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 被引量:83
1
作者 潘春球 武钢 +5 位作者 周望梅 余壁湘 曾灿辉 王达 罗超 胡罢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DS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8月因腹痛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最后手术证实为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且术前均行腹部B超、X线平片及DSCT 3种... 目的比较研究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DS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8月因腹痛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最后手术证实为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且术前均行腹部B超、X线平片及DSCT 3种检查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SCT对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P〈0.01)与X线平片(P〈0.001),对梗阻部位的判断正确率也优于超声(P〈0.01)和X线平片(P〈0.001)。DSCT在完成常规肠梗阻检查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双能成像,取得患者的血管信息。结论与超声和X线平片相比,DSCT因其可通过三维重建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更为有效,尽管价格相对昂贵,但是不失为临床医生值得考虑的检查手段。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检查手段,既能快速、准确解决肠梗阻的诊断问题,又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肠道梗阻 三维重建 超声检查 腹部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图像机器学习放射组学模型预测脑胶质瘤的强化
2
作者 何慧珊 郭二嘉 +5 位作者 蒙文仪 王彧 王雯 何文乐 吴元魁 阳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0,F0003,共8页
目的开发一个基于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图像准确预测胶质瘤MRI强化模式的机器学习放射组学模型,为优化胶质瘤患者的MRI检查流程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385例手术病理确诊的脑胶质瘤的术前MRI T2-FLAIR图像,根... 目的开发一个基于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图像准确预测胶质瘤MRI强化模式的机器学习放射组学模型,为优化胶质瘤患者的MRI检查流程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385例手术病理确诊的脑胶质瘤的术前MRI T2-FLAIR图像,根据强化模式分成强化和无强化两类,在训练组(201例)基于高斯过程、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支持向量机、线性判别分析和朴素贝叶斯这6种分类器分别建立预测胶质瘤强化模式的组学模型,并在内部验证组(85例)和外部验证组(99例)进行测试。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以高斯过程作为分类器的由15个放射组学特征组成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内部验证组均具有最高的预测性能,其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8(95%CI:0.81,0.94)和0.80(95%CI:0.71,0.88),在外部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0.81(95%CI:0.71,0.90)、0.98、0.61、0.76、0.96。结论基于T2-FLAIR的机器学习放射组学模型可准确预测胶质瘤的MRI强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机器学习 放射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调控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抑制慢性感染小鼠模型体内病毒基因表达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娜 葛军 +3 位作者 沈思岚 许燕妮 张小勇 刘红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3,共7页
目的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中,探讨干扰素α(IFN-α)抑制HBV基因表达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采用高压尾静脉注射p AAV-HBV1.2质粒建立慢性HBV感染小鼠模型,分组同时注射IFN-α-2a表达质粒p KCMvint.IFN-α-2a... 目的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中,探讨干扰素α(IFN-α)抑制HBV基因表达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采用高压尾静脉注射p AAV-HBV1.2质粒建立慢性HBV感染小鼠模型,分组同时注射IFN-α-2a表达质粒p KCMvint.IFN-α-2a和对照质粒p KCMvint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小鼠体内IFN-α表达,雅培ARCHITECT i2000SR检测血清HBs Ag、HBe Ag水平,锥虫蓝染色计数检测肝脾内总淋巴细胞频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的频数、HBV特异性CD8^+T细胞的频数及功能。结果干扰素质粒组IFN-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血清HBs Ag在注射后第12天就有明显下降,显著快于对照组,并能完全清除HBe Ag;干扰素质粒组的肝内总淋巴细胞、CD8^+T细胞、HBV特异性CD8^+T细胞频数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且CD8^+T细胞频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质粒组HBV特异性CD8^+T细胞分泌IFN-γ、TNF-α和IL-2能力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且分泌IFN-γ能力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N-α体内过表达可以上调小鼠肝内HBV特异性CD8^+T细胞的频数和功能,抑制慢性HBV感染小鼠模型内HBs Ag和HBe Ag的表达。提示IFN-α可以通过增强抗HBV免疫应答来发挥抗病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T细胞应答 适应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的光热/化学动力协同策略体外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
4
作者 温海飞 黄显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32-1738,共7页
目的探讨氧化亚铜(Cu_(2)O)纳米的制备、物化表征及其胃癌抗肿瘤效应的作用。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Zeta电位分析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分析Cu_(2)O纳米的形貌、粒径大小及类芬顿性能,利用不同浓度的Cu_(2)O纳米对细胞进行处理... 目的探讨氧化亚铜(Cu_(2)O)纳米的制备、物化表征及其胃癌抗肿瘤效应的作用。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Zeta电位分析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分析Cu_(2)O纳米的形貌、粒径大小及类芬顿性能,利用不同浓度的Cu_(2)O纳米对细胞进行处理,并进行光照或者非光照处理,并分别采用细胞增殖-毒性实验(CCK-8)、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评估该纳米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效应。结果制备的Cu_(2)O纳米为100 nm左右的类圆形结构,在近红外光(NIR,0.5/cm2)照射5 min后Cu_(2)O纳米温度从25℃提高到50℃,同时Cu_(2)O纳米在过氧化氢浓度和pH为近中性的条件下(pH=6.5)可催化大量活性氧(ROS)生成。CCK-8试验表明:相比于对照组,Cu_(2)O纳米对胃癌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作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表明:Cu_(2)O纳米能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Cu_(2)O铜基纳米颗粒具备良好的光热性能、化学动力性能及抗肿瘤效应,是胃癌治疗的一种潜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 纳米 化学动力疗法 光热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A4:潜在抑制膀胱癌干细胞的靶分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春燕 聂庆文 +3 位作者 周璇 黄大雄 肖炜强 朱永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9-874,共6页
目的应用siRNA技术沉默S100A4基因表达对膀胱癌干细胞增殖及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鉴定出MB49膀胱癌干细胞后,应用核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技术,发现MB49膀胱癌细胞与膀胱癌干细胞表达差异的蛋白质S100A4蛋白。设计并合成S10... 目的应用siRNA技术沉默S100A4基因表达对膀胱癌干细胞增殖及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鉴定出MB49膀胱癌干细胞后,应用核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技术,发现MB49膀胱癌细胞与膀胱癌干细胞表达差异的蛋白质S100A4蛋白。设计并合成S100A4基因特异性的siRNA序列,转染膀胱癌干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在siRNA对S100A4的影响,体内、外实验观察siRNA抑制S100A4后对膀胱癌干细胞增殖及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通过i TRAQ核素标记结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分析,共鉴定出差异蛋白共65个,S100A4在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最显著(差异为5.70,P<0.05)。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S100A4 siRNA转染组的S100A4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CCK8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发现,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siRNA干扰S100A4表达后,膀胱癌干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成瘤能力受到抑制(P<0.05)。结论膀胱癌干细胞中S100A4表达与膀胱癌的复发、转移有关,S100A4蛋白可能成为消灭膀胱癌干细胞,治疗膀胱癌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干细胞 S100A4 增殖 成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显影栓塞微球制备及体外显影实验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玮 何晓峰 +5 位作者 梅雀林 王丹 赵凌云 王伟中 李梅 王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2-1108,共7页
目的开发一种具备X线/CT/MR下多模态显影能力的明胶栓塞微球。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单一携载固态纳米Fe_3O_4颗粒的明胶栓塞微球,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粒径、分散度;热重分析法检测微球内Fe_3O_4纳米颗粒载药量;X线、CT、MR检测... 目的开发一种具备X线/CT/MR下多模态显影能力的明胶栓塞微球。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单一携载固态纳米Fe_3O_4颗粒的明胶栓塞微球,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粒径、分散度;热重分析法检测微球内Fe_3O_4纳米颗粒载药量;X线、CT、MR检测评估多模态显影能力;利用兔心血及人血管内皮细胞行微球溶血试验及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观察微球弹性、溶胀特点及消毒方法。结果最优化微球合成条件为Fe_3O_4与明胶质量比为2∶1。该微球外观圆整、分散性好、成球率高(最高77.0%)、载药率高(最高73.27%)、粒径适中为(199.78±142.90)μm,具备X线/CT/MR下多模态显影能力,最优化微球CT值最高可达(1 028.0±69.5)Hu(浓度25 mg/ml),MR T_2值下降约50%(浓度4 mg/ml)。溶血试验及细胞毒性试验溶血率及吸光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溶胀特性,在无水乙醇中无溶胀现象。结论以固态Fe_3O_4纳米颗粒为显影材料,明胶为聚合物材料,采用乳化交联法可成功制备载药量高、形态规则、表面光滑、不易聚集、X线/CT/MR下多模态显影能力更强、生物安全性高、消毒方便的栓塞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显影 微球 栓塞 体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E4在U87细胞中可增加GSK-3β的表达及Tau的磷酸化
7
作者 何颜结 卫佩如 +4 位作者 伍巧燕 张馨宇 张兴梅 刘晓加 王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Apo E4与GSK-3β及Tau蛋白超磷酸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Apo E4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将对照质粒载体p IRES-EGFP、重组质粒Apo E4/p IRES-EGFP和Apo E3/p IRES-EGFP转染U87脑星形胶质细胞系,用免... 目的探讨Apo E4与GSK-3β及Tau蛋白超磷酸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Apo E4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将对照质粒载体p IRES-EGFP、重组质粒Apo E4/p IRES-EGFP和Apo E3/p IRES-EGFP转染U87脑星形胶质细胞系,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p-Tau/Tau及GSK-3β蛋白水平的变化。在U87细胞中转入干扰Apo E表达的si RNA(Apo E-si RNA)及对照si RNA,检测p-Tau/Tau及GSK-3β蛋白的改变情况。将质粒转染前后及si RNA干扰前后目标蛋白的含量或磷酸化水平的改变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SK-3β蛋白水平的相对值分别为:Apo E4组(1.819±0.130,P<0.01,n=3)和Apo E3组(1.336±0.130,P<0.01,n=3),差异具显著差异,且Apo E4和Apo E3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样,相对于对照组,Apo E4和Apo E3组的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相对值分别为1.587±0.027(P<0.01,n=3)和1.436±0.026(P<0.01,n=3),均具显著差异;且Apo E4组较Apo E3组的促进作用更强,两组间具显著差异(P<0.01)。此外,用Apo E-si RNA干扰后,U87细胞中GSK-3β的表达和p-Tau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544±0.058(P<0.001,n=3)和0.474±0.060(P<0.01,n=3)。结论 AD危险因子Apo E4可能通过上调GSK-3β的表达而促进Tau的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阿尔茨海默病(AD) TAU蛋白 糖原合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