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腹膜透析患者病死率增加相关的队列研究
1
作者 杨珊 李红英 +4 位作者 周静璇 陈耀德 李亚琴 古梓棋 牛红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1-377,共7页
目的 探讨高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腹膜透析(PD)患者病死率增加是否相关。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自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止,共有519例PD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了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对TyG指... 目的 探讨高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腹膜透析(PD)患者病死率增加是否相关。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自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止,共有519例PD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了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对TyG指数水平与P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5.4(8,101)月,有104例(20.0%)PD患者在研究结束时死亡,其中55例(52.9%)死于心血管疾病(CVD)。基线时中位血清TyG指数为8.44(6.48,11.94)。在Cox回归分析中,对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有无CVD、高血压等因素进行调整,发现高TyG指数组全因死亡的风险显著升高(HR=2.22,95%CI:1.43~3.44,P <0.001),同时CVD死亡风险也有所上升(HR=2.50,95%CI:1.34~4.65,P=0.004)。此外,对于高时间平均的TyG指数(TA-TyG指数)而言,它同样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风险呈现出了相似的关系(分别为HR=1.90,95%CI:1.25~2.90,P=0.003和HR=2.05,95%CI:1.14~3.70,P=0.017)。结论 高TyG指数的PD患者出现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 腹膜透析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云松 何井华 +1 位作者 戴丽冰 黎庆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45-1147,共3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vessel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及体外形成血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系,二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vessel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及体外形成血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系,二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含5%、10%、2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XTT)法测定HUVECs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体外成管实验检测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结果:富血小板血浆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形态饱满、密度增大;XTT比色法显示各浓度实验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S期细胞明显增多(P<0.01);体外成管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能形成完整的管状结构,小管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小管形成结构不完整、面积小于实验组(P<0.05)。结论:PRP能在体外明显促进HUVECs的增殖及形成毛细血管腔,在组织再生或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及成脂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云松 何井华 +1 位作者 肖冠英 黎庆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5-528,共4页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与成脂能力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获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二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含5%、10%、2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培养液干预,...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与成脂能力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获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二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含5%、10%、2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富血小板血浆干预。观察细胞形态学,以X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状况,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成脂活性。结果富血小板血浆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形态饱满、密度增大;XTT比色法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P<0.01);实验组油红O染色阳性率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1)。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与成脂分化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脂肪来源干细胞 细胞增殖 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病年龄的1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婷 程莹 +3 位作者 黄干 李霞 周智广 杨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T1D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起病年龄(≤13岁、14~29岁、≥30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并发症情况。结果:545例T1DM患者的中位起病...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T1D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起病年龄(≤13岁、14~29岁、≥30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并发症情况。结果:545例T1DM患者的中位起病年龄为27.0(15.0,40.0)岁,≥30岁起病者占42.8%。与其他两组比较,≤13岁组女性比例(58.0%)较高,收缩压和血肌酐水平均最低,且所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糖尿病肾病2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1%)均最低(均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30岁组空腹C肽及峰值C肽水平均最低,起病时酮症的发生率(33.5%)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最高(均P<0.05)。结论:在T1DM住院患者中≥30岁起病者约占一半,起病时酮症的发生率及起病后各种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均较<30岁起病者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临床特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