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35
1
作者 周宏珍 雷清梅 +2 位作者 朱亚芳 焦培艳 郭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304-3307,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在临床静脉输液配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进行静脉输液配药护士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智能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进行药物配制,对照组使用传统人工药物配制。分析两组护士的配... 目的探讨智能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在临床静脉输液配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进行静脉输液配药护士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智能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进行药物配制,对照组使用传统人工药物配制。分析两组护士的配药袋数、药物残留率及配药错误发生率。结果两组在药物配制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药物配制5 d后的配液袋数、药物残留率及配药错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静脉输液配药过程中,使用智能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能提高配药工作效率,减少药物残留和降低配药错误的发生率,增加了静脉配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配制对配液护士造成的职业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药物配置 智能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 护理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包合中药复方中挥发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易延逵 陈志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37-1340,共4页
目的研究环糊精包合中药复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条件和包合物的稳定性。方法以更年复方为例,以包合物利用率为指标,考查包合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有关工艺参数;测定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平衡吸湿率;采用Q10法预测β-环糊精... 目的研究环糊精包合中药复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条件和包合物的稳定性。方法以更年复方为例,以包合物利用率为指标,考查包合工艺条件的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有关工艺参数;测定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平衡吸湿率;采用Q10法预测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有效期。结果包合的方法、包合物用量、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干燥方法等均能明显影响包合工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更年复方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最佳工艺为挥发油加8倍量β-环糊精,室温下搅拌3h;稳定性试验表明湿度对包合物影响不大,包合物有效期可达1.26年。结论全面系统地考查了包合的影响因素及包合物的稳定性,为包合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中药复方 挥发性成分 包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磷酸氯喹 被引量:6
3
作者 莫立乾 郑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594,共9页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爆发以来,多种抗病毒药物先后试用于临床一线,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首次将磷酸氯喹纳入抗冠状病毒治疗的试用药物。作为抗击疟疾与风湿病的经典老药,磷酸氯喹在临床已应用80余...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爆发以来,多种抗病毒药物先后试用于临床一线,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首次将磷酸氯喹纳入抗冠状病毒治疗的试用药物。作为抗击疟疾与风湿病的经典老药,磷酸氯喹在临床已应用80余年,而其在各种抗病毒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在COVID-19治疗中,氯喹在体内外均表现出抗病毒作用,个别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其效果可能优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氯喹主要通过在寄生虫食物泡内和细胞溶酶体中积聚,提高其pH值而发挥抗寄生虫和抗病毒作用。在COVID-19的治疗中氯喹可能影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糖基化,而抑制SARS-CoV-2表面的S蛋白与ACE2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在氯喹长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药代动力学特征表现也较为特异,半衰期长(2.5 d^10 d),表观分布容积巨大,在肝、脾、肾、肺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达200~700倍,而其在全血、血浆和血清中浓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种族和个体间亦是如此。因此,氯喹稳态血药浓度范围与疗效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氯喹毒性主要与超剂量使用相关,而且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和致死剂量十分接近。一般认为,氯喹单次剂量(基质)超过20 mg/kg就会有毒性,而超过30 mg/kg就能致死。因此,本文就磷酸氯喹在COVID-19治疗中的一些研究现状,及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抗病毒治疗与机制,以及氯喹的安全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磷酸氯喹 抗病毒 药代动力学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抗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红梅 韩小华 +2 位作者 杨莉 纪丽景 李素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08-1311,共4页
目的探讨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单抗的靶向脂质微泡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物理特性、生物活性、靶向黏附稳定性进行体外测定。方法采用声振仪制备生物素化脂质微泡(MB-B),再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技术构建携KDR单抗的靶向微泡(MB-BAB... 目的探讨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单抗的靶向脂质微泡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物理特性、生物活性、靶向黏附稳定性进行体外测定。方法采用声振仪制备生物素化脂质微泡(MB-B),再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技术构建携KDR单抗的靶向微泡(MB-BAB-KDR)。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B-B、单纯单抗微泡(MB-B-KDR)、MB-BAB-KDR与荧光二抗孵育后荧光强度。利用平行板流动腔技术体外模拟生理血流剪切力条件,评价靶向微泡的黏附效能。结果制备的靶向微泡MB-BAB-KDR呈圆球形,粒度分布均匀。与荧光二抗孵育后,MB-BAB-KDR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Ⅱ级),而MB-B-KDR显示微弱的绿色荧光(Ⅰ级)、MB-B无荧光(0级)。体外黏附实验显示,MB-BAB-KDR结合数目随着小鼠KDR Fc包被浓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相同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MB-BAB-KDR结合数目增加。结论成功构建生物素-亲和素桥连的靶向脂质体微泡MB-BABKDR,体外黏附实验显示MB-BAB-KDR具有黏附稳定性,且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超声造影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平行板流动腔 子宫内膜容受性 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干重组人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腺病毒的制备
5
作者 陶宇 杨丽 +3 位作者 魏旋 李明琰 陈建威 吴平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9-371,共3页
目的:研制冻干重组人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腺病毒。方法:将重组人三突变型HIF-1α腺病毒与不同配比的保护剂按适当比例混合,进行冻干,根据冻干后外观、病毒滴度测定、热稳定性试验、PCR、基因测序等结果,筛选冻干保护剂并... 目的:研制冻干重组人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腺病毒。方法:将重组人三突变型HIF-1α腺病毒与不同配比的保护剂按适当比例混合,进行冻干,根据冻干后外观、病毒滴度测定、热稳定性试验、PCR、基因测序等结果,筛选冻干保护剂并评价冻干品质量。结果:冻干腺病毒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信息无丢失或变异;以10%海藻糖、0.5%明胶、3%山梨醇等成分配制的保护剂作用较好,冻干后腺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0.33LgPFU/mL;37℃放置3周,滴度下降0.8LgPFU/mL。结论:以合适的保护剂制备冻干重组人三突变型HIF-1α腺病毒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 重组腺病毒 冷冻干燥 保护剂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用于麻黄汤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英兰 杨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5期1258-1261,共4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用于麻黄汤主要成分的定量和质量。方法:采用线性范围试验和加样回收率实验考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严谨性,由2个厂家各提供6个不同批次麻黄汤药材,共12批次,以盐酸麻... 目的:分析和评价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用于麻黄汤主要成分的定量和质量。方法:采用线性范围试验和加样回收率实验考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严谨性,由2个厂家各提供6个不同批次麻黄汤药材,共12批次,以盐酸麻黄碱对照品、桂皮醛对照品、苦杏仁苷对照品、甘草酸对照品,多指标成分定量HPLC测定,分别计算各批次麻黄汤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同时进行指纹图谱HPLC分析评价麻黄汤的质量。结果:麻黄汤中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甘草酸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且这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是100.0%、100.1%、99.39%、99.04%,RSD分别是1.7%、1.3%、1.1%、0.99%。D厂中的麻黄汤药材样品质量波动较大,相似度较低,而B厂中麻黄汤药材质量波动较小,相似度较高,一致性较好。结论:麻黄汤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和甘草酸,B厂麻黄汤的药材质量优于D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图谱 成分 定量 麻黄汤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用obatoclax协同诱导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alm-6细胞凋亡 被引量:1
7
作者 戴丽霞 李亦蕾 余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分别与3种Bcl-2抑制剂(obatoclax、AT-101、ABT-199)联用诱导人急性B淋巴细胞株Nalm-6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方法应用MTT法分别检测3种Bcl-2抑制剂单用或联用硼替佐米作用于Nalm-6细胞48 h后的细胞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分别与3种Bcl-2抑制剂(obatoclax、AT-101、ABT-199)联用诱导人急性B淋巴细胞株Nalm-6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方法应用MTT法分别检测3种Bcl-2抑制剂单用或联用硼替佐米作用于Nalm-6细胞48 h后的细胞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迹分析分别检测不同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于Nalm-6细胞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及Bcl-2家族蛋白、泛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p62、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磷酸化p38、磷酸化JNK、C/EBP同源蛋白(CHOP)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qRT-PCR检测硼替佐米和obatoclax联用后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关键基因Bip、CHOP、活化转录因子(ATF)4、ATF6、肌醇需求酶1α(IRE1α)、X-盒结合蛋白1(XBP1)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内质网应激反应抑制剂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是否可以逆转两药联用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硼替佐米和3种Bcl-2抑制剂单用均可降低Nalm-6细胞的存活率。3组药物联用实验组中,仅有obatoclax+硼替佐米表现出协同细胞毒性作用,其余两组并无此现象。Obatoclax通过增加LC3B-Ⅱ、p62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Nalm-6细胞的自噬活性。与单药相比,硼替佐米和obatoclax联用后泛素化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硼替佐米联用obatoclax可同时抑制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活性,造成大量蛋白蓄积,进而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最终诱导Nalm-6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UDCA可削弱硼替佐米和obatoclax联用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硼替佐米联用obatoclax可同时抑制自噬和蛋白酶体活性,并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协同诱导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硼替佐米 obatoclax 协同作用 自噬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柴胡汤不同煎煮方式对黄岑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陈露露 林汝秀 李瑞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743-745,750,共4页
目的:探析不同煎煮方式对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用去滓再煎法与不去滓煎法2种煎煮后的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含量。对照品溶液包括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 目的:探析不同煎煮方式对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用去滓再煎法与不去滓煎法2种煎煮后的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含量。对照品溶液包括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检测开始前先进行对照品溶液的线性关系考察及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结果: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4 345 730.98X-8 888.11(r=0.999 8)、Y=2 478 268.68X911.05(r=0.999 5)、Y=771 988 9.74X2 449.03(r=0.999 9)。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与回收率试验的RSD均低于2%,平均回收率均高于95%。供试品溶液A中所测得的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含量分别为(0.364 2±0.027 1)g/L、(10.192 3±0.387 5)g/L、(18.082 2±0.746 5)μg/m L,高于供试品溶液B的(0.282 4±0.047 8)g/L、(8.215 0±0.354 1)g/L、(12.698 2±0.642 9)μg/m L(P<0.05)。结论:去滓再煎法较之传统不去滓煎法更利于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煎煮 方式 黄岑 有效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