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对结直肠肿瘤诊治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俞金龙 黄宗海 +2 位作者 崔春晖 黄淑馨 邹兆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85-1588,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在结肠肿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层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C(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及用... 目的探讨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在结肠肿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层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C(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及用虚拟内镜法重建三维图像及基于CTA二维图像对大肠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及形态,将影像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 10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图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100%。虚拟内镜与CT仿真内镜显示基本一致。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结论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不仅无创、有效,更能准确反映病变定位及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清晰显示肠壁及肠外的转移情况,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血管造影 数字模型 虚拟技术 多层螺旋CT 虚拟内窥镜 结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检测及其与眼表体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妍 桑璇 +4 位作者 王晓然 杨柳 贺雄军 王智崇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并分析LLT与眼表体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130眼)干眼患者为本研究研究对象,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患者64例,非MGD患者66例,进行LL... 目的检测干眼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并分析LLT与眼表体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30例(130眼)干眼患者为本研究研究对象,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患者64例,非MGD患者66例,进行LLT检测、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Marx线(Marx line,ML)评分及SchirmerⅠ试验。分析不同年龄段LLT分布情况,及其与其他检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段之间L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年龄段男性与女性之间L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LT与年龄呈正相关(r=0.334,P<0.001),LLT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r=0.107,P=0.226)。LLT与上睑ML评分(r=0.295,P=0.001)、下睑ML评分(r=0.233,P=0.008)呈正相关,与BUT、FL及泪液分泌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MGD组LLT与上睑ML评分、下睑ML评分呈正相关(均为r=0.306,P=0.014),与其他检查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非MGD组LLT与其他检查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眼患者中,年龄、上睑ML评分与LLT存在线性关系(年龄:β=0.254,P=0.005;上睑ML评分:β=0.207,P=0.022),在MGD组中,仅年龄与LLT存在线性关系(β=0.382,P=0.002)。MGD组上睑ML评分及下睑ML评分均高于非MGD组(均为P<0.001)。结论干眼患者LLT与年龄、ML评分呈正相关。泪膜LLT检测作为干眼诊断的辅助检查时,需结合年龄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膜脂质层 干眼 睑板腺功能障碍 眼表体征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角膜上皮细胞迁徙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吴伟 梁丽芳 +5 位作者 朱丹 付月 符敏 闫丽梦 陆晓和 陈晓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2-884,共3页
目的:比较bFGF与rhEGF对人角膜上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取同一代细胞进行实验,随机分为3组,bFGF组、rhEGF组和对照组,采用20μL枪头划痕进行细胞迁徙实验,分别在0、4、9h拍照观察,应用ImageJ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目的:比较bFGF与rhEGF对人角膜上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取同一代细胞进行实验,随机分为3组,bFGF组、rhEGF组和对照组,采用20μL枪头划痕进行细胞迁徙实验,分别在0、4、9h拍照观察,应用ImageJ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结果:4h和9h时,rhEGF组与bFGF组较对照组促进角膜上皮细胞未愈合面积百分比小(P<0.01);4h时,rhEGF组(18.78±0.116)%较bFGF组(26.19±0.232)%未愈合面积百分比小(P<0.01);9h时,rhEGF组(8.49±0.340)%较bFGF组(19.24±0.135)%未愈合面积百分比小(P<0.01)。结论:bFGF与rhEGF都能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和细胞迁徙,但rhEGF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迁徙能力较bFGF强,更有利于眼表创伤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创伤修复 细胞迁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淋巴细胞亚群与Treg细胞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符敏 吴伟 +3 位作者 陆晓和 徐小平 陈晓虹 海慧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新西兰兔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新西兰兔模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作为动物模型,用20 g·L^(-1)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静脉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法建立EAU模型,并观察模型眼炎症反应及PBMC 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结果 CD4+T细胞在EAU兔的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增加,且随时间的进展呈进行性增加,并与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相同的趋势可见于CD4+/CD8+T细胞比例。此外,Treg细胞趋势与CD4+T细胞及CD4+T/CD8+T细胞比例相反,与炎症反应呈负相关。结论 CD4+T细胞的优势性选择性克隆增殖及Treg细胞的降低有可能引发免疫功能紊乱并导致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失去有效的负性调控,导致EAU的发生及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调节性T细胞 T细胞亚群 自身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兔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和血管新生 被引量:7
5
作者 吴伟 李朝阳 +2 位作者 王智崇 陆晓和 符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rhEGF)对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角膜上皮损伤及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5眼):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rhEGF)对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角膜上皮损伤及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5眼):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速高捷组)、rhEGF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术后1 d开始分别滴速高捷、rhEGF和生理盐水,每天4次,观察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新生血管面积变化。结果术后1 d,rhEGF组、速高捷组与NS组角膜上皮愈合率分别为(51.83±8.87)%、(39.35±6.92)%、(43.32±5.4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75,P=0.012),rhEGF组角膜上皮愈合率高于速高捷组(P=0.004)和NS组(P=0.041)。术后2 d、3 d,三组间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8 d,速高捷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58.27±5.42)mm2小于rhEGF组(79.98±8.63)mm2和NS组(77.16±12.59)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08)。术后8 d、12 d、15 d和21 d,三组间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hEGF早期(2 d内)较速高捷促进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作用明显,rhEGF和速高捷促进角膜新生血管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损伤愈合 新生血管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多形核白细胞计数和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武海军 陆晓和 +1 位作者 钟彦彦 白浪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34-736,共3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其中...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其中5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35只建立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右眼不应用姜黄素滴眼液为实验对照组(B组),左眼应用姜黄素滴眼液作为实验干预组(C组)。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应用姜黄素后不同时间点VEGF在兔CNV中的表达,显微镜下PMN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A组未见PMN,而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B组PMN增多和VEGF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与B组相比,C组角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减低,PMN明显减少,VEGF在相应角膜基质层新生血管形成区域表达减少。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兔角膜碱烧伤诱发的CNV生长,可能是通过显著降低角膜新生血管PMN增生和VEGF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形核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白浪 陆晓和 +1 位作者 党森涛 周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术后角膜植片...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OX-62+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0X-62 角膜 移植排斥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量化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董秀清 冯松福 柯晓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四个量化指标的变化。方法纳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155眼),按照有无黄斑水肿分为阳性组(33例55眼)及阴性组(56例100眼),另收集正常志愿者23例...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四个量化指标的变化。方法纳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155眼),按照有无黄斑水肿分为阳性组(33例55眼)及阴性组(56例100眼),另收集正常志愿者23例(42眼)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试验对象经OCT检查,测量并分析各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的差异,观察各组黄斑区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椭圆体带(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IS/OS)的连续性。结果正常对照组、阴性组、阳性组CRT分别为(219.048±16.798)μm、(217.775±26.866)μm、(280.418±74.187)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SFCT分别为(312.893±140.559)μm、(302.080±125.287)μm、(293.745±140.517)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阴性组中黄斑区ELM连续97眼、中断3眼,阳性组连续47眼、中断8眼,两组间ELM连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阴性组中黄斑区IS/OS连续95眼、中断5眼,阳性组连续36眼、中断19眼,两组间IS/OS连续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CRT增加,黄斑区ELM、IS/OS连续性遭到破坏,CRT、ELM连续性及IS/OS连续性可用于量化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视网膜厚度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英文) 被引量:5
9
作者 柯晓云 莒瑞红 +3 位作者 张家庆 陈慧 魏二霞 陈晓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63-1967,共5页
目的评估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95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和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行ROP筛查的结果。结果 957例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病变者86例(8.99... 目的评估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95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和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行ROP筛查的结果。结果 957例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病变者86例(8.99%),其中轻度ROP 60例(6.27%),重度ROP26例(2.72%)。发生重度ROP病变的早产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420.40±328.6)g,平均出生胎龄为(29.88±1.67)周,而轻度病变患儿的平均出生体质量和出生胎龄分别为(1593.28±339.3)g和(31.78±2.53)周,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5)。各因素中,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后1min、5 min Apgar评分、输血次数、呼吸暂停史及视网膜出血对严重ROP的发生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1、0.035、0.001、0.005、0.032、0.04、0.000,a=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仅出生胎龄与网膜出血与严重ROP的发生有相关性(OR=0.353,95%CI 0.163-0.763,P=0.008;OR=26.133,95%CI 3.042-224.501,P=0.035)。结论严重ROP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更多发生在较成熟的早产儿中,受累患儿具有第一次流行的特征。出生胎龄、网膜出血都是预测严重ROP发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病率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他胺诱导干眼模型大鼠角膜和泪腺组织病理变化及TNF-α、IL-1α的表达 被引量:9
10
作者 彭玲 蔡伟浩 +2 位作者 陆晓和 钟彦彦 易锐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6-511,共6页
目的通过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溶液灌胃建立大鼠干眼模型,观察干眼大鼠角膜及泪腺组织病理变化及TNF-α、IL^(-1)α的表达。方法取32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氟他胺高、中、低浓度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每天分别用浓度为16 mg... 目的通过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溶液灌胃建立大鼠干眼模型,观察干眼大鼠角膜及泪腺组织病理变化及TNF-α、IL^(-1)α的表达。方法取32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氟他胺高、中、低浓度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每天分别用浓度为16 mg·kg-1、13 mg·kg-1、10 mg·kg-1氟他胺溶液和1 m L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后0周、2周、4周、8周、16周、20周分别检测各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值、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给药后0周、10周、20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睾酮浓度。给药后20周处死大鼠取各组角膜与泪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TNF-α、IL^(-1)α的表达情况。结果给药后4周时高、中浓度组SⅠt值开始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8周时高、中、低浓度组的SⅠt值均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20周时高(3.23±0.31)mm、中(3.98±0.36)mm、低(4.73±0.18)mm浓度组的SⅠt值进一步减小,且均较对照组(9.60±0.60)mm下降大于50%(均为P<0.05),高、中、低浓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4周时高浓度组大鼠即出现BUT缩短,8周时,高、中、低浓度组的BUT均短于对照组(均为P<0.05),20周时高(2.40±0.61)s、中(4.32±0.68)s、低(6.10±0.81)s浓度组的BUT较对照组(9.12±0.73)s进一步缩短,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4周时高、中浓度组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点状荧光素钠着色,16周时中、低浓度组出现小片状着色,高浓度组可见角膜上皮弥漫性大片状着色,20周时各组染色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给药后20周时睾酮浓度高浓度组(5.08±0.21)pg·m L^(-1)、中浓度组(4.23±0.16)pg·m L^(-1)、低浓度组(3.58±0.24)pg·m L^(-1)较对照组(2.24±0.15)pg·m L^(-1)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中、低浓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显示高、中、低浓度组角膜出现不同程度鳞状上皮层次增加,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基质层水肿;高、中、低浓度组泪腺上皮细胞小而密集,腺泡萎缩融合,结构紊乱,高浓度组改变最为显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高、中、低浓度组角膜与泪腺上皮细胞中TNF-α、IL^(-1)α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氟他胺溶液灌胃可以成功诱导混合型干眼模型,干眼大鼠角膜和泪腺上皮细胞发生病理学改变,炎性因子TNF-α、IL^(-1)α的表达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动物模型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氟他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OCT分型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子君 梁丽芳 +1 位作者 曾丽娜 柯晓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3-456,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OCT分型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18例(11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中,DME组88眼,未合并DME(Non-DME)组30眼,根据DME的OCT形态分为... 目的研究不同OCT分型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18例(11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中,DME组88眼,未合并DME(Non-DME)组30眼,根据DME的OCT形态分为弥漫性视网膜增厚型(diffuse retinal thickening,DRT)27眼、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29眼、神经上皮层脱离型(neurosensory retinal detachment,NSD)32眼,对不同组别间患者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和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进行比较,并分析DR分期与DME的OCT分型间的关系。结果DRT在轻度和中度非增生型DR中的占比为50.0%,而NSD在重度非增生型DR及增生型DR患眼中的占比较高,为84.5%。DME组患者的MPV和PDW均明显高于Non-DME组(均为P<0.05),NSD患者的MPV和PDW均明显高于DRT和CME患者(均为P<0.05)。结论不同DME分型的患者MPV、PDW有差异,血小板与NSD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OCT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吸收剂癸酸钠对黄连素在大鼠肠道吸收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函泽 吕晓艳 +4 位作者 杜红伟 孟昭杰 陈晗 陈立 赵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Ber)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阐明癸酸钠(SC)对Ber在小肠段吸收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在体肠段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不同浓度Ber(50、100和200μmol.L-1)和Ber与质量浓度为0.2%SC合用在小肠的吸收情况;测定肠... 目的:探讨黄连素(Ber)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阐明癸酸钠(SC)对Ber在小肠段吸收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在体肠段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不同浓度Ber(50、100和200μmol.L-1)和Ber与质量浓度为0.2%SC合用在小肠的吸收情况;测定肠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观察SC对肠道黏膜细胞的损伤。结果:Ber浓度在50~200μmol.L-1范围内Ber吸收呈浓度依赖性;吸收速率常数(K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能显著提高Ber在小肠的吸收量(P<0.05);SC对Ber吸收速率常数Ka无显著影响(P>0.05);Ber组、SC+Ber组肠循环液中LDH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r在小肠吸收较差,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SC能显著促进Ber在小肠的吸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吸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酸钠 黄连素 大鼠 Wistar 小肠 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符敏 吴伟 +1 位作者 唐罗生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前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32例217眼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糖尿病组、轻中度非...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前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32例217眼随机分为四组:单纯糖尿病组、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重度NPDR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另选取正常对照组26例52眼。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各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状态,比较各组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氉detachment,PVD)的发生率,观察NPDR组、PDR组患者行PRP前后PVD的变化。结果重度NPDR组(48.3%)和PDR组(51.7%)PVD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NPDR组(38.3%)和PDR组(32.8%)PRP术后完全性PVD发生率(38.3%、32.8%)高于治疗前(16.7%、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DR常合并异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PRP可以促进增生期DR患者形成完全性PVD,有利于延缓或者阻止DR病变进展,防止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玻璃体后脱离 全视网膜光凝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及小鼠模型眼表角膜病变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晗 吕晓艳 +3 位作者 李伟 顾建 陆晓和 陈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1-1004,964,共5页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及小鼠模型眼角膜形态学改变,阐明糖尿病并发眼部疾病时眼表角膜病变特征。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及小鼠糖尿病模型...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及小鼠模型眼角膜形态学改变,阐明糖尿病并发眼部疾病时眼表角膜病变特征。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及小鼠糖尿病模型。造模16/12周后,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水平,酶法检测血游离脂肪酸及总胆固醇水平;动物处死后分离眼球,角膜HE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及小鼠体质量无明显改变(P>0.05),但摄食量、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及小鼠角膜形态学观察均表现为厚度明显增加,上皮层及基质层水肿明显。结论: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注射建立的实验性大鼠及小鼠糖尿病模型成模后16/12周,均具有明显的眼表角膜受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眼病 眼表疾病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崔春晖 朱卉娟 +4 位作者 黄淑馨 俞金龙 黄宗海 叶丽丽 罗云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84-308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20例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腔镜乳癌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0.0%(18/20),准确率9... 目的:探讨乳腺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20例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腔镜乳癌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0.0%(18/20),准确率94.4%(17/18),平均检出淋巴结数15.75枚,术后随访全组无明显伤口瘢痕,美体效果满意,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借助腔镜行乳癌根治术,可提高手术效能及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腔镜 保乳 改良根治性 前哨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OS共刺激通路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袁伟 陆晓和 +3 位作者 宫玉波 周瑾 杨旭冉 汤明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共刺激通路与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7d、14d取植片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RT-PCR法检测植片组织ICOS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片... 目的研究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共刺激通路与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7d、14d取植片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RT-PCR法检测植片组织ICOS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片组织淋巴细胞ICOS蛋白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ICOS+T/CD3+T的表达情况。均以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正常大鼠角膜组织未检测到ICOS蛋白及ICOS mRNA的表达,移植术后植片组织可以检测到ICOS蛋白及ICOS mRNA的表达,且术后14d高于术后7d(P=0.000);与正常大鼠外周血CD3+ICOS+T/CD3+T的表达相比术后表达皆升高(方差齐性,P=0.156),且术后14d外周血CD3+ICOS+T/CD3+T的表达高于术后7d的表达(P=0.000)。结论共刺激分子ICOS与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排斥反应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ROP早产儿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璟 柯晓云 +2 位作者 徐进 张燕 陈伟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44-846,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早产儿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厚度,了解早产儿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特点。方法 2006...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早产儿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厚度,了解早产儿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特点。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出生的31例(62眼)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早产儿为早产儿组,同期出生的35例(70眼)足月儿为足月儿组。应用频域OCT行视盘环形扫描,测量不同象限和不同钟点范围的RNFL厚度并计算全周平均RNFL厚度;应用传统扫描方式和深度扫描图像增强技术对被检者眼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方位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结果早产儿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均较足月儿薄,其中下方、鼻侧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早产儿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比足月儿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产儿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RNFL厚度较足月儿薄,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比足月儿厚,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 视网膜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5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房水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宫玉波 陆晓和 +5 位作者 柯晓云 周瑾 袁伟 汤明芳 罗晓阳 崔国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23-1529,共7页
目的研究CD25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角膜的毒性以及对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①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100μg CD2... 目的研究CD25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角膜的毒性以及对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①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1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2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每组3只。各组大鼠均右眼用药,分别于0、2、4、6、8 d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及不同剂量的CD25单克隆抗体,共5次。每日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有无水肿、混浊发生,并于第9天取右眼角膜行病理及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各层的变化。②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93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A组:正常组;B组:角膜移植对照组;C组: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组;D组: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E组: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C组术后给予CD25单克隆抗体100μg;D组术后给予CD25单克隆抗体100μg联合地塞米松50μg治疗;E组术后给予地塞米松100μg;各共用5次,分别于术后0、2、4、6、8 d经球结膜下注射给药。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植片内IFN-γ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房水中IFN-γ和IL-4的浓度。结果①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和1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对角膜基本无影响;200μg的CD25单克隆抗体组透射电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肿胀。②C、D、E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分别为(13.167±1.169),(17.333±2.160),(16.417±1.379)d较B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10.583±1.084)d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无IFN-γmRNA的表达,术后11天,B组移植角膜植片内IFN-γmRNA的表达较C、D、E组明显增强(P<0.05)。C、D、E组术后6 d及11 d房水IFN-γ的含量明显低于同期的B组(P<0.05);同C组相比,术后11d D、E组房水IFN-γ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6 d和11 d,与B组相比,同期C组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同期D、E组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6 d和11 d,与C组相比,同期D、E组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和1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对角膜基本无影响。IFN-γ和IL-4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D25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Th1因子(IFN-γ)、促进Th2因子(IL-4)表达降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而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通过同时抑制Th1因子(IFN-γ)、Th2因子(IL-4)表达,却更能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5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抑制兔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的形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申颖 吴伟 +1 位作者 陆晓和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观察滤过道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术后7,14,21,28 d,实验组较对照组眼压低,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PCNA和α-SMA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M6001具有抑制兔眼滤过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瘢痕形成和延长功能性滤过泡存在时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GM6001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GM6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航乐 张柳 +2 位作者 汤明芳 陆晓和 吴木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19-2521,共3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的临床效果,包括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眼压增高发生情况。方法:总计接受LASEK患者176例345眼,分为试验组84例165眼,...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的临床效果,包括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眼压增高发生情况。方法:总计接受LASEK患者176例345眼,分为试验组84例165眼,术后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患者,对照组92例180眼,术后应用0.1%氟米龙滴眼液患者,观察术后6个月时Haze发生率、6个月内眼压增高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6个月时术后Haze发生率分别为9.70%(16眼)和17.22%(31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眼压增高发生率分别为3.64%(6眼)和10.00%(18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1%氟米龙滴眼液相比,LASEK术后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引起眼压增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可有效预防Haze发生,临床效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氯替泼诺 上皮下 角膜混浊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