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软组织重复扩张术治疗头面部大面积病变缺损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盛康 高建华 +3 位作者 姜平 颜玲 胡志奇 张立宪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4-475,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软组织重复扩张术治疗18例头面部大面积病变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已扩张一、两次后的头面部正常皮肤组织进行1-2次重复扩张,利用扩张皮瓣分次修复头面部病变软组织缺损。结果共治疗18例,头面部病变组织均完全切除,头...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软组织重复扩张术治疗18例头面部大面积病变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已扩张一、两次后的头面部正常皮肤组织进行1-2次重复扩张,利用扩张皮瓣分次修复头面部病变软组织缺损。结果共治疗18例,头面部病变组织均完全切除,头皮瓣毛发分布较均匀,但比较稀疏,面部有一例切口疤痕较明显,随访6个月,头面部外观及功能修复满意。结论皮肤软组织的重复扩张术是修复头面部大面积病变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扩张 皮瓣 扩张器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的建立及其染色体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宋玫 高建华 +2 位作者 严欣 刘晓军 陈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60-1762,共3页
目的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并对该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用这种方法建立瘢痕疙瘩永生细胞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LCL)。分别对建株前... 目的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并对该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用这种方法建立瘢痕疙瘩永生细胞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LCL)。分别对建株前和建株后10、20、30、35代的细胞株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成功地对瘢痕疙瘩家系27个个体建立了永生细胞株,建株后10代、20代的细胞株染色体未发现明显异常;而培养30代、35代的细胞株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的异常。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永生淋巴细胞株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随时可取的实验材料,在用做遗传学分析时宜在转化早期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家系 EB病毒 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SCs的单克隆培养及干细胞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顾繁 高建华 鲁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7-1069,1075,共4页
目的通过对人体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hASCs)进行单克隆培养,以获得单克隆hASCs。并比较不同克隆干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方法①临床手术切取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细胞培养并传至第2代后,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形成实验。②针... 目的通过对人体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hASCs)进行单克隆培养,以获得单克隆hASCs。并比较不同克隆干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方法①临床手术切取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细胞培养并传至第2代后,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形成实验。②针对获得的单克隆hA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克隆CD29、CD34、CD44、CD54、CD106、ABCG2的表达。结果①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共获得10个单克隆细胞群,并成功扩增到第9代后冻存。②不同克隆细胞群体具有相似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但增殖活力各异。③干细胞相关标志检测显示:各个群体均高表达CD29(92.9±7.4%)、CD44(94.6±6.8%),低表达ABCG2(2.5±1.4%),但CD34、CD54和CD106的表达在不同群体间有明显差异。结论酶消化法获得hASCs是含有不同分化潜能干细胞以及其他多种细胞的混合群体。用单克隆培养的方法可能获得纯化的单一细胞群,不同的克隆之间的表面抗原表达既有共性和又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克隆间分化潜能的不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组织工程 克隆形成实验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咬肌去神经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杜本军 苏冰 +1 位作者 朱灼新 刘晓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建立去神经咬肌动物模型,观察咬肌变化,为临床外科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性切断咬肌神经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咬肌厚度超声及肌细胞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正常咬肌相比,离断神经咬肌厚度减小(P<0·05),肌纤维截面... 目的建立去神经咬肌动物模型,观察咬肌变化,为临床外科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性切断咬肌神经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咬肌厚度超声及肌细胞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正常咬肌相比,离断神经咬肌厚度减小(P<0·05),肌纤维截面积减小(P<0·05),而且切断不同的神经减小的幅度不同;肌纤维类型及肌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咬肌失神经动物模型有效、可信,有助于咬肌肥大畸形的治疗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神经 咬肌 动物模型 超声检测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移植假发组织相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志丹 胡志奇 易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可移植假发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应用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的理化特性,制作成一种可移植假发的基座。实验动物选择5只新西兰白兔,在每只白兔颈部皮下采用毛囊单位移植技术,植入40束假发移植物,并分别于移植后第1周、...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可移植假发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应用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的理化特性,制作成一种可移植假发的基座。实验动物选择5只新西兰白兔,在每只白兔颈部皮下采用毛囊单位移植技术,植入40束假发移植物,并分别于移植后第1周、第1~6个月内每个月在无菌条件下,每只白兔分次采集包含有移植物的全层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结果移植术后第1周,可观察到移植物周围组织有局限的少量炎症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增生的毛细血管轻度充血,炎症反应轻微;术后1~6个月,移植物周围可见炎症反应细胞及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至消失,无观察到溶解、坏死等不良排斥反应,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围绕包裹假发移植物。结论可移植假发与白兔皮下组织相容性良好,未见不良反应,为后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移植假发 毛发移植 皮肤 聚丙烯 组织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促进软组织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南华 高建华 +1 位作者 鲁峰 付冰川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633-263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rADSCs)对软组织创面的促愈作用并比较全身和局部注射两种移植途径的有效性。方法分离培养获得SD大鼠的ADSCs,体外进行成脂、成骨、成神经的诱导分化鉴定。在大鼠背部制作软组织缺损创面模型,分别经创...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rADSCs)对软组织创面的促愈作用并比较全身和局部注射两种移植途径的有效性。方法分离培养获得SD大鼠的ADSCs,体外进行成脂、成骨、成神经的诱导分化鉴定。在大鼠背部制作软组织缺损创面模型,分别经创面局部点状注射和尾静脉注入全身途径移植DiI标记的ADSCs,移植细胞数为2.4×106/只。术后3、7、11、14d观察创口收缩率,愈合时间等,24d收集创面组织标本行荧光显微镜及常规HE染色观察。结果 rADSCs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分化潜能。局部途径在术后3d即可见显著的创面收缩,全身途径在术后7d创面收缩开始加速,这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肉芽丰富,成纤维细胞、腺样结构及新生血管形成更明显。结论 rADSCs对软组织创伤具有促愈作用,局部较全身移植途径起效快且发挥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细胞移植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隆胸并发产后乳腺炎病因分析及防治 被引量:4
7
作者 杜本军 苏冰 +2 位作者 刘晓军 朱灼新 高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544-1545,共2页
关键词 注射隆乳术 乳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 被引量:12
8
作者 罗盛康 席菁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索人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成人的腹部纯脂肪颗粒,采用原代消化细胞培养法培养出梭形细胞,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测定生长曲线并用油红O脂肪染色法进行染色及定性。结果培养出的梭形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 目的探索人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成人的腹部纯脂肪颗粒,采用原代消化细胞培养法培养出梭形细胞,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测定生长曲线并用油红O脂肪染色法进行染色及定性。结果培养出的梭形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经动态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及油红O脂肪染色法测定,证明是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结论在成熟的脂肪组织中存在着可以增殖并分化成熟、形成脂肪组织的前脂肪细胞。组织工程化的脂肪组织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最佳填充材料,该实验为脂肪组织工程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脂肪细胞 原代培养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感染Her2/neu膜外及跨膜区蛋白基因重组腺病毒后的免疫功能变化
9
作者 马树东 罗荣城 +2 位作者 丁振华 鲁峰 袁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84-1187,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树突状细胞(DC)感染编码Her2/neu基因膜外第一受体区(Her2-ECDs)、全长膜外区(Her2-ECD)和膜外跨膜区(Her2-TM)蛋白3种重组腺病毒(rAdHer2-ECDs、rAdHer2-ECD和rAdHer2-TM)后的免疫功能变化。方法重组腺病毒感染未成熟DC后,... 目的观察体外树突状细胞(DC)感染编码Her2/neu基因膜外第一受体区(Her2-ECDs)、全长膜外区(Her2-ECD)和膜外跨膜区(Her2-TM)蛋白3种重组腺病毒(rAdHer2-ECDs、rAdHer2-ECD和rAdHer2-TM)后的免疫功能变化。方法重组腺病毒感染未成熟DC后,Western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在DC中的表达。ELISA法检测DC感染3个重组腺病毒后的白介素-12(IL-12)分泌水平及与淋巴细胞共孵育后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采用混合白细胞反应检测DC感染前后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MTT法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Her2-ECDs、ECD、TM蛋白在DC中获得表达。转染DC培养第5天,上清中IL-12含量比未转染DC含量高(P<0.05),但3种重组病毒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后培养上清中IFN-γ的含量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增高,但病毒感染DC明显高于非感染DC。DC明显介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除rAdHer2-TM感染DC外,另两种转染和非转染DC之间无差异(P>0.05)。在DC诱导的CTL反应中,病毒感染DC诱导的杀伤率明显高于SK-OV-3修饰和非修饰DC,而SK-OV-3修饰又高于非修饰DC杀伤率(P<0.05)。在病毒感染DC中,以rAdHer2-TM转染DC激发的CTL活性为最强。对高表达Her2/neu蛋白的乳腺癌细胞株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Her2/neu表达阴性的杀伤率(P<0.05)。结论编码Her2/neu膜外及跨膜区蛋白重组腺病毒转染DC后,明显增强DC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诱导出Her2/neu特异性的CTL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HER2/NEU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毒 腺病毒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对烫伤大鼠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10
作者 杨磊 高建华 王甲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4-546,共3页
目的通过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导烧伤创面的手段,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移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我们已经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SV-tk,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烫伤大鼠皮肤组织,用RT-PCR法... 目的通过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导烧伤创面的手段,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移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我们已经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SV-tk,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烫伤大鼠皮肤组织,用RT-PCR法检测HSV-tk基因的表达,在给与抗病毒药物丙氧鸟苷(GCV)后,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RT-PCR结果显示脂质体介导的tk基因转移可在创面成纤维细胞中出现阳性表达,给予GCV后可诱导表达tk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出现凋亡。结论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成纤维细胞 凋亡 HSV-T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