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表达己糖激酶2通过激活JAK/STAT途径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被引量:1
1
作者 庆顺杰 沈智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3,共12页
目的探究己糖激酶2(HK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及机制和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K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预后和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收集本院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对癌旁组... 目的探究己糖激酶2(HK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生物学功能及机制和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K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预后和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收集本院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实验验证HK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筛选出HK2表达量低的结直肠癌细胞系CT26及HCT116进行慢病毒转染过表达HK2,分为空白对照组和HK2过表达组;使用HK2抑制剂3-BP处理HK2表达量高的结直肠癌细胞系MC38及CACO_(2);使用JAK/STAT3通路抑制剂处理结直肠癌细胞HK2过表达组。采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和小鼠皮下荷瘤实验探究HK2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HK2过表达对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CPcounter和Timer分析HK2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相关性,TCGA、GEO数据库分析HK2表达与免疫检查点的相关性。结果癌症公共数据库显示,HK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1),并且高表达HK2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更差(P=0.09)。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的HK2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1)。相较于其他结直肠癌细胞,CT26和HCT116的HK2表达水平最低(P<0.05),HK2过表达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的HK2表达水平上调(P<0.01),且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提高(P<0.001)。HK2被抑制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被抑制。HK2可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中STAT3磷酸化蛋白的表达,使用JAK/STAT3通路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由HK2过表达介导的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强。Timer和MCP counter分析显示HK2表达与多种免疫细胞具有相关性,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显示HK2的表达水平与PDCD1等免疫检查点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HK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上调,可能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己糖激酶2 JAK-STAT信号通路 增殖、迁移和侵袭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外科与自主神经保留:肠系膜下动脉结扎的神经解剖因素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策 李国新 +2 位作者 丁自海 吴涛 钟世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丛(AAP)等自主神经与肠系膜下动脉(IMA)之间的局部解剖学关系,寻找安全结扎IMA而不损伤自主神经的解剖学位点和比传统方法更合理的操作方法。方法对16具福尔马林固定男性躯干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结果AAP包含于主动脉及...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丛(AAP)等自主神经与肠系膜下动脉(IMA)之间的局部解剖学关系,寻找安全结扎IMA而不损伤自主神经的解剖学位点和比传统方法更合理的操作方法。方法对16具福尔马林固定男性躯干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结果AAP包含于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表面一层菲薄的筋膜层中。IMA根部无自主神经纤维分布;AAP左干与IMA 交叉点位置不恒定:AAP左干更加贴近IMA而非主动脉。结论从保护自主神经的角度来说,IMA最安全的结扎位点在其根部,除此之外的IMA主干及分支均无安全的结扎点。结扎IMA时正确的外科平面恰好位于IMA与其后方含有自主神经的筋膜层之间,结扎前必须“骨骼化”IMA并保持其后方筋膜层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 腹主动脉丛 肠系膜下动脉 直肠癌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炎症蛋白因子的遗传驱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在临床预后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和平 李高桦 +1 位作者 张学华 王亚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1-1369,共9页
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索炎症蛋白因子与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集中选取与直肠癌相关的信息,使用91个炎症蛋白因子作为暴露变量。采用双样本MR分... 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索炎症蛋白因子与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集中选取与直肠癌相关的信息,使用91个炎症蛋白因子作为暴露变量。采用双样本MR分析模型评估炎症蛋白因子与直肠癌的因果联系,并通过异质性、多效性和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健性。使用5种MR分析模型,包括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 median)、模型选择法(MR-Egger)、简单模型法和加权模型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86例未经治疗的直肠腺癌患者开展临床研究,使用RTqPCR技术定量分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轴突诱导蛋白1(AXIN1)和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基因表达,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基因表达与临床特征(包括吸烟情况、肿瘤最大直径、是否有转移、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分化程度和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R分析显示AXIN1(OR=0.866,95%CI:0.754-0.994,P=0.040;IVW模型)、β-NGF(OR=0.914,95%CI:0.843-0.990,P=0.028;IVW模型)(OR=0.884,95%CI:0.784-0.998,P=0.047,Weighted median模型)和PD-L1(OR=0.903,95%CI:0.824-0.989,P=0.028,IVW模型)风险降低有与直肠癌显著的因果关系。研究中不存在异质性(IVW法和MR Egger法检测的P>0.05),不存在多效性(P>0.05),模型稳定。敏感性分析显示,AXIN1、β-NGF和PD-L1的剩余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效应值的均值分别为-0.1425、-0.0973和-0.1011,均与各自的主效应值-0.144、-0.1和-0.1接近,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临床研究显示,PD-L1基因的表达量与直肠癌的TNM分期显著相关,尤其是在TNM分期Ⅳ期患者中,PD-L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Ⅰ、Ⅱ、Ⅲ期(P=0.007)。AXIN1和β-NGF基因的表达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低分化的直肠癌样本中,AXIN1和β-NG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样本(P<0.001)。结论 炎症蛋白因子AXIN1、β-NGF和PD-L1的水平降低与直肠癌风险降低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且这些因子的表达量与直肠癌的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可能是直肠癌治疗和预防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炎症蛋白因子 孟德尔随机化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平面的解剖观察 被引量:60
4
作者 李国新 丁自海 +2 位作者 张策 黄祥成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外科平面的鉴别方法。临床资料和方法:2003~2004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后外侧、中线侧和直肠后外侧相关筋膜的解...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外科平面的鉴别方法。临床资料和方法:2003~2004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后外侧、中线侧和直肠后外侧相关筋膜的解剖特点和镜下定位标志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在乙状结肠第一曲外侧缘肠壁与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粘连带,它是左侧Toldt’s线的尾侧端点。左半结肠系膜后外侧存在肾前筋膜;中线侧存在主动脉前筋膜;直肠系膜后外侧存在盆筋膜壁层。这三个部位的筋膜相互延续。结论:乙状结肠和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的粘连带是左半结肠切除术外侧分离的起点。肾前筋膜是衬贴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系膜后面的一层连续筋膜,在不同的解剖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外科平面统一于结直肠系膜与连续的肾前筋膜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切除术 外科平面 肾前筋膜 Toldt’s筋膜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51
5
作者 于海涛 李国新 +4 位作者 张策 丁自海 黄祥成 余江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7-48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 外科平面 肠系膜上静脉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D2手术学习曲线 被引量:36
6
作者 胡彦锋 余江 +3 位作者 王亚楠 张策 程侠 李国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针对已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胃肠外科医生,探索开展腹腔镜胃癌D2手术并平稳渡过学习曲线的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共70例均由同一团队进行的腹腔镜胃癌D2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手术日期先后分... 目的针对已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胃肠外科医生,探索开展腹腔镜胃癌D2手术并平稳渡过学习曲线的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共70例均由同一团队进行的腹腔镜胃癌D2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手术日期先后分为连续的7组(A-G组),每组10例设定为一手术阶段,每例均完成胃切除重建、D2站淋巴结清扫,比较各阶段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指标(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各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胃切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均P>0.05);手术时间7组之间有差异(F=8.578,P=0.000),A、B组之间无差异(P=0.999),A、B组和C、D、E、F、G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C、D、E、F、G组之间无差异(均P>0.05),A、B两组手术时间长于其他各组(P<0.05);A组恢复流质时间较其他各组显著延长(P<0.05);B组发生2例中转开腹,其余各组均未发生,中转率2.86%;术中并发症发生在B组(2例)、C组(2例),术后并发症1例发生在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14%。结论对于那些已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胃肠外科医生,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手术步骤,开展20例左右的腹腔镜胃癌D2手术后,可望顺利、安全、快速渡过该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胃切除术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直肠系膜切除相关盆自主神经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48
7
作者 张策 丁自海 +2 位作者 李国新 黄祥成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阐述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关盆自主神经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探讨盆自主神经保留的部位和对策。方法:对20具男性盆腔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腹主动脉丛远离肠系膜下动脉起点;上腹下丛贴近骶岬表面;腹下神经部分毗邻输尿管;盆内脏... 目的:阐述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关盆自主神经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探讨盆自主神经保留的部位和对策。方法:对20具男性盆腔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腹主动脉丛远离肠系膜下动脉起点;上腹下丛贴近骶岬表面;腹下神经部分毗邻输尿管;盆内脏神经伴行直肠中动脉外侧部;下腹下丛位于直肠系膜后外侧;其直肠侧支走行于直肠侧韧带内,直肠前支向前穿过Denonvilliers筋膜后叶;勃起神经位于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外侧部。结论:盆自主神经保留的部位是:离断肠系膜下血管时的腹主动脉丛左干,直肠后分离时的上腹下丛和腹下神经,直肠侧面分离时的下腹下丛和盆内脏神经,直肠前分离时的勃起神经。共同原则是:在直肠后间隙中贴近直肠系膜操作;直视下操作;避免过度牵引直肠系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自主神经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癌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剑明 邓海军 +2 位作者 王亚楠 赵丽瑛 李国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359-236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外科2003年9月至2012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的80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术前伴发病、合并症、术中出血、分期和术后并发症等...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外科2003年9月至2012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的80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术前伴发病、合并症、术中出血、分期和术后并发症等等,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4.6%,无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得出术前伴发肺部疾病(OR=3.207,95%CI:1.165~8.832,P=0.024)、术中出血100mL以上(OR=1.623,95%CI:1.05~2.508,P=0.029)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伴发病和术中出血量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风险相关,提示做好术前伴发病尤其是肺部疾病管理、严把手术指征,以及控制术中出血量,以期降低潜在的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直肠肿瘤 术后并发症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9
作者 邓海军 魏志刚 +3 位作者 甄莉 李国新 黄祥成 卿三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围手术期(术中及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C)的临床意义。方法2002~2004年收治的85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术后采用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41例只行术后静脉化疗,比... 目的探讨胃癌围手术期(术中及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C)的临床意义。方法2002~2004年收治的85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术后采用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41例只行术后静脉化疗,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毒副反应、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1及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0.45%和15.90%,低于对照组的43.90%及39.0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0%和59.09%,高于对照组的78.05%和34.1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围手术期热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可显著减少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热灌注化疗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策 薛琪 +2 位作者 李国新 丁自海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 目的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的蓝色条纹。肠系膜上动脉在系膜内难以目视辨认,走行于SMV左侧。回结肠血管出现率100%,为升结肠系膜内、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附近、搏动的条索。胃结肠干出现率77.8%(28/36),包含上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者占比为89.3%(25/28);后者亦可直接注入SMV。胃结肠干于胰切迹右缘的横结肠后间隙汇入SMV右壁。右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起始,常与胃结肠干伴行或交叉。结论正确的间隙(肠系膜内间隙)、标志和线索(肠系膜上静脉),是LRH中血管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血管 腹腔镜 右半结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21通过抑制CDKN1C/p57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凯 王伟 +2 位作者 雷尚通 吴承堂 李国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85-1889,共5页
目的探讨microRNA-221(MIR221)对结肠癌细胞中CDKN1C/p57表达调控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结肠癌Caco2细胞系,预先给予或不给予CDKN1C/p57干扰性小RNA(anti-p57-siRNA)处理,再以脂质体分别转染MIR221前体(pre-MIR221)或MIR221... 目的探讨microRNA-221(MIR221)对结肠癌细胞中CDKN1C/p57表达调控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结肠癌Caco2细胞系,预先给予或不给予CDKN1C/p57干扰性小RNA(anti-p57-siRNA)处理,再以脂质体分别转染MIR221前体(pre-MIR221)或MIR221特异性抑制剂(anti-MIR221)寡核苷酸,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检测Caco2细胞中MIR221表达状况,运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分析CDKN1C/p57 mRNA及蛋白表达状况,并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细胞的增殖状态;构建pGL3-p57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与pre-MIR221或anti-MIR221共转染Caco2细胞,检测转染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变化。结果 Caco2细胞转染pre-MIR221后,CDKN1C/p57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细胞增殖显著(P<0.01);而anti-MIR221可上调CDKN1C/p57蛋白表达继而抑制细胞增殖,且此种抑制作用可被anti-p57-siRNA逆转,说明此种抑制效应确由CDKN1C/p57所介导;在转染重组有CDKN1C/p57基因3'-UTR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Caco2细胞中,共转染pre-MIR221后荧光素酶活性下降,而共转染anti-MIR221后荧光素酶活性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R221可通过与CDKN1C/p57 mRNA 3'-UTR区域结合使结肠癌细胞中CDKN1C/p57蛋白表达下降而促进肿瘤增殖;anti-MIR221则可通过上调CDKN1C/p57蛋白表达继而抑制细胞增殖而发挥抗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microRNA-221 CDKN1C/p57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伟 孙凯 +4 位作者 吴承堂 雷尚通 曾俊杰 伍颖君 李国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miR-22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及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四种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o2中miRNA-221表达状况,并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 目的探讨miR-22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及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四种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o2中miRNA-221表达状况,并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正常对照;设计并合成miR-221、anti-miR-221(微小RNA抑制剂)寡核苷酸,以脂质体转染Caco2细胞系,以Real-time Q-PCR再次检测转染后细胞中miR-221表达状况,并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状态。结果与正常细胞相比,4种人结肠癌细胞系中miR-221表达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细胞转染anti-miR-221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S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并可见细胞凋亡的发生(P<0.01)。结论 miR-221特异性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凋亡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提示miR-221作为结直肠癌生物治疗有效靶点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miRNA-221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活体胃周血管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智鹏柯 张策 +3 位作者 余江 王亚楠 胡彦锋 李国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中胃周血管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按照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标准化手术步骤,对100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活体胃周血管解剖学观察。结果胃周血管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平面内,但...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中胃周血管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按照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标准化手术步骤,对100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活体胃周血管解剖学观察。结果胃周血管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平面内,但血液流动的内在联系性使它们围绕胰腺构成了胃周血管网络。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脾动脉第三段可定位胃网膜左血管。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可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在幽门下方与胰头之前的网膜内可定位胃网膜右血管。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腹腔干及其分支。胃胰襞、脾胰襞和肝胰襞是分别定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解剖标志。结论胃周血管多存在变异,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应以胰腺为中心标志,同时以胃周主要血管及其分叉为参考,"顺藤摸瓜"解剖定位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腹腔镜 血管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风险分级标准在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韬 刘浩 +3 位作者 胡彦锋 余江 牟廷裕 李国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8-922,共5页
目的目前国际常用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风险分级标准有三种: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本文拟探讨三种分级对中国GIST风险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并... 目的目前国际常用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风险分级标准有三种: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本文拟探讨三种分级对中国GIST风险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44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Fletcher、NIH2008分级分别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采用Miemnen分级对119例GIST进行风险评估,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Miettinen和Fletcher分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Miettinen和NIH2008分级的准确度。结果(1)Fletcher分级中中危组的非胃(小肠、直肠等)GIST和胃GIST的无瘤生存时间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ettinen分级极低、低、中、高危各组中,不同部位GIST的无瘤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ettinen分级的Logistic回归模型:y=1.350-3.807X。-4.664Xz-2.554X3;NIH2008分级的Logistic回归模型:y=0.875-3.332X。-3.944X:-2.028X3;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判对率比较:Miettinen分级(89.4)〉NIH2008分级(85.2)。结论Fletcher分级相对简易,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对不同部位的GIST的预后评估容易误判;Miettinen分级在中国GIST的风险评估中可能可以成为NIH2008分级一种潜在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风险评估 风险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晓飞 李国新 +1 位作者 钟世镇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观察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证据。方法 7例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及显微解剖;2例新鲜标本模拟腹腔镜下直肠癌D3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 目的观察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与其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关系,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证据。方法 7例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及显微解剖;2例新鲜标本模拟腹腔镜下直肠癌D3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自主神经的显露和保护。结果上腹下丛(SHP)的左、右侧束及束间交通支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关系密切。右侧束距离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较远,位于肾前筋膜下。以左侧束降支为界,其近端,上腹下丛左侧束、肠系膜下丛、腹主动脉丛紧贴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左侧壁并相互延续,其远端左侧束走行于肾前筋膜下。左侧束降支距离IMA起点的距离不恒定。结论在肾前筋膜前平面分离可有效保护上腹下丛右侧束及侧束间交通支;以SHP左侧束降支作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离断的解剖学标志可以有效保护左侧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自主神经保护 解剖关系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下血管的腔镜下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策 李国新 +2 位作者 丁自海 黄祥成 钟世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25-2528,共4页
目的:阐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和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IMV)的腔镜下解剖学特点,以指导腔镜下血管定位。方法:解剖和观察15具尸体;对126例接受腹腔镜左侧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 目的:阐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和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IMV)的腔镜下解剖学特点,以指导腔镜下血管定位。方法:解剖和观察15具尸体;对126例接受腹腔镜左侧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IMA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起点大部分平L3椎体或L3-4椎间盘,与主动脉分叉距离(42.08±6.26)mm;IMA分支有多种变异。腔镜下:系膜前,IMA表现为自主动脉前面向左下走行、乙状结肠系膜内隆起并搏动的条索;系膜后,IMA主干位于结肠系膜偏后部,IMA根部是左结肠后间隙内的固有障碍。在左髂总动脉水平,IMA位于左输尿管、左性腺血管内侧,三者位置关系恒定。IMA根部神经纤维分布少。IMV走行于IMA左侧的结肠系膜内,末段与动脉分离后,经十二指肠空肠襞左缘后方进入胰体后面。结论:正确的外科间隙(左结肠后间隙)、标志、外观和线索,是腹腔镜下IMA和IMV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静脉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尿嘧啶气雾对人胃癌细胞MKN-45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填 余江 +3 位作者 魏志刚 胡彦锋 王亚楠 李国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6-1068,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5-氟尿嘧啶(5-Fu)腹腔气雾化疗环境,评价5-Fu雾化对人胃癌细胞MKN-45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方法运用自主研发的气雾化疗仪将5-Fu雾化,体外模拟腹腔气雾化疗环境,对胃癌细胞进行处理,维持气雾环境压力为8mmHg,作用时...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5-氟尿嘧啶(5-Fu)腹腔气雾化疗环境,评价5-Fu雾化对人胃癌细胞MKN-45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方法运用自主研发的气雾化疗仪将5-Fu雾化,体外模拟腹腔气雾化疗环境,对胃癌细胞进行处理,维持气雾环境压力为8mmHg,作用时间为30min,并设生理盐水雾化作为对照,处理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MTT结果显示,5-Fu气雾化疗组杀伤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31.13±3.51)%比(4.65±1.99)%,P<0.001];流式细胞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5-Fu气雾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升高[(12.00±0.92)%比(2.65±0.52)%,P<0.001)],G1期细胞增多[(51.83±1.95)%比(36.41±2.33)%,P<0.001]、S期细胞减少[(16.72±2.36)%比(45.20±3.2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5-Fu气雾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1期,为气雾化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腹腔气雾化疗 胃癌细胞 MKN-45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ti-microRNA-221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增敏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晓槟 孙凯 +4 位作者 雷尚通 钟育波 邓海军 区文弢 吴承堂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下调microRNA-221(miR-22 1)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结直肠癌Caco2细胞系,以脂质体转染反义miR-221(anti-miR-221)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Caco2细胞中miR-22... 目的探讨下调microRNA-221(miR-22 1)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结直肠癌Caco2细胞系,以脂质体转染反义miR-221(anti-miR-221)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Caco2细胞中miR-221和PTEN 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分析肿瘤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变化;不同处理组的肿瘤细胞经照射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死亡情况。结果 Real-time Q-PCR显示转染anti-miR-221后miR-22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同时PTEN蛋白表达增高(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anti-miR-221转染组及anti-miR-221转染联合照射组死亡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多(P均<0.01),转染anti-miR-221可明显提高Cac0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且此效应能被PTEN-siRNA部分但不完全阻断。结论 Anti-miR-221可通过上调PTEN蛋白表达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miR-221 结直肠癌 PTEN 放射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对糖尿病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伟明 雷尚通 +3 位作者 张强 张赟建 王深明 石汉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34-1435,1445,共3页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后者注射等量溶剂;7d后上述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精氨酸治疗组及盐水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精氨酸治疗组每天腹...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后者注射等量溶剂;7d后上述两组大鼠再随机分为精氨酸治疗组及盐水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精氨酸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L-精氨酸1g/kg,盐水治疗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d后动物安乐死。观察动物血浆蛋白、精氨酸及葡萄糖浓度,动物体质量、摄食量及饮水量。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减少、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摄食量及饮水量增加;与盐水组比较,糖尿病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体质量及血糖无显著变化,摄食及饮水量明显减少,血浆蛋白及精氨酸增加;除精氨酸水平升高外,正常大鼠经精氨酸治疗后上述其他参数无变化。结论精氨酸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症状,但对血糖及体质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精氨酸 血浆蛋白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腹腔干重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前评价的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何威 余江 +4 位作者 张策 王亚楠 胡彦锋 成官迅 李国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探讨MSCTA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volu...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探讨MSCTA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进行三维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MSCTA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2例起自肝左动脉,1例起自肝右动脉。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MS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腹腔干及分支与术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动脉解剖和正确的空间关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术前检查方法,可能为相关血管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