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少群 冯梓誉 +3 位作者 陈燕萍 张磊 祁冀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观测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对56例无骶髂关节病变的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1)不同性别同一位置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2)不同水平面上骶髂关节... 目的观测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对56例无骶髂关节病变的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1)不同性别同一位置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2)不同水平面上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3)同一水平面上同侧前、中、后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4)同一水平面上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 (1)骶2第1水平面(S_2-1)和骶2第2水平面(S_2-2)左后区骶髂关节间隙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骶1第1水平面至骶3第2水平面(S_1-1~S_3-2)6个水平面上,同侧骶髂关节前、中、后关节间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右前区中,S_1-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_1-2、S_2-1、S_2-2和S_3-2(P<0.05);(4)左中区中,S_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_1-1、S_1-2、S_2-2和S_3-2(P<0.05);(5)右中区中,S_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_3-1和S_3-2(P<0.05),且S_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_3-2(P<0.05);(6)左后区中,S_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_3-2(P<0.05);(7)右后区中,S_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_3-2(P<0.05)。结论本研究为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宽度提供了影像解剖学参考标准。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在水平面和冠状面上存在一定的影像解剖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半脱位 骶髂关节间隙 影像解剖学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弓根延长术截骨部位与神经根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鹏 肖钊明 +2 位作者 钱蕾 房亚峰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观察腰椎弓根延长术截骨部位与其毗邻神经根的解剖关系,为腰椎弓根延长术离断椎弓根提供解剖数据。方法16例成人防腐脊柱标本,自T12-S1去除软组织、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横突,充分暴露硬膜囊、神经根和腰椎弓根,精细磨削椎... 目的观察腰椎弓根延长术截骨部位与其毗邻神经根的解剖关系,为腰椎弓根延长术离断椎弓根提供解剖数据。方法16例成人防腐脊柱标本,自T12-S1去除软组织、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横突,充分暴露硬膜囊、神经根和腰椎弓根,精细磨削椎弓根至椎弓根-椎体连接处,测量该部位椎弓根上缘至上位神经根下缘的间距(PSRD),椎弓根下缘至下位神经根上缘的间距(PIRD),椎弓根内缘至硬膜囊外缘或内侧神经根外缘的间距(PMRD),椎弓根外缘至外位神经根内缘的间距(PLRD),所有解剖参数都做双侧测量。结果腰椎弓根至上、下、内、外神经根的间距范围分别是4.9~8.6mm,1.0~2.5mm,0~1.6mm,0.7~11.5mm,左、右两侧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之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弓根截骨延长时,截骨部位的内缘和下缘毗邻的神经根相对于上缘和外缘损伤可能性大,透视下对椎弓根内缘和下缘截骨时要十分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弓根 神经根 椎弓根延长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穿刺深度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韦东 钱蕾 +7 位作者 瞿东滨 贺善礼 李泽宇 谭炜浩 钟锦涛 杨航 欧阳钧 郑明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5-548,共4页
目的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 目的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 超声引导 穿刺深度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百年学会的关怀下,临床解剖学健康成长
4
作者 钟世镇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共1页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今年8月,将在北京召开,中国解剖学会百年庆典暨第36届学术年会,值此百年庆典来临之际,让我们了解一下在学会的关怀和关注下,走过坎坷不平道路的临床解剖学成长过程。1983年,学术期刊《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今年8月,将在北京召开,中国解剖学会百年庆典暨第36届学术年会,值此百年庆典来临之际,让我们了解一下在学会的关怀和关注下,走过坎坷不平道路的临床解剖学成长过程。1983年,学术期刊《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创刊,为半年刊。办刊宗旨是为了加强解剖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1984年,《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由半年刊改为季刊。1988年,《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更名为《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年刊 办刊宗旨 临床应用解剖学 临床解剖学 中国解剖学会 学术期刊 临床实践工作 健康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软骨发育相关分子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星辰 叶勇裕 +6 位作者 戴景兴 余涛 程星 尹东 欧阳钧 昌耘冰 陈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控。然而,有关椎体软骨发育过程与CS致病因素的关联尚无全面综述,因此本文旨在对椎体软骨发育和CS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阐明CS致病因素背后的分子调控,以期为临床寻找更好的治疗CS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软骨发育 先天性脊柱侧凸 信号分子 致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rtools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解剖图谱开发 被引量:4
6
作者 焦培峰 张美超 李本富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55-1559,共5页
解剖图谱在医学教育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图谱空间信息不足,现有电子图谱图像失真且交互性差。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交互性强的三维人体解剖学图谱,首先利用CT设备扫描的真实人体断层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结构完整的人体... 解剖图谱在医学教育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图谱空间信息不足,现有电子图谱图像失真且交互性差。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交互性强的三维人体解剖学图谱,首先利用CT设备扫描的真实人体断层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结构完整的人体局部解剖三维模型;然后基于解剖学知识区分不同结构并利用3DSMAX建立骨骼、血管等独立模型并设置贴图,再导入Virtools中,配以文字、图片等多媒体材料,设置丰富的人机交互手段;最后打包生成可在Windows下直接使用的三维图谱软件。将支持游戏开发的三维引擎用于人体解剖图谱的制作中,强调其交互的丰富性,同时具有真实感强、开发周期短等优点,图谱软件有利于课堂施教和学生自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OOLS 虚拟现实 图谱 真实感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信息的人体寰椎三维模型配准 被引量:2
7
作者 焦培峰 常建 +6 位作者 杨晓松 焦樱 刘芳德 郭诗辉 柏瑞 欧阳钧 张建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7-571,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点信息的寰椎三维模型局部点配准方法,为进行三维数据的统计建模奠定基础。方法以正常人体CT序列图像生成寰椎三维模型30个,所有模型标注人工选择的对应点,设为模板模型1个,训练模型20个,验证模型9个。首先进行训练组...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点信息的寰椎三维模型局部点配准方法,为进行三维数据的统计建模奠定基础。方法以正常人体CT序列图像生成寰椎三维模型30个,所有模型标注人工选择的对应点,设为模板模型1个,训练模型20个,验证模型9个。首先进行训练组模型对模板模型的配准,包括点信息的比较计算和权重系数的机器训练两步,以自动配准点与人工选点的欧式距离之和为测度,获得点配准公式及对应的最佳系数;其次以验证组模型对模板模型进行配准,统计自动配准点与人工选点的欧式距离值,同训练组做对比分析,评估方法的稳定性。结果获得配准函数及对应的最佳权重系数,训练组和验证组配准结果误差分别为1.983和2.045 mm,统计分析表明两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此方法精度及稳定性均达到预期目的,可用于寰椎模型之间感兴趣点的自动配准及统计建模工作中的元素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三维模型 配准 点信息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石玉莲 刘文清 +3 位作者 樊庭宇 刘家瑄 欧阳钧 戴景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方法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去除卵巢周围脂肪,手术组去除卵巢。手术后8周分别取小鼠股骨和胫骨,...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方法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去除卵巢周围脂肪,手术组去除卵巢。手术后8周分别取小鼠股骨和胫骨,分离培养mBMSCs,观察其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骨质疏松小鼠的mBMSCs的增殖、迁移能力下降。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小鼠的mBMSCs成骨分化能力下降。结论骨质疏松模型小鼠mBM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 增殖 迁移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胰壶腹组织及其周围细小结构的三维重建
9
作者 刘健男 张伟娜 +9 位作者 王三贵 刘燕 石玉莲 刘家瑄 李祥天 肖钊明 叶锡银 黄文华 戴景兴 李严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3,167,共8页
目的明确肝胰壶腹附近的细小动脉、静脉、交感神经、淋巴管道的配布及数量关系。方法将人肝胰壶腹的375张连续石蜡组织切片分成3组,分别进行苏木精与伊红染色、抗Tyrosine Hydroxylase组化染色、抗LYVE1抗体组化染色后扫描,用Photoshop... 目的明确肝胰壶腹附近的细小动脉、静脉、交感神经、淋巴管道的配布及数量关系。方法将人肝胰壶腹的375张连续石蜡组织切片分成3组,分别进行苏木精与伊红染色、抗Tyrosine Hydroxylase组化染色、抗LYVE1抗体组化染色后扫描,用Photoshop进行图像配准。使用Mimics21.0分别将扫描切片进行叠加、分割、三维重建。在三维模型中,分析肝胰壶腹动脉、静脉、交感神经和淋巴管道及其分支在肝胰壶腹周围的分布和吻合情况,以及以上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结果肝胰壶腹区域的动脉、静脉相互伴行,弯曲走行,围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紧密贴合肝胰壶腹管道分布;交感神经神经束分布清晰,围绕肝胰壶腹周围,伴随血管束走行;淋巴管道与血管伴行,围绕在肝胰壶腹管道表面与淋巴结周围。肝胰壶腹两层肌层结构区分清晰。结论本研究为肝外胆道、胆囊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提供了准确的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肝胰壶腹 肝外胆道 精细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偏差分析的成人桡骨远端解剖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宜 邓羽平 +3 位作者 王勉 谭晋川 欧阳汉斌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8-393,共6页
目的通过形态学测量方法评估成人桡骨远端解剖的对称性。方法采集15例正常志愿者的双侧前臂薄层CT扫描数据,对桡骨远端1/3的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以模型体积和表面积作为目标参数对每一例志愿者左、右侧桡骨的三维模型进行解剖测量;进... 目的通过形态学测量方法评估成人桡骨远端解剖的对称性。方法采集15例正常志愿者的双侧前臂薄层CT扫描数据,对桡骨远端1/3的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以模型体积和表面积作为目标参数对每一例志愿者左、右侧桡骨的三维模型进行解剖测量;进一步通过3D偏差分析方法完成双侧桡骨模型解剖对称性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左、右侧桡骨远端表面积最大差异小于5.6%(P=0.004),体积差异小于9.1%(P=0.005);3D偏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的最大平均负偏差为-0.40 mm,最大平均正偏差为0.34 mm;3D偏差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桡骨远端的非关节面部位。结论成人桡骨远端在关节面形态方面具有高度的解剖对称性,临床上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外科解剖重建,采用健侧桡骨镜像模型作为参考对象有利于指导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复位重建,这对于术后桡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解剖学 三维重建 偏差分析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智能医学图像建模系统的构建及精度检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泽宇 谢雨杉 +3 位作者 谢普生 凌钦杰 黄学成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4-449,共6页
目的构建腰椎智能医学图像建模系统,替代分析人员完成有限元建模过程中对腰椎活动度的繁复计算工作。方法利用python语言构建一个附和系统,包括录制程序与回放程序。通过Geomagic的偏差分析功能评估智能建模与人工建模二者的偏差分布,... 目的构建腰椎智能医学图像建模系统,替代分析人员完成有限元建模过程中对腰椎活动度的繁复计算工作。方法利用python语言构建一个附和系统,包括录制程序与回放程序。通过Geomagic的偏差分析功能评估智能建模与人工建模二者的偏差分布,并分别构建腰椎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对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本课题建立智能腰椎复位系统,成功构建腰椎体的三维模型。与人工建模进行偏差分析,超过98%的区域0偏差。有限元活动度存在些许差异,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结论利用智能建模系统构建的三维腰椎模型,精确度较高且对有限元分析结果未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智能建模系统 有限元 偏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柱宏 李严兵 +2 位作者 黄华军 林羲疆 曾参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3-639,共7页
目的解剖实验验证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大体标本3具,采用改良入路单切口显露同侧前后环并延伸至对侧前环,观察显露范围及对侧死亡冠、髂血管,收集相关数据,模拟复位固定,评... 目的解剖实验验证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大体标本3具,采用改良入路单切口显露同侧前后环并延伸至对侧前环,观察显露范围及对侧死亡冠、髂血管,收集相关数据,模拟复位固定,评价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显露范围:同侧内侧可至腹中线,后内侧可至S_(1)椎体对侧缘,头侧延伸至L_(5)椎体,真骨盆内可达S_(1)孔,外侧显露同经典入路;对侧外侧可至对侧髂耻隆起,头侧可至对侧四方体上前方,深部达闭孔外上1/2。改良入路可显露同侧骶髂关节及对侧耻骨上支,直视下处理后环及对侧前环损伤。切口总长(7.84±0.18)cm,对侧死亡冠、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距离分别为(57.07±1.04)、(67.43±0.87)cm。结论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同侧骨盆后环损伤合并对侧前环损伤安全、有效,有显著的微创及视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腹直肌旁切口 解剖学 局部 耻骨上支 前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膝关节等速肌力曲线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凡令 贾蕊 +2 位作者 黄艺林 高卫邦 张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老年膝关节等速肌力曲线特征的影响。方法采集TKA术后一年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在180°/s、60°/s角速度下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和等长屈伸测试。采集屈伸肌群的...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老年膝关节等速肌力曲线特征的影响。方法采集TKA术后一年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在180°/s、60°/s角速度下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和等长屈伸测试。采集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和腘绳肌/股四头肌比率(H/Q),并采用1°递增的平均力矩结果进行标准化(力矩/体质量)。结果TKA术后患者在180°/s的角速度下患侧屈膝力矩在16°至64°范围内低于健侧,在10°至83°范围内低于健康受试者同侧(P<0.05);60°/s的角速度下患侧屈膝力矩在72°至76°范围内低于健侧,在59°至87°范围内低于健康受试者同侧(P<0.05);患侧与健康受试者同侧等长屈膝力矩无统计学差异(P>0.05)。TKA术后患者在180°/s的角速度下患侧伸膝力矩、峰力矩、H/Q与健康受试者同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0°/s的角速度下患侧伸膝力矩在68°至85°范围内低于健侧,在18°至37°和72°至81°范围内低于健康受试者同侧,患侧H/Q高于健康受试者同侧(P<0.05),两组伸展峰力矩和等长伸膝力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KA术后高速运动及关节活动末低速运动中患侧腘绳肌肌力下降,患侧股四头肌在关节活动起始和终末范围内低速运动中肌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等速肌力测试 膝关节 膝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拇外翻老年人坐立过程中的肌肉协同特征分析
14
作者 刘燕燕 钱蕾 +2 位作者 刘瑞平 欧阳钧 刘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6-1381,共6页
目的通过肌肉协同分析拇外翻老年人坐立(sit-to-stand,STS)过程中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从而探讨拇外翻老年人对跌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4组受试者:13例年轻对照组(YC);12例年轻拇外翻组(HVY);14例健康老年对照组(EC);15例老年拇外翻组... 目的通过肌肉协同分析拇外翻老年人坐立(sit-to-stand,STS)过程中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从而探讨拇外翻老年人对跌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4组受试者:13例年轻对照组(YC);12例年轻拇外翻组(HVY);14例健康老年对照组(EC);15例老年拇外翻组(HVE)。所有受试者都在无扶手的椅子上完成STS动作,使用非负矩阵分解对肌电图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比较YC、HVY、EC和HVE组的肌肉协同作用;采集足底压力(COP),地面反作用力(GRF)和跌倒评分(FES-I)。结果与YC组相比,HVY、EC、HVE组在STS准备阶段拇展肌和腓肠肌外侧的相对激活振幅降低;同时EC组、HVE组在STS稳定阶段需要更多的维持躯干和足踝关节稳定性的肌肉激活;HVE组需要更多的大腿肌肉的共收缩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HVE组的COP、FES-I比其他各组高(P<0.05)。结论在STS中,健康老年人和拇外翻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维持躯干和足踝关节稳定性的肌肉激活;拇外翻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大腿肌肉的共收缩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除此之外,拇外翻老年人更容易跌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拇外翻 肌肉协同 坐立运动 非负矩阵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及胎盘整体血管联合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石瑾 莫益萍 +2 位作者 钟光明 刘月雯 刘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6,共2页
胚胎时期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连接并由母体供血。由于胎儿在母体内有两套循环系统,即母体的血液通过胎盘毛细血管网、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肝脏),而胎儿自身也有一套完整的循环系统(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 胚胎时期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连接并由母体供血。由于胎儿在母体内有两套循环系统,即母体的血液通过胎盘毛细血管网、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肝脏),而胎儿自身也有一套完整的循环系统(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系统→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系统→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其血液又通过髂内静脉、脐动脉、胎盘毛细血管网进入母体体内,参与母体的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网 联合铸型标本 胎盘 胎儿 制作 血液循环 循环系统 下腔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灰度赋值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其在截骨矫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欧阳汉斌 谢普生 +4 位作者 邓羽平 杨洋 陈鹏宇 黄华军 黄文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有限元建模方法以解决传统建模方法在截骨矫形应用中难以实现原位CT灰度材料赋值的问题。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方式采集1例胫骨外旋扭转畸形的成人断层影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采集的胫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生成实体...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有限元建模方法以解决传统建模方法在截骨矫形应用中难以实现原位CT灰度材料赋值的问题。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方式采集1例胫骨外旋扭转畸形的成人断层影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采集的胫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生成实体模型,结合CAD软件设计截骨矫形定位轴线、旋转角度及参考平面并模拟截骨,将截骨后胫骨模型各部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中行网格划分并输出,重新在Mimics软件中输入CT图像的灰度-材料赋值关系公式,分别对网格模型进行非均匀赋值并得到胫骨各部分的赋值模型,最后将各部分模型连同参考轴、参考平面再次在前处理软件中完成截骨后的装配组合,得到截骨后完整的胫骨有限元模型,并提交模型到有限元求解器完成计算。结果采用本方法建立的胫骨截骨矫形模型同样具备基于CT灰度的非均匀材料属性,并可用于截骨术后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既保留了基于CT灰度的材料赋值方法的准确性,又能解决传统赋值方法难以实现的骨骼模型部件之间空间变换问题,从而为矫形外科提供高效、灵活和准确的计算力学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三维重建 灰度 材料属性 截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鹏 彭文标 +6 位作者 李鉴轶 林钢 黄旭科 孙向华 彭国瑞 张廷帅 王文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Ⅴ型15例,Ⅵ型6例。...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7例,女13例;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19例,Ⅴ型15例,Ⅵ型6例。其中20例患者(3D打印组)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术前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模型、骨折块虚拟复位、挑选最匹配的钢板、3D打印1:1大小的骨折模型、模拟骨折复位及钢板塑形;20例患者(传统手术组)为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术后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3D打印组术后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实现了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胫骨平台骨折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空间测量与传统CT规划在肾肿瘤微创手术中的对比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正飞 吕世栋 +6 位作者 黄建锋 张林 黄婵桃 黎依文 黄文华 叶建平 魏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3D空间测量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影像中心37例肾脏肿瘤的增强CT薄层数据,利用自主开发的"Uromedix-3D"系统进行3D重建,测量和分析肾脏及肿瘤的解剖参数,并指导腹... 目的探讨3D空间测量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影像中心37例肾脏肿瘤的增强CT薄层数据,利用自主开发的"Uromedix-3D"系统进行3D重建,测量和分析肾脏及肿瘤的解剖参数,并指导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A组)。同期38例患者仅在传统CT图像指导下完成手术(B组)。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3D重建用时(29.3±9.7)min,3D空间测量肾脏缺损的长、宽、深分别为(3.2±1.1)cm、(2.6±0.9)cm、(1.7±0.7)cm,肿瘤与集合系统距离为(3.8±2.2)mm;R.E.N.A.L评分(7±1.5)分;存在3例副肾动脉及2例肾动脉过早分支。AB两组手术均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6.7±6.4)min、(31.9±7.0)min,肿瘤切除时间分别为(8.4±2.6)min、(10.4±2.8)min,肾脏缺损缝合时间分别为(18.3±3.9)min、(21.5±3.4)min,术后24 h腹膜后引流量分别为(88.6±40.2)m L、(134.3±58.3)m L,术后48 h腹膜后引流量分别为(127.9±54.5)m L、(198.1±86.3)m 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romedix-3D"系统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肾脏及肿瘤的3D重建,而肾脏结构的3D空间测量比传统CT的平面测量更具优势,能够指导腹腔镜下精准化的血管处理、肿瘤切除和缺损修补等手术操作,并显著减少热缺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3D重建 空间测量 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 术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股骨髁上骨折医患沟通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林钢 李鹏 +4 位作者 肖菊姣 李鉴轶 彭文标 黄旭科 孙向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6-340,345,共6页
目的探讨Mimics18.0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手术,辅助治疗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及在医患沟通环节的效果研究。方法筛选10例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 目的探讨Mimics18.0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手术,辅助治疗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及在医患沟通环节的效果研究。方法筛选10例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物标准件库、选取最佳匹配的钢板及螺钉。3D打印出患者1:1的股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进行3D打印模型的效度验证。让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骨折3D模型并观看在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进行模拟手术—将股骨髁上重建板的位置、钉道长度和方向同数字化设计比较,确定术中使用的钢板及螺钉。最后,按照术前模拟演练进行实际手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前应用3D模型获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度和满意度高。应用3D打印技术模拟手术共植入1块锁定钢板和8枚螺钉,钢板植入的位置、螺钉植入的方向均与数字化术前设计高度一致,钉道长度与数字化术前设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一致。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医患沟通方面效果显著,且实现了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股骨髁上骨折 医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幅X线图像和CT数据的2D/3D配准系统 被引量:6
20
作者 焦培峰 秦安 +5 位作者 赵卫东 欧阳钧 张美超 樊继宏 钟世镇 李鉴轶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60-464,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统一计算架构(CUDA)下以单幅X线图像及CT扫描数据为数据源的2D/3D配准系统,并应用于膝关节在体运动及植入假体稳定性研究。方法首先应用张正友标定法对采集X线图像设备进行标定;其次基于CUDA构架利用光线跟踪算法生成数字... 目的建立基于统一计算架构(CUDA)下以单幅X线图像及CT扫描数据为数据源的2D/3D配准系统,并应用于膝关节在体运动及植入假体稳定性研究。方法首先应用张正友标定法对采集X线图像设备进行标定;其次基于CUDA构架利用光线跟踪算法生成数字影像重建图像,以相关性函数为相似性测度计算2D/3D配准参数;最后以三维激光扫描仪所获得的点云数据进行3D/3D配准,以验证2D/3D配准结果。结果以标本整体位置变换进行配准实验,6自由度平均误差中,位移小于1mm,旋转小于1°。结论此2D/3D配准系统达到了运动检测精度的要求,可以作为研究膝关节运动情况和假体在体稳定性研究的计算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准 CT扫描 统一计算架构 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