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诊疗体会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福伟 闫玉生 +5 位作者 童健 陈群清 陈坤棠 李辉 梁广行 王颖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连续收治5例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4例利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结果:1例未及手术心跳骤停死亡,另4例手...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连续收治5例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4例利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结果:1例未及手术心跳骤停死亡,另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痊愈出院,复查胸部增强CT扫描瘤腔封闭良好,无内漏。结论:对于外伤造成的创伤性胸主动脉峡部破裂形成的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安全、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假性 主动脉破裂 介入性放射摄影术 胸部损伤 腔内隔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早期自动复律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群清 童健 +1 位作者 闫玉生 张福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48-2550,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早期自动复律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系,探索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治疗策略。方法 138例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按术后早期自动回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复律组和非复律组。复律组中按窦律维持时... 目的通过分析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早期自动复律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系,探索二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复律的治疗策略。方法 138例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按术后早期自动回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复律组和非复律组。复律组中按窦律维持时间分为<3d组和>3d组。以放免法检测各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早期T3代谢水平明显下降;术后2h后自动复律52例,占37.7%,其中维持时间大于3d的有28例,占20.3%。复律组与非复律组术后T3均有明显下降,术后2h、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下降44.5%vs58.7%、40.0%vs52.4%和28.6%vs37.7%,复律组T3水平明显高于非复律组,而维持窦律时间<3d组和>3d组间T3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T3水平的提高可增加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复律的几率,但窦律维持时间的长短与T3水平并无多大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心脏围手术期补充T3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甲状腺激素 复律 二尖瓣置换术 风湿性心脏病 低T3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应用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家庆 王武军 闫玉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520-3521,共2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1];需行冠脉搭桥、外周血管移植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加。与大口径人工血管不同,小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 mm)近期血栓形成率高、远期通畅率低,无法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人工血管 远期通畅率 冠脉搭桥 心血管疾病 丝素蛋白 血栓形成 乳内动脉 动脉瘤形成 自体血管 内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微创伤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被引量:36
4
作者 闫玉生 肖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1007-1008,共2页
关键词 微创心脏外科 经胸微创伤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家留置PICC成年患者安全评估工具的研制 被引量:8
5
作者 毛惠娜 张尹红 +2 位作者 李菀丹 姜雯频 陈土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 :研制适用于评价居家留置PICC成年患者导管安全性的量化工具。方法 :以2011版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学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为指导,采取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和面对面患者访谈研究法,确认患者... 目的 :研制适用于评价居家留置PICC成年患者导管安全性的量化工具。方法 :以2011版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学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为指导,采取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和面对面患者访谈研究法,确认患者携PICC管居家期间发生并发症的主观感受,最终确定居家留置PICC成年患者评估工具。结果 :3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9%、100.0%与94.4%,专家权威系数为0.89,成年患者留置PICC居家自我感受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83,包括疼痛、皮肤改变、局部渗血、导管移位、手臂肿胀、活动受限、导管破损、主观症状、体温异常9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均>0.70,Kendall协调系数(W)显著性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可靠、准确,所研制的评估工具可实现居家与住院之间PICC导管的无缝链接观察,可作为居家留置PICC成年患者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家 PICC 评估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上下段反向“V”型截骨纠治漏斗胸2例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群清 闫玉生 +1 位作者 童健 张福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50-1250,共1页
关键词 胸骨 反向V型截骨 漏斗胸 微创纠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支架置入失败后再植入技术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群清 童健 +4 位作者 张福伟 梁广行 吴源周 李少彬 闫玉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25-152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食管支架置入失败的原因,探讨支架再置入的技术改良和置入效果。方法根据支架置入失败的不同病情特点,选择更适当的食管支架类型,采用改良的置入技术,对32例次患者进行食管支架再次置入术,观察置入效果并随访。结果本组支... 目的通过分析食管支架置入失败的原因,探讨支架再置入的技术改良和置入效果。方法根据支架置入失败的不同病情特点,选择更适当的食管支架类型,采用改良的置入技术,对32例次患者进行食管支架再次置入术,观察置入效果并随访。结果本组支架再置入术成功率96.9%,有效解决了食管狭窄和食管瘘的问题;在半年随访期内,出现支架移位4例,占12.5%,出现再置入支架上缘食管瘘2例,发生率为6.3%,未见支架脱落、大出血、狭窄等情况。结论改良的食管支架再置入技术可有效解决支架置入失败后的再置入难题,同时解决相关的食管疾病,减少食管支架置入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再置入 食管癌 食管瘘 食管狭窄 吻合口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Nuss手术矫治青少年漏斗胸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群清 闫玉生 +4 位作者 童健 陈坤棠 张福伟 肖飞 李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95-1496,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伤Nuss手术矫治青少年漏斗胸的可行性,并讨论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8例青少年漏斗胸患者(7男1女,平均年龄17.2岁)施行改良漏斗胸矫治术。在患者两侧腋中线胸骨最凹处略高水平做两个2.5cm小切口,在胸腔镜下将已塑形的矫...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伤Nuss手术矫治青少年漏斗胸的可行性,并讨论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8例青少年漏斗胸患者(7男1女,平均年龄17.2岁)施行改良漏斗胸矫治术。在患者两侧腋中线胸骨最凹处略高水平做两个2.5cm小切口,在胸腔镜下将已塑形的矫形板由右胸腔经胸骨后穿至左胸腔,翻转矫形板将胸骨顶起,矫正凹陷畸形,并将矫形板固定于胸壁;加强、改进围手术期处理并随访。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放置矫形板满意,无心脏、肺脏等伤害性事件发生,疼痛超过1周的3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平均术后住院日8.8d;全部患者随访2~19个月,取得满意的结果,矫形效果优的6例,良好2例;无矫形板移位、塌陷。结论Nuss手术矫治青少年漏斗胸是一种创伤小,美观,效果确切的良好术式,改进、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 NUSS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t-7a-3p靶向IGF1R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中肿瘤干细胞的活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源周 王秋平 +2 位作者 肖丹 朱亚如 方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5-1041,共7页
目的:研究let-7a-3p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肿瘤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RT-qPCR法比较肺癌细胞系A549、NCI-H1299、SPC-A1、H1650和HCC-827及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中let-7a-3p的水平。A549肺癌细胞株分别转染let-7a-3... 目的:研究let-7a-3p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肿瘤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RT-qPCR法比较肺癌细胞系A549、NCI-H1299、SPC-A1、H1650和HCC-827及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中let-7a-3p的水平。A549肺癌细胞株分别转染let-7a-3p模拟物(let-7a-3p mimics)和其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mimic),分别作为let-7a-3p组和negative control组,并设立未转染对照(non-transfected)组,采用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let-7a-3p的水平。瘤球形成实验检测3组肿瘤干细胞瘤球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干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NANOG、OCT4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蛋白表达水平。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let-7a-3p的靶基因,双萤光素酶实验检测let-7a-3p与IGF1R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IGF1R过表达对let-7a-3p抑制肿瘤干细胞的拮抗作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let-7a-3p的体内作用。结果:肺癌细胞系中let-7a-3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P<0.01)。let-7a-3p组A549细胞中let-7a-3p的表达水平较non-transfected组明显上调(P<0.01)。瘤球形成实验发现,let-7a-3p组的瘤球数量明显低于non-transfected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let-7a-3p组的CD133^+细胞比例明显低于non-transfected组(P<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let-7a-3p组的NANOG蛋白和OCT4蛋白表达量比non-transfected组明显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let-7a-3p与IGF1R的3’-UTR区部分互补,IGF1R可能是let-7a-3p的靶基因。双萤光素酶实验证实,IGF1R为let-7a-3p的直接下游靶基因。Let-7a-3p组的IGF1R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Let-7a-3p组的皮下移植瘤明显小于non-transfected组。结论:let-7a-3p可能通过降低下游靶基因IGF1R的水平影响肺癌干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抑制肺癌干细胞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Let-7a-3p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肿瘤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