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复合扩增体系在疑难检材中的法医学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琼 刘超 +1 位作者 刘长晖 王慧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应用线粒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复合PCR扩增体系应用于法医检验案件中的陈旧血痕、脱落细胞检材、腐败降解检材及骨组织等疑难检材,为解决法医学检验疑难检材的难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用IdentifilerTM试剂盒进行目前使用的ST... 目的应用线粒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复合PCR扩增体系应用于法医检验案件中的陈旧血痕、脱落细胞检材、腐败降解检材及骨组织等疑难检材,为解决法医学检验疑难检材的难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用IdentifilerTM试剂盒进行目前使用的STR分型及已建立的18个线粒体SNPs(16个位于编码区和2个控制区)位点复合扩增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体系,并行对照检验案件中的陈旧血痕、脱落细胞、腐败肌肉、软骨以及牙齿、骨等各种疑难检材。结果对于上述检材,STR与线粒体SNPs的检验成功率均达到80%以上,线粒体SNPs高于STR。对于高度腐败的肌肉及软骨、骨骼检材,线粒体SNPs的检验成功率明显高于STR。结论所建立的线粒体SNPs复合PCR扩增体系在疑难检材检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线粒体 复合扩增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plex线粒体SNPs复合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遗传多态性中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琼 刘超 +3 位作者 王双双 刘长晖 孙德华 王慧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应用SNaPshot技术建立线粒体SNPs高通量检测体系并对广东汉族人群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方法:从线粒体基因组中选择21个SNPs位点,自行设计引物进行复合位点扩增,其PCR产物进行纯化和复合单碱基延伸并结合毛细管电泳,实现对线粒体多... 目的:应用SNaPshot技术建立线粒体SNPs高通量检测体系并对广东汉族人群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方法:从线粒体基因组中选择21个SNPs位点,自行设计引物进行复合位点扩增,其PCR产物进行纯化和复合单碱基延伸并结合毛细管电泳,实现对线粒体多个SNPs位点的高通量检测。结果:建立了21-plex线粒体SNPs复合检测体系,并调查这21个SNPs位点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的多态性,共检测到9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97.1%。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所建立的线粒体SNPs复合检测体系,在法医学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复合PCR SNAPSHOT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标记线粒体DNA SNPs检测体系建立及单倍型频率调查
3
作者 何琼 刘长晖 +1 位作者 王慧君 刘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利用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技术建立线粒体DNA SNPs高通量检测体系并应用于法医学检案。【方法】从线粒体DNA上选择18个SNPs(16个位于编码区和2个控制区)位点,自行设计PCR引物和单碱基延伸引物并结合毛细管电泳,实现对线粒体多个S... 【目的】利用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技术建立线粒体DNA SNPs高通量检测体系并应用于法医学检案。【方法】从线粒体DNA上选择18个SNPs(16个位于编码区和2个控制区)位点,自行设计PCR引物和单碱基延伸引物并结合毛细管电泳,实现对线粒体多个SNPs位点的高通量检测。【结果】建立了18个线粒体DNA SNPs复合检测体系,并调查这18个SNPs位点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的单倍型频率。【结论】所建立的线粒体SNPs复合检测体系,在法医学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线粒体 复合扩增 微测序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藻类16SrDNA特异性片段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鹏 徐曲毅 +6 位作者 陈玲 刘超 赵建 王玉仲 余政梁 胡孙林 王慧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建立藻类16Sr DNA特异性片段扩增方法,探讨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只实验兔随机分组:生前入水组(溺死组)15只,死后入水组(空气栓塞致死后入水)15只,对照组(空气栓塞死后不作处理)5只;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过... 目的建立藻类16Sr DNA特异性片段扩增方法,探讨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只实验兔随机分组:生前入水组(溺死组)15只,死后入水组(空气栓塞致死后入水)15只,对照组(空气栓塞死后不作处理)5只;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过的20例水中尸体肝脏样本20份(硅藻阳性14份,阴性6份)。7种已知藻(直链藻、菱形藻、针杆藻、舟形藻,铜绿微囊藻,小环藻,小球藻)作为对照。提取组织样本及藻类DNA,扩增产物银染显带。结果生前入水组肺、肝、肾检出率分别为100%,86%,86%;死后入水组肺、肝、肾检出率分别为13%,0%,0%。对照组肺、肝、肾藻类未检出。生前入水组与死后入水组各种脏器中藻类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20份经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电镜扫描法检测的水中尸体肝脏样本中,使用本方法15份样本结果为阳性(包括1份硅藻阴性样本)。7种藻类DNA扩增结果为阳性。结论本文所建立的PCR法检测藻类16Sr DNA灵敏度高,可对多种溺死藻类同时检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死 16SrDNA 藻类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18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晓红 李平 +4 位作者 翁玮霞 刘长晖 刘宏 唐建新 刘超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51-455,共5页
目的调查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无关个体18个STR基因座(DJ8s51、D21Sll、D3S1358、FGA、D8S1179、vWA、CSFIPO、D16S539、D7S820、D13S317、D5S818、D2S1338、D19S433、D12S391、TPOX、TH01、PentaE和D6S1043)的遗传多态性并研究其法... 目的调查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无关个体18个STR基因座(DJ8s51、D21Sll、D3S1358、FGA、D8S1179、vWA、CSFIPO、D16S539、D7S820、D13S317、D5S818、D2S1338、D19S433、D12S391、TPOX、TH01、PentaE和D6S1043)的遗传多态性并研究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NATyperTM15Plus试剂盒对1381名维吾尔族无关个体血样进行复合扩增,3130XL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检测,GeneMapperIDv3.2软件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群体遗传学参数,并与其他人群进行比较,计算Reynold’s遗传距离,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在1381名维吾尔族无关个体中.共发现231种等位基因,单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004~0.5304,H在0.644~0.923,PIC在0.587~0.918,DP在0.817~0.988,CPE大于0.9999999。与广州汉族人群遗传距离最大(0.0883),与希腊人群遗传距离最小(0.0503)。结论这18个STR基因座在新疆喀什地区具有高度多态性,可满足该群体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其遗传多态性更接近欧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短串联重复序列 多态现象 遗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夏季室内外猪尸体上嗜尸性昆虫的群落演替 被引量:7
6
作者 尹晓钧 马孟云 +2 位作者 周晖 赖跃 王江峰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72-177,共6页
目的根据深圳地区夏季室内外猪尸体上主要嗜尸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群落演替规律来推断死亡时间(PMI)。方法从2013年5月初到8月初,在深圳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模拟的室内、外场地分别放置成年猪尸体两头,观察尸体腐败的过程和猪尸体上出... 目的根据深圳地区夏季室内外猪尸体上主要嗜尸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群落演替规律来推断死亡时间(PMI)。方法从2013年5月初到8月初,在深圳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模拟的室内、外场地分别放置成年猪尸体两头,观察尸体腐败的过程和猪尸体上出现主要昆虫的种类,记录猪尸体腐败各阶段的历期,以及主要昆虫在尸体上的群落演替。结果室内、外的猪尸体分别经历了412.5h和325h进入白骨化阶段。主要的嗜尸性昆虫,蝇类以大头金蝇、绯颜裸金蝇、星岛金蝇,甲虫类以大隐翅甲、赤颈郭公甲、丽腐阎甲、白腹皮蠹为优势代表性种类。室外猪尸体在较多雨水的影响下,优势蝇群明显产生二代,室内的猪尸体上未见较大规模二代产生。结论深圳地区夏季室内外猪尸体上主要昆虫的群落演替有规律性,7种代表性昆虫及其幼虫整体的活动规律对推断PMI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昆虫学 嗜尸性昆虫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发性脑干损伤后S100B和GFAP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吴雨虹 王慧君 王欣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原发性脑干损伤后脑干组织中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o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脑干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机械性打击脑干损伤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Gless嗜... 目的观察大鼠原发性脑干损伤后脑干组织中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o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脑干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机械性打击脑干损伤动物模型,利用HE染色、Gless嗜银染色和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干组织中S100B、GFAP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100B阳性表达于伤后30 min开始增多,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于24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并于72 h基本降至正常水平;GFAP阳性表达于伤后30 min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后S100B、GFAP的表达具有时间规律性,在原发性脑干损伤时间的推断及神经修复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创伤和损伤 脑干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发性脑干损伤后脑干组织S100B的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吴雨虹 王欣 +2 位作者 许心舒 刘永全 王慧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17-2120,共4页
目的:通过调查大鼠脑干损伤组织的S100B-mRNA与S100B的表达特点,系列了解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干组织S100B表达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撞击法制作实验大鼠脑干损伤动物模型,采集损伤后2~48h内4个不同时间点的脑... 目的:通过调查大鼠脑干损伤组织的S100B-mRNA与S100B的表达特点,系列了解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干组织S100B表达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撞击法制作实验大鼠脑干损伤动物模型,采集损伤后2~48h内4个不同时间点的脑干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脑干损伤后S100B-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SP)法观察S100B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1)伤后2h组S100B-mRNA表达下降,之后随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至24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至48h时基本降至正常水平。(2)伤后2hS100B表达增多,并逐渐升高,至24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至48h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后S100B-mRNA及S100B表达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对脑干损伤的致伤时间推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损伤时间 S100B-mRNA S100B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野的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被引量:2
9
作者 黎宇飞 刘技辉 +1 位作者 陈晓雷 徐静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刺激野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RVEPs)的特点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60眼)正常视功能的受试者分别进行全屏刺激野、中心刺激野及周边刺激野刺激,记录并分析PRVEP...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刺激野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RVEPs)的特点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60眼)正常视功能的受试者分别进行全屏刺激野、中心刺激野及周边刺激野刺激,记录并分析PRVEPs的潜伏期与波幅。结果正常人左、右眼之间PRVEPs各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中心刺激野PRVEPs中N1波的出现率为36.77%外,各波在不同刺激野PRVEPs的出现率为100%。全屏刺激野与周边刺激野N1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波潜伏期及波幅在三种不同刺激野PRVEPs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不同刺激野的PRVEPs,可对视网膜不同区域的功能状态进行客观评定,并可以用于对受试者是否存在伪装或夸大视野缺损的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视野 诱发电位 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纹状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乔东访 李艳红 +1 位作者 谭晓辉 王慧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中毒动物模型纹状体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激活特性。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采取腹腔注射MA(15 mg/kg×8次,每次间隔12 h);对照组按上述...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中毒动物模型纹状体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激活特性。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采取腹腔注射MA(15 mg/kg×8次,每次间隔12 h);对照组按上述给药方式每次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首次注射后第0.5、1、2、3、4、5、6和7天共8个时间点纹状体取材,进行CD-11b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形态学变化,另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细胞激活率计算,并进行统计。结果光、电镜下,各时间点对照组的MG胞体瘦小、突起细长,呈"细分枝状",胞核浓缩,胞质内细胞器稀少;实验组MG胞体变大、突起变短或消失,呈"灌木丛状"或"阿米巴状",胞核电子密度降低,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对照组各时间点MG的激活率维持在0.15水平以下,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实验组MG的激活率与对照组相比,第1~7天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MA的刺激可导致MG明显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甲基苯丙胺 纹状体 小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总动脉夹层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飞跃 韩志安 +2 位作者 余元龙 王慧君 蒋鑫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28-229,共2页
1案例 简要案情:死者因“左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15h,加重伴昏睡5h”于2006年6月17日入院,于6月19日发现颈部左侧出现巨大皮下血肿(13cm×10cm)。8月6日因“左侧自发性血胸”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左胸... 1案例 简要案情:死者因“左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15h,加重伴昏睡5h”于2006年6月17日入院,于6月19日发现颈部左侧出现巨大皮下血肿(13cm×10cm)。8月6日因“左侧自发性血胸”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左胸穿刺置管引流,引出900mL不凝血性液体.经积极输血、止血、升压等处理后病情好转。8月11日再次出现血压下降,行输血、止血、升压等处理,效果欠佳,10:15心搏呼吸停止.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及胸外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于2006年8月11日11:45宣告临床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动脉瘤 夹层 颈总动脉 休克 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时间推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黎增强 左卫东 +2 位作者 张付 李冬日 王慧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87-292,共6页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始终是法医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传统死亡时间推断方法、机体死后核酸和组织降解、玻璃体液成分变化、组织生化等方面,对2002年以后各种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介绍和比较,以期对...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始终是法医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传统死亡时间推断方法、机体死后核酸和组织降解、玻璃体液成分变化、组织生化等方面,对2002年以后各种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介绍和比较,以期对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 综述[文献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时角膜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凤云 陆晓和 +4 位作者 张彩霞 白浪 张静 钟彦彦 王双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前房积血继发高眼压时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各10只,每组随机一眼作为实验眼,另一眼作为对照眼;第一、二、三组实验眼前房内注射自血形成高眼压,维持时间分别为3、5、8d,对照眼做同样的操作... 目的探讨实验性前房积血继发高眼压时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各10只,每组随机一眼作为实验眼,另一眼作为对照眼;第一、二、三组实验眼前房内注射自血形成高眼压,维持时间分别为3、5、8d,对照眼做同样的操作,注射生理盐水。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情况,于第3、5、8d分别测量3组实验兔的实验眼及对照眼的角膜厚度;并取3组兔实验眼及对照眼角膜并分别进行光镜检查,观察前房积血形成高眼压的实验眼随着时间延长有无角膜血染发生;角膜基质水肿、弹力纤维变化、新生血管等情况;嗜酸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变化情况,以及角膜各层病理变化与对照眼进行比较,结果用两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角膜厚度的组间比较,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动物模型成功建立,术后第三组角膜水肿最重,角膜厚度最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基质弹力纤维间隙增大,纤维扭曲变形很重。角膜边缘区可见新生血管长入,可见嗜酸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纤维细胞;三组均显示后半部分水肿较前半部分明显。结论实验性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的角膜组织的病理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角膜水肿越来越重;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8d角膜未出现血染,此时角膜后弹力纤维可见断裂现象,这预示:此时应积极处理高眼压及前房出血,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出血 高眼压 角膜 病理改变 实验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