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药理学优化模型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陈嘉莹 李镱 +3 位作者 刘培增 官道刚 梁杰贤 王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21,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算法模型筛选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DisGeNet数据库挖掘致病基因,构建加权基因互作网络;整合中药数据库获取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结合吸收、分配、代谢、...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算法模型筛选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DisGeNet数据库挖掘致病基因,构建加权基因互作网络;整合中药数据库获取苓桂术甘汤化学成分,结合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及毒性特性与文献验证筛选活性化合物。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化合物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基于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模型及累积贡献率算法,筛选效应空间蛋白并建立核心功能成分群。以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 ISO)诱导构建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qRT-PCR检测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和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核心功能成分群调控的关键通路蛋白表达。结果:共筛选苓桂术甘汤活性化合物303种,锁定233个效应空间蛋白并建立核心功能成分群。网络分析表明,核心功能成分群通过调控PI3K/Akt、MAPK及cAMP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细胞实验证实核心功能成分群中的3种代表成分(乙酸苄酯、苯甲酸乙酯及氢化肉桂酸)显著抑制损伤心肌细胞中ANP及BNP的mRNA表达,并通过抑制PI3K/Akt、MAPK通路,激活cAMP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网络药理学优化模型成功筛选出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衰的核心代表成分,其机制涉及多通路协同调控,可为中药复方机制解析及组分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苓桂术甘汤 心力衰竭 算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519d过表达促使宫颈癌SiHa细胞基因表达谱发生改变
2
作者 曾烨 刘洁 +3 位作者 陈志超 郑思荣 张汉荣 周珏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4-799,共6页
目的分析miR-519d转染前后人宫颈癌SiHa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向人宫颈癌SiHa细胞中转染模拟物上调细胞内miR-519d的表达,采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其对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靶基因预测,确定miR-519d... 目的分析miR-519d转染前后人宫颈癌SiHa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向人宫颈癌SiHa细胞中转染模拟物上调细胞内miR-519d的表达,采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其对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靶基因预测,确定miR-519d的候选靶基因,采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 miR-519d表达上调后,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5172个,其中上调基因2476个,下调基因2796个。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靶基因预测,共确定164个miR-519d的候选靶基因。随后,对上述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采用STRING和pSTIING在线数据库构建候选基因编码蛋白的互作网络、预测转录相关和物理相关关系,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节点分子。最后,采用qRT-PCR结果对部分关键基因进行了验证,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iR-519d过表达促使人宫颈癌SiHa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显著地改变,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获得了164个候选靶基因,为系统、全面地阐明miR-519d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基因芯片 宫颈癌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云南野生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3
3
作者 苏佳 何锴 +2 位作者 连春盎 张雪 余珂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6-336,共11页
以生活在同一生境,但具有不同进化关系和不同食性的野生哺乳类动物(鼠科、猬科和鼩鼱科)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和比较其肠道菌群。共识别出5378个操作分类单位(OTUs),主要隶属Firmicutes(40.55%),Proteobacteria(3... 以生活在同一生境,但具有不同进化关系和不同食性的野生哺乳类动物(鼠科、猬科和鼩鼱科)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和比较其肠道菌群。共识别出5378个操作分类单位(OTUs),主要隶属Firmicutes(40.55%),Proteobacteria(34.60%)和Bacteroidetes(13.67%)。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是鼠科的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是猬科和鼩鼱科的优势菌门。多样性分析表明,鼠科、猬科与鼩鼱科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表明,鼠科中存在更多与复杂碳水化合物发酵相关的细菌,猬科和鼩鼱科中含较多氨基酸发酵菌;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和Lactococcus等)共存于这3类野生小型哺乳类动物中,起调控宿主健康的作用。研究结果揭示,宿主食性与进化关系影响着野生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结构,而肠道菌群可能在多种方面对宿主起益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小型哺乳动物 肠道菌群 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 宿主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詹炜杰 严涛 +6 位作者 高嘉文 宋旻恺 王婷 林菲 周海榆 李栎 张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环状RNA(circRNAs)是一种无3’聚腺苷化[poly-(A)]尾或5’帽的共价闭合环结构非编码RNA(ncRNA),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环状RNA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RNA病毒中被发现,但由于传统的多聚腺苷酸转录组分析的局限性,最初发现的circRNAs数量... 环状RNA(circRNAs)是一种无3’聚腺苷化[poly-(A)]尾或5’帽的共价闭合环结构非编码RNA(ncRNA),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环状RNA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RNA病毒中被发现,但由于传统的多聚腺苷酸转录组分析的局限性,最初发现的circRNAs数量很少。由于特定的生化和计算方法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量circRNAs在真核转录组中自然而广泛地存在。研究发现circRNAs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充当miRNA海绵、与RNA结合蛋白(RBP)结合、作为转录调控因子,甚至作为翻译模板。研究者认为circRNAs可能是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和预后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由于其稳定性和组织及发育阶段的特异性,可能成为有效的治疗靶点。本综述重点讨论circRNAs的特性及其免疫功能并揭示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 基因学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