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鼻粘膜类器官冠状病毒感染模型可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评价
1
作者 于言 曹浚垣 +5 位作者 刘蓉 周旻旻 魏金燕 郑海锐 王薇 李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7-2234,共8页
目的利用人鼻粘膜类器官建立冠状病毒(CoV)感染模型,并用于药物抗病毒作用体外评价,探讨人类鼻粘膜类器官病毒感染模型用于病毒研究和抗病毒药物开发的可行性。方法使用人源鼻粘膜类器官,测试其对SARS-CoV-2和HCoV-OC43假病毒的易感性。... 目的利用人鼻粘膜类器官建立冠状病毒(CoV)感染模型,并用于药物抗病毒作用体外评价,探讨人类鼻粘膜类器官病毒感染模型用于病毒研究和抗病毒药物开发的可行性。方法使用人源鼻粘膜类器官,测试其对SARS-CoV-2和HCoV-OC43假病毒的易感性。在P3实验室中,评估鼻粘膜类器官对SARS-CoV-2原始株及4种变异株的感染情况,优化感染条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培养基中病毒含量,并利用免疫荧光法定位新冠病毒衣壳蛋白,以确定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在优化后的鼻粘膜病毒感染模型中,分析已知具有抑制新冠病毒作用的化合物,如卡莫司他和佛手柑素,单因素方差分析推断其在类器官中的抑制效果并预测其机制。结果通过培养体系和感染条件的优化,使用SARS-CoV-2不同亚型感染鼻粘膜类器官,结果显示,2~24 h受感染鼻粘膜类器官上清液中的病毒载量明显增加,鼻粘膜类器官可被SARS-CoV-2,HCoV-OC43假病毒感染(P<0.001)。真病毒感染实验证实,SARS-CoV-2原始株及4种变异株,均能稳定感染鼻粘膜类器官,证实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卡莫司他和佛手柑素,在鼻粘膜类器官中均剂量依赖性抗病毒作用(P<0.0001)。结论人鼻粘膜类器官能够作为新冠病毒感染模型,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和评价,特别是经鼻腔给药方式的提供了理想的体外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鼻粘膜 病毒感染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NAmir慢病毒载体沉默鼻咽癌细胞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刚 李湘平 +3 位作者 姜立 鲁娟 刘雄 陈顺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1-1114,1118,共5页
目的构建基于miR-155结构的shRNAmir慢病毒表达载体,在鼻咽癌细胞中沉默COX-2基因的表达,探索全新的COX-2抑制方法。方法转染小干扰RNA(siRNA),筛选出沉默COX-2表达的RNA干扰序列,以该序列替换miR-155前体序列中的双链部分作为anti-COX-... 目的构建基于miR-155结构的shRNAmir慢病毒表达载体,在鼻咽癌细胞中沉默COX-2基因的表达,探索全新的COX-2抑制方法。方法转染小干扰RNA(siRNA),筛选出沉默COX-2表达的RNA干扰序列,以该序列替换miR-155前体序列中的双链部分作为anti-COX-2 shRNAmir转录模板,构建pLVTHM/shRNAmir慢病毒质粒表达载体,利用293FT细胞包装pLVTHM/anti-COX-2shRNAmir慢病毒。感染鼻咽癌C666-1细胞后,通过流式分选,建立anti-COX-2 shRNAmir稳定表达,COX-2基因沉默的亚系。结果设计合成的anti-COX-2a siRNA能够使COX-2 mRNA表达下降90%以上,根据其序列构建的pLVTHM/shRNAmir质粒载体测序无误,pLVTHM/anti-COX-2 shRNAmir慢病毒感染C666-1细胞后,分选出亚系C666-1经反复传代仍可保持COX-2基因沉默的表型。结论pLVTHM/shRNAmir慢病毒载体能够转录出基于miR-155结构的shRNAmir,沉默鼻咽癌细胞COX-2的表达,为探索更加高效安全的COX-2抑制剂奠定基础,也为鼻咽癌研究和抗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环氧合酶-2 shRNAmir 微小RNA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排班模式护士工作疲劳现状调查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华 张洪宇 冯岚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53-54,共2页
目的了解连续性排班模式下护士工作疲劳现状。方法采用自觉疲劳症状调查表对行连续性排班模式科室的15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APN各班护士工作后自觉疲劳症状得分分别为10.68±6.22、10.67±6.83、9.83±7.25;护士工作后均... 目的了解连续性排班模式下护士工作疲劳现状。方法采用自觉疲劳症状调查表对行连续性排班模式科室的15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APN各班护士工作后自觉疲劳症状得分分别为10.68±6.22、10.67±6.83、9.83±7.25;护士工作后均有自觉疲劳症状,其中自觉疲劳症状排前5位的是想躺下休息、困倦想睡、眼睛疲劳、口干舌燥及腰痛。结论连续性排班模式下护士工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疲劳表现,应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注重护士的行为心理的管理,采取相应的对策,减轻护士的工作疲劳感,维护其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排班 APN排班 护士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击伤致鼓膜穿孔2例报告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刚 陈怀宏 刘友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6-386,共1页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性,32岁,无中耳炎病史,因某晚在雷雨中驾驶摩托车时被雷击中。从摩托车上摔下后意识丧失,经附近医院抢救,患者1d后意识恢复,诊断为:脑震荡;头部、颈部、右小腿多处烧伤。患者伤后双耳耳鸣,听力下降。...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性,32岁,无中耳炎病史,因某晚在雷雨中驾驶摩托车时被雷击中。从摩托车上摔下后意识丧失,经附近医院抢救,患者1d后意识恢复,诊断为:脑震荡;头部、颈部、右小腿多处烧伤。患者伤后双耳耳鸣,听力下降。受伤20d后,发现左耳不断有淡黄色带血性分泌物流出,伴有左耳听力下降加重。转至我院时查体:意识清楚.头皮、右侧颞区、颈部、右小腿烧伤创面基本愈合.其中颈部烧伤瘢痕与当时佩带的项链形状相符,双耳佩带金耳环处灼伤,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右耳外耳道皮肤烧伤。鼓膜紧张部穿孔。穿孔边缘部分呈焦黑色。鼓室内可见少量炭化颗粒。左耳鼓膜大穿孔,仅边缘残留,鼓室内较多脓性分泌物。电测听:双耳传导性聋,语频平均听阚右耳43dB,左耳50dB。给予左耳滴入泰利必妥滴耳液。保持右耳干洁等处理。伤后2个月复查。左耳感染基本控制,但双耳鼓膜穿孔均未愈合。拟手术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伤 鼓膜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癌手术患者陪护家属的健康指导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文姬 杨华 彭新宇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8期33-34,共2页
对80例喉癌手术患者的陪护家属进行术前术后、气管切开术、鼻饲饮食、生活起居以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结果患者家属均能有效地配合护理;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80例临床治愈出院,71例随访中1例发生鼻饲管部分脱落,得到及时处理。提出护理... 对80例喉癌手术患者的陪护家属进行术前术后、气管切开术、鼻饲饮食、生活起居以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结果患者家属均能有效地配合护理;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80例临床治愈出院,71例随访中1例发生鼻饲管部分脱落,得到及时处理。提出护理人员对喉癌手术患者的陪护进行评估,实施全程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术前术后、气管切开术、鼻饲饮食、生活起居以及出院护理等知识与技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喉切除术 陪护 亲属关系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瘘口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全喉切除术后咽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林艳 杨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6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全喉切除术后并发咽瘘的有效方法。方法按时间顺序将全喉切除术后并发咽瘘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换药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瘘口封闭式负压引流,对瘘腔进行充分清创后,将包裹止血海绵的吸痰... 目的探讨全喉切除术后并发咽瘘的有效方法。方法按时间顺序将全喉切除术后并发咽瘘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1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换药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瘘口封闭式负压引流,对瘘腔进行充分清创后,将包裹止血海绵的吸痰管置入瘘口,并用3M无菌透明敷贴进行密闭固定后连接负压装置行持续引流。结果两组患者咽瘘均经保守治疗得以愈合;观察组咽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并发咽瘘采用瘘口封闭负压引流,为瘘口创面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促进咽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喉切除术 咽瘘 封闭式负压引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固酮对豚鼠耳蜗水通道及离子通道蛋白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琦 黄德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18-1920,1923,共4页
目的检测醛固酮作用后早期(6h)及远期(1月)豚鼠耳蜗水通道及离子通道蛋白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改变情况。方法使用RT-PCR方法检测醛固酮腹腔注射后6h豚鼠耳蜗中Na-KATP酶β1、β3亚单位及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单位(ENaC α Subunit)基因表... 目的检测醛固酮作用后早期(6h)及远期(1月)豚鼠耳蜗水通道及离子通道蛋白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改变情况。方法使用RT-PCR方法检测醛固酮腹腔注射后6h豚鼠耳蜗中Na-KATP酶β1、β3亚单位及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单位(ENaC α Subunit)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醛固酮作用后1月耳蜗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醛固酮作用后早期,在豚鼠耳蜗中Na-KATP酶β1、β3亚单位的表达情况无明显改变,钠离子通道蛋白α亚单位则出现明显上调(P<0.05);远期则出现AQP1表达的下调(P<0.05)。结论醛固酮在豚鼠耳蜗中可能通过基因组作用方式发挥作用,并且醛固酮引起膜迷路积水可能是由于其对离子浓度的改变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 耳蜗 离子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内皮抑素的表达及体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华 李湘平 +1 位作者 李刚 刘雄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1-654,共4页
目的构建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Endo,介导其体外表达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无需包装辅助病毒的双质粒共转染方法制备rAAV-hEndo,测定其滴度及感染效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内皮抑素蛋白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Endo,介导其体外表达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无需包装辅助病毒的双质粒共转染方法制备rAAV-hEndo,测定其滴度及感染效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内皮抑素蛋白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MTT法、细胞周期检测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观察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影响。结果所制备的重组腺相关病毒滴度为2×1012vg/ml,感染效率达98%。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内皮抑素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胞质。rAAV-hEndo感染细胞培养上清对ECV304细胞72h增殖抑制率为67.3%。内皮细胞转染内皮抑素基因后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1期,其G1期占(72.5±4.0)%,与对照组(52.1±2.1)%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UNEL法检测实验组内皮细胞凋亡指数为(32.6±3.2)%,与对照组(4.2±1.9)%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所制备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Endo能有效介导具有生物活性的内皮抑素表达,为进一步肿瘤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 腺相关病毒 基因表达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KIAA1173基因的克隆、转染及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三泉 彭宏 +4 位作者 将会勇 胡海 张进华 姚开泰 赵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16-1220,共5页
目的建立表达KIAA1173基因的鼻咽癌6-10B细胞模型,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从新鲜肌肉组织中提取总RNA,采取逆转录PCR得到人KIAA1173基因cDNA。获得的人KIAA1173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进行酶切和序列鉴定。将重... 目的建立表达KIAA1173基因的鼻咽癌6-10B细胞模型,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从新鲜肌肉组织中提取总RNA,采取逆转录PCR得到人KIAA1173基因cDNA。获得的人KIAA1173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进行酶切和序列鉴定。将重组质粒pcDNA3.1(+)-KIAA1173和空载体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鼻咽癌6-10B细胞,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RT-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KIAA1173基因在6-10B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情况,并通过MTT法、肿瘤细胞侵袭实验及裸鼠体内成瘤性实验方法,检测KIAA1173基因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成瘤能力的影响。以空白质粒转染组作为对照。结果在mRNA和蛋白水平证实,转染细胞内有KIAA1173基因的高表达,表明细胞可表达人KIAA1173基因。6-10B在转染了pcDNA3.1(+)-KIAA1173后,较转染空载体pcDNA3.1(+),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及裸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结果提示KIAA1173基因可能是一鼻咽癌肿瘤抑制基因。获得生物学活性稳定的KIAA1173基因高表达的鼻咽癌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AA1173基因 鼻咽癌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可控的人类鼻粘膜类器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珂 于言 +4 位作者 韩日 王显文 赵云腾 唐浩程 李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8-877,共10页
目的建立分化程度可控、能够重现来源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人类鼻粘膜类器官模型。方法采集手术切除的新鲜中鼻甲和鼻息肉组织,将消化过滤的鼻粘膜上皮细胞分为连续“扩增”培养组(EO组)及“扩增-分化”分段培养组(DO组)。分别在基于气液界... 目的建立分化程度可控、能够重现来源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人类鼻粘膜类器官模型。方法采集手术切除的新鲜中鼻甲和鼻息肉组织,将消化过滤的鼻粘膜上皮细胞分为连续“扩增”培养组(EO组)及“扩增-分化”分段培养组(DO组)。分别在基于气液界面进行体外3D类器官培养,通过STR鉴定、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分别对两组鼻粘膜类器官的结构、细胞组成及纤毛功能进行鉴定。再通过PAS染色对DO组中分化后的鼻粘膜类器官分泌功能进行鉴定。结果整个培养期间,均能生长出直径逐渐增大的空泡状或实心球状3D类器官。培养第16天,DO组多为空泡状类器官,EO组多为实心球状类器官,DO组空泡数比例大于EO组[(21.67±8.57)%vs(54.67±13.26)%,P<0.05]。将鼻粘膜类器官与来源组织同时进行STR检测,匹配度为100%。培养第21天,DO组鼻粘膜类器官扫描及透射电镜显示纤毛超微结构,而EO组多显示出短绒毛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呼吸区粘膜主要包含P63(基底细胞)、β-tubulin(纤毛柱状细胞)、MUC5AC(杯状细胞)。相比EO组,DO组类器官纤毛细胞数[(7.95±1.81)%vs(27.04±5.91)%,P<0.05]及杯状细胞数[(14.46±0.93)%vs(39.85±5.43)%,P<0.05]占比更大,基底细胞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组中分化后的鼻粘膜类器官糖原染色呈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扩增-分化”分段式培养法,培养出能够在体外长期稳定生长、高度拟似来源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纤毛功能及分泌功能),且分化程度可控的鼻粘膜类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鼻粘膜 气液界面 分化培养 3D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