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手术结合物理治疗对严重烧伤后功能重建的效果 被引量:8
1
作者 陈静 王甲汉 +2 位作者 杨磊 李志清 任加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74-1176,共3页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结合物理治疗对严重烧伤后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39例严重烧伤患者中,21例(观察组)接受规范化功能康复体系治疗,18例(对照组)仅定期返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和物理治疗分别在烧伤治疗中心和医学康复中心完成。采用改...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结合物理治疗对严重烧伤后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39例严重烧伤患者中,21例(观察组)接受规范化功能康复体系治疗,18例(对照组)仅定期返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和物理治疗分别在烧伤治疗中心和医学康复中心完成。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观测患者伤后3个月、1年和2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体表瘢痕康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P<0.01),体表瘢痕明显改善(P<0.01),整形手术总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外科手术结合物理治疗可提高严重烧伤后期功能障碍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功能障碍 外科手术 康复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磊 王甲汉 +4 位作者 李志清 邱学文 刘亮 吴起 马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0-91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1年~1999年,A组)和后10年(2000年~2010年,B组)2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以及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 h晶体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增多。B组患者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9%及2.56%,较A组(27.3%,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地处广州地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强调个体化补液方案,适当增加烧伤休克期内胶体、晶体和水分补液量和比例,以降低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M-CSF凝胶对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邱学文 王甲汉 +1 位作者 杨磊 任加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7-820,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对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同体对照的方法,将138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69)和对照组(n=69)。试验组采用rhGM-CSF凝胶...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对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同体对照的方法,将138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69)和对照组(n=69)。试验组采用rhGM-CSF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空白基质安慰剂治疗,周期21d。观察创面愈合时间、疗效及用药后7、14d的创面愈合率;选取6例患者,于用药后7、14d留取组织标本,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和成纤维细胞数。结果本研究共入组69例,脱落9例,纳入统计分析者60例。试验组创面愈合的中位时间为12d(95%CI 11~13d),较对照组(18d,95%CI 17~19d)明显缩短(P〈0.001),且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用药7、14d后,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2%±13%、95%±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6%±11%、83%±12%,P〈0.001)。用药7、14d后,试验组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分别为10.3±0.61、4.5±0.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2±0.71、0.4±0.8,P〈0.001),而成纤维细胞数分别为143.1±10.31、37.8±6.9,亦显著高于对照组(110.2±11.71、26.4±7.7,P〈0.01)。结论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可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可能与其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或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 被引量:19
4
作者 邱学文 王甲汉 +1 位作者 杨磊 任加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95-1197,共3页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0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采用rhGM...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0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采用rhGM-CSF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空白基质安慰剂治疗,试验周期为21d。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和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总有效率。结果:用药后不良反应轻微。试验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6d(95%可信区间11.9~13.3d),较对照组(16.8d,95%可信区间16.1~17.5d)明显缩短(P<0.01)。用药6、12d后,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13)%、(91±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11)%、(73±14)%,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13.00%、91.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7%、53.33%,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能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重度烧伤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苏卫国 王平丽 +4 位作者 魏莹 周一平 牛希华 娄季鹤 李永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重度烧伤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疗效。方法将36名重度烧伤伴SIRS患者,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8),治疗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面,每5一,7d更换一次;对照组清创后应用磺胺嘧啶...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重度烧伤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疗效。方法将36名重度烧伤伴SIRS患者,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8),治疗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面,每5一,7d更换一次;对照组清创后应用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外涂于创面,每日更换敷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内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每1%全身体表面积(TBSA)烧伤创面的住院费用以及渗出量、人血白蛋白用量和悬浮红细胞用量;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24、72、120h,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质量浓度。结果术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治疗组的1%TBSA住院费用、悬浮红细胞用量、人血白蛋白用量和术后7d内渗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24h起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CRP和PCT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重度烧伤伴SIRS的有效创面处理方法,能降低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大鼠心肌组织水通道蛋白-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肖德权 王甲汉 +2 位作者 李志清 易朝辉 徐礼笑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6)、烫伤组(n=42);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其中单纯烫伤组又分为2、4、8、12、24、48、72h组,每个时相点为... 目的探讨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6)、烫伤组(n=42);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其中单纯烫伤组又分为2、4、8、12、24、48、72h组,每个时相点为6只动物。用干湿重法和ELSIA方法分别检测烧伤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组织含水量和AQP1的表达变化。结果严重烧伤后2h心肌组织含水量增加及AQP1表达增强;烧伤后12h达到高峰,烧伤后48h仍高于正常;统计学分析表明,AQP1的表达与心肌组织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844,P<0.01)。结论严重烧伤后AQP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可能导致心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试验提示AQP1可能参与介导烧伤后心肌水肿的病理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1 烧伤 心肌水肿 膜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用血液净化治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亮 杨磊 王甲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86-2587,共2页
总结我科2008年成功救治3例烧伤并发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例资料,探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关于血液透析时机的选择;透析过程中控制对循环的影响;透析阶段蛋白和红细胞的补充;透析阶段的营养支持及其他全身治疗措施等问... 总结我科2008年成功救治3例烧伤并发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例资料,探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关于血液透析时机的选择;透析过程中控制对循环的影响;透析阶段蛋白和红细胞的补充;透析阶段的营养支持及其他全身治疗措施等问题,为临床治疗严重烧伤合并ARF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肉芽创面多种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兆峰 王甲汉 +2 位作者 李志清 易朝晖 黄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5-506,共2页
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探讨微量元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38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4~9周未愈创面肉芽组织以及10例人体正常皮肤组织,将所取标本按伤后时间分为3组,A组为伤后4 ̄5周,B组为伤... 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探讨微量元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38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4~9周未愈创面肉芽组织以及10例人体正常皮肤组织,将所取标本按伤后时间分为3组,A组为伤后4 ̄5周,B组为伤后6 ̄7周,C组为伤后8 ̄9周,以正常人体皮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作为对照,设为D组。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其铁、铜、锌、硒、锰、钴、铅的含量。结果锌、硒、锰在伤后4 ̄9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含量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人体正常皮肤中的含量(P<0.05);铜在肉芽组织中的含量逐渐上升,高于人体正常皮肤中的含量。铁、钴、铅在肉芽组织中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与正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微量元素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动态变化不全相同,其变化可能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微量元素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对大鼠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聚集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志清 黄跃生 +1 位作者 杨宗城 王甲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64-1766,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化对中性粒细胞(PMN)在肺组织中聚集和发生损害作用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Ⅲ°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大鼠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化对中性粒细胞(PMN)在肺组织中聚集和发生损害作用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Ⅲ°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大鼠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肺组织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并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肺微血管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结果:大鼠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性在伤后1h内即迅速增高,并持续增高到伤后24h。伤后肺组织ICAM-1和IL-8mRNA表达、MPO活性均明显高于、肺微血管vWF含量低于对照组。PDTC处理显著缓解上述变化。结论:严重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化,从而启动细胞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PMN在肺组织中聚集,引起肺血管组织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NF-ΚB 中性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小鼠烧伤早期免疫细胞刺激反应的相关基因靶标 被引量:3
10
作者 金辉 高艳彬 +3 位作者 卢志阳 邹琼 史鹏伟 杨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75-1781,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鼠烧伤早期免疫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烧伤早期应对刺激反应相关基因靶标。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7404数据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倍比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鼠烧伤早期免疫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烧伤早期应对刺激反应相关基因靶标。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7404数据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倍比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刺激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应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刺激反应相关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其中部分基因差异表达。结果(1)在烧伤后第1天共有259个刺激反应相关差异基因被选出,其中上调基因118个,下调基因141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相关通路及细胞生长与死亡相关通路;将259个刺激反应相关差异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分析显示Lck、Stat1、Myd88、Stat3和Jun基因同时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具有最大互作关系和在子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可能是潜在的诊断及治疗靶标;(2)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Lck、Stat1、Myd88、Stat3和Jun基因表达情况与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通过对小鼠烧伤后第1天全血游离白细胞基因芯片分析我们发现Lck、Stat1、Myd88、Stat3和Jun基因在烧伤早期刺激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刺激反应 基因芯片 蛋白互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烧伤后时序芯片数据分析及免疫标志物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艳彬 卢志阳 +4 位作者 金辉 史鹏伟 王桂芳 温皇鼎 杨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5-281,共7页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烧伤早期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情况,并筛选烧伤后免疫相关标志物,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GEO数据库下载GSE7404数据集(小鼠,25%TBSA,3度),共获得32例基因表达谱数据.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倍比法(fold-change,FC)...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烧伤早期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情况,并筛选烧伤后免疫相关标志物,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GEO数据库下载GSE7404数据集(小鼠,25%TBSA,3度),共获得32例基因表达谱数据.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倍比法(fold-change,FC)筛选差异表达基因(P-value<0.01和|lg FC|>1).分别利用DAVID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库进行生物学过程功能富集分析及构建免疫相关蛋白互作网络.互作网络的模块及可视化分析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并用BINGO插件进行模块功能分析.结果:在烧伤后第1 d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最显著,共1 825个差异基因被选出,其中上调基因658个,下调基因1 167个.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刺激反应和免疫系统过程等生物学功能贯穿整个烧伤早期.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LCK、CCR2、TLR2和My D88等免疫相关基因可能在烧伤早期免疫功能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烧伤后时序基因芯片数据,可以有效地揭示烧伤后免疫系统潜在的分子机制,可以为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的筛选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免疫系统过程 功能富集分析 免疫相关蛋白互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IκBα降解和NF-κB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志清 黄跃生 +1 位作者 杨宗城 王甲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了解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抑制性κB(IκBα)降解、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烧伤血清诱导内皮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分别用正常人血清(对照组)、烧伤患者血清、烧伤患者血清+吡咯... 目的了解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抑制性κB(IκBα)降解、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烧伤血清诱导内皮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分别用正常人血清(对照组)、烧伤患者血清、烧伤患者血清+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内皮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清刺激30、60、90、120min后内皮细胞IκBα蛋白降解情况,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血清刺激30、60、120、240 min后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烧伤血清刺激内皮细胞后30min,IκBα发生明显降解,刺激后60min达高峰,2 h后表达逐渐升高;烧伤血清刺激内皮细胞后30 min,NF-κB活性迅速升高,30~60 min达高峰,2 h后逐渐回复基础状态.PDTC能有效抑制烧伤血清作用条件下内皮细胞IκBα降解、NF-κB活化.结论烧伤血清可诱导内皮细胞IκBα降解,活化NF-κB,从而在烧伤后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血液 内皮细胞 NF-ΚB 抑制性 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浴喷膜疗法对烧伤浅Ⅱ°创面组织早期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惠民 王甲汉 +1 位作者 杨磊 易朝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4-806,共3页
目的从炎症角度探讨冷浴和喷膜疗法联合应用对大鼠早期烫伤创面的影响。方法选择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假致伤组、单纯烫伤组、冷浴组、喷膜组及冷浴喷膜组。伤后观察创面的大体情况,分别取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标本,用干湿重法测定... 目的从炎症角度探讨冷浴和喷膜疗法联合应用对大鼠早期烫伤创面的影响。方法选择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假致伤组、单纯烫伤组、冷浴组、喷膜组及冷浴喷膜组。伤后观察创面的大体情况,分别取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标本,用干湿重法测定组织含水量;RIA法检测组织中PGE2的含量。结果研究发现冷浴喷膜疗法能显著减轻创面肿胀,减少创面渗出;在各时相点冷浴组、喷膜组及冷浴喷膜组创面组织含水量和PGE2含量均低于单纯烫伤组(P<0.01),但高于假致伤组(P<0.01);在3个处理组中,冷浴喷膜组上述指标最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烫伤组、冷浴组、喷膜组及冷浴喷膜组创面组织含水量与其PGE2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739,P<0.001)。结论在浅Ⅱ°烫伤创面局部早期应用冷浴喷膜疗法能减轻创面组织水肿,可能与其抑制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冷浴 喷膜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活化对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表达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志清 黄跃生 +1 位作者 杨宗城 王甲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96-1497,1500,共3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表达促炎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Ⅲ度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干预组(PDTC组)。大鼠烧伤后1、3、6、12、24h凝胶电泳...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烧伤早期肺组织表达促炎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Ⅲ度35%TBSA烧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干预组(PDTC组)。大鼠烧伤后1、3、6、12、24h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肺组织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TNFα、IL-8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烧伤后肺组织NF-κB活性在伤后1h内即迅速增高,并持续增高到伤后24h。伤后肺组织TNFα、IL-8 mRNA表达逐渐增多,6h达高峰。PDTC组NF-κB活性降低,肺组织TNFα和IL-8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严重烧伤可活化肺组织NF-κB,从而介导对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活化在烧伤后脏器组织细胞表达释放细胞因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兔早期使用亚胺培南对体内α-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15
作者 谭新东 戴飞 王甲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44-1446,共3页
目的观察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对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影响。方法将16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即烧伤后亚胺培南治疗组和烧伤后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分别于伤后20min内静滴100mg泰能和等量生理盐水,8h/次,共3d,并补液抗休克。采用E... 目的观察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对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影响。方法将16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即烧伤后亚胺培南治疗组和烧伤后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分别于伤后20min内静滴100mg泰能和等量生理盐水,8h/次,共3d,并补液抗休克。采用ELASA法检测2组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含量。结果家兔烧伤后血浆中TNFα含量较伤前明显增高,伤后16h达到高峰,并维持较高水平至伤后72h。在各相同时点,痂下组织液中TNFα分别较血浆中TNFα含量有显著增高。在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治疗组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严重烧伤早期使用亚胺培南,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水平较对照明显降低,提示亚胺培南对TNFα、内毒素释放呈低诱导状态,有利于防止和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治疗 亚胺培南 痂下组织液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烧伤早期免疫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及靶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琼 高艳彬 +3 位作者 金辉 卢志阳 史鹏伟 杨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7-773,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鼠烧伤早期免疫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并检测,筛选相关差异基因,以期找到潜在的诊断及治疗靶标。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7404数据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倍比法及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应用...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鼠烧伤早期免疫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并检测,筛选相关差异基因,以期找到潜在的诊断及治疗靶标。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7404数据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倍比法及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应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相关基因靶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进行试验验证。结果在烧伤后第1天,有1825个基因被选出,其中上调基因658个,下调基因1167个。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Stat1、Cdk1、Cd19、Lck及Jun基因在烧伤后免疫系统功能变化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Stat1、Cdk1和Jun基因表达情况与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通过对小鼠烧伤后早期全血游离白细胞基因芯片分析我们发现Stat1、Cdk1和Jun基因在烧伤早期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能是烧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潜在的生物学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免疫系统过程 差异表达基因 蛋白互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素致深度化学烧伤1例
17
作者 胡丽 邱学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92-1592,共1页
关键词 化学烧伤 斑蝥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因子-κB促进创面血管化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起 王甲汉 +3 位作者 刘亮 李志清 任加良 吴永恒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和核因子-κB(NF-κB)/抑制因子(IκB)通路在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产生及血管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4组各8只:假烫组、烫伤组、烫... 目的: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和核因子-κB(NF-κB)/抑制因子(IκB)通路在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产生及血管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4组各8只:假烫组、烫伤组、烫伤+p38MAPK抑制剂组和烫伤+NF-κB抑制剂组.除假烫组以外,其余各组均制作深Ⅱ°烫伤模型,其中烫伤+p38MAPK抑制剂组和烫伤+NF-κB抑制剂组于烫伤后15 min和12 h分别静脉注射SB203580和PDTC;各组大鼠均于伤后48 h处死并取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创面组织中VEGF的含量和血管微密度(MVD),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38MAPK和IκBα的表达.结果:和假烫组相比,伤后48 h,烫伤组创面组织中VEGF的质量浓度明显上升,为(0.81±0.19)ng/m L和(2.88±0.32)ng/m L,(P<0.05);MVD值明显增加,为(3.12±0.72)和(8.08±2.10),(P<0.05);p38 MAPK含量升高,为(966±176)和(4778±332),(P<0.05);IκBα含量下降,为(2 327±310)和(1 278±149),(P<0.05).使用SB203580和PDTC均能抑制烧伤后创面组织中VEGF含量的上升和血管化.预先给予SB203580能抑制烧伤后创面组织中p38MAPK含量升高,但对IκBα含量无显著影响;预先给予PDTC可以防止烧伤后创面组织中IκBα含量的下降,而对p38MAPK表达无影响.结论:在烧伤后创面愈合过程中,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和NF-κB/IκB通路是两个平行和独立的信号转导通路,两者间无直接的联系,但共同调节着烧伤后VEGF的产生与创面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核因子-ΚB VEGF 创面愈合 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灌洗治疗兔烫伤并海水浸泡创面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文浩 吴起 +1 位作者 马军 王甲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1-1486,共6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背部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创面愈合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脊柱两侧建立4个1%TBSA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分别给予常规换药(A组)、海水浸泡后常规换药(B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C...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背部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创面愈合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脊柱两侧建立4个1%TBSA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分别给予常规换药(A组)、海水浸泡后常规换药(B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C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联合肝素灌洗(D组)。在烫伤后第1,3,5,7天观察创面渗出及坏死情况,并取材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创面病理改变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表达,计算组织血管密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创面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干湿重法计算组织含水量。第3、5、7、14天利用毫米方格纸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相对于非浸泡组(A组),海水浸泡后(B组)的创面干枯、加深,水肿程度高。C组及D组组创面与B组相比,坏死组织脱落快,基底血运好,且创面早期坏死程度较B组低。烫伤后各组创面组织含水量均升高,至第3天达到峰值,在各时间点B组创面含水量均最高。C,D组含水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镜及电镜观察示:烫伤后各组创面均有炎症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血管基底膜损伤,B组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重,皱缩明显,血管内可见皱缩红细胞聚集、血管栓塞最为明显,D组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较轻,内皮细胞膜较完整。各组创面伤后于第3天开始出现散在新生血管,D组出现最早,且高峰值最高,B组微血管生成较晚且密度低。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联合肝素溶液湿敷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海水浸泡后烫伤创面的组织水肿程度,改善组织微循环,加快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是治疗海水浸泡后烧烫伤创面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海水 负压封闭引流 肝素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深Ⅱ°烫伤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起 王甲汉 +2 位作者 李志清 任加良 吴永恒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0-65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VEGF对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烫伤组(30只)及对照组(6只),烫伤组制作深Ⅱ°烫伤模型,于伤后第1、3、7、14...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VEGF对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烫伤组(30只)及对照组(6只),烫伤组制作深Ⅱ°烫伤模型,于伤后第1、3、7、14、21天各处死6只大鼠,取创面全层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创面组织中VEGF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对照组不予烫伤,直接处死,取正常皮肤检测VEGF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烫伤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的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水平于伤后显著增加,1 d即达峰值,3 d逐渐减少,14 d为最低值,21 d又再次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参与调节烫伤创面的修复过程,VEGF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与创面血管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烫伤 创面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