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的构成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谢惠芳 刘艳 +1 位作者 龙军 颜振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271-3273,共3页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构成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脑卒中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非发酵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经培养鉴...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构成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脑卒中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非发酵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取得211株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125株(59.2%),革兰阳性球菌66株(31.3%),真菌20株(9.5%),其中非发酵菌89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1.2%,在89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位于首位,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但对碳青霉烯类、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复合剂仍保持较高敏感性。结论:该医疗单元非发酵菌病原菌构成以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非发酵菌呈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防治,加强病原菌的诊断及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卒中相关性肺炎 非发酵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心理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申校燕 阳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11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以音乐护理为特色的综合心理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应用SCL-90量表评定患者在入院及出院前心理状况,并予以护理干预,包括:建立个人档案,指导功能锻炼,进行集体健康教育,予以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比较护理干... 目的探讨以音乐护理为特色的综合心理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应用SCL-90量表评定患者在入院及出院前心理状况,并予以护理干预,包括:建立个人档案,指导功能锻炼,进行集体健康教育,予以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分值,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神经内科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护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科学的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其心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患者 心理护理 音乐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提取物的神经营养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卉 刘亚杰 刘振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480-2482,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EA)的神经营养作用,为EA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常规培养小胶质细胞(BV2),收集不同浓度(20、40、80mg/L)EA作用BV2细胞24h的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EA)的神经营养作用,为EA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常规培养小胶质细胞(BV2),收集不同浓度(20、40、80mg/L)EA作用BV2细胞24h的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含量并将条件培养基预处理原代培养的新生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6h,随后加入Aβ25-35损伤神经元,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80mg/LEA处理的BV2细胞条件培养基GDNF释放增加,可使Aβ25-35损伤的皮层神经元出现形态学变化、存活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可通过促进GDNF的释放对抗Aβ25-35的毒性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黄芪提取物 神经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顽固性呃逆、呕吐及线样脊髓征为唯一复发表现的视神经脊髓炎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祝淑贞 卢达国 田时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0,共2页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a,NMO)是一种以视神经及脊髓受累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单向病程或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特点,常导致严重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提高对复发征象的认识,争取在复发早期进行及时、有...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a,NMO)是一种以视神经及脊髓受累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单向病程或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特点,常导致严重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提高对复发征象的认识,争取在复发早期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临床上,该病的复发征象多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视力减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呃逆 呕吐 线样脊髓征 视神经脊髓炎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人危重疾病性多发性神经病1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谭盛 陈健 +5 位作者 陈瑞清 刘卉 郭阳 李粲 张马辉 陈镇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92-1794,共3页
目的分析1例帕金森病人发生危重疾病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过程、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帕金森病危重疾病性多发神经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结果该病人败血症过程不典型、发展快,早期以内环境紊乱为表现,很快引起呼... 目的分析1例帕金森病人发生危重疾病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过程、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帕金森病危重疾病性多发神经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结果该病人败血症过程不典型、发展快,早期以内环境紊乱为表现,很快引起呼吸肌无力,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但肢体活动尚好。在有效抗生素应用、内环境紊乱纠正后,仍然难以撒离呼吸机,行肌酶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发现四肢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及波幅降低,提示危重疾病性多发神经病可能。结论帕金森病人发生败血症后,出现脱机困难和肢体无力时,应重视神经系统检查,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和完善肌电图检查,考虑危重疾病性多发性神经病可能。避免危险因素,预防脓毒血症的发生可能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疾病性多发性神经病 帕金森病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葡萄糖对成年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
6
作者 谭盛 陈健 +3 位作者 郭阳 陈瑞清 李粲 陈镇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2-67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氧/糖剥夺条件下体外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无血清培养成年Fisher 344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系,用Nestin和DAPI免疫荧光双染以确认其生物学特性。将三气培养箱氧气浓度调至1%以制备缺氧环境...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氧/糖剥夺条件下体外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无血清培养成年Fisher 344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系,用Nestin和DAPI免疫荧光双染以确认其生物学特性。将三气培养箱氧气浓度调至1%以制备缺氧环境,将培养基换为无糖Earle’s平衡盐溶液缺氧培养6 h后更换为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7.5、17.5、27.75、41.75、83.75 mmol/L)的培养基恢复正常条件继续培养后,检测神经干细胞的活力和形态学改变。同时设置常氧常糖为正常对照组和甘露醇为渗透压对照组。结果 CCK-8检测显示,常糖常氧正常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较缺氧模型组高,7.5 mmol/l糖培养组以及41.75 mmol/L和83.75 mmol/L糖培养组吸光度值均较正常糖缺氧组(17.5 m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7.75 mmol/L糖培养组吸光度值较正常糖缺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排除了高糖培养基引起的渗透压力的影响。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与CCK-8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缺氧后轻度升高的糖对体外缺氧成年神经干细胞的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而较低浓度和更高浓度的葡萄糖则加重其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糖剥夺 神经干细胞 葡萄糖 神经损伤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体内外D_2受体的表达
7
作者 丁为民 田嘉禾 +3 位作者 杨晓华 白金柱 沈丽 张锦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5-798,共4页
目的验证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移植入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前后多巴胺D2受体的表达。方法免疫荧光定性鉴定体外培养hNPC-TERT的D2受体表达,并进一步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方法测定hNPC-TERT细胞表达D2受体数量。实验组兔脊髓内移植3×106h... 目的验证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移植入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前后多巴胺D2受体的表达。方法免疫荧光定性鉴定体外培养hNPC-TERT的D2受体表达,并进一步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方法测定hNPC-TERT细胞表达D2受体数量。实验组兔脊髓内移植3×106hNPC-TERT,对照组动物脊髓内移植同等数量HeLa细胞,移植后第7天,以11C-raclopride为示踪剂,移植动物活体或处死动物剥离出脊髓进行D2受体PET显像,并行移植段脊髓切片免疫荧光染色,验证hNPC-TERT在体内的D2受体表达。结果免疫荧光和放射受体分析显示体外培养hNPC-TERT细胞表面表达大量D2受体(Bmax=8×104)。移植入兔脊髓后,D2受体显像显示移植部位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经ROI半定量分析,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7),离体脊髓PET显像、组织免疫荧光进一步证实了活体显像结果。结论神经前体细胞系hNPC-TERT高表达多巴胺D2受体,并且在移植入体内后仍保持该特性,具有移植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等D2受体缺乏性疾病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前体细胞 hNPC-TERT 移植 D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科监护病房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致病菌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石孟云 谢惠芳 魏继鹏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41-1443,共3页
目的了解神经科监护病房(NCU)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谱及细菌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85例神经科监护病房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进行痰菌分离,阳性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取得207株致病菌,其中以革... 目的了解神经科监护病房(NCU)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谱及细菌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85例神经科监护病房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进行痰菌分离,阳性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取得207株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8.51%,阳性球菌占30.91%,真菌1例,占0.48%。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49%,铜绿假单胞菌占14.49%,肺炎型肺炎克雷伯氏菌占8.7%,阴沟肠杆菌占6.76%,产气肠杆菌占6.28%,药敏结果表明细菌耐药明显增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硫霉素仍保持较高敏感。结论神经科监护病房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主要致病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监测,以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监护病房 肺部感染 病原菌谱 耐药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举办2015年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第七届实用神经解剖学与临床综合症学习班》的通知
9
作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6-576,共1页
为了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向各地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推广神经综合症与解剖学的关系,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实用神经解剖学与临床综合症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03—07—40... 为了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向各地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推广神经综合症与解剖学的关系,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实用神经解剖学与临床综合症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03—07—408(国)1,拟定于2015年11月16日至11月20日在广州举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临床综合症 继续教育项目 学习班 国家级 南方医科大学 医学 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JAK2、STAT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 被引量:30
10
作者 谢惠芳 徐如祥 +2 位作者 魏继鹏 姜晓丹 刘振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8-211,218,共5页
目的观察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J... 目的观察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研究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以缺血周边区表达最明显,再灌注24h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再灌注168h仍有少量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细胞也显著增多,再灌注24h达高峰,凋亡细胞的变化与磷酸化JAK2、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变化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发JAK2、STAT3的活化及超量表达可能与神经细胞生存和凋亡有关,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被引量:19
11
作者 郭阳 陈爱敏 +1 位作者 林浩春 赵连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14-1116,112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来穗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受灾群众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探讨躯体损伤对大地震幸存者心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医治受灾群众身心,使之能尽早回归社会。方法地震1周后来穗的受灾群众55人(其中有躯体损伤的27人,无躯体损... 目的通过对来穗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受灾群众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探讨躯体损伤对大地震幸存者心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医治受灾群众身心,使之能尽早回归社会。方法地震1周后来穗的受灾群众55人(其中有躯体损伤的27人,无躯体损伤的28人),通过晤谈以及PCL-C、SRQ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此次大地震对受灾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应激(PCL-C≥50分占43.63%,SRQ≥7分占78.18%,PCL-C≥50并SRQ≥7分占41.82%)。有躯体损伤者的PCL-C、SRQ量表分值较高(PCL-C总分为49.780±14.503,SRQ总分为12.110±4.619),但与无躯体损伤者的得分(PCL-C总分为44.46±13.206,SRQ总分为10.460±5.000)差异不明显(P>0.05)。伤员的"回避症状"及"激惹症状"分值较高,其中"努力回避地震的相关活动或场所"及"感觉和周围的人隔离开来了"两个方面在有躯体损伤者和无躯体损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34,0.018)。结论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群众带来严重的心理应激,其中伤员应激症状更趋于回避与激惹。因此在积极治疗躯体损伤的同时,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可以减缓灾难所致的心理创伤,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应激 创伤后应激障碍 躯体损伤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循环microRNA表达谱差异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武英 金俊 +3 位作者 陈健 郭阳 汤郡 谭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研究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循环血浆中是否存在相关的miRNAs及有表达差异的miRNAs。方法: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全血各3例,运用Norgen血浆外泌体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总RNA并通过定量PCR... 目的:利用microRNA芯片研究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循环血浆中是否存在相关的miRNAs及有表达差异的miRNAs。方法: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全血各3例,运用Norgen血浆外泌体R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总RNA并通过定量PCR进行质量和浓度检测。采用μParaflorTM microRNA芯片技术进行miRNAs表达谱研究。用相关软件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浆中发现8个与脑卒中相关的miRNAs,且有显著差异性表达(P<0.05)。脑梗死和健康对照者、脑出血和健康对照者间分别有11、24个差异表达miRNAs,但两两比较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的miRNA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和脑出血组间miRNA的表达差异可能与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卒中发生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循环MICRORNA microR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脑缺血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瑞清 谭盛 +3 位作者 陈健 郭阳 李粲 陈镇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9-663,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脑组织中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参考改良的Zea-Longer插线方...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脑组织中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参考改良的Zea-Longer插线方法将缺血组大鼠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造模后1、3、7、14 d时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和脑组织中Foxp3表达,同时采用改良N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模型制备后逐渐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脑缺血后1、3 d时缺血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 d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8,P=0.01)。免疫组化显示脑缺血后1 d时缺血组大鼠脑组织中即可观察到Foxp3表达,且主要集中在缺血灶区域,在未缺血侧也可观察到Foxp3表达,但表达量较少,而假手术组脑组织中未见Foxp3表达。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大鼠急性脑缺血后炎症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脑缺血后1 d时便开始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的免疫调节,这种免疫调节对脑细胞有着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FOX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7
14
作者 祝淑贞 卢达国 田时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症(hypertrophic inferior olivary degenerationsyndrome,HO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脑桥出血的65例,其中63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对随访过程中...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症(hypertrophic inferior olivary degenerationsyndrome,HO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脑桥出血的65例,其中63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对随访过程中发现有继发性下橄榄核变性症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OD发生影像学改变时仅有3例患者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眼震、软腭阵挛、躯干粗大震颤。脑桥出血均发生在被盖区。头颅MRI下橄榄核信号改变距离出血时间平均为4.05个月。出血病灶9例中有8例存在含铁血红素沉着。肥大的橄榄核直径多数在0.7~0.8 cm左右,下橄榄核信号改变6例为等T1WI,长T2WI改变,3例为长T1WI长T2WI改变,其中2例长T1WI患者出现典型临床症状。7例Flair显像为高信号,1例低信号,1例为等信号。治疗上,1例患者先后予森福罗、氯硝西泮、心得安、氟哌啶醇、美多巴等治疗,其中氯硝西泮及心得安有效。结论HOD多发生在脑桥被盖部出血1个月后,头颅MRI特征为下橄榄核区的圆形的T2WI长信号改变;予心得安及氯硝西泮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出血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临床特点 影像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清洁度异常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晓华 陈惠娟 +5 位作者 何娟 张娟 胡婷婷 杨晓丽 王青 陶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170-2174,2180,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卫生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及关系。方法纳入3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口腔卫生习惯等信息。根据口腔卫生状态及是否发生SAP分组比较,以二元logisti...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卫生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及关系。方法纳入3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口腔卫生习惯等信息。根据口腔卫生状态及是否发生SAP分组比较,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清洁度异常和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AP(OR=2.219,P=0.026)、龋齿(OR=1.292,P=0.005)和年龄(OR=1.030,P=0.006)是脑卒中患者口腔清洁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arthel指数评分(OR=0.986,P=0.019)是其保护因素;BOAS评分(OR=1.972,P<0.001)与NIHSS评分(OR=1.322,P<0.001)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清洁度异常与SAP互为独立危险因素,保护口腔卫生也许有助于SAP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口腔卫生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龋齿 高龄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的相关性及机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培华 石见 +1 位作者 陈健 谭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NG)、高血糖1组和2组(HG1和HG2),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期间诱导急性期高血糖。MCAO后24h观察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NG)、高血糖1组和2组(HG1和HG2),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期间诱导急性期高血糖。MCAO后24h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灶以了解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相关性,并观察缺血同侧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NG组、HG1组和HG2组血糖分别达约4.0-5.0 mmol/L、10.0 mmol/L和20.0 mmol/L目标值。HG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灶均比NG组、HG1组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HG1组与N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改变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灶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轻度急性期高血糖(10.0 mmol/L)可能通过保护受损的神经干细胞而不加重梗死性脑损伤,重度急性期高血糖(20.0mmol/L)则可能通过恶化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加重梗死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高血糖 TTC染色 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徐洁 谭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95-2098,共4页
目的:研究影响复发缺血性卒中(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药物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药物依从性同检查指标、IS及TIA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既往患有IS或TIA的患者,了解其入院前用药情况,用8条目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分别评估药... 目的:研究影响复发缺血性卒中(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药物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探讨药物依从性同检查指标、IS及TIA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既往患有IS或TIA的患者,了解其入院前用药情况,用8条目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分别评估药物依从性,并获得血压等入院检测指标,判断在用药期间是否有复发IS或TIA出现。结果:抗栓药、降脂药规律用药患者占所有患者的50.6%、40.9%,合并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规律用药患者占53.6%,49.9%。不同的药费、婚姻状态对依从性高低有显著影响。依从性高组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较低。依从性越差,复发IS发生率越高。结论:缺血性脑疾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欠规范、依从性差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级预防 药物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两家系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8
作者 操基清 张成 +9 位作者 李亚勤 杨娟 梁颖茵 冯善伟 张旭 利婧 张惠丽 朱瑜龄 耿嘉 杨丽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79-484,共6页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患者均存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分别为c.250G>A(Ala84Thr)纯合突变和c.250G>A(Ala84Thr)、c.524G>A(Arg175His)复合杂合突变。维生素B2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治疗10个月后呼吸肌和四肢近端肌无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运动功能;1例治疗2个月后行走、跑步如常,颈部肌肉恢复至正常状态;1例治疗2个月后可参加剧烈运动且无疲劳感。结论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虽然以四肢近端和躯干肌无力,以及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但也需注意少数以呼吸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病例,避免漏诊和误诊。维生素B2单药治疗效果极佳,症状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因此,临床疑似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可尝试维生素B2诊断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贮积病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质类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高筱雅 李玲 王慧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8-309,共2页
目的通过卒中后抑郁(PSD)P物质(SP)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探讨PSD与SP的关系。方法从初次脑卒中后2-4周患者中选取卒中后抑郁(PSD)组46例和卒中后无抑郁组(对照组)45例,前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 目的通过卒中后抑郁(PSD)P物质(SP)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探讨PSD与SP的关系。方法从初次脑卒中后2-4周患者中选取卒中后抑郁(PSD)组46例和卒中后无抑郁组(对照组)45例,前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估,根据卒中24h后首次CT/MRI结果进行卒中病灶定位,检测血浆SP水平,分析神经功能评分、抑郁程度、卒中部位与血浆SP水平的关系。结果PSD组血浆SP水平[(58·47±14·39)mg/L]较对照组[(36·98±9·49)mg/L]高(P<0·001),前者NIHSS评分[(6·83±3·85)]高于后者[(5·04±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血浆SP水平与HAMD评分、NIHSS评分正相关(r=0·83,P<0·001;r=0·798,P<0·001);前部卒中组HAMD评分[(3·25±1·90)]、血浆SP水平[(38·45±12·23)mg/L]、NIHSS评分[(9·08±8·72)]较后部卒中组[(6·91±3·30)、(51·21±16·27)、(17·46±15·96)]高(P<0·05)。结论血浆SP水平增高与PSD有关,可能参与PSD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P物质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工作记忆的脑功能磁共振定位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增强 舒斯云 +6 位作者 刘颂豪 郭周义 包新民 刘振华 吴永明 郑金龙 马翰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575-1577,共3页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健康人脑处理数字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方法选取12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一项数字工作记忆任务,同时进行fMRI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记忆任务和对照任务...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健康人脑处理数字工作记忆的神经基础。方法选取12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一项数字工作记忆任务,同时进行fMRI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记忆任务和对照任务交替进行,采用SPM9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当统计阈值概率设为P<0.01时,任务所激活的脑区有额叶[布鲁德曼分区(Brodmann area,BA)6/9/46]、顶叶(BA7/40)、双侧海马、双侧扣带回、丘脑、尾状核以及小脑,其中额叶的激活最为显著(P<0.05),额叶和顶叶的激活都表现为左侧半球优势(P<0.05)。结论左侧额叶在人脑数字工作记忆中起重要作用,其他皮层脑区及皮层下结构也共同参与完成数字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 数字记忆 工作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