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郭燕舞 汪求精 +3 位作者 贾洪顺 段传志 柯以铨 徐如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经3D-CT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原始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及脑血管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资料。对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 目的探讨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经3D-CT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原始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及脑血管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资料。对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毗邻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测量。利用系统的模拟手术工具对每例患者进行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结果5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三维立体虚拟影像重建和相关操作,该系统形成的虚拟图像清晰、逼真,可非常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和颅骨的关系。利用该系统可进行简单的手术模拟操作。结论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辅助诊断工具,利用该系统可获得更详细的动脉瘤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虚拟现实 虚拟影像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手术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肝胆期MR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肝纤维化临床病理分期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毓凡 胡根文 +5 位作者 钟淑媛 吕嘉淇 卢浩钧 邹锦森 李欣明 全显跃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 观察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肝胆期(HBP)MR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肝纤维化(HF)临床病理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Gd-EOB-DTPA增强MR检查并经病理/临床评估HF临床病理分期的240例患者资料,测量HBP肝脏-肌肉信号... 目的 观察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肝胆期(HBP)MR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肝纤维化(HF)临床病理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Gd-EOB-DTPA增强MR检查并经病理/临床评估HF临床病理分期的240例患者资料,测量HBP肝脏-肌肉信号强度比值(SIR1)及肝脏-脾脏信号强度比值(SIR2);提取并筛选HBP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信号强度比值(SIR)及影像组学标签构建SIR-影像组学联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模型评估HF临床病理分期的效能。结果 SIR1与SIR2评估HF临床病理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70及0.65~0.71。评估HF、显著HF、进展期HF及早期肝硬化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为支持向量机(SVM)、SVM、轻量梯度提升机及K邻近法模型(验证集AUC分别为0.87、0.82、0.81及0.80)。SIR-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评估验证集上述HF临床病理分期的AUC分别为0.88、0.82、0.82及0.81。结论 基于GdEOB-DTPA增强HBP MRI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评估HF临床病理分期;联合HBP SIR可提高评估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成伟 刘于宝 全显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原发于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资料,5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观察病灶...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原发于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资料,5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观察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模式等,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为单发病灶,1例有2个病灶,共9个病灶;8个病灶为囊实性肿块,1个为实性肿块。5例CT平扫表现为肝门区及其上方、胰颈部上方见类圆形、椭圆形等或稍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其内可见低密度囊性区;3例行MRI扫描,病灶实性部分T1WI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进行性或不均匀延迟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CT及MRI均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周围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晰;肿瘤紧邻或推压周围血管及胆管,未见包裹侵犯。3例合并胆总管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病理以肿块有完整的纤维包膜、瘤细胞呈梭形为主要特征。结论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良好的定位诊断价值,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胆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鉴别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良恶性的初步探讨
4
作者 蔡欣妮 余深平 杨心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6-685,共10页
【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评价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探究各参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行术前DKI扫描且未经新辅助治疗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16例,纳入术前DKI... 【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评价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探究各参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行术前DKI扫描且未经新辅助治疗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16例,纳入术前DKI与术后病理相对应淋巴结285枚(阳性104枚,阴性181枚),测量各淋巴结短径(S),测算各淋巴结弥散定量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峰度系数(MK)、平均扩散系数(MD)。比较分析良恶性淋巴结各相关参数,并以S=5.5 mm为界值,进一步分组比较不同短径良恶性淋巴结各定量参数;绘制相关定量参数的ROC曲线,获取诊断界值。【结果】转移淋巴结的S、ADC、MD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5),MK则低于非转移淋巴结(P<0.01),MK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界值(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为1.150(0.634,80.77%,45.86%)。分组分析显示,当S≥5.5 mm时,转移淋巴结的MK低于非转移淋巴结(P=0.037),其诊断界值(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为1.213(0.604,87.50%,36.51%),而两组间S、ADC、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S<5.5 mm时,转移淋巴结ADC、MD值高于非转移淋巴结,而MK低于非转移淋巴结(P<0.05),其诊断界值(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为1.108(0.655,81.25%,55.93%),而两组间S值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结论】DKI定量参数MK可用于鉴别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良恶性,S联合MK可以进一步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结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可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的1p/19q共缺失状态 被引量:3
5
作者 卢明君 屈耀铭 +6 位作者 马安东 朱建彬 邹霞 林耕耘 李榆欣 刘昕孜 温志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应用多模态MRI影像组学特征无创性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的104例患者的MRI数据,并从T2WI、T1WI、FLAIR、对比增强T1WI和DWI序列提取535个组学特... 目的应用多模态MRI影像组学特征无创性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的104例患者的MRI数据,并从T2WI、T1WI、FLAIR、对比增强T1WI和DWI序列提取535个组学特征,包括70个形态学特征,90个一阶统计学特征以及375个纹理特征。构建逻辑回归(LR)、基于逻辑回归的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Rlasso)、支持向量机(SVM)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经十折交叉验证后,比较4组模型的预测效能。两位影像医师根据MRI图像来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来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和影像医师预测效能。结果LR、LRlasso、SVM、LDA模型在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33、0.819、0.824、0.81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效能均高于住院医师(AUC=0.645,P=0.011、0.022、0.016、0.030),并与主治医师相仿(AUC=0.838,P>0.05)。结论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可以非侵入性地预测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较低级别胶质瘤 1p/19q共缺失 影像组学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1)灰阶反转图评估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禧萌 李文娟 +5 位作者 张珂 刘超然 祝云飞 占颖莺 梁明柱 洪国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2-419,共8页
【目的】探讨T_(1)灰阶反转(rT_(1))图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在1周内行骶髂关节MRI及CT检查并符合ax-SpA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共计104个骶髂关节。两名... 【目的】探讨T_(1)灰阶反转(rT_(1))图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在1周内行骶髂关节MRI及CT检查并符合ax-SpA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共计104个骶髂关节。两名放射科医师基于常规T_(1)WI、rT_(1)、T_(1)WI+rT_(1)三组图像,分别评估ax-SpA骶髂关节结构病变:骨侵蚀、骨质硬化、关节间隙改变,在斜冠状位图像上将骶髂关节分为前、中、后3部分,每部分分骶面、髂面,共6个区域,并按拟定评分规则对上述3种结构性病变进行评分,其中1名医师间隔1月后再次进行评分。由第3名肌骨影像专科医师同样使用上述方法评估CT图像作为参考标准。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医师间及医师内分别评估各病变评分一致性;采用Friedman M检验比较三组图像对各病变评分与CT评分的差异;以CT为参考标准,采用诊断性试验分析计算三组图像诊断骨侵蚀、骨质硬化及关节间隙改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并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rT_(1)、T_(1)WI+rT_(1)与T_(1)WI的差异。【结果】三组图像评分各类结构病变医师间、医师内一致性好,其中以T_(1)WI+rT_(1)的一致性最优,评估各类病变ICC≥0.85695%CI(0.794,0.900),优于rT_(1)及T_(1)WI[rT_(1):ICC≥0.81995%CI(0.745,0.874),T_(1)WI:ICC≥0.75495%CI(0.656,0.827)];T_(1)WI+rT_(1)对各病变的评分结果与CT评分结果相当,rT_(1)对骨侵蚀、关节间隙改变评分与CT相当(P>0.05)。相较T_(1)WI,T_(1)WI+rT_(1)诊断各病变均有更高的准确率及灵敏度(准确率骨侵蚀:90.3%vs 76.9%;灵敏度骨侵蚀:91.6%vs 76.1%;准确率骨质硬化:89.4%vs 80.8%;灵敏度骨质硬化:84.6%vs 73.9%;准确率关节间隙改变:86.5%vs 73.1%;灵敏度关节间隙改变:84.9%vs 60.4%;P<0.05);rT_(1)提高了对骨侵蚀、关节间隙改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准确率骨侵蚀:87.5%vs 76.9%;灵敏度骨侵蚀:88.7%vs 76.1%;准确率关节间隙改变:85.6%vs 73.1%;灵敏度关节间隙改变:83.0%vs 60.4%;P<0.05)。【结论】rT_(1)能提高ax-SpA骶髂关节结构性病变的诊断效能,T_(1)WI+rT_(1)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 骶髂关节炎 结构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灰阶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相CT合成辅助的腹部多器官图像分割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品瑜 钟丽明 +4 位作者 郑楷宜 陈泽立 肖若琳 全显跃 阳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目的提出并探讨使用多期相CT合成辅助腹部多器官分割方法。方法提出多期相CT合成辅助腹部多器官分割,多期相CT能够充分提供同一器官不同的图像细节,从而为分割模型提供充分的全面的语义信息,提升腹部多个器官分割的性能。提出基于多头... 目的提出并探讨使用多期相CT合成辅助腹部多器官分割方法。方法提出多期相CT合成辅助腹部多器官分割,多期相CT能够充分提供同一器官不同的图像细节,从而为分割模型提供充分的全面的语义信息,提升腹部多个器官分割的性能。提出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感知的多期相CT合成方法,引入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模块,提升合成网络捕捉长距离语义信息的能力,扩大网络的感受野,并且引入感知损失,在特征层面对合成图像与真实图像特征之间的差异最小化,与Transformer模块有协同作用,从而合成出更清晰、更高质量的多期相CT图像。结果使用南方医院的多期相CT数据集训练模型。其中用526例多期相CT训练合成模型,利用动脉期增强动脉CT(A.CECT)合成出平扫CT(NECT)、静脉期CECT(V.CECT)、延迟期CECT(D.CECT)的平均最大化绝对误差(MAE)分别为19.192±3.381、20.140±2.676、22.538±2.874,结合统计学对比,本文方法优于对比的其他图像合成方法(P<0.05)。多期相CT合成辅助的腹部多器官分割方法验证在内部验证集上进行验证平均Dice系数(DSC)为0.847,在外部验证集上进行验证平均DSC为0.823。结论本文方法能够合成出高质量的多期相CT图像以有效缓解不同期相CT之间存在的配准无法解决的误差问题,同时提高腹部13器官的分割性能,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多器官分割 多期相CT合成 对抗生成网络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气肿空间分布对肺功能及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喻晴 沈其晓 +2 位作者 韩丽莹 黄晶晶 全显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空间分布对肺功能及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84例COPD患者行胸部MSCT,应用COPD分析软件自动测量各肺叶低密度区容积百分比(LAA%),分析各肺叶LAA%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根据肺气肿异质性指...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空间分布对肺功能及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84例COPD患者行胸部MSCT,应用COPD分析软件自动测量各肺叶低密度区容积百分比(LAA%),分析各肺叶LAA%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根据肺气肿异质性指数将患者分为无肺气肿组及肺气肿组,其中肺气肿组又分为上叶肺气肿为主亚组和下叶肺气肿为主亚组;比较2组肺功能指标以及肺气肿组内2亚组临床严重程度差异。结果各肺叶LAA%均与单次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SB%_(pred))呈负相关;除右肺中叶外,其余肺叶LAA%均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的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_(pred))呈负相关,与响应频率(Fres)呈正相关。2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气肿组内2亚组间FEV1%_(pred)及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res、DLcoSB%_(pr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气肿组内2亚组间临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P=0.041)。结论 COPD患者肺气肿空间分布影响肺功能及临床严重程度,下叶肺气肿为主患者肺功能相对较差,临床严重程度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气肿 空间分布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技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过新民 金泓 +3 位作者 潘丽雯 陈辉 刘薇 全显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0,198,共5页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血流灌注参数改变,探讨该技术在诊断DN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中的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Ⅰ组)及早期DN组(Ⅱ组),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血流灌注参数改变,探讨该技术在诊断DN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中的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Ⅰ组)及早期DN组(Ⅱ组),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组)。所有检查者均行肾CEUS灌注成像,并用QontraXt图像分析软件在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域(ROI),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C),获得肾血流灌注参数。结果:CEUS能清晰显示造影剂在肾脏的灌注过程,与N组比较,Ⅰ组患者肾脏局部血容量(RBV)增多、达峰时间(TTP)和平均渡越时间(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达峰强度(DPI)及局部血流量(RB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及Ⅰ组比较,Ⅱ组患者RBV、TTP和MTT明显增高,DPI、RB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技术分析早期DN患者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可以评估DN患者早期肾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梗死PTCA治疗前后心肌存活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孟志华 丁彦青 +8 位作者 全显跃 徐新 唐良秋 马绍椿 潘高升 卢雨零 陈振松 雷淑妃 杨昂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0-453,461,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方法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例。采用1.5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IR-turbo FLASH)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1mmol/kg、MRMPI首过期及5...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方法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例。采用1.5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IR-turbo FLASH)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1mmol/kg、MRMPI首过期及5~30min延迟期成像。21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例(82.3%)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例(98%)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个,MRMPI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作为参考标准,MRMP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结论MRMPI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存活 磁共振心肌灌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1_ρ技术定量检测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伟 Queenie Chan +3 位作者 梁文 陈玲 杨建明 全显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T1ρ定量技术检测在体椎间盘早期退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9名)在3.0TMRI上采集常规T2WI及T1ρ图像,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及髓核T1ρ值测定,分析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节段、性别的关...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T1ρ定量技术检测在体椎间盘早期退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9名)在3.0TMRI上采集常规T2WI及T1ρ图像,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及髓核T1ρ值测定,分析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节段、性别的关系。结果 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42,P<0.001);L5/S1节段T1ρ值为(94.80±26.60)ms,显著低于L2/L3的(117.18±25.64)ms和L3/L4的(115.52±28.53)ms(P<0.01),其余节段无显著差异(P>0.05);各节段T1ρ值无性别差异(t=0.006、0.042、0.797、1.022、0.038,P>0.05)。结论 T1ρ弛豫时间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T1ρ成像可以作为客观、敏感地检测椎间盘早期退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亚毫米CT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洪磊 何援利 +5 位作者 王显龙 李湘元 彭冬先 王雪峰 江永焰 李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探索宫颈癌患者亚毫米CT静脉扫描的最佳显影时间,建立活人体宫颈癌患者女性盆腔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行动脉期及分别延时70、90、120 s的静脉期进行亚... 目的探索宫颈癌患者亚毫米CT静脉扫描的最佳显影时间,建立活人体宫颈癌患者女性盆腔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行动脉期及分别延时70、90、120 s的静脉期进行亚毫米CT扫描,由影像诊断科医师对各期图像进行判读,确定最佳静脉显影时间并进行影像学诊断,应用女性盆腔CT薄层扫描数据,在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然后将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平台进行平滑、上色、透明化、旋转等操作,获得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确定自注射造影剂后90 s行静脉期扫描可获得最佳显影效果图像。亚毫米CT对≤ⅠB1期的宫颈癌诊断率并不高(1/5),对≥ⅠB2期的诊断率较高,本研究25例均诊断出,分期判断准确率达64%。以CT动脉期及90 s静脉期数据为基础成功重建出宫颈癌患者女性盆腔的三维图像,包括盆腔主要脏器、血管、宫颈癌肿块,肿瘤供血血管等,并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子宫与毗邻主要脏器空间立体位置关系。结论恰当扫描条件的亚毫米CT扫描对中晚期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的帮助。基于亚毫米CT数据重建的三维可视化女性宫颈癌盆腔数字模型,能够为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可为进一步的仿真手术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女性盆腔数字化模型 三维重建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评价胰周小血管的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贾洪顺 全显跃 方驰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1-412,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胰腺双期血管成像显示胰周小血管情况。方法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64层CT胰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血管造影检查,使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胰周小血管。结果MIP对胰周小动脉中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胰腺双期血管成像显示胰周小血管情况。方法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64层CT胰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血管造影检查,使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胰周小血管。结果MIP对胰周小动脉中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显示率分别达到100%、100%、97.5%、95%;胰周小静脉中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胰十二指肠下前静脉、胰十二指肠下后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8%、100%、90%、95%。结论64层CT胰腺双期血管成像是一种快速、精确显示胰周小血管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血管成像 胰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间质肉瘤1例
14
作者 王显龙 王燕钰 +3 位作者 章绪辉 梁波 林波淼 喻晴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85-785,共1页
1病例简介男,33岁。主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尿痛。肛门直肠检查:前列腺增大II度,中央沟变浅,表面光滑,无结节。临床诊断:前列腺周囊肿。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血管中心性胶质瘤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吕金 温志波 +2 位作者 王显龙 于昊 蒋山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2-522,共1页
患儿女,9岁,因"反复抽搐4个月"入院。MRI:右侧顶叶皮层见一楔形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境界尚清楚,边缘轻度强化,无水肿(图1)。影像学提示:胶质瘤。肿瘤切除术中见病灶位于脑皮质,颜色灰暗,供血中等。病理检查见瘤细... 患儿女,9岁,因"反复抽搐4个月"入院。MRI:右侧顶叶皮层见一楔形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境界尚清楚,边缘轻度强化,无水肿(图1)。影像学提示:胶质瘤。肿瘤切除术中见病灶位于脑皮质,颜色灰暗,供血中等。病理检查见瘤细胞细长,核呈杆状,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罕见,围绕血管成室管膜样排列。免疫组化:GFAP(+),S-100(+),EMA(+),Ki-67〈1%(+),Nestin(-),SYN(-),NeuN(-),P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癫痫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