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DI三维运动测量的脊柱运动分析及其在青少年脊柱侧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佳晨 黄志平 +6 位作者 陈佳雨 黄祖成 吴秀华 蒋晖 陈建庭 冯岚 朱青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4-644,共1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NDI三维运动系统的脊柱运动测量模型,分析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运动特点。方法使用NDI三维运动系统,无线标识点刚体贴放于受试者T1、T7、L1棘突和骶骨皮肤表面,建立在体脊柱运动测量模型,采集屈伸、侧弯、轴向旋转...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NDI三维运动系统的脊柱运动测量模型,分析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运动特点。方法使用NDI三维运动系统,无线标识点刚体贴放于受试者T1、T7、L1棘突和骶骨皮肤表面,建立在体脊柱运动测量模型,采集屈伸、侧弯、轴向旋转的脊柱主运动和伴随运动。测量20名正常成人的脊柱主运动和伴随运动,计算组内相关系数,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测量10例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运动范围,并根据颅侧首个脊柱侧凸方向,分析左侧凸组和右侧凸组之间运动范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测量的正常人脊柱运动范围与既往研究保持一致,3次测量的主运动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6,伴随运动的为0.927。脊柱侧弯患者的侧弯和轴向旋转主运动范围基本左右对称,但均小于正常人。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均伴有其他方向上明显的伴随运动。在前屈运动中,左侧凸患者T1、T7和L1相对于骨盆的伴随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5.4°±5.2°、3.2°±1.8°和3.2°±2.0°,而右侧凸患者的伴随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4.8°±6.1°、-5.5°±2.6°和-1.9°±3.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基于NDI系统建立的脊柱运动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脊柱侧弯患者在脊柱屈伸运动时存在明显的伴随运动,其中伴随侧弯的方向与患者颅侧首弯的凹侧方向一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运动 组内相关系数 脊柱侧弯 屈伸运动 颅侧 伴随运动 脊柱侧凸 骶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袁凯 吴雪琼 +2 位作者 张强 郑玉荣 陈建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314-2316,共3页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应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脊柱结核感染组34例患者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31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观察斑点形成细胞的数量。所有患...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应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脊柱结核感染组34例患者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31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观察斑点形成细胞的数量。所有患者同时接受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标准,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脊柱结核组中,T-SPOT.TB试验的阳性率85.3%,PPD试验的阳性率61.8%,血清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58.8%;非脊柱结核疾病组中,T-SPOT.TB试验的阳性率22.6%,PPD试验的阳性率41.9%,血清抗结核抗体的阳性率29.0%。脊柱结核组中SFC的数目显著高于非脊柱结核疾病组。结论: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可能成为脊柱结核感染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的筛查工具,并辅助脊柱结核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T-SPOT TB试剂盒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立帕肽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12例报告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德鸿 胡少宇 +2 位作者 孟越 童国军 陈建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418,共5页
目的根据随访病例分析在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特立帕肽的促骨折愈合作用。方法 12例绝经后女性患者,年龄73±4.8岁。所有患者接受6个月特立帕肽皮下注射,并接受钙剂补充和对症止痛治疗。在治疗开始后0和6个月,双能X线骨密... 目的根据随访病例分析在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特立帕肽的促骨折愈合作用。方法 12例绝经后女性患者,年龄73±4.8岁。所有患者接受6个月特立帕肽皮下注射,并接受钙剂补充和对症止痛治疗。在治疗开始后0和6个月,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胸腰椎正侧位X片测量胸腰椎形态,P1NP/beta-CTX化验患者骨代谢情况,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复查MRI了解骨折愈合情况。0和6个月时,VAS疼痛和患者生存质量(ODI)评分在门诊完成,1个月时电话完成。结果所有的12例患者完成随访,在治疗中无新发骨折,无不良事件出现。治疗的第1个月末所有患者不再需要止痛剂辅助治疗。VAS评分从8±2降低至1±2。ODI评分从(76±12)%(注射前)降低至(20±5)%(注射后1月),然后至(5±4)%(6月)。伤椎前后柱高度百分比值从(75±20)%下降至(61±20)%。P1NP从20.9±11.4 ng/m L上升至80.0±41.2 ng/m L。CTX从0.30±0.17 ng/m L上升至0.51±0.3 ng/m L。骨密度增加(20±5)%。6例患者获得MRI复查,见骨折愈合。结论特立帕肽保守可以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此方法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防止骨折椎体塌陷。可以作为PVP或BV手术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球囊成形术 特立帕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袁凯 梁德 +7 位作者 吴雪琼 姚珍松 晋大祥 杨志东 张顺聪 丁金勇 江晓兵 陈建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评价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91例... 目的评价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在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91例,根据临床和细菌性诊断结果分为脊柱结核组(n=52)和对照组(n=39)。采用ELISPOT试验检测脊柱结核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观察斑点形成细胞的数量。患者同时接受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病灶病理学检查、抗酸杆菌涂片和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不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共47例接受病灶活检穿刺病理检查,其中41例病理证实为结核。ELISPOT试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87.2%、89.6%和79.1%;PPD皮肤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46.2%、60.4%和47.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8%、61.5%、65.9%和51.1%。在脊柱结核患者中,ELISPOT试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PD皮肤试验(82.7%比61.5%,χ2=5.786,P=0.016)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82.7%比55.8%,χ2=8.847,P=0.003),与病理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7%比87.2%,χ2=0.396,P=0.529)。ELISPOT试验与病理学检查一致性较好(87.2%,κ=0.498,P=0.001)。结论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为抗原的ELISPOT法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FP10/ESAT6融合蛋白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周胜 陈建庭 朱青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4-689,共6页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 采用后路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将使脊柱载荷更多地传递到后柱,导致固定器械的应力集中;同时由于固定节段的活动限制,造成邻近节段过多活动,增加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上采用动态内固定来减少这些问题,很多的研究从临床和生物力学角度阐述各种动态固定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理想的动态内固定应该能够提供固定节段足够的稳定性;通过增加前柱椎体的应力,从而减少固定器械的应力承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控制固定节段的水平剪切应力。本文回顾了后路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并比较不同动态内固定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稳定性 应力 载荷分布 生物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直径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稳定性和脊柱承载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林周胜 黄志平 +1 位作者 陈建庭 朱青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棒直径改变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稳定性和载荷分布的影响。方法:选用7例猪脊柱(L2~5)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对标本施加5Nm的纯力偶矩。3mm棒和5.5mm棒固定分别应用于两种损伤状态,即后路结构广泛切除(W... 目的:研究棒直径改变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稳定性和载荷分布的影响。方法:选用7例猪脊柱(L2~5)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对标本施加5Nm的纯力偶矩。3mm棒和5.5mm棒固定分别应用于两种损伤状态,即后路结构广泛切除(WPD),WPD加L3/4椎间盘摘除和置入椎间融合器(Cage)。在L3和L4椎体上粘贴应变片评价椎体受力。测试各运动方向上节段运动范围。结果:除旋转方向外,采用3mm棒及5.5mm棒固定均较完整状态显著地减少了固定节段活动范围(P<0.05)。在WPD术后,两种棒固定组间活动范围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Cage置入术后,3mm棒固定组较5.5mm棒固定节段侧弯运动范围有显著增加(P<0.05),但两种固定均显示出抗旋转稳定性不足。在屈曲及侧弯方向上,3mm棒固定较5.5mm棒固定的前柱椎体应变有29%~38%的增加。结论:3mm棒固定在维持脊柱在屈伸和侧弯运动方向上稳定性的同时,能更好地与前柱椎体实现载荷共享,降低固定器械载荷,减少器械破坏和松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棒直径 生物力学 稳定性 载荷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8
7
作者 林青松 钟招明 陈建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87-1590,共4页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行脊柱手术2 0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了38例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行脊柱手术2 0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了38例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长期使用药物史等11项因素与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关。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住院时间、脊柱手术创伤指数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更密切。结论: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性别、住院时间、脊柱手术创伤指数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不同脊柱融合模型的评价及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兆飞 刘志祥 +2 位作者 杨俊龙 赖震 江建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8-671,共4页
目的比较大鼠三种不同脊柱融合模型的优越性及融合率。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行椎体间(有内固定)、后外侧路(横突间)、椎体间(无内固定)三种不同术式的脊柱融合,3周、6周后进行手法触诊、X线评价、组织学观察,对三种融合模... 目的比较大鼠三种不同脊柱融合模型的优越性及融合率。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行椎体间(有内固定)、后外侧路(横突间)、椎体间(无内固定)三种不同术式的脊柱融合,3周、6周后进行手法触诊、X线评价、组织学观察,对三种融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3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组、横突间融合组和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组均未出现融合;6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率为40%、横突间融合率为40%、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率为20%。结论椎体间(有内固定)及后外侧路(横突间)融合均有良好的植骨床,局部相对稳定,手术相对简单易行,且术后并发症少,是骨替代材料等等具有成骨性或骨诱导性的移植物或药物能否提高脊柱融合率适用的一种动物融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物模型 脊柱融合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海明 蒋晖 +2 位作者 赵卫东 程勇泉 陈建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7-341,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投影角法、欧拉角法、螺旋轴法和弯扭角法4种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中的应用。方法在计算基础上精确绘制4种方法的三维示意图,比较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并探讨各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结果投... 目的比较研究投影角法、欧拉角法、螺旋轴法和弯扭角法4种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中的应用。方法在计算基础上精确绘制4种方法的三维示意图,比较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并探讨各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结果投影角法的三维描述能力存在一些不足,欧拉角法和螺旋轴法三维描述能力好且表述方式唯一,弯扭角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特殊欧拉角。结论各方法的数值结果作为评价指标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病因研究、虚拟仿真手术和机械臂辅助矫形等方面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角 欧拉角 螺旋角 特发性脊柱侧弯 矫形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选择应满足节段稳定性和载荷的要求 被引量:3
10
作者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5-795,共1页
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通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通用术式。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均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处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节段,既... 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通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通用术式。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均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处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节段,既要保证可靠的脊柱结核手术疗效,又要避免无谓牺牲正常节段,增加邻近节段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节段 脊柱结核 脊柱稳定性 外科治疗 载荷 手术治疗 内固定重建 内固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横突拉簧加压建立兔脊柱侧凸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伦超 刘湘 +6 位作者 朱青安 黄志平 任海龙 郑帅 李广军 杨德鸿 王吉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4-597,共4页
目的利用单侧横突拉簧加压法建立兔脊柱侧凸模型。方法两月龄新西兰白兔10只,手术予L2、L5右侧横突挂载拉簧。术前、术后1、4及8周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Cobb角及拉簧长度,术后8周摄片后,随机将1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取拉簧(Spring remov... 目的利用单侧横突拉簧加压法建立兔脊柱侧凸模型。方法两月龄新西兰白兔10只,手术予L2、L5右侧横突挂载拉簧。术前、术后1、4及8周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Cobb角及拉簧长度,术后8周摄片后,随机将1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取拉簧(Spring removal,SR)组和保留拉簧组(Spring keeping,SK)各5只,取出SR组兔子体内拉簧,于9周和12周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Cobb角及后凸角。12周后取所有兔顶椎及其上线椎体行Micro-CT扫描,记录顶椎上下终板的骨体积分数(BV/TV)。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及Student 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至实验结束时,兔全部存活,Cobb角均大于10°。术后1、4、8周不同时间点Cobb角及后凸角都大于术前(P<0.05)。术后8周,SR组与SK组的Cobb角、后凸角以及拉簧长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取出拉簧后至12周,SK组的Cobb角及后凸角都较SR组要大(P<0.05),期间SR组的Cobb角及后凸角都逐渐减小。Micro-CT结果示凹侧终板骨体积分数要大于凸侧。整个实验过程中,拉簧形变量(Δ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横突拉簧加压模型是一种可重复率高、简单易操作且实验周期短的动物脊柱侧凸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模型/新西兰兔 拉簧 不对称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患者出院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仕烽 郑明辉 +1 位作者 任涛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1-754,共4页
脊柱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脊柱外科手术在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各种术后并发症致患者出院后再次入院的问题不容忽视。国外文献报道,脊柱手术患者出院30d 内非计划再入院率在4.2%~7.4%[1]。但对于脊柱手术患者出院30d 内非计划再... 脊柱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脊柱外科手术在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各种术后并发症致患者出院后再次入院的问题不容忽视。国外文献报道,脊柱手术患者出院30d 内非计划再入院率在4.2%~7.4%[1]。但对于脊柱手术患者出院30d 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尚无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国内缺乏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对脊柱手术患者出院30d 内非计划再入院原因及危险因素做一综述,为早期识别高风险再入院患者、降低再入院风险、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危险因素 再入院 出院后 患者 脊柱外科手术 国外文献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压缩载荷倾斜和前屈力矩对腰骶椎剪切刚度的影响:离体生物力学研究
13
作者 黄志平 郑健颖 +5 位作者 杨佳晨 林俊育 丁寅 吴秀华 周凌宏 朱青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31,共1页
目的探讨轴向压缩载荷倾斜和前屈力矩对腰骶椎前后剪切刚度的影响。方法建立腰骶椎在体剪切模型,经腰骶椎屈伸转动中心施加轴向压缩载荷300 N(垂直、前下10°和20°),前屈力矩5 N·m,前后剪切力分别为0~250 N和0~-50 N,采用... 目的探讨轴向压缩载荷倾斜和前屈力矩对腰骶椎前后剪切刚度的影响。方法建立腰骶椎在体剪切模型,经腰骶椎屈伸转动中心施加轴向压缩载荷300 N(垂直、前下10°和20°),前屈力矩5 N·m,前后剪切力分别为0~250 N和0~-50 N,采用6例新鲜人体腰骶椎标本,依次测试完整腰骶椎、小关节4 mm间隙切除、椎间盘前路髓核切除3种状态的腰骶椎剪切运动。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轴向载荷和前屈力矩对腰骶椎剪切刚度的影响。结果对完整腰骶椎,轴向载荷前倾并不显著改变节段间向前或向后的剪切刚度,而前屈力矩显著增加了前剪切刚度,但没有增加后剪切刚度。随着结构依次切除,腰骶节段的前和后剪切位移增加,剪切刚度降低,尤其是腰骶小关节间隙切除复合髓核切除后,前剪切刚度由完整状态的633 N/mm显著减小到125 N/mm,后剪切刚度也从408 N/mm减小为128 N/mm。依次不同结构切除在轴向载荷前倾或前屈力矩的作用下,前后剪切刚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轴向载荷前倾依次降低了腰骶小关节间隙切除和髓核切除后的剪切刚度,但在前屈力矩的共同作用下却增加了剪切刚度,尤其显著增加了腰骶小关节间隙切除复合髓核摘除后的前剪切刚度(从125 N/mm到184 N/mm)。结论轴向压缩载荷倾斜对腰骶椎剪切刚度没有影响,而前屈力矩增加腰骶椎的剪切刚度。前后剪切刚度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剪切刚度 关节间隙 切除 髓核摘除 轴向载荷 转动中心 剪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桑朝辉 任海龙 +1 位作者 孟湛东 江建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69-974,共6页
目的探讨初次后正中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至2016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次行后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2904例,使用随机数法抽取其中术后未发生感染的... 目的探讨初次后正中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至2016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次行后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2904例,使用随机数法抽取其中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334例),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实验组(43例),收集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手术节段、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皮下脂肪厚度及多裂肌脂肪浸润率等一般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个因素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中,女性(P=0.016)、多节段手术(P=0.001)、皮下脂肪厚度(P=0.000)及多裂肌脂肪浸润(P=0.000)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多裂肌脂肪浸润与体质量指数(BMI)无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多节段手术、皮下脂肪厚度和多裂肌脂肪浸润为初次后正中入路腰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裂肌脂肪浸润为独立于BMI腰椎特有的术后感染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多裂肌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补肾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郑少伟 Shaikh Atik Badshah +3 位作者 王健 蒋晖 李敏 陈国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补肾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科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前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经患者同意参...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补肾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科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前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经患者同意参加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单纯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补肾方。分别在各个观察时点对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系统)、JOA下腰痛评分、WHOQOL-BREF评分、住院天数、不良事件进行观察。结果 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全部得到随访,进入结果分析,没有脱失。术后2、4、8周观察组在VAS、JOA、WHOQOL-BREF评分要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半年及1年后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在VAS、WHOQOL-BREF评分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JOA评分方面,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活血补肾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术后主要症状体征及减少不良事件方面存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益气活血补肾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翔 瞿东滨 +4 位作者 蔡毅 姚欣强 任涛 冯仕烽 郑明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短节段内固定 椎体中央高度 终板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模型中geneX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树芳 江建明 +1 位作者 朱青安 黄志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3-846,共4页
目的评估geneX骨水泥用于强化骨质疏松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对3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体标本(T9-L4)通过注射泵灌注稀盐酸脱钙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制成压缩性骨折模型后,3组分别实施geneX骨水泥、硫酸钙骨水... 目的评估geneX骨水泥用于强化骨质疏松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对30个新鲜小牛胸腰椎椎体标本(T9-L4)通过注射泵灌注稀盐酸脱钙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制成压缩性骨折模型后,3组分别实施geneX骨水泥、硫酸钙骨水泥(CS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椎体成形术,记录骨水泥完本填充时的骨水泥注射量,测试标本的强度和刚度,记录各组的强度和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个小牛胸腰椎体初始骨密度为(1.425±0.072)g/cm2,脱钙后骨密度为(1.074±0.065)g/cm2,脱钙后骨密度明显低于脱钙前骨密度(P<0.05)。geneX组、CSC组、PMMA组注射量分别(4.3±0.8)、(4.2±0.7)和(3.8±0.4)ml,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geneX组、CSC组、PMMA组强度分别(1198±529)、(1212±430)和(1672±704)N,geneX组、CSC组显著低于PMMA组强度(P<0.05),3组均明显高于椎体初始强度(P<0.05)。geneX组、CSC组、PMMA组刚度分别为(233±130)、(242±191)与(323±145)N/mm,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刚度均低于椎体初始刚度,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eneX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能满足对椎体填充材料的生物力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生物力学 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 被引量:40
18
作者 何藻鹏 杨德鸿 李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37-1641,共5页
目的设计一份简短实用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专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价该疾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以QUALEFFO-41问卷为蓝本,通过翻译、文化调适、条目筛选等过程,编制出16条目组成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COQOL... 目的设计一份简短实用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专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价该疾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以QUALEFFO-41问卷为蓝本,通过翻译、文化调适、条目筛选等过程,编制出16条目组成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COQOL),在量表考评阶段,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自愿接受骨密度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144份评估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完成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评。结果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洋价结果良好。结论COQOL量表在评价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上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具有潜在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生存质量 QUALEFFO-41问卷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的临床对比 被引量:28
19
作者 任海龙 王吉兴 +1 位作者 陈建庭 江建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70-1374,共5页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行椎体成形术的Kummell's病患者,对比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骨...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行椎体成形术的Kummell's病患者,对比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及后凸矫正度数。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P〈0.05),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椎体中央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矫正度数、随访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及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在治疗Kummell's病时均可取得满意的止痛效果,两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在PVP治疗Kummell's病时采用单侧穿刺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Kummell's病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与腰椎小关节方向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继业 王吉兴 +3 位作者 王新 任海龙 杨贤玉 郑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8-653,共6页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方向的变化,并探讨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方向变化的机制。方法:将42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载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联合小关节加载组(D组),A组6只,...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方向的变化,并探讨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方向变化的机制。方法:将42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载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联合小关节加载组(D组),A组6只,其他3组各12只。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L3/4、L5/6椎间盘退变模型,对A组和C组仅剥离椎旁肌。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小关节术后4个月、8个月获取腰椎,进行MicroCT扫描,观察小关节形态,B、C、D组在横断面上测量L3/4、L5/6小关节角度(关节突关节面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并将两个节段数据合并分析,A组测量L3/4、L4/5、L5/6、L6/7小关节角度并将数据合并分析,小关节角度越小,小关节方向越偏向矢状位。结果: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方向较4个月时更加矢状化(均P<0.05);同一时间点,D组的小关节方向较B组更加矢状化,C组的小关节方向较A组更加矢状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关节加载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较小关节未加载组(B组)退变严重,时间越长退变越严重;各时间点A组小关节结构清晰。结论:高应力可引起兔腰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方向的矢状化改变是由小关节退变和重塑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应力 退变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