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源周 闫玉生 +3 位作者 胡佳 童健 陈群清 陈坤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438-3440,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我科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手术的临...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我科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介于28~76岁,施行肺叶切除者76例,全肺切除者4例;所有病例中,因故中转开胸手术5例。所有病例同期行肋间神经冷冻术。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病例;肺癌切除率、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手术安全性与常规开胸手术相仿;肋间神经冷冻耗时短,术后患者镇痛药应用剂量小或无需止痛药治疗。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在遵循肺癌外科原则和手术安全要求下,具有创伤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较肺癌常规开胸手术有明显优势;同期行肋间神经冷冻术,止痛效果更佳,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轻,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 肋间神经冷冻术 肺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间神经冷冻术用于胸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坤棠 闫玉生 +2 位作者 童健 肖飞 张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消除胸部手术后切口疼痛,减少患者术后痛苦,降低开胸后患者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50例开胸手术患者,采用北京库蓝(KOOLAND)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JT-1型冷冻手术治疗机作为冷冻发生器,术中显露肋间神经,取4~5根肋间神... 目的:消除胸部手术后切口疼痛,减少患者术后痛苦,降低开胸后患者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50例开胸手术患者,采用北京库蓝(KOOLAND)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JT-1型冷冻手术治疗机作为冷冻发生器,术中显露肋间神经,取4~5根肋间神经,原则上包括切口所处水平及准备放置胸管的肋间神经,用探头直接接触肋间神经,每根肋间神经以-60℃的温度持续90s的时间做肋间神经冷冻,观察镇痛效果。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级,本组病人总的止痛有效率为96%。术后度冷丁用量明显减少,患者咳嗽排痰能力明显增强,患者无缺氧及呼吸困难,无肺不张发生,切口麻木感持续约3个月,半年内基本恢复。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作为开胸术后止痛的方法简单易行,术后病人无痛或基本无痛,达到“无痛手术”的目的,病人恢复快,对肺功能无影响,术后病人肺部并发症减少。术后肋间神经可以再生,效果优于其他的止痛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 冷冻术 胸部手术 镇痛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医院癌痛护理策略团队的临床实践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丽娟 葛梅 余艳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3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癌痛护理策略团队的工作模式,提高护理人员癌痛知识和改善肿瘤患者癌痛情况。方法成立癌痛护理策略团队,其成员对所在病区的护士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一般镇痛效果不佳患者进行循证跟进,解决疼痛问题;访视姑...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癌痛护理策略团队的工作模式,提高护理人员癌痛知识和改善肿瘤患者癌痛情况。方法成立癌痛护理策略团队,其成员对所在病区的护士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一般镇痛效果不佳患者进行循证跟进,解决疼痛问题;访视姑息治疗的患者及相应的护理人员,了解镇痛用药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等。结果开展团队形式的癌痛护理后,护理人员癌痛知识评分显著提高,患者癌痛控制水平显著改善(均P<0.01)。结论以团队形式的癌痛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和患者癌痛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患者 疼痛 癌痛护理策略团队 专科护理 疾病知识 专科技术 护理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及其兔血胸引流实验(英文)
4
作者 张家庆 莒瑞红 +2 位作者 陈坤棠 阮宝琴 幸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设计并制备出14F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并在兔血胸模型中与28F的传统胸管对比,检验该胸管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微创胸腔引流管,9只)和对照组(传统胸腔引流管,6只),另取15只兔做为取血用兔。先向兔胸腔... 目的设计并制备出14F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并在兔血胸模型中与28F的传统胸管对比,检验该胸管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微创胸腔引流管,9只)和对照组(传统胸腔引流管,6只),另取15只兔做为取血用兔。先向兔胸腔内注射新鲜血液20 mL,然后于兔腋中线的6肋间放置胸腔引流管,记录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时间。之后每隔20 min向兔胸腔内注射血液20 mL,共5次,记录每20 min时胸腔内引流出的积血量。2 h后处死实验用兔,剪开兔胸壁,将胸腔内残留的积血称重,对比两组胸腔内残留积血量,并比较两种胸管放置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微创胸管组的手术时间小于传统胸腔引流管组,胸管放置后20、40 min时微创胸管组引流出的积血量更多。两组动物在实验结束时总的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胸管组胸腔内残留的积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无并发症的发生,而传统胸引流管均抵触肺脏。结论这种新型的微创胸腔引流管引流效果更好,操作更简便,术后并发症更低,有望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或婴幼儿的胸腔闭式引流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引流 胸腔引流管 微创 血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胸腺生殖细胞瘤1例
5
作者 王颖博 童健 张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48-2248,共1页
患者男,23岁,因“发现前纵隔肿物4个月余”来我院就诊。4个月前因斗殴伤及胸部导致胸闷、气促,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肿物,未行诊治。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 原发性 胸腺 纵隔肿物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学视角下乳腺癌肺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喻兰雅 何哲 +1 位作者 吴俊翰(综述) 乔贵宾(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4-479,共6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死亡原因是远处器官转移。肺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尽管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如果发生肺转移,治疗效果仍然有限。因此,深入探讨乳腺癌肺转移的...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死亡原因是远处器官转移。肺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尽管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如果发生肺转移,治疗效果仍然有限。因此,深入探讨乳腺癌肺转移的分子机制、免疫微环境及其对治疗的响应至关重要。近年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转移的研究中,为揭示肺转移的复杂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从多组学角度对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等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肺肿瘤 多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疼痛相关患者报告结局与恐动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馨元 张小红 +3 位作者 陈经欣 余艳 曾天裕 李漓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8-31,共4页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疼痛相关患者报告结局与恐动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12例胸腔镜辅助下肺癌切除术患者于术后第1天使用恐动症评估简表和国际疼痛疗效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为38.68%,恐动水平评分...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疼痛相关患者报告结局与恐动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12例胸腔镜辅助下肺癌切除术患者于术后第1天使用恐动症评估简表和国际疼痛疗效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为38.68%,恐动水平评分25(23,29)分;女性患者更易发生恐动症;疼痛严重程度、疼痛对功能情绪的影响和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感知与恐动水平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患者恐动水平较高,疼痛相关患者报告结局不佳加重了恐动水平。应针对患者疼痛特点和心理特征,减轻其对术后康复锻炼的恐惧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镜手术 肺癌切除术 恐动 疼痛 患者报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肺部分切除术:小儿肺囊肿的外科处理新方法
8
作者 杨利博 周海深 +3 位作者 欧阳学军 张福伟 冯靖 张家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9-653,共5页
目的明确逆向肺部分切除术治疗小儿肺囊肿合并肺脓肿或脓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逆向肺部分切除术的复杂性肺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体位选择侧卧位,切口选择病灶中心位置肋间,长度3~5 cm,... 目的明确逆向肺部分切除术治疗小儿肺囊肿合并肺脓肿或脓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逆向肺部分切除术的复杂性肺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体位选择侧卧位,切口选择病灶中心位置肋间,长度3~5 cm,切口近可能接近病灶,以免不必要的分离。进入胸腔后于病灶中心处切开脏层胸膜,尽快清除病灶内的液体或坏死物质,同时嘱麻醉医师气管内吸痰,防止坏死物质进入对侧气管。清除病灶内的坏死物质并分离疱性肺组织至肺门侧健康肺组织处,将病灶内条索样组织近端先用4号丝线双重结扎,远端离断,再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固近端,条索样组织为支配病灶内的肺血管和支气管。后使用能量器械或切割闭合器分离病变肺与健康肺组织平面。清除肺与壁层胸膜之间坏死物质,彻底冲洗胸腔,膨肺检查漏气处,对严重漏气肺组织或裸露的微小支气管破口采用5-0 Prolene线进行缝合加固。无明显脓性物质的肺与胸壁粘连处,无需分离。结果共入组16例患儿,年龄3 d~2岁,其中3例单纯性肺囊肿,11例肺囊肿合并肺脓肿或脓胸,1例肺囊肿合并张力性气胸和左上肺支气管缺损,1例肺大疱合并脑组织异位。入组患者手术均采用逆向肺部分切除术,术程顺利,手术平均时间129 min,平均住院时间11 d,拔除引流管平均时间7 d。术后各患儿均恢复良好,其中11例合并轻度漏气,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胸部CT无病灶残留或感染复发。结论逆向肺部分切除术这一新术式在复杂性小儿肺囊肿或合并感染者的治疗中安全可行,初步判断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肺部分切除 肺囊肿 肺脓肿 脓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多原发与单发肺腺癌结节的临床特征及淋巴结转移风险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家明 谢诗 +1 位作者 周海深 张家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08-3214,共7页
目的探讨多原发肺腺癌结节与单发肺腺癌结节的临床特征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差异。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胸外科于2022~2023年收治的手术患者212例,其中单发肺腺癌结节(149例)和多原发肺腺癌结节(63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 目的探讨多原发肺腺癌结节与单发肺腺癌结节的临床特征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差异。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胸外科于2022~2023年收治的手术患者212例,其中单发肺腺癌结节(149例)和多原发肺腺癌结节(63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肿瘤血清学指标、病理免疫组化及淋巴结转移率,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单发与多发对其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在CT的Avr值(P=0.001)、KI-67表达水平(P<0.001)、PD-L1表达水平(P=0.002)及淋巴结转移率(P=0.030)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结节类型、影像学特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等)、肿瘤血清学指标(CEA、NSE等)、ALK阳性率和SYN阳性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筛选有显著差异的变量(Avr、Ki-67、PD-L1),经Spearman法检验发现存在相关性。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纳入单发或多发作为分类协变量、交互纳入以上3个相关性显著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原发腺癌结节较单发腺癌结节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80.8%(RR=0.192,P=0.042)。结论多原发腺癌结节较单发腺癌结节生物学行为较温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低;对于多原发肺腺癌结节,应基于术中冰冻病理及影像学等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原发肺癌 腺癌 多发肺结节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非小细胞肺癌SATB1的表达和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2
10
作者 周来勇 刘芳 +3 位作者 童健 陈群请 张福伟 郭琳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4-537,共4页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探讨SATB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TRIZOL提取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总RNA后,将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探讨SATB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TRIZOL提取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总RNA后,将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分析SATB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SATB1 mRNA表达量为正常组织13倍,两者差异显著(P<0.001),其中有、无转移组分别为正常组织23.63倍和5.57倍。结论SATB1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SATB1 mRNA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对食管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鑫 吴源周 +3 位作者 贾龙飞 李雅玲 闫玉生 陈群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OE)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3例食管癌患者并随机分为MIE组(38例)和OE组(35例),同时以10例食管良性疾... 目的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OE)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3例食管癌患者并随机分为MIE组(38例)和OE组(35例),同时以10例食管良性疾病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Can PatrolTMCTCs检测技术检测两组食管癌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液中CTCs数量的分布情况。结果(1)在73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前CTCs检测44例(60.3%)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2)73例食管癌患者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高于术前,术后CTCs水平高于术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MIE组和OE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IE组术后外周血CTCs水平显著低于OE组,且从术前至术后CTCs增幅水平在MIE组显著低于O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IE组术后(2周)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9%(11/38),明显低于OE组的54.3%(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且在MIE组和OE组均有并发症的患者中CTCs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01;P=0.005)。结论 MIE有助于降低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因手术播散的CTCs数量,并且动态监测CTCs水平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CTCs可以成为监测食管癌患者预后一个较好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食管癌切除术 循环肿瘤细胞 CanPatrol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英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柯晓云 莒瑞红 +3 位作者 张家庆 陈慧 魏二霞 陈晓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63-1967,共5页
目的评估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95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和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行ROP筛查的结果。结果 957例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病变者86例(8.99... 目的评估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95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和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行ROP筛查的结果。结果 957例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病变者86例(8.99%),其中轻度ROP 60例(6.27%),重度ROP26例(2.72%)。发生重度ROP病变的早产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420.40±328.6)g,平均出生胎龄为(29.88±1.67)周,而轻度病变患儿的平均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胎龄分别为(1593.28±339.3)g和(31.78±2.53)周,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5)。各因素中,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后1min、5 min Apgar评分、输血次数、呼吸暂停史及视网膜出血对严重ROP的发生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1、0.035、0.001、0.005、0.032、0.04、0.000,a=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仅出生胎龄与网膜出血与严重ROP的发生有相关性(OR=0.353,95%CI 0.163-0.763,P=0.008;OR=26.133,95%CI 3.042-224.501,P=0.035)。结论严重ROP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更多发生在较成熟的早产儿中,受累患儿具有第一次流行的特征。出生胎龄、网膜出血都是预测严重ROP发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病率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体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少彬 闫玉生 +5 位作者 李辉 陈坤棠 童健 陈群清 张福伟 肖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00-2103,共4页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复合血管)的抗凝血性能,并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将涂覆有丝素蛋白膜的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磺酸化,制成复合血管,行体外溶血实验检测复...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复合血管)的抗凝血性能,并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将涂覆有丝素蛋白膜的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磺酸化,制成复合血管,行体外溶血实验检测复合血管的溶血相关安全性,同时行血小板粘附、动态凝血、复钙实验评价复合血管血液相容性。结果扫描电镜照片看到,普通人工血管表面有血小板粘附,且血小板完全展开,呈扁平状紧贴在材料表面上,复合血管组表面极少血板粘附;复合血管组吸光度-时间变化曲线位于普通血管之上,且下降趋势较缓,经历时间较长,与普通血管相比,其抗凝血性能较好;复钙实验中复合血管组平均时间为480s,小于对照组平均时间603s,两样本t检验提示P=0.000,提示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溶血安全性及抗凝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聚四氟乙烯丝素蛋白低温等离子体血液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口径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的兔实验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家庆 陈坤棠 +5 位作者 张福伟 李少彬 吴源周 冯靖 王武军 闫玉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692,共6页
目的构建出能够更好的模拟冠心病搭桥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利用4 mm内径,长度为3 c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血管置换兔的腹主动脉,切口位置分别选择在腹主中下1/3切口和下腹部切口,... 目的构建出能够更好的模拟冠心病搭桥术后桥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利用4 mm内径,长度为3 c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血管置换兔的腹主动脉,切口位置分别选择在腹主中下1/3切口和下腹部切口,对比两组动物的基本情况、手术的时间、需要结扎的侧支血管数量、术中大出血的几率、术后血管吻合后的波动情况及血管通畅几率,并完善手术的注意事项和术后的动物处理方法等。结果两组动物在体质量,腹主动脉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选择切口在中下1/3组有一增长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口选择在腹部中下1/3组在需要结扎的分支血管数量少于下腹部切口组,术后血管两端吻合口波动良好的比率大于下腹部切口组。两组在出血的几率,术后7 d的栓塞几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兔制备小口径血管的置换模型可行,可根据动物表现和彩超检查及时发现小口径血管通畅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血管 动物模型 聚四氟乙烯血管 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戴式心电监测在房颤术后患者微信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尹红 张小红 +1 位作者 戴喜花 梁淑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654-2657,共4页
目的探索穿戴式心电监测在房颤患者术后微信随访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构建房颤术后出院患者健康管理微信随访平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微信随访并使用穿戴式心电监测;对照组实施常规微信随访模式。干... 目的探索穿戴式心电监测在房颤患者术后微信随访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构建房颤术后出院患者健康管理微信随访平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微信随访并使用穿戴式心电监测;对照组实施常规微信随访模式。干预时间6个月,对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并发症风险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生存质量较对照组提高、并发症风险较对照组降低,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戴式心电监测应用于房颤术后患者出院后随访,提高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心电监测 房颤 微信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8例的诊断和治疗
16
作者 陈坤棠 闫玉生 +1 位作者 童健 肖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241-2241,共1页
关键词 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 治疗 诊断 诊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的小细胞肺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及耐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亚如 黄卫妹 +5 位作者 吴源周 贾龙飞 李雅玲 陈瑞 郭琳琅 陈群清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4,共9页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早期容易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目前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在治疗6个月-9个月后极易发生获得性耐药而复发。因此,构建有效的临... 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早期容易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目前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在治疗6个月-9个月后极易发生获得性耐药而复发。因此,构建有效的临床前SCLC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ation, PDX)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特性,是比较理想的临床前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人来源的SCLC PDX动物模型,并诱导构建化疗耐药的PDX模型,为研究SCLC耐药机制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临床SCLC患者的新鲜手术切除标本或穿刺标本,移植至重度免疫缺陷小鼠NOD-PrkdcscidIL2rgtm1/Bcgen(B-NSGTM)皮下,HE染色及免疫组化对比移植肿瘤组织与患者肿瘤组织的病理学一致性。给予可稳定传代的每一代PDX模型小鼠腹腔注射8个周期的化疗药物(顺铂8 mg/kg+依托泊苷5mg/kg),定期监测荷瘤小鼠体质量和肿瘤体积,对长至1,000 mm^3大小的肿瘤进行传代移植。结果本研究收集并移植9例SCLC肿瘤标本,成功构建可多次传代SCLC PDX模型3例并成功诱导其耐药模型,模型较好地保留了原发肿瘤的特征。结论成功构建了SCLC PDX模型及其耐药模型,建模成功率为33%。为后续研究人的SCLC耐药机制、临床药物筛选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耐药 人源性异种移植 动物模型 B-NSGTM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莫文魁 何良勇 +4 位作者 陈群清 闫玉生 童健 蒙华 张富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52-1655,共4页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行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为研究临床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对脑组织的影响以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实验工具。方法 54只兔随机分成A、B二大组,A组为非脑栓塞CPB组(n=18),B组分为B1...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行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为研究临床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对脑组织的影响以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实验工具。方法 54只兔随机分成A、B二大组,A组为非脑栓塞CPB组(n=18),B组分为B1组(脑栓塞24 h后CPB组,n=18),B2组(脑栓塞1周后CPB组,n=18)。经眶上缘入路,直视下电凝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建立兔大脑中动脉脑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并分别于脑栓塞24 h、1周进行MRI检查,观察各组脑栓塞情况。胸骨正中切口,升主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CPB,从而建立脑栓塞急性期CPB模型。观察各组建模成功率,并于CPB后2 h进行MRI检查观察脑部情况。结果 B1、B2两组均成功建立脑栓塞模型,成功率100%,栓塞后兔均存活;A组和B组在建立CPB模型的成功率上无差异(P>0.05)。在CPB术后2 h,A、B两组MRI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灶或新发栓塞灶。结论采用眶上缘入路及模拟临床实际建立的兔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模型具有成功率高、稳定、可行的特点,是进行脑栓塞急性期体外循环相关脏器损伤机制研究和对其进行干预的较理想模型。兔脑栓塞急性期进行体外循环后未见脑组织出血及新发栓塞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脑栓塞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测序鉴定兔移植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相关基因
19
作者 周海深 杨利博 +2 位作者 谢诗 杨家明 张家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4-1809,共6页
目的使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兔移植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相关的基因。方法选取40只实验用新西兰兔,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上述两组再分为2周组和4周组,10只/组。实验组将兔左侧颈外静脉移植至左颈总动脉上,分别于2周、4周时取下桥血管标本,对... 目的使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兔移植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相关的基因。方法选取40只实验用新西兰兔,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上述两组再分为2周组和4周组,10只/组。实验组将兔左侧颈外静脉移植至左颈总动脉上,分别于2周、4周时取下桥血管标本,对不同组别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血管内膜、中膜厚度,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对照组不做手术处理,2周或4周后取出左侧颈外静脉。之后使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术后4周的移植血管进行检测,与对照组对比,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利用GO数据库及KEGG数据库对表达差异的基因进行筛选分析。结果术后2周桥血管病理提示:内膜及中膜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术后4周时,上述改变进一步加重。与对照组静脉相比,术后4周的移植静脉标本明显上调基因1583个,下调608个。用GO以及KEGG数据库分析筛选出前10个处于中心位置基因分别为CD4、ZAP70、SYK、CD28、PIK3CD、CXCR4、CCR5、ITK、CCL5、BTK。结论CD4、ZAP70、SYK、CD28、PIK3CD、CXCR4、CCR5、ITK、CCL5和BTK可能是引起兔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 再狭窄 转录组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