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2
1
作者 洪佳琼 高雅 +3 位作者 宋洁 卓伟彬 孙海涛 平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8-864,共7页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细胞周期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等方法对h AMSC和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建立M 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h AMSC与h BMMSC细胞形态相似,h AMSC可传至15代以上,h BMMSC传至第6-7代则开始老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两种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鉴定为:h AM SC和h BMM 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5、CD90和CD73,均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h AM SC表达Oct-3/4,而h BMM SC不表达;两者均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h AM SC和h BMM SC均对PHA刺激的PBM N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h AM SC和h BMM SC细胞比例的增高,抑制能力增强,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结果提示,h AM SC+PBM C+PHA共培养组上清中IFN-γ水平较h BMM SC+PHA+PBM C组低(P>0.05),两者分别与PBM C+PHA组上清比较,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 AM SC比h BMM 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干细胞特性,二者均有免疫抑制功能,h AMSC与h BMMSC在体外均能抑制PHA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其IFN-γ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淋巴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博 吴京 +2 位作者 马明 李萍萍 于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眼科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47例(48眼),病程6~14个月;分为雷珠单抗组24例24眼,曲安奈德组23例24眼;分别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眼科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47例(48眼),病程6~14个月;分为雷珠单抗组24例24眼,曲安奈德组23例24眼;分别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与曲安奈德0.05 mg,比较两组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眼压及眼底黄斑区荧光素渗漏情况,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雷珠单抗组与曲安奈德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提高,分别为0.08±0.02与0.06±0.03、0.21±0.03与0.17±0.05、0.29±0.07与0.27±0.04,治疗后短期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2、0.092、0.320);治疗6个月后,曲安奈德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18±0.03)有5例出现回降现象;而雷珠单抗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28±0.09)变化趋于稳定,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雷珠单抗组与曲安奈德组患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36.00±94.71)μm与(378.00±89.74)μm、(251.00±63.55)μm与(273.00±81.29)μm、(263.00±59.42)μm与(267.00±49.32)μm、(238.00±42.61)μm与(298.00±33.27)μm,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7、0.071、0.053、0.058)。另外,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并且黄斑区荧光渗漏均无明显增强现象。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均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发展并能改善视力。两种疗法的疗效在短期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雷珠单抗疗效的稳定性优于曲安奈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黄斑水肿 雷珠单抗 曲安奈德 玻璃体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策 薛琪 +2 位作者 李国新 丁自海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 目的阐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LRH)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36例接受LRH的肿瘤病人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为起于右髂窝上缘,位于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的蓝色条纹。肠系膜上动脉在系膜内难以目视辨认,走行于SMV左侧。回结肠血管出现率100%,为升结肠系膜内、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附近、搏动的条索。胃结肠干出现率77.8%(28/36),包含上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者占比为89.3%(25/28);后者亦可直接注入SMV。胃结肠干于胰切迹右缘的横结肠后间隙汇入SMV右壁。右结肠动脉在胰颈下缘起始,常与胃结肠干伴行或交叉。结论正确的间隙(肠系膜内间隙)、标志和线索(肠系膜上静脉),是LRH中血管定位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血管 腹腔镜 右半结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相关的间质性肺炎文献复习:附2例报告 被引量:14
4
作者 平宝红 岳春燕 +3 位作者 朱阳敏 高雅 吴彬 洪佳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2,共4页
目的学习总结利妥昔单抗(美罗华,RTX)相关的间质性肺炎(RTX-IP)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方法通过相关检查并结合文献回顾,对2例在使用RTX治疗过程中发生IP的淋巴瘤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及治疗。结果 2例患者在治疗后间质性肺炎病... 目的学习总结利妥昔单抗(美罗华,RTX)相关的间质性肺炎(RTX-IP)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方法通过相关检查并结合文献回顾,对2例在使用RTX治疗过程中发生IP的淋巴瘤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及治疗。结果 2例患者在治疗后间质性肺炎病灶消失,后续原发病治疗过程顺利。结论 RTX-IP起病隐匿,病理机制不明,症状不典型,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高分辨CT对其早期发现应用价值高,RTX增加了患者对机会菌的易感性可能是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间质性肺炎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54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岳春燕 朱阳敏 +3 位作者 高雅 洪佳琼 吴彬 平宝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54-1456,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6-2013年南方医院诊治的54例PCNS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6-2013年南方医院诊治的54例PCNS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发病中位年龄53.5岁,男女比例1.6∶1。首发症状多为头痛、头晕、肢体乏力。额叶为最常见发病部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主要的病理类型(93%)。中位随访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4.6个月。年龄≥60岁、初发时LDH>220 U/L是预后不良因素。治疗方式为独立预后因素:化疗联合放疗较单独放疗或化疗可延长OS,以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较单用MTX延长OS,使用美罗华未能延长OS。结论:年龄≥60岁、初发LDH>220 U/L是PCNSL的预后不良因素。以MTX为基础多药联合化疗并化放疗结合可延长OS,使用美罗华未能延长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美罗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唐浩 邹丹凤 +2 位作者 陈卫国 赵静 廖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54-2356,共3页
目的探讨骨盆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骨盆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对其中5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经X线平片检查,同时行CT检查17例,MRI检查9例。结果发生... 目的探讨骨盆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骨盆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对其中5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经X线平片检查,同时行CT检查17例,MRI检查9例。结果发生于耻骨6例,坐骨5例,髂骨13例,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或不规则溶骨性骨破坏,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发生于髂骨者,可呈轻度膨胀改变,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结论骨盆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能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肉芽肿 放射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沐舒坦联合糜蛋白酶在鼻咽癌放疗后鼻腔冲洗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吴红伦 朱疆艳 +1 位作者 王丽 罗花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01-1803,共3页
目的:分析沐舒坦和糜蛋白酶在鼻咽癌放疗后鼻腔冲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20例,分为A组(沐舒坦联合糜蛋白酶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B组(沐舒坦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 目的:分析沐舒坦和糜蛋白酶在鼻咽癌放疗后鼻腔冲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20例,分为A组(沐舒坦联合糜蛋白酶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B组(沐舒坦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C组(糜蛋白酶滴鼻+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和D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0.9%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组30例),1次/d,持续至出院后4周;比较4组间鼻咽黏膜反应程度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结果:4组间鼻咽黏膜反应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P=0.014),A组(平均秩次44.68)、B组(平均秩次63.72)和C组(平均秩次61.50)均轻于D组(平均秩次72.10),且A组亦轻于B组和C组(χ2=6.29,P=0.043),但B组和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间远期并发症(包括口咽干燥感、分泌性中耳炎、放射性鼻窦炎、鼻腔黏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显著低于D组,且A组显著低于B、C组,但B组和C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应用沐舒坦和糜蛋白酶滴鼻,再以3%高渗盐水冲洗鼻腔,对减轻鼻咽黏膜反应、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糜蛋白酶 氨溴索 鼻腔冲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落细胞人乳头瘤病毒L1壳蛋白的半定量检测有助于宫颈病变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小艳 杨金花 +1 位作者 林妮 杨广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L1(HPV L1)壳蛋白的表达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153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表达,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HPV L1壳蛋白阳性单位(PU)进行半定量检测,并...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L1(HPV L1)壳蛋白的表达量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153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表达,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HPV L1壳蛋白阳性单位(PU)进行半定量检测,并以宫颈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 HPV L1壳蛋白PU在宫颈细胞学分类为正常/炎症、未知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别中定量结果依次为46.87±24.46、27.23±24.30、24.10±22.45、9.36±19.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PU在组织学正常/炎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组中分别为41.30±26.66、24.84±22.18、8.69±1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 L1壳蛋白PU与宫颈疾病的严重程度在细胞学分组和组织学分组中均呈负相关(r=-0.458,r=-0.441,P<0.01)。在高危型HPV感染的细胞中,HPV L1壳蛋白PU在HPV16、HPV18中的含量低于其他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 L1壳蛋白PU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半定量分析HPV L1壳蛋白在诊断宫颈癌前病变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HPV L1壳蛋白 宫颈上皮内瘤变 HPV分型 半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宋洁 高雅 +4 位作者 卓伟彬 杨春燕 许影 平宝红 孙海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0-785,共6页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 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 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获取第4代细胞,建立MSC与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异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 (1)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reg、Th2、Tc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上升(P<0.05),Th1、Tc1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下降(P<0.05),且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结果提示,与PBMC+PHA组相比,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IL-10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 AMSC、h B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提示h AMSC可能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白介素2 白介素10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阳敏 岳春燕 +1 位作者 吴彬 平宝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10年南方医院收治的3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年龄46岁,最常见的发病...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10年南方医院收治的3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年龄46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股骨(29%)和脊柱(29%)。16例(52%)化疗联合放疗治疗,15例(48%)单独化疗,中位随访49个月,总体有效率为94%(完全缓解68%;部分缓解26%)。中位总生存期(OS)为71(95%CI:36~106)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7(95%CI:30~64)月。单因素分析提示使用美罗华、放疗及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0-2分提高OS与PFS,多因素分析提示是否使用美罗华、IPI评分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使用美罗华、IPI评分、是否联合放疗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使用美罗华显著提高PBL患者的OS及PFS,放疗对PBL患者OS无显著影响,但提高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博 吴京 +2 位作者 马明 李萍萍 于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0-535,共6页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角膜对照组,B组为Wistar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C、D组为SD-Wistar大鼠之间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当...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角膜对照组,B组为Wistar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C、D组为SD-Wistar大鼠之间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当天腹腔给药,A、B、C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D组给予熊果酸(UA)(20 mg·kg-1·d-1),连续给药12 d。根据Larkin等角膜排斥反应评分系统,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术后14 d检测各组中IL-2、IFN-γ、NF-κBp65、VEGF及ICAM-1的表达含量,并对角膜植片进行组织学检查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D组角膜植片的存括时间为29.12±9.58 d,与C组9.67±2.16 d相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4 d D组角膜植片中的IL-2、IFN-γ、NF-κBp65、ICAM-1及VEGF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IκB-α蛋白含量较高。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结论熊果酸作为NF-κB的核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排斥反应,从而显著延长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角膜移植 穿透性 熊果酸 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4
12
作者 高雅 平宝红 周淑芸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0-282,共3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表观遗传学改变和去甲基化药物的问世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用标准剂量地西他滨治疗IPSS分期中危Ⅱ的老年MDS患者1例,第一疗程即达完全缓解,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对地西他滨治疗MDS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NA甲基化 地西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附35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彭林 漆松涛 朱蔚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术式选择、操作技巧及手术效果,探索该病手术治疗的适宜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0月间采取改良枕大池重建手术治疗35例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改良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术式选择、操作技巧及手术效果,探索该病手术治疗的适宜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0月间采取改良枕大池重建手术治疗35例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结果35例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Chiari畸形I型18例,II型17例;29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临床症状无改变,3例行脊髓空洞分流术。随访平均2年,32例症状显著改善,25例患者脊髓空洞基本消失。结论改良枕大池重建术避免了小脑下垂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骨性减压;小脑扁桃体缩小主要采用电灼和软膜下切除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保持局部软膜完整,减少术后粘连和复发;疏通四脑室中孔和侧孔流出道,通畅脑脊液循环;蛛网膜的悬吊和硬脑膜扩大修补是有效重建枕大池的重要措施。改良枕大池重建术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相对合理的术式。根据本组数据提出了骨性减压和小脑扁桃体缩减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症 枕大池 小脑扁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钼靶和MRI诊断 被引量:6
14
作者 段刚 许乙凯 +1 位作者 邓海军 黄婵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43-164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钼靶X线及MRI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例同时行钼靶X线和MRI检查,4例仅作钼靶X线检查。并将MRI图像与钼靶X线表现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钼靶X线及MRI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例同时行钼靶X线和MRI检查,4例仅作钼靶X线检查。并将MRI图像与钼靶X线表现进行比较。结果MRI图像清晰显示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部位及形态。7例边界光整,2例边缘不规则。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部分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导管内。肿块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多样,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15例行钼靶X线检查,检出2例(13%)。病灶形态与MRI所见相似,1例病灶所在部位可见沙粒状钙化。结论MRI较钼靶X线能更准确地发现与定位病灶,MRI表现与某些乳腺恶性肿瘤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仍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瘤 磁共振成像 钼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眼前房深度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林江 熊柯 吴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33-1537,共5页
目的比较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及超生物显微镜(UBM)所测量眼前房深度结果的差异程度。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搜集关于AS-OCT及UBM测量眼前房深度比较的研究性文献,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 目的比较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及超生物显微镜(UBM)所测量眼前房深度结果的差异程度。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搜集关于AS-OCT及UBM测量眼前房深度比较的研究性文献,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研究文献,合计710眼,Meta分析显示:AS-OCT及UBM在全体人群中测得的前房深度值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SMD=0.19,95%置信区间为(0.00,0.39)];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测得的前房深度值亦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SMD=0.02,95%置信区间为(-0.04,0.19)]。结论AS-OCT及UBM所测量的前房深度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由于研究文献偏少、样本量较小,致使本系统评价结果论证强度不高,还需要开展更高质量的一致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前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挺宇 韦安阳 +2 位作者 万波 杨勇 罗新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CSM)的体外培养方法,建立糖尿病性ED大鼠CCSM体外培养模型,为糖尿病性ED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糖尿病性ED大鼠动物模型,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CCSM并行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CCSM)的体外培养方法,建立糖尿病性ED大鼠CCSM体外培养模型,为糖尿病性ED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糖尿病性ED大鼠动物模型,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CCSM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结果糖尿病性ED大鼠造模成功;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糖尿病ED大鼠CCSM,3d后可见细胞游出,16~18d细胞长成单层,传代后细胞增殖旺盛,呈"峰-谷"样生长。培养的细胞经α-SM-actin和结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为平滑肌细胞,糖尿病性ED大鼠CCSM体外培养模型建立成功。结论改良组织块贴壁法建立糖尿病ED大鼠CCSM体外培养模型简便、稳定;糖尿病ED大鼠CCSM较正常CCSM增殖速度快,在光镜下形态与正常CCSM差别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勃起功能障碍 阴茎海绵体平滑肌 细胞培养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与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园园 马娟娟 白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7-810,共4页
目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 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图书馆、CNKI、维普、万方及CBM数据库中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利加压素治疗HRS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按... 目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HR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 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图书馆、CNKI、维普、万方及CBM数据库中比较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利加压素治疗HRS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特利加压素相比,去甲肾上腺素治疗HRS的缓解率、血清肌酐、平均动脉压及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98,95%CI:0.50~1.92;OR =-0.06,95%CI:-0.16~0.05;OR =1.83,95%CI:-2.05~5.72;OR =61.39,95%CI:-76.87~199.62)。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能否替代特利加压素治疗HRS仍有待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综合征 特利加压素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血管生成相关miRNA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帆 吴京 +4 位作者 陈林江 马明 于健 卢晓丽 王涵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血管生成相关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左眼角膜缝线法制备CNV模型后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结膜下注射10 g·L^-1雷珠单抗注...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血管生成相关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左眼角膜缝线法制备CNV模型后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结膜下注射10 g·L^-1雷珠单抗注射液),每组各8只,剩余8只作为空白组。术后第8天评估大鼠CNV长度及面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检索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选择血管生成相关的miRNAs,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各组VEGF-A及miRNAs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NA靶基因富集通路。结果治疗组大鼠CNV长度、面积均小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HE染色显示,治疗组大鼠角膜仅有少量新生血管及炎症细胞,模型组大鼠角膜中出现大量新生血管且各层均可见炎症细胞。CD3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及治疗组中角膜均可见DAPI阳性染色,CD31主要在基质层表达,形成环形管腔结构。模型组CD31染色阳性的每个视野微血管数为(9.83±1.85)个(400倍),治疗组中每个视野微血管数为(4.58±1.38)个,3组角膜微血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65,P<0.01)。治疗组VEGF-A 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miR-15b、miR-16、miR-29c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差异miRNAs的靶基因主要富集于血管生成、蛋白结合等通路。结论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能抑制大鼠CNV,降低VEGF-A表达并改变相关miRNAs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MICRO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单核苷酸多态性rs1946519和rs360718与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红玲 平宝红 +4 位作者 王前 郑磊 唐雯 亓涛 包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探讨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946519和rs360718与宫颈癌关系,为研究宫颈癌患病风险奠定基础。方法常规方法对107例原发性宫颈癌患者和8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并自行设计引物和探针,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技术对IL-1... 目的探讨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946519和rs360718与宫颈癌关系,为研究宫颈癌患病风险奠定基础。方法常规方法对107例原发性宫颈癌患者和8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并自行设计引物和探针,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技术对IL-18基因rs360718和rs1946519位点进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分型,应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型频率及其患病风险。结果宫颈癌患者组与对照组IL-18rs360718TT和GT基因型频率及其G和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宫颈癌患者组与对照组IL-18rs1946519AA、AC和CC基因型频率及A和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AC和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的患病风险分别为2.883,2.750和1.611。宫颈癌与正常人群中IL-18rs1946519和rs360718位点有6种基因型,比较发现AC+TT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8rs360718等位基因变异与宫颈癌的易感性无关;IL-18rs1946519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AC+TT基因型的人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8 宫颈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谭筱江 孟凡义 +1 位作者 秦建增 刘理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06-2509,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诊断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细菌感染患者,对比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病例304例,其中真菌... 目的回顾性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诊断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细菌感染患者,对比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病例304例,其中真菌感染194例,占63.8%,细菌感染110例,占36.2%。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激素、晕轮征、既往真菌感染、ANC小于0.5×109/L持续10d以上、靠近胸膜的结节影、移植(免疫抑制剂使用)、化疗、广谱抗生素是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抗真菌干预性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肺部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