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比较危重症患者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探讨膀胱温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体温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47例重症患者...目的通过比较危重症患者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探讨膀胱温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体温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47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其入科后24h内6个时间点(2:00、6:00、10:00、14:00、18:00、22:00)的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比较三种体温测量结果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测量时间无交互作用。直肠温(r=0.91,P<0.05)、耳温(r=0.70,P<0.05)与膀胱温呈正相关。结论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相关性较好,是ICU重症患者监测体温的可靠方法之一;且膀胱温能够持续监测,有助于减轻护士工作量,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值得在ICU中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编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int,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为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基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文献分析和课题组讨论后形成量表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评定、小样本预调查,...目的编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int,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为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基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文献分析和课题组讨论后形成量表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评定、小样本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对389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测定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正式量表包括同事、领导、家人、朋友和单位支持5个维度,共27个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5个因子模型拟合良好。5个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均>0.7,组合信度均>0.8;各因子间相关系数为0.101~0.507,均小于对应平均方差抽取量的平方根;各因子得分与职业悲伤支持总分间相关系数为0.547~0.860。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4~0.969。结论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于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展开更多
目的描述成年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病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确诊为COVID-19的20名成人患者,根据最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10人/组。从电子病历中...目的描述成年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病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确诊为COVID-19的20名成人患者,根据最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10人/组。从电子病历中获取人口学、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和临床结局等数据,总结ICU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分析。通过使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与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OVID-19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12岁,其中40%为男性,起病11±9 d后入住ICU。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是咳嗽(19例,95%)、乏力或肌痛(18例,90%)、发热(17例,85%)和呼吸困难(16例,80%)。11名(55%)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11例,55%),其次是心血管疾病(4例,20%)和糖尿病(3例,15%)。6人(30%)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并最终死亡。急性心脏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9例,95%)。50%的患者(10人)在入住ICU后第2~19天之间死亡,相较于死亡患者,生存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更低(61.70±2.36 vs 68.60±7.15,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高(14.69±0.70 vs 12.70±2.45,P=0.03),更少并发休克(2 vs 10,P=0.001)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vs 10,P=0.001)。结论患有COVID-19的危重患者年龄较高,体质量较重、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是ICU中COVID-19患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腹腔感染临床分离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医生管理腹腔感染、优化起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腹腔感染病例。将前后4年分为两个...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腹腔感染临床分离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医生管理腹腔感染、优化起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腹腔感染病例。将前后4年分为两个研究时期,分析两个时期腹腔感染菌群分布的差异及耐药性变化。结果 共调查522例腹腔感染患者,最终纳入431例(前期181例、后期250例),收集腹腔感染病原菌527株。腹腔感染患者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如下: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真菌的比率分别为48.2%、34.0%、17.8%;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丝酵母菌及粪肠球菌是居前5位的分离菌,占所有分离菌株的63.0%;后期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前期下降(68.1% VS 45.9%,χ^(2)=5.291,P=0.021),对头孢菌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上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保持不变;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虽无变化(28.6% VS 23.1%,χ^(2)=0.212,P=0.645),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比率却升高(14.3% VS 38.5%,χ^(2)=4.103,P=0.043),药物敏感率普遍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非发酵菌之一,前期泛耐药情况严重,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后期对两者敏感率恢复至50%左右;在肠球菌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且前后时期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ICU成人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产ESBLs的肠杆菌目细菌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却逐渐增多,耐药形势仍不容乐观,监测腹腔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趋势工作仍需持续进行。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比较危重症患者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探讨膀胱温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体温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47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其入科后24h内6个时间点(2:00、6:00、10:00、14:00、18:00、22:00)的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比较三种体温测量结果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测量时间无交互作用。直肠温(r=0.91,P<0.05)、耳温(r=0.70,P<0.05)与膀胱温呈正相关。结论膀胱温与直肠温、耳温相关性较好,是ICU重症患者监测体温的可靠方法之一;且膀胱温能够持续监测,有助于减轻护士工作量,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文摘目的编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int,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为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基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社会支持理论,通过文献分析和课题组讨论后形成量表初始条目池。通过专家评定、小样本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对389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测定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正式量表包括同事、领导、家人、朋友和单位支持5个维度,共27个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5个因子模型拟合良好。5个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均>0.7,组合信度均>0.8;各因子间相关系数为0.101~0.507,均小于对应平均方差抽取量的平方根;各因子得分与职业悲伤支持总分间相关系数为0.547~0.860。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4~0.969。结论ICU护士职业悲伤支持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于评估ICU护士的职业悲伤支持。
文摘目的描述成年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病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来自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确诊为COVID-19的20名成人患者,根据最后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10人/组。从电子病历中获取人口学、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和临床结局等数据,总结ICU成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分析。通过使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与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COVID-19确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12岁,其中40%为男性,起病11±9 d后入住ICU。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是咳嗽(19例,95%)、乏力或肌痛(18例,90%)、发热(17例,85%)和呼吸困难(16例,80%)。11名(55%)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11例,55%),其次是心血管疾病(4例,20%)和糖尿病(3例,15%)。6人(30%)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并最终死亡。急性心脏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9例,95%)。50%的患者(10人)在入住ICU后第2~19天之间死亡,相较于死亡患者,生存患者的平均体质量更低(61.70±2.36 vs 68.60±7.15,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高(14.69±0.70 vs 12.70±2.45,P=0.03),更少并发休克(2 vs 10,P=0.001)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vs 10,P=0.001)。结论患有COVID-19的危重患者年龄较高,体质量较重、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是ICU中COVID-19患者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腹腔感染临床分离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医生管理腹腔感染、优化起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腹腔感染病例。将前后4年分为两个研究时期,分析两个时期腹腔感染菌群分布的差异及耐药性变化。结果 共调查522例腹腔感染患者,最终纳入431例(前期181例、后期250例),收集腹腔感染病原菌527株。腹腔感染患者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如下: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真菌的比率分别为48.2%、34.0%、17.8%;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丝酵母菌及粪肠球菌是居前5位的分离菌,占所有分离菌株的63.0%;后期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较前期下降(68.1% VS 45.9%,χ^(2)=5.291,P=0.021),对头孢菌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上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保持不变;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虽无变化(28.6% VS 23.1%,χ^(2)=0.212,P=0.645),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比率却升高(14.3% VS 38.5%,χ^(2)=4.103,P=0.043),药物敏感率普遍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非发酵菌之一,前期泛耐药情况严重,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后期对两者敏感率恢复至50%左右;在肠球菌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且前后时期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ICU成人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产ESBLs的肠杆菌目细菌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与此同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却逐渐增多,耐药形势仍不容乐观,监测腹腔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趋势工作仍需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