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玉松
李向明
+3 位作者
侯致典
丁自海
吴涛
卢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
目的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17.77±2.39)mm;女左侧为(16.41±2.23)mm,女右侧为(15.81±0.57)mm。(2)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的夹角:男左侧为(107.75±11.59)°,男右侧为(106.29±8.87)°,女左侧为(106.42±9.46)°,女右侧为(110.23±9.42)°。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数据在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在腹前壁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没有神经和血管的"安全区域",该区可为IPOM手术中腹腔镜下补片固定提供足够的安全范围。(2)以腹壁下动脉为参考标志,可减少髂腹下神经的损伤,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腹腔镜疝修补术
应用解剖
内环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腹腔镜L5~S1前入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金伟
宋磊
+1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48±0.83)cm;(2)右髂血管(R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68±0.61)cm;(3)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为(3.18±1.20)cm;(4)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与椎间盘宽度的比值(R)为(55.77±22.18)%。标准型占46.78%;狭窄型占14.11%;阻挡型占39.11%。血管间隙左侧内面为静脉者占98.79%,且有4.84%位于正中线的右侧。R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且在女性较男性为大。结论:应用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分型,可以较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本文结果显示,60.89%可以较安全地从前方进入L5~S1椎间盘区,完成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MRI
L5-S1椎间盘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
被引量:
2
3
作者
侯致典
王增涛
+4 位作者
陶文强
李向明
章明星
周星星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37,141,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蒂
尺神经
拇对掌肌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玉松
李向明
侯致典
丁自海
吴涛
卢巍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所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8-280,共3页
文摘
目的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17.77±2.39)mm;女左侧为(16.41±2.23)mm,女右侧为(15.81±0.57)mm。(2)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的夹角:男左侧为(107.75±11.59)°,男右侧为(106.29±8.87)°,女左侧为(106.42±9.46)°,女右侧为(110.23±9.42)°。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数据在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在腹前壁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没有神经和血管的"安全区域",该区可为IPOM手术中腹腔镜下补片固定提供足够的安全范围。(2)以腹壁下动脉为参考标志,可减少髂腹下神经的损伤,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关键词
小儿
腹腔镜疝修补术
应用解剖
内环口
Keywords
Child
Laparoscopic heiniorrhaphy
Anatomy
Internal ring
分类号
R323.3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616.5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腹腔镜L5~S1前入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金伟
宋磊
丁自海
吴涛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
微创
外科
解剖学
研究所
解放军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基金(2006A36001003)
文摘
目的:为腹腔镜下L5~S1椎间盘前入路提供血管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48例磁共振成像(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并依据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将其分为3型:标准型、狭窄型和阻挡型。结果:(1)左髂血管(L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48±0.83)cm;(2)右髂血管(RIV)内侧到正中线的距离为(1.68±0.61)cm;(3)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为(3.18±1.20)cm;(4)L5~S1椎间盘前方血管间隙与椎间盘宽度的比值(R)为(55.77±22.18)%。标准型占46.78%;狭窄型占14.11%;阻挡型占39.11%。血管间隙左侧内面为静脉者占98.79%,且有4.84%位于正中线的右侧。R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且在女性较男性为大。结论:应用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分型,可以较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本文结果显示,60.89%可以较安全地从前方进入L5~S1椎间盘区,完成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盘手术。
关键词
腹腔镜
MRI
L5-S1椎间盘
分型
Keywords
laparoscope
MRI
L5-S1 intervertebral discs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分类号
R322.1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
被引量:
2
3
作者
侯致典
王增涛
陶文强
李向明
章明星
周星星
丁自海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
微创
外科
解剖学
研究所
、
广东省
创伤
救治
科研中心
山东省立医院手足
外科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37,141,共4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基金(2006A36001003)
广东省重大科技工程(2007AZ1-E0081)
文摘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神经肌蒂
尺神经
拇对掌肌
应用解剖
Keywords
Neuromuscularpedicle
Ulnarnerve
Opponenspollicis
Appliedanatomy
分类号
R622 [医药卫生—整形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张玉松
李向明
侯致典
丁自海
吴涛
卢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腹腔镜L5~S1前入路的血管影像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刘金伟
宋磊
丁自海
吴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应用解剖
侯致典
王增涛
陶文强
李向明
章明星
周星星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