩超检查及时发现小口径血管通畅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血管 动物模型 聚四氟乙烯血管 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的小细胞肺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及耐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9
作者 朱亚如 黄卫妹 +5 位作者 吴源周 贾龙飞 李雅玲 陈瑞 郭琳琅 陈群清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4,共9页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早期容易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目前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在治疗6个月-9个月后极易发生获得性耐药而复发。因此,构建有效的临...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早期容易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目前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在治疗6个月-9个月后极易发生获得性耐药而复发。因此,构建有效的临床前SCLC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ation, PDX)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特性,是比较理想的临床前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人来源的SCLC PDX动物模型,并诱导构建化疗耐药的PDX模型,为研究SCLC耐药机制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临床SCLC患者的新鲜手术切除标本或穿刺标本,移植至重度免疫缺陷小鼠NOD-PrkdcscidIL2rgtm1/Bcgen(B-NSGTM)皮下,HE染色及免疫组化对比移植肿瘤组织与患者肿瘤组织的病理学一致性。给予可稳定传代的每一代PDX模型小鼠腹腔注射8个周期的化疗药物(顺铂8 mg/kg+依托泊苷5mg/kg),定期监测荷瘤小鼠体质量和肿瘤体积,对长至1,000 mm^3大小的肿瘤进行传代移植。结果本研究收集并移植9例SCLC肿瘤标本,成功构建可多次传代SCLC PDX模型3例并成功诱导其耐药模型,模型较好地保留了原发肿瘤的特征。结论成功构建了SCLC PDX模型及其耐药模型,建模成功率为33%。为后续研究人的SCLC耐药机制、临床药物筛选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耐药 人源性异种移植 动物模型 B-NSGTM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莫文魁 何良勇 +4 位作者 陈群清 闫玉生 童健 蒙华 张富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52-1655,共4页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行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为研究临床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对脑组织的影响以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实验工具。方法 54只兔随机分成A、B二大组,A组为非脑栓塞CPB组(n=18),B组分为B1...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行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为研究临床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对脑组织的影响以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实验工具。方法 54只兔随机分成A、B二大组,A组为非脑栓塞CPB组(n=18),B组分为B1组(脑栓塞24 h后CPB组,n=18),B2组(脑栓塞1周后CPB组,n=18)。经眶上缘入路,直视下电凝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建立兔大脑中动脉脑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分别于脑栓塞24 h、1周进行MRI检查,观察各组脑栓塞情况。胸骨正中切口,升主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CPB,从而建立脑栓塞急性期CPB模型。观察各组建模成功率,并于CPB后2 h进行MRI检查观察脑部情况。结果 B1、B2两组均成功建立脑栓塞模型,成功率100%,栓塞后兔均存活;A组和B组在建立CPB模型的成功率上无差异(P>0.05)。在CPB术后2 h,A、B两组MRI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灶或新发栓塞灶。结论采用眶上缘入路及模拟临床实际建立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模型具有成功率高、稳定、可行的特点,是进行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相关脏器损伤机制研究和对其进行干预的较理想模型。兔脑栓塞急性期进行体外循环后未见脑组织出血及新发栓塞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脑栓塞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