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H、E2、LH、FSH水平评估女性不孕症患者卵巢功能状态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周念 袁健生 +1 位作者 吴宝连 陈静 《内科》 2020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根据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评估女性不孕症患者卵巢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本院妇科收治的女性不孕症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目的探讨根据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评估女性不孕症患者卵巢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本院妇科收治的女性不孕症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已育健康妇女15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AMH、E2、LH、FSH水平;通过绘制E2、LH、FSH水平及三者联合预测不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预测不孕症患者卵巢功能状态的价值。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AM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E2、LH及FSH水平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LH、FSH及三者联合预测不孕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0.938、0.902、0.980。结论不孕症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受损,E2、LH、FSH三者联合检测预测不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能更好地反映出女性不孕症患者卵巢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抗苗勒氏管激素 雌二醇 促黄体生成素 促卵泡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龄期妇女TORCH-IgM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黄翠芳 曾庆洋 +3 位作者 王爱兰 冼洁能 和仕进 何思杰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7期178-181,共4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育龄女性TORCH感染情况,探讨育龄女性血清TORCH-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并为本地区孕妇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进行孕前筛查和孕期普查的妇女共2425例,应用ELISA方法对育... 目的了解本地区育龄女性TORCH感染情况,探讨育龄女性血清TORCH-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并为本地区孕妇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进行孕前筛查和孕期普查的妇女共2425例,应用ELISA方法对育龄妇女进行血清TORCH-IgM抗体检测。结果HSVII-IgM、RV-IgM、CMV-IgM、TOX-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0%、4.32%、0.64%、1.34%。RV-IgM、HSVII-IgM以及TOX-IgM在低龄孕妇组的阳性检出率都高于适龄孕妇组及高龄孕妇组,CMV-IgM抗体在适龄孕妇组高于低龄孕妇组和高龄孕妇组,但各项目检出率在三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X-IgM、HSVII-IgM抗体不同季节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IgM抗体在春、夏两季为高发期,并与秋冬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IgM在秋季的感染率较低,并与其他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育龄女性有一定的TORCH感染率,为达到优生优育目的,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必须对育龄妇女孕前及孕期及时进行检测,减少新生儿先天性TORCH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病毒 风疹病毒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IGM抗体 孕前健康检查 优生优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与不孕症的关系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潘开拓 姜朝新 +3 位作者 何思杰 曾令恒 何锋荣 陈文科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4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与不孕症的关系,并对其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实验组为239例确诊为不孕症的患者,对照组为239例已生育的健康妇女,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实验组支原体感染率为54.4%(130/...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与不孕症的关系,并对其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实验组为239例确诊为不孕症的患者,对照组为239例已生育的健康妇女,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实验组支原体感染率为54.4%(130/239),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Uu)感染94例(39.3%),单纯人型支原体(Mh)感染4例(1.7%),Uu+Mh混合感染32例(13.4%);对照组支原体感染率为23.8%(57/239),其中单纯Uu感染42例(17.6%),单纯Mh感染0例(0),Uu+Mh混合感染15例(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Uu感染时,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强力霉素、阿奇霉素、加替沙星及美满霉素敏感率较高,均达84%以上;单纯Mh感染及Uu+Mh混合感染时,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达90%以上。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不孕症密切相关,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育龄妇女应常规进行生殖道支原体检查。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不容忽视,治疗前应进行药敏试验,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时,临床经验用药应首选交沙霉素、强力霉素或美满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敏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52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潘开拓 姜朝新 +3 位作者 何思杰 曾令恒 何锋荣 陈文科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及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的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对10 652例女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0 652例患者中支原体感染者5398例(50...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及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的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对10 652例女性患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0 652例患者中支原体感染者5398例(50.7%),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Uu)感染3703例(68.6%),单纯人型支原体(Mh)感染183例(3.4%),Uu+Mh混合感染1512例(28%)。支原体感染患者在<20岁、20~40岁、>40岁三个年龄段的感染率分别为4.5%、70.5%、25%,以20~40岁这个年龄段的感染为主。单纯Uu感染时,强力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及美满霉素敏感率较高,达93.7%以上;单纯Mh感染时,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达98.4%以上;Uu+Mh混合感染时,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达89.9%以上。结论支原体在女性生殖道中的感染率较高,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通过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及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敏试验 敏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文科 董大迪 +2 位作者 操龙斌 陈雨薇 冯杰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8期90-92,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63例需大量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抗凝血功能障... 目的研究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63例需大量输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大量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抗凝血功能障碍、低温症、枸橼酸中毒、高血钾、呼吸功能不全、携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2.08±0.91)g/L、血小板(82.04±25.65)×10^9/L均显著低于大量输血前的(4.83±0.47)g/L、(176.32±61.57)×10^9/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后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0.92±6.83)、(48.27±7.71)、(35.97±7.18)s,均长于大量输血前的(14.45±3.64)、(29.24±5.54)、(12.36±6.59)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后发生抗凝血功能障碍4例、低温症12例、枸橼酸中毒9例、高血钾5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携氧功能障碍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4.60%(47/63)。结论患者大量输血会产生明显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变化,对患者凝血机能造成影响,因此,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应降低大量输血这一现象,在对患者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保障疾病治疗效率及患者诊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临床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磷脂酶A2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汤敏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9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血清磷脂酶(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特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收治的56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 目的探讨通过血清磷脂酶(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特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收治的56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易损斑块组(n=26)及稳定斑块组(n=30),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清Lp-PLA2及hs-CRP进行检测,评价血清Lp-PLA2及hs-CRP的灵敏度、特异度等诊断性能,并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血清Lp-PLA2及hs-CRP与斑块特征的相关性,以评价标志物在易损斑块早期发现和干预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的血清Lp-PLA2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血清Lp-PLA2及hs-CRP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明显高于任何单一筛查结果(P<0.05);血清Lp-PLA2及hs-CRP与斑块特征存在密切关联,血清Lp-PLA2及hs-CRP水平高低与斑块的稳定性呈负相关(P<0.05)。结论对CHD患者的血清Lp-PLA2及hs-CRP水平进行检测,可使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被更好地检测出,为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评价疾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