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川 徐永清 +5 位作者 颜翼 张美超 朱跃良 苏踊跃 齐保闯 李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8-682,共5页
目的通过对腕舟骨、大小多角骨数字化重建,并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两种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NT-STTAC)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器械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IGS格式的两种融合器的三维图导入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赋予... 目的通过对腕舟骨、大小多角骨数字化重建,并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两种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NT-STTAC)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器械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IGS格式的两种融合器的三维图导入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赋予相关材料力学性质,建立NT-STTAC有限元模型,并根据腕关节掌屈背伸时NT-STTAC受力情况模拟加载,分析比较模型各部分的不同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的差异。结果在模拟NT-STTAC受力的情况下,分别从抗轴向拉伸力和抗轴向压缩载荷稳定性两方面分析,总体观察:实心的NT-STTAC刚度值在一定范围内稍强于镂空的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HNT-STTAC),在其它节点位置两者基本持平,差别不明显。结论两种三角融合器的刚度值接近,整体力学稳定性基本持平,在一定范围内均能满足术后腕关节功能锻炼,HNT-STTAC可以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生物力学 腕塌陷 三角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角融合器改良前、后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齐保闯 唐辉 +4 位作者 范新宇 张美超 朱跃良 李川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NTMA-FCAC)进行力学性能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有限元方法(FEM)建立NTMA-FCAC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腕关节掌屈背伸时NTMA-FCAC受力情况模拟加载,分析模...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NTMA-FCAC)进行力学性能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有限元方法(FEM)建立NTMA-FCAC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腕关节掌屈背伸时NTMA-FCAC受力情况模拟加载,分析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及分布和压缩刚度。结果在模拟NTMA-FCAC受力的情况下,应力集中在体臂交界处,其他部分应力分布较为均匀;NTMA-FCAC改良前、后的刚度值接近,在一定范围内均能满足术后腕关节功能锻炼。NTMA-FCAC的刚度较强,能满足四腕骨融合的力学要求。结论 NTMA-FCAC在体臂交界处应力较为集中容易产生疲劳,其厚度加强后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应力 腕塌陷 四角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Ⅲ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三维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石林 夏虹 +3 位作者 赵卫东 刘雅普 杨庆磊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2-344,349,共4页
目的对比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系统(TARP)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C0-3),随机分为正常组、TARP组、后路钉棒组。每组标本均利用美国魔神运动分析技... 目的对比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系统(TARP)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C0-3),随机分为正常组、TARP组、后路钉棒组。每组标本均利用美国魔神运动分析技术公司步态分析系统(Motion Analysis,co.6Eagle系统)测量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上与完整标本差异显著。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前路TARP固定系统具有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相当的三维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寰枢椎可靠内固定的选择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前路 后路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亮 靳安民 +3 位作者 陈嘉裕 高梁斌 闵少雄 赵卫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9-602,共4页
目的: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方法:收集猪T13-L3节段标本30例,随机分为3组:终板预损伤组、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采用预损伤后逐级撞击法撞击标本,拍摄x线,CT,按Atlas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分类划分骨折类型并统... 目的: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方法:收集猪T13-L3节段标本30例,随机分为3组:终板预损伤组、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采用预损伤后逐级撞击法撞击标本,拍摄x线,CT,按Atlas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分类划分骨折类型并统计。测试正常标本及逐级撞击成功后各组标本三维运动范围。结果:终板预损伤组B型骨折9例,A型骨折1例;L1椎体预损伤组A型骨折5例,B型4例,C型1例。不做预处理组A型5例,B型3例,C型2例。终板损伤组B型骨折的数量明显多于L1椎体预损伤组、不做预处理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在逐级撞击产生爆裂骨折性类型上没有明显差别,统计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撞击成功后的各组标本前屈在后伸、左右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与正常标本相比均有明显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终板预损伤逐级撞击法能够成功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上终板中后1/3的预损伤是B型模型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B型 模型 预损伤 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