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椎和腰椎脊柱结核手术入路术式选择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刘鹏 蒋晖 +1 位作者 瞿东滨 江建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分析胸椎和腰椎结核及3种手术入路,确定脊柱结核手术的入路选择。方法收集54例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和椎体高度的重建等数据作为评估指标。组间均数的差别采用单向方... 目的分析胸椎和腰椎结核及3种手术入路,确定脊柱结核手术的入路选择。方法收集54例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和椎体高度的重建等数据作为评估指标。组间均数的差别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大于前路组(P<0.05)。前路组椎高重建大于后路组或前后联合入路组(P<0.05)。胸椎结核联合入路组的术中出血大于前路组或后路组(P<0.05),腰椎结核无此差异(P>0.05)。结论前路手术适合椎体破坏严重伴塌陷,有待重建椎体高度的脊柱结核,前后联合入路因其较长的手术时间不适合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但较长的手术时间并没有明显增加腰椎结核的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入路 后凸畸形 椎高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 被引量:80
2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65-567,共3页
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局部表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化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石或核心.手术只是辅助治疗方式。但是,对于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减少伤残,提高生命质量。因此,... 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局部表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化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石或核心.手术只是辅助治疗方式。但是,对于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减少伤残,提高生命质量。因此,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随着对脊柱节段稳定性认识的深入,以内固定应用为特征的外科术式广泛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灶清除术 脊柱结核 手术适应证 治疗方式 药物化疗 治疗周期 手术治疗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检测脊柱结核病椎内外异烟肼和乙酰异烟肼浓度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鹏 江建明 周枝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正规化疗后异烟肼及代谢产物在病椎内外分布的特点。方法23例应用3SHRE/15HRE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按年龄分4组行脊柱CT检查,测量核病灶、病灶外病椎及正常椎骨CT值。化疗第4周手术,术中再取病椎各...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正规化疗后异烟肼及代谢产物在病椎内外分布的特点。方法23例应用3SHRE/15HRE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按年龄分4组行脊柱CT检查,测量核病灶、病灶外病椎及正常椎骨CT值。化疗第4周手术,术中再取病椎各部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测量抗结核药异烟肼(INH)及其代谢产物乙酰异烟肼(AC-INH)浓度。结果(1)INH和AC-INH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最高,在正常髂骨和非硬化骨病椎中浓度次之,硬化壁和病灶中浓度极低。(2)在病椎非硬化骨中INH和AC-INH浓度与正常椎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病椎硬化骨中INH和AC-INH浓度与正常椎骨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病灶中几乎测不出该药浓度。结论INH和AC-INH在脊柱结核患者正常椎骨与非硬化骨的病椎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在病灶及有硬化骨的病椎中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异烟肼 乙酰异烟肼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CT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成人脊柱结核的患者中资料者完整200例,其中19例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椎间盘型2例,椎体型4例,椎弓型4例,全椎骨型2例,跳跃型4例,多发性骨结核型3例。回顾分... 目的:探讨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成人脊柱结核的患者中资料者完整200例,其中19例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椎间盘型2例,椎体型4例,椎弓型4例,全椎骨型2例,跳跃型4例,多发性骨结核型3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非典型性脊柱结核主要的影像学特征为:①椎体骨赘形成,主要见于椎间盘型及椎体型;②椎体前柱破坏,见于椎体型;③椎体终板虫蚀样破坏,见于椎间盘型和椎体型;④椎旁软组织影中脓液成分,见于各型;⑤连续单侧骨破坏,见于椎弓型;⑥影像学破坏重,而全身症状轻,即影像学表现与症状不对称,见于多发性骨结核型和跳跃型。根据上述影像学特征可以与脊柱转移癌相鉴别。结论:了解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非典型性 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椎截骨或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史亚民 金大地 +4 位作者 王岩 王以朋 吕国华 海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0-251,共2页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 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矫治的方法有很多,如经脊柱三柱的全脊椎截骨、后路经关节突-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蛋壳技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及全脊椎切除术等,这些技术既可用于单纯的后凸畸形,也可用于侧后凸畸形。目前已成为国内矫治顶椎位于中胸段、胸腰段和上腰段严重侧后凸畸形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术式的定义较混乱,手术不够规范,适应证不明确,疗效评估不统一,特别是对并发症的报道更少。本期邀请了对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有经验的专家就全脊椎截骨或全脊椎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截骨术后残留后凸畸形的处理策略等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截骨术 矫正手术 脊柱侧后凸畸形 相关问题探讨 注意事 适应证 切除术 重度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脊柱结核化疗后组织内利福平和去乙酰利福平的浓度 被引量:7
6
作者 刘鹏 江建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5-668,共4页
目的研究正规化疗后脊柱结核病椎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与手术方案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例应用2SHRZ/6HRZ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病灶有无硬化壁分为硬化骨组和非硬化骨组。化疗第4周手术,术晨服药... 目的研究正规化疗后脊柱结核病椎抗结核药物的分布特点,为脊柱结核化疗与手术方案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例应用2SHRZ/6HRZ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按病灶有无硬化壁分为硬化骨组和非硬化骨组。化疗第4周手术,术晨服药后2h内取患者病椎组织、病椎组织外"亚健康骨"(距病灶边缘4mm范围内、外"亚健康骨"分为A、B2段)、血浆及髂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样本的药物浓度。结果利福平(RFP)和去乙酰利福平(De-RFP)血药浓度高于髂骨"、亚健康骨"及病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B段"亚健康骨"与髂骨内的RFP均达到了各自的杀菌浓度水平;A段"亚健康骨"在非硬化骨病例中的RFP均达到了各自的杀菌浓度,而在硬化骨病例中RFP却在最低抑菌浓度(MIC)10倍以下;硬化骨病灶中的RFP浓度低于各药的最低抑菌浓度,药物浓度与A段"亚健康骨"相似,低于壁外围B段"亚健康骨";而非硬化骨病灶中的RFP浓度仅为各药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外周A、B2段"亚健康骨"。结论 RFP和De-RFP在脊柱结核患者正常骨与距病灶较远的"亚健康骨"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在有硬化骨的病灶及邻近的"亚健康骨"中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应切除周围邻近的部分"亚健康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利福平 去乙酰利福平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中胸段(T^(6~8))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岩 江建明 +4 位作者 李筱贺 霍洪军 左媛 肖宇龙 杨学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5-349,共5页
目的建立T6~8椎体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获得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 目的建立T6~8椎体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系统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获得1例男性(身高172 cm,体质量71 kg,39岁)T7椎体结核病患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6~8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肋椎单元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 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3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在前屈和后伸运动状态下,螺钉尾部是应力最为集中的部位,上位螺钉大于下位螺钉,对于纵连棒,上端总是大于下端,且下端应力为零;侧弯位,螺钉尾部应力均较前屈和后伸位减小;纵连棒上下端应力相当。同一部位三种运动状态下比较,螺钉尾部总是后伸位大于前屈位,侧弯位最小;纵连棒E,F点,总是前屈大于后伸,侧弯最小;侧弯位纵连棒末端最小。结论 T6~8运动节段后路椎间植骨经肋椎单元内固定的病人在做前屈和后伸运动时上位螺钉尾部及纵连棒的上端最容易发生疲劳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段胸椎 肋椎单元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 被引量:5
8
作者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94-796,共3页
稳定性重建或维持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留下的局部椎体骨缺损势必导致脊柱稳定性的损害,必须对骨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椎间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稳定性重建或维持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留下的局部椎体骨缺损势必导致脊柱稳定性的损害,必须对骨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椎间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促进骨融合。近年来骨缺损修复和重建技术方法不断发展和成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结核病灶 脊柱结核 清除后 脊柱稳定性 结核治疗 外科治疗 椎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家眼中的《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9
作者 王岩 邹德威 +11 位作者 李佛保 李放 王自立 朱庆三 邱勇 袁文 金大地 吕国华 王海蛟 胡有谷 侯铁胜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45-649,共5页
关键词 脊柱外 杂志 脊髓 中国 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 品牌效应 工作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Horizon、TSRH内固定对成人脊柱侧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庄勤林 朱志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35-2337,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C-DHorizon、TSRH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3年8月~2006年1月间运用C-DHorizon、TSRH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 目的回顾分析C-DHorizon、TSRH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3年8月~2006年1月间运用C-DHorizon、TSRH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2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术后随访1~2年(平均16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椎体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并随访术后疼痛是否缓解及功能恢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侧凸术后主弯矫正率平均61.2%。末次随访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5.2°。C7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由术前平均2.3cm矫正为术后0.19cm。18例腰背疼痛的患者中16例术后得以缓解,24例患者术后参加正常的生活工作。结论C-DHorizon、TSRH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脊柱侧弯可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有效矫正脊柱侧弯,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C-DHorizon系统 TSRH系统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5
11
作者 鲁凯伍 瞿东滨 +2 位作者 张树芳 杨波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7年3月共收治4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岁(17~63岁),突出节段L5/S18例,L4/530例,L...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7年3月共收治4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岁(17~63岁),突出节段L5/S18例,L4/530例,L3/42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定位,后外侧入路经皮穿刺进入椎间孔,工作套管逐级扩张,显露突入椎管后外侧的椎间盘组织,在内窥镜直视下行突出髓核组织切除术。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无术中硬脊膜破裂和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痛觉过敏,经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平均手术时间70min(40~150min),出血5~20ml,平均术后下床时间36h(24~48h),平均住院时间5d(3~10d)。随访时间12个月,下肢坐骨神经痛VAS评分术前为8.5±1.2分,术后3d时为3.5±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1.1分;术前、术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MacNab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3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优良,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外侧型 内窥镜 后外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评估 被引量:41
12
作者 罗吉伟 金大地 +2 位作者 黄美贤 廖华 徐达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06-1608,共3页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是791ml(51%)。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650ml,其中显性失血量903ml(52%),隐性失血量是786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70ml,其中显性失血量572ml(42%),隐性失血量是798ml(58%)。结论TKA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关节成形术 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导致兔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继业 王吉兴 +5 位作者 张斌 蔡迎峰 杨德鸿 杨贤玉 郑帅 姜欢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53-859,共7页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力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及小关节加力组(D组)。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力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及小关节加力组(D组)。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术后4个月、8个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在小关节软骨中的表达。结果:不同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F=92.77,P=0.000),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退变程度较4个月时严重(P<0.05);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小关节加力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较小关节未加力组(A组和B组)严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退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细胞因子随着软骨退变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增强,而严重退变的软骨由于软骨细胞数减少表达反而有所下降。结论:高应力可导致腰椎小关节退变,应力作用时间越长,小关节退变越严重。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的退变伴随着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分泌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应力 退变 骨性关节炎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远端解剖形态性别差异与假体形态设计的关系 被引量:15
14
作者 朱志刚 金大地 +2 位作者 罗吉伟 陈国奋 景宗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6-388,共3页
目的:通过三维螺旋CT重建正常人膝关节,测量股骨远端相关解剖参数,探讨男女性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对于关节表面假体形态的不同要求。方法:80侧正常成人膝关节,男性、女性各40侧,年龄18 ̄72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 目的:通过三维螺旋CT重建正常人膝关节,测量股骨远端相关解剖参数,探讨男女性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对于关节表面假体形态的不同要求。方法:80侧正常成人膝关节,男性、女性各40侧,年龄18 ̄72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0.625mm层厚重建,测量股骨经上髁轴线宽度、内外侧髁高度、髁间高度及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行模拟截骨后,测量各截骨面高度,比较各测量值性别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性髁间高度、经上髁轴线宽度、外侧髁高度及内侧髁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男性各值均大于女性。股骨远端横径与纵径的比值亦为男性大于女性(P<0.001),男性股骨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均大于女性,均值差分别为1.2mm和0.7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男女性之间股骨髁形态存在一定差别,股骨远端关节面假体形态的设计应该性别差异化,使假体与截骨面更好的吻合。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骨 假体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Cobb角继发增大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建庭 肖颖 +2 位作者 金大地 鲁凯伍 王建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28-1430,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后继发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5月应用骨水泥成形术对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5椎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密度值、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后继发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5月应用骨水泥成形术对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5椎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密度值、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伤椎前中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末次随访和术后早期的后凸Cobb角差值作为后凸角继发增大值;做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后凸角、骨密度值及术后椎体中线高度与术后后凸Cobb角继发增大存在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程度重、骨水泥成形术后椎体中线高度恢复欠佳及后凸Cobb角过大是后期后凸Cobb角继发增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春露 陈建庭 +2 位作者 金大地 王建钧 赵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WSM)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和WSM分别作用于第3代细胞,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施加处理因素后的生长状态;采用钙钴法染色检测AKP表达;应... 目的:探讨珍珠层水溶性提取物(WSM)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和WSM分别作用于第3代细胞,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施加处理因素后的生长状态;采用钙钴法染色检测AKP表达;应用RT-PCR方法检测BMP-2等生长因子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的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条件培养基组的BMP-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TGF-β1表达量较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施加处理因素第7d,WSM组及条件培养基组骨髓基质细胞AKP染色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数,条件培养基组、WSM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加入处理因素18d,条件培养基组可见典型红色钙化结节形成,WSM组也可见到钙结节形成,但没有条件培养基组典型,对照组偶有零星钙化结节形成。结论:WSM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成骨性分化进程,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层 水溶性提取物 骨髓基质细胞 骨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白细胞介素18及其他相关因子含量测定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勇 江建明 +2 位作者 杨德鸿 王凤龙 毛仲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9-731,共3页
目的探讨IL-18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检测膝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8(IL-18)和IL-6、IL-8、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关系。方法3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液,男14例、女16例,ELISA分别检测IL-18、IL-... 目的探讨IL-18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检测膝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8(IL-18)和IL-6、IL-8、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关系。方法3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液,男14例、女16例,ELISA分别检测IL-18、IL-6、IL-8和PGE2含量,并对IL-18和这些因子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液中PGE2的含量随IL-18增加有增高的趋势,IL-18的平均值(220±304)pg/ml,PGE2的平均值为(89±104)pg/ml。30例患者膝关节滑液IL-18和PGE2呈正相关关系(r=0.628,P<0.01);与此同时,IL-6的平均值为(1200±1587)pg/ml与IL-8的平均值为(5190±6024)pg/ml,表明IL-6和IL-8的增高与IL-18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人体中IL-18能促进PGE2的表达,说明IL-18可能参与了软骨细胞的变性、破坏。抑制IL-18的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早期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 细胞因子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与大鼠增龄性骨量减少关系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育斌 陈建庭 +2 位作者 钟招明 张宇 侯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与大鼠增龄性骨量减少之间的关系,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6及18月龄Wistar大鼠各20只,按月龄分为幼年、中年、老年3组,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中氧化指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与大鼠增龄性骨量减少之间的关系,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6及18月龄Wistar大鼠各20只,按月龄分为幼年、中年、老年3组,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中氧化指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用双光子骨密度仪测定大鼠离体股骨骨密度值。结果(1)与幼年组、青年组相比,老年组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而幼年组与青年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老年组与幼年组、青年组比较,AOPP、MDA含量升高(P<0.01),而幼年组与青年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OD活力则显示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P<0.05),各组之间NO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3)股骨骨密度与AOPP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640;P<0.01);与MDA含量负相关(r=-0.421;P<0.01),与SOD活力正相关(r=0.483;P<0.01),与NO含量无相关性(r=-0.246;P>0.05)。结论随着大鼠年龄的增加,骨量逐渐减少,机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逐渐增高,提示氧化应激与大鼠增龄性骨量减少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增龄性 大鼠 BMD AOPP MDA NO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远端旋转力线中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罗吉伟 金大地 +1 位作者 黄美贤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线、股骨前后轴线及其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方法:75侧正常成人股骨标本,性别、年龄不详,数码相机拍摄股骨远端轴位片并输入个人电脑,在Photoshop7.0.1... 目的:通过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线、股骨前后轴线及其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方法:75侧正常成人股骨标本,性别、年龄不详,数码相机拍摄股骨远端轴位片并输入个人电脑,在Photoshop7.0.1软件中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线与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股骨后髁角,PCA)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股骨后髁轴线的夹角(APA),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比较两角度的差异。结果:PCA均值3.67°±1.62°(0.75°~5.90°),与西方人数据及国人影像学测量数据接近;APA均值3.50°±1.40°(1.34°~5.65°),与P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9,P=0.359),此两个角度均有较大的变异性。结论:术中仅通过测量PCL进行旋转力线的定位可能导致截骨不准确,通过PCL、APL进行双重定位可以提高手术操作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股骨 力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振荡对脊髓去细胞支架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尹文化 金大地 +1 位作者 邓许勇 鲁凯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48-1751,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振荡对脊髓去细胞支架形态学的影响,建立大鼠脊髓去细胞支架的化学萃取方法,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具有仿生结构的支架。方法取成年大鼠脊髓15段,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5段,用Triton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进行化学处理,3组振... 目的探讨机械振荡对脊髓去细胞支架形态学的影响,建立大鼠脊髓去细胞支架的化学萃取方法,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具有仿生结构的支架。方法取成年大鼠脊髓15段,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5段,用Triton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进行化学处理,3组振荡频率分别为80、120和160r/min。对萃取后的脊髓行石蜡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脊髓萃取后细胞清除情况和脊髓基质形态学变化。结果A组去细胞脊髓内残留大量脱核神经细胞胞体及髓鞘结构。B组和C组脊髓萃取后细胞、轴突和髓鞘被彻底清除,去细胞脊髓为一种无细胞、网格样纵行排列的基质纤维网状结构,但是C组硬脊膜和脊髓内基质纤维结构出现明显破坏。结论机械振荡有利于清除脊髓内细胞、轴突和髓鞘,合适的机械振荡频率在去细胞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存脊髓内天然的基质纤维和三维空间结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脊髓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振荡 脊髓 化学萃取 细胞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