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c42基因的杂合子小鼠与非基因敲除小鼠在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肺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国栋 陈英华 +4 位作者 佟万成 程远雄 张琳 张磊 蔡绍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5-998,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c42基因的杂合子小鼠与非基因敲除小鼠在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改变和肺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差异。方法 cdc42flox/flox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杂交,取其基因型为cdc42flox/+Cre+/... 目的比较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c42基因的杂合子小鼠与非基因敲除小鼠在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改变和肺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差异。方法 cdc42flox/flox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杂交,取其基因型为cdc42flox/+Cre+/-的子代小鼠与cdc42flox/flox小鼠回交,得到基因型分别为Cdc42flox/+Cre+/-、Cdc42flox/+Cre-/-、Cdc42flox/floxCre-/-的小鼠,其中Cdc42flox/+Cre+/-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c42基因的杂合子小鼠,其余两种同一窝出生的非基因敲除小鼠作为对照组,在各组小鼠气道内滴入LPS,制成急性肺损伤模型,比较各组小鼠在肺组织病理改变、病理评分、肺湿干重比值、肺微血管通透系数等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c42基因的杂合子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在肺组织病理改变、病理评分、肺湿干重比值、肺微血管通透系数等方面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c42基因杂合子小鼠与非基因敲除小鼠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肺组织病理改变和肺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性基因敲除 cre/loxp技术 cdc42基因 急性肺损伤 血管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不同部位疏松结缔组织撕片的制备和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金锋 王雪儿 张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对比大鼠皮下取材和肠系膜取材制备疏松结缔组织撕片的差异;观察同一部位取材的疏松结缔组织HE染色和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差异;分析不同部位取材的疏松结缔组织两种染色方法的结果差异。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10 g/L苔盼蓝生理... 目的对比大鼠皮下取材和肠系膜取材制备疏松结缔组织撕片的差异;观察同一部位取材的疏松结缔组织HE染色和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差异;分析不同部位取材的疏松结缔组织两种染色方法的结果差异。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10 g/L苔盼蓝生理盐水溶液2.5 ml,1次/d,连续3 d,分别在皮下、肠系膜取疏松结缔组织,铺片。两个部位的铺片分别采用HE染色、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结果皮下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HE染色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巨噬细胞可见,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可见,但不明显;皮下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弹性纤维呈紫红色、胶原纤维呈橙色,细胞不易着色;肠系膜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HE染色,可见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明显,弹性纤维呈蓝紫色、胶原纤维呈淡红色;肠系膜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弹性纤维被染成紫红色、胶原纤维染成鲜艳的绿色,肥大细胞被染成紫红色,核呈圆或椭圆形、棕黄色,巨噬细胞清晰可见、形态不规则,胞质中可见粗大呈蓝紫色的苔盼蓝颗粒,细胞核呈圆形、棕黄色;成纤维细胞胞质无着色,核呈棕黄色。结论大鼠肠系膜取材制备的疏松结缔组织撕片经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各种类型细胞和纤维,各结构间对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结缔组织 撕片 HE染色 醛复红染色 亮绿-橘黄G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99l2基因调控斑马鱼白细胞组织间的迁移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卢荆澳 黄春燕 +3 位作者 林芷茵 唐政 马宁 黄志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98-809,共12页
白细胞在个体发育、组织再生、先天及适应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白细胞迁移至感染或创伤区域是其发挥免疫应答功能的必要条件。CD99L2作为黏附分子在白细胞外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白细胞组织间的迁移尚不明确... 白细胞在个体发育、组织再生、先天及适应性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白细胞迁移至感染或创伤区域是其发挥免疫应答功能的必要条件。CD99L2作为黏附分子在白细胞外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白细胞组织间的迁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TALEN技术敲除斑马鱼(Daniorerio)cd99l2基因,发现cd99l2基因缺失后并不影响斑马鱼正常发育。尾鳍损伤后,cd99l2基因突变体在创伤组织处募集的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数目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mfap4在cd99l2基因突变体中表达显著降低,这可能是影响巨噬细胞向损伤组织处迁移的原因之一。通过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发现受精后60h野生型或突变体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组织间迁移至创伤组织处,表明cd99l2基因参与了白细胞在组织间的迁移。利用RNA-seq分析发现,cd99l2基因突变体中RNA转录、蛋白质折叠及p450通路等被富集。黏附分子调控转录过程及信号传递在以往研究中已被多次证实。据此,本研究推测Cd99l2作为黏附分子参与了白细胞迁移过程中的级联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斑马鱼的研究,发现了cd99l2基因在白细胞迁移过程中新的作用,有望对炎症免疫异常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cd99l2基因 白细胞迁移 mfap4 信号级联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颜建云 周芹 +2 位作者 于汇民 侯梦琳 陆立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高糖导致血管钙化机制是否与WNT信号通路有关。方法采用体外血管钙化模型,高糖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检测WNT信号分子和骨相关蛋白Cbfa1,Osx,OCN,BMP2的表达以及细胞钙化程度。观察WNT信号抑制剂Dkk1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 目的探讨高糖导致血管钙化机制是否与WNT信号通路有关。方法采用体外血管钙化模型,高糖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检测WNT信号分子和骨相关蛋白Cbfa1,Osx,OCN,BMP2的表达以及细胞钙化程度。观察WNT信号抑制剂Dkk1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和Cbfa1,Osx,OCN,BMP2表达的影响。结果高糖能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WNT信号通路分子包括Wnt3a,Wnt7a,Fzd4,Wisp1 m RNA的表达(1.86±0.15,1.68±0.13,2.10±0.17,2.30±0.20,P<0.05),促进WN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β-catenin的磷酸化(2.70±0.22,P<0.05),激活WNT信号通路。使用WNT信号抑制剂Dkk1能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下调骨相关蛋白Cbfa1,Osx,OCN,BMP2 m RNA的表达[(51±9)%,(58±11)%,(56±10)%,(62±10)%,P<0.01)]。结论 WNT信号通路参与了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钙化 WNT 高糖 β-catenin 血管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参与Decorin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颜建云 周芹 +2 位作者 陈燕玲 宋艳 陆立鹤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7,共6页
【目的】阐明BMP2是否参与了Decorin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钙化。【方法】本研究采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体外模型,用腺病毒载体过表达Decorin,检测骨相关蛋白BMP2、Msx2、Osterix的表达和细胞钙化程度。观察抑制或增加BMP2信号对... 【目的】阐明BMP2是否参与了Decorin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钙化。【方法】本研究采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体外模型,用腺病毒载体过表达Decorin,检测骨相关蛋白BMP2、Msx2、Osterix的表达和细胞钙化程度。观察抑制或增加BMP2信号对Decorin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和Msx2、Osterix表达的影响。【结果】Decorin能促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同时上调BMP2、Msx2、Osterix的表达水平。抑制BMP2能减轻Decorin诱导的细胞钙化,而增加BMP2加速Decorin诱导的细胞钙化。【结论】Decorin通过调节BMP2促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钙化 核心蛋白聚糖 骨形成蛋白2 血管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国栋 陈英华 +3 位作者 刘爱华 周国红 康静 蔡绍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1-1153,共3页
目的对目前常用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以期建立较为容易获取纯化的小鼠PMVECs的方法。方法应用C57小鼠,采用改进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PMVECs,光镜观察细胞形态,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相关抗原免疫细... 目的对目前常用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以期建立较为容易获取纯化的小鼠PMVECs的方法。方法应用C57小鼠,采用改进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PMVECs,光镜观察细胞形态,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培养的PMVECs,并比较改良培养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的优越性。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PMVECs在光镜下呈类圆形或短梭形,形成单层后呈铺路石样排列,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荧光染色阳性,利用改良的培养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较传统方法更加快速,分布更加均匀。结论改良的PMVECs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克服细胞生长缓慢、杂细胞容易污染等难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e/loxp技术构建血管内敲除cdc42基因杂合子小鼠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国栋 陈英华 +5 位作者 张琳 张磊 兰雨 杨晓 孟莹 蔡绍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483-4486,共4页
目的:利用Cre/loxp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构建血管内敲除cdc42基因杂合子小鼠,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在整体动物水平研究cdc42在维持微血管屏障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将引进的cdc42flox/flox小鼠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 目的:利用Cre/loxp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构建血管内敲除cdc42基因杂合子小鼠,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在整体动物水平研究cdc42在维持微血管屏障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将引进的cdc42flox/flox小鼠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分别进行繁殖和鉴定,然后两种小鼠进行杂交,并对其子代小鼠的基因型进行鉴定,其子代基因型为Cdc42flox/+Cre+的小鼠即为本实验所构建的血管内敲除/-cdc42基因杂合子小鼠。结果:从引进这两种小鼠开始繁殖5个月,共繁殖cdc42flox/flox小鼠40只,取其21只进行鉴定,均为cdc42flox纯合的子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和野生型C57小鼠杂交后繁殖,共得到子代小鼠36只,其中表达Cre重组酶的小鼠17只,基因型为cdc42flox/flox与表达Cre重组酶的杂合子小鼠杂交并繁殖,得到基因型为Cdc42flox/+Cre+的小鼠10只,基因型为Cdc42/-flox/+Cre-13只。这/-两种基因型小鼠其身高、体重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利用Cre/loxp技术成功构建了血管内敲除cdc42基因杂合子小鼠,为进一步构建血管内敲除cdc42基因小鼠奠定基础,为在整体动物水平研究cdc42在维持微血管屏障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基因敲除 Cre/loxp技术 CDC42 杂合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胞外区的克隆表达和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兴梅 石玉生 刘忠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构建含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Ⅲ型突变体胞外区基因(vⅢECD)的重组质粒并进行表达和鉴定。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EGFRvⅢ ECD片段,将其T-A克隆和测序,再将目的基因插入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中进行表达。采用双酶切鉴定插入序列的... 目的构建含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Ⅲ型突变体胞外区基因(vⅢECD)的重组质粒并进行表达和鉴定。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EGFRvⅢ ECD片段,将其T-A克隆和测序,再将目的基因插入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中进行表达。采用双酶切鉴定插入序列的正确性,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测序结果证实插入DNA序列与EGFR胞外区序列完全一致;双酶切鉴定表明,EGFRvⅢ ECD序列已经正确克隆到GST融合表达载体中。SDS-PAGE电泳显示融合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重组融合蛋白GST-vⅢECD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5%以上。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重组融合蛋白可以被EGFR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vⅢECD),并进行了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和鉴定,可进一步用于EGFRvⅢ功能及免疫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Ⅲ型突变体 胞外区 原核表达 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阿糖胞苷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中的纯化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昂 晏芳 +5 位作者 李振林 刘忠英 张琳 董为人 牛红心 王海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1-684,689,共5页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Ara-C)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早期纯化培养中的优化方法。方法新生1d SD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48 h后,不同浓度(0、2.5、5.0、7.5、10 mmol/L)Ara-C处理0、6、12、24 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检测细胞活性,并通...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Ara-C)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早期纯化培养中的优化方法。方法新生1d SD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48 h后,不同浓度(0、2.5、5.0、7.5、10 mmol/L)Ara-C处理0、6、12、24 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检测细胞活性,并通过细胞形态学分析神经元纯度,筛选出最优纯化浓度与时间;采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微管相关蛋白2(MAP2)进一步检测神经元纯度,台盼蓝染色分析神经元存活率。结果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48 h,5 mmol/L Ara-C处理24 h得到的神经元纯度及活性最佳;MAP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ra-C处理组神经元纯度为(74.28±10.13)%,显著高于对照组(34.82±8.15)%(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ra-C处理组MAP2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台盼蓝染色显示Ara-C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海马神经元存活率无差异,分别为(93.2±3.82)%和(95.6±2.37)%(P=0.109)。结论在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的早期培养过程中,5 mmol/L Ara-C处理24 h得到的海马神经元的纯度与活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糖胞苷 海马神经元 纯化培养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基仿生医用胶黏剂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可可 赵益涛 +4 位作者 吴敏 李越 胡志奇 卢智慧 郭金山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113,共21页
生物医用胶黏剂有望代替手术缝合线用于伤口闭合,可广泛用于皮肤、内脏、心血管、骨和牙齿等软/硬组织伤口的再生修复,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在湿态下如何使其对生物组织产生强力黏附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模拟自... 生物医用胶黏剂有望代替手术缝合线用于伤口闭合,可广泛用于皮肤、内脏、心血管、骨和牙齿等软/硬组织伤口的再生修复,市场前景广阔;然而,在湿态下如何使其对生物组织产生强力黏附一直是科学界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的黏附策略,开发了一系列仿生医用胶黏剂。本文总结了各种聚合物基仿生医用胶黏剂的开发及其在手术伤口黏合、日常伤口护理、慢性伤口再生修复、骨折黏合固定等软/硬组织再生修复以及局部药物递送和原位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医用胶黏剂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其在医疗美容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胶黏剂 仿生 黏附 组织再生修复 医疗美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丹 许鹏程 +2 位作者 张敏 于洋 吴爱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否通过作用上皮间质转化(EMT)抑制乳腺癌浸润转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9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EDF、vimentin、E-cadherin表达情况;构建PEDF-si RNA-vector干扰载体,应用RNA干扰技术阻断乳腺癌SK-B...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否通过作用上皮间质转化(EMT)抑制乳腺癌浸润转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9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EDF、vimentin、E-cadherin表达情况;构建PEDF-si RNA-vector干扰载体,应用RNA干扰技术阻断乳腺癌SK-BR-3细胞中PEDF表达,并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Lentivirus-PEDF-vector),转染SK-BR-3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细胞侵袭实验、Western bolt方法检测SK-BR-3细胞中PEDF表达变化,并釆用Western bolt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上皮性标志物E-cadherin和间质性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改变,并观察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侵袭、粘附特性的改变。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配对计数资料检验。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EDF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EDF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与E-cadherin表达正相关(r=0.473,P<0.001),与vimentin表达呈负相关(r=-0.412,P<0.001)。乳腺癌SK-BR-3细胞在PEDF条件培养基培养后: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细胞侵袭转移力减弱;PEDF-si RNA增加SK-BR-3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而Lentivirus-PEDF-vector抑制SK-BR-3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明显减少(P<0.05),vimentin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 PEDF基因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过程密切相关,PEDF可作用SK-BR-3细胞发生EMT进而抑制乳腺癌的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上皮-间质转化 浸润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通过调节肥大细胞浸润减轻小鼠特应性皮炎 被引量:8
12
作者 薛雪 董哲宇 +5 位作者 邓愉 殷淑娴 王萍 廖燕霞 胡国栋 陈英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80-1487,共8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双氢青蒿素(DHA)对C57BL/6小鼠特应性皮炎(AD)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无处理)、模型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DNCB)、溶剂对照组(DNCB+溶解剂)、25 mg/kg DHA治疗...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双氢青蒿素(DHA)对C57BL/6小鼠特应性皮炎(AD)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无处理)、模型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DNCB)、溶剂对照组(DNCB+溶解剂)、25 mg/kg DHA治疗组(DNCB+25 mg/kg DHA)、75 mg/kg DHA治疗组(DNCB+75 mg/kg DHA)、125 mg/kg DHA治疗组(DNCB+125 mg/kg DHA)和地塞米松治疗组(DNCB+地塞米松)。每天观测各组搔抓次数和皮损程度并进行评分。连续7 d给药后,将各组小鼠背部及耳部皮损涂抹处取材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肤病理学改变及炎症反应的好转情况。结果25、75、125 mg/kg DHA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均能缓解小鼠症状。小鼠皮损症状减轻,皮损评分降低,组织病理学改善,但125 mg/kg DHA治疗组效果最佳,能明显减少肥大细胞浸润,相对其余各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A对小鼠A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25 mg/kg DHA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DHA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浸润,调节局部免疫,改善AD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双氢青蒿素 肥大细胞 2 4-二硝基氯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红系造血缺陷突变体的正向遗传学筛选 被引量:2
13
作者 霍中军 温宗华 +16 位作者 刘靖 王鹍 黄志斌 戴朝霞 马宁 颜广 陈英华 陈小辉 刘伟 马品芸 罗伟豪 赵颖 樊淑 赵嘉佳 黄红辉 温子龙 张文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1-935,共5页
目的化学遗传学方法大规模筛选并初步鉴定所获得具有不同红系造血缺陷表型的斑马鱼突变体。方法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导雄性斑马鱼突变(founder),将其与野生型AB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来源的founder的F1代杂交产生F2家族。在F... 目的化学遗传学方法大规模筛选并初步鉴定所获得具有不同红系造血缺陷表型的斑马鱼突变体。方法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导雄性斑马鱼突变(founder),将其与野生型AB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来源的founder的F1代杂交产生F2家族。在F2代同家族内自交所产生的F3代胚胎中,用以βe1为探针,实施整体原位杂交实验,进行红系造血缺陷突变体筛选,并针对所筛选到的突变体在不同造血过程缺陷表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和结论筛选得到4个βe1基因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2个为红系特异性造血缺陷突变体,另外2个突变体同时存在红系和淋系造血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红系造血 正向遗传学筛选 βe1-glob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万细胞条件敲除SEMA3B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神经损伤后的华勒变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元涛 许逸舟 +4 位作者 许淑怡 马心蕊 王祥海 朱立新 郭家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0-335,共6页
目的探究Semaphorin3B(SEMA3B)在施万细胞调控周围神经损伤后华勒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使用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小鼠(cKO)为实验组,同窝Cre工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体内横断坐骨神经和坐骨神经外植块培养分别建立体内和体外... 目的探究Semaphorin3B(SEMA3B)在施万细胞调控周围神经损伤后华勒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使用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小鼠(cKO)为实验组,同窝Cre工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体内横断坐骨神经和坐骨神经外植块培养分别建立体内和体外华勒退变模型,5d后取材开展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检测MBP、NF、c-Jun、MAG、p-AKT、AKT、p-GSK3β、GSK3β、p-ERK、ERK、p-JNK、JNK的表达差异,并用AKT激动剂在体外模型开展逆转验证实验。结果神经损伤5d后,cKO组体内外模型中MBP和NF的表达均高于Cre组,提示其华勒变性减慢。同时,cKO组的c-Jun表达下调而MAG表达量增高,提示施万细胞去分化程度降低;p-AKT和p-GSK3β表达下调,而p-ERK和p-JNK无显著差异;使用AKT激动剂(SC79)能逆转SEMA3B导致的MBP和NF的表达变化。结论施万细胞敲除SEMA3B后可以通过AKT/GSK3β信号通路延缓华勒变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 华勒变性 周围神经损伤 SEMA3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素B促进皮肤伤口部位血管的再生 被引量:1
15
作者 武薇 曾惠昆 +1 位作者 张敏 张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695-3699,共5页
目的探讨活化素B(Activin B)在活体水平上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全层皮肤切除模型,Activin B组创面注射Activin B,PBS组用PBS处理后,观察其伤口愈合,测定创面愈合率,观察肉芽组织形成,免疫组化分析血管... 目的探讨活化素B(Activin B)在活体水平上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全层皮肤切除模型,Activin B组创面注射Activin B,PBS组用PBS处理后,观察其伤口愈合,测定创面愈合率,观察肉芽组织形成,免疫组化分析血管再生,血流分析仪器检测伤口部位肉芽组织血流量。结果 Activin B处理后,创面愈合速率加快,创面肉芽组织中血管再生数量增多,肉芽组织平均血流量较高。结论 Activin B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中血管的再生,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IN B 创伤愈合 血管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臂丛离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结构与形态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咪 许嘉玮 +1 位作者 邹颖 郭家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7-285,共9页
目的研究臂丛离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退变与时间和损伤距离的相关性。方法在距离椎间孔3 mm或10 mm处处离断小鼠臂丛,术后7、14、28、56 d取材,采用MAP2免疫荧光染色和体视学分析、Golgi-Cox染色和Sholl分析观测颈膨大处脊髓前角运动... 目的研究臂丛离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退变与时间和损伤距离的相关性。方法在距离椎间孔3 mm或10 mm处处离断小鼠臂丛,术后7、14、28、56 d取材,采用MAP2免疫荧光染色和体视学分析、Golgi-Cox染色和Sholl分析观测颈膨大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树突结构和形态变化;术后28 d比较距离椎间孔3 mm和10 mm臂丛离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的影响。结果MAP2免疫荧光显示臂丛离断导致脊髓前角内树突的密度和完整性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Golgi-Cox染色和Sholl分析显示运动神经元最长树突、总树突长度、树突最大跨度、树突3级分支的数量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与距离椎间孔10 mm处离断组相比,3 mm处离断引起的树突长度退变更为明显。结论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在周围神经损伤后会发生退变,随时间延长其退变程度加重,随损伤部位与脊髓的距离延长树突长度退变程度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 运动神经元 臂丛离断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肝细胞生长因子纳米粒的构建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冼文娇 王雪儿 张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7-223,共7页
目的探究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优化条件,构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纳米粒,评价其包封率、载药量、回收率、释放度和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PLGA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以粒径较小... 目的探究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优化条件,构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纳米粒,评价其包封率、载药量、回收率、释放度和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PLGA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以粒径较小,包封率、载药量和回收率较高为考察指标,优化纳米粒的制备条件;选取优化条件制备HGF纳米粒,分别采用BCA试剂盒和HGF-ELISA试剂盒检测BSA纳米粒和HGF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放度,通过CCK8增殖实验评价HGF纳米粒的生物活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HGF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234.4±4.8 nm,包封率(77.75±3.04)%,回收率(49.33±9.34)%,体外释放度曲线表现为先突释,后缓释;HGF纳米粒可以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结论复乳溶剂挥发法-优化条件下制备的HGF纳米粒具有较高包封率,良好的缓释效果和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 正交试验 肝细胞生长因子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与乳鼠角质形成细胞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颖 王雪儿 张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3-761,共9页
目的:探索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有效且高生长率的原代培养方法;对比乳鼠和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效率与凋亡能力。方法:取正常成年小鼠背部皮肤,分别利用4种方法分离其表皮与真皮,取表皮分离培养角质形... 目的:探索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有效且高生长率的原代培养方法;对比乳鼠和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效率与凋亡能力。方法:取正常成年小鼠背部皮肤,分别利用4种方法分离其表皮与真皮,取表皮分离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调整种板密度、种板方式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利用CCK-8、EdU、结晶紫染色法和TUNEL染色检测乳鼠与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效率与凋亡情况。结果:4种成年小鼠表皮-真皮分离方式中,二步消化法获得的细胞量最大、细胞增殖能力最强、集落形成效率高;水滴状种板法较普通平铺种板法集落形成率高;乳鼠角质形成细胞最适种板密度约为3.2×10^4/cm^2,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最适种板密度约为1.6×10^4/cm^2;与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相比,乳鼠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能力较强、集落形成效率较高。结论:成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原代培养 小鼠 细胞凋亡 表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髓系造血细胞缺陷突变体的大规模遗传筛选
19
作者 戴朝霞 颜广 +15 位作者 陈英华 刘伟 霍中军 温宗华 刘靖 王鹍 黄志斌 马宁 陈小辉 马品芸 罗伟豪 赵颖 樊淑 黄红辉 温子龙 张文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通过大规模化学遗传学方法筛选斑马鱼髓系造血缺陷突变体。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乙基亚硝基脲(ENU)将雄鱼精原母细胞诱变,通过与AB野生型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founder(F0)的F1代同胞之间交配产生F2家族,F3代来F2家族同胞... 目的通过大规模化学遗传学方法筛选斑马鱼髓系造血缺陷突变体。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乙基亚硝基脲(ENU)将雄鱼精原母细胞诱变,通过与AB野生型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founder(F0)的F1代同胞之间交配产生F2家族,F3代来F2家族同胞内交配,并分别以中性红和苏丹黑B染色筛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缺陷突变体。结果我们筛选了350个F2家族,共1424对鱼。初步筛选到6个斑马鱼髓系造血系统的突变体,其中3个突变体为中性红染色异常,另3个突变体为苏丹黑染色异常,表明以上突变体可能存在巨噬细胞或粒细胞的发育障碍。结论 ENU化学诱变和中性红及苏丹黑B染色筛选斑马鱼髓系造血缺陷突变体是简单、价廉、有效的化学遗传学方法。通过保留突变体对后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有望鉴定和克隆影响斑马鱼髓系造血新的基因或已知基因的新的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髓系造血 正向遗传学筛选 苏丹黑 中性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