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术后多灶性皮肤转移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兰海梅 孙凯亮 何仁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9-170,共2页
患者女,64岁。右胸部皮肤结节性浸润性肥厚1年,加重1个月余:背部大片鳞屑性红斑半年余,于2009年5月来南方医院皮肤风湿科就诊。患者2006年5月行右乳腺改良根治术,组织病理示:①(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②肌筋膜,内、外、上、下... 患者女,64岁。右胸部皮肤结节性浸润性肥厚1年,加重1个月余:背部大片鳞屑性红斑半年余,于2009年5月来南方医院皮肤风湿科就诊。患者2006年5月行右乳腺改良根治术,组织病理示:①(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②肌筋膜,内、外、上、下切缘及骨骼肌未见癌组织浸润;③(右)腋窝淋巴结见有癌组织转移(9/10)并见有血管内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皮肤转移 多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疱疮8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茜 孙乐栋 +1 位作者 曾抗 周再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1276-1277,共2页
目的:进一步加强对天疱疮的认识,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总结84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结果:所回顾的病例中,大部分在使用适当糖皮质激素的同时联合应用了免疫抑制剂,另外血浆置换术、大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 目的:进一步加强对天疱疮的认识,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总结84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结果:所回顾的病例中,大部分在使用适当糖皮质激素的同时联合应用了免疫抑制剂,另外血浆置换术、大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的联合应用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3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结论:皮质类固醇激素仍是目前治疗天疱疮的首选药物,但其副作用较大,常需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近几年,一种有效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皮质类固醇 免疫抑制荆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干预及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莉 罗仁 +1 位作者 曾抗 周再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1-702,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其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ACD小鼠模型,分组给药后观察小鼠体质量、耳片厚度及重量的改变,同时利用ELISA技术对其外周血中IFN-γ及IL-4进行检测,并分析中药干预对T...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其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ACD小鼠模型,分组给药后观察小鼠体质量、耳片厚度及重量的改变,同时利用ELISA技术对其外周血中IFN-γ及IL-4进行检测,并分析中药干预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加味玉屏风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厚度、重量及体质量的改变均小于生理盐水组,并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同时,中药组外周血IFN-γ及IL-4均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但IFN-γ降低更为显著,导致IFN-γ/IL-4比值降低。结论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可有效抑制小鼠的AC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T淋巴细胞的分化,促进T细胞向Ⅱ型分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加味玉屏风颗粒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方亮 曾抗 +1 位作者 孙乐栋 阮云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309-1311,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血浆Hcy,颈动脉超声检测其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LE组Hcy明显高...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血浆Hcy,颈动脉超声检测其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LE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SLE组IMT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Hcy与IMT呈正相关(r=0.861,P=0.000)。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高Hcy血症可能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Hcy和IMT可作为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4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明玉 周再高 +2 位作者 曾抗 孙乐栋 丁立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80-1282,共3页
目的了解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34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随机抽取的40例血小板正常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改变。结果血... 目的了解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34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随机抽取的40例血小板正常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改变。结果血小板减少组肾脏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血小板正常患者,但蝶形红斑的发生率低于后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CH50、白细胞下降程度和尿蛋白出现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而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出现异常高于血小板正常组。结论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与血小板正常患者比某些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 血小板比容 血小板分别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TPN22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彭学标 欧丽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90-2391,共2页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22)外显子14区域1858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别对40例中国汉族SLE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1858C/T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 SLE患者和健康...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22)外显子14区域1858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别对40例中国汉族SLE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1858C/T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 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TPN22基因的1858位点CC、CT、T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TPN22基因1858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SLE发病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 多态性 系统性 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