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单卵双胎妊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冯淑娴 李雪兰 +5 位作者 周星宇 刘玉东 郭萍萍 叶德盛 陈薪 陈士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77-14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单卵双胎(MZT)的发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治... 目的探讨经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单卵双胎(MZT)的发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治疗后临床妊娠患者的基本资料,统计MZT的发生情况,按单纯性MZT、伴MZT多胎妊娠及异位妊娠分类分析94例MZT的处理及妊娠结局,同时分别对比单纯MZT与同期非MZT双胎妊娠、伴MZT三胎妊娠减灭单胎和减灭双胎后、以及伴MZT三胎妊娠与非MZT三胎妊娠减为双胎后的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和足月产率等指标。结果获得临床妊娠的6257个胚胎移植周期中,94例为MZT妊娠(1.5%,94/6257),其发生率在IVF(1.8%,47/2649)与ICSI(1.2%,10/822)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72);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6%,57/3471)与冻融胚胎移植周期(1.3%,37/2786)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310)。94例MZT中,45例为单纯MZT,43例为伴MZT的三胎妊娠,3例为伴MZT的四胎妊娠,3例为异位妊娠(含复合妊娠)。与同期非MZT双胎妊娠相比,单纯MZT妊娠的足月产率、活产率较低,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发生率较前者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减灭单胎和减灭双胎的伴MZT三胎妊娠,减灭双胎妊娠组的足月产率、活产率均高于减灭单胎妊娠组,且流产率和早产率也低于后者,但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减为双胎的非MZT三胎妊娠者相比,伴MZT三胎妊娠减为双胎后的足月产率、早产率、活产率均低于前者,流产率较前者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ART治疗后MZT妊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妊娠;单纯MZT的妊娠结局较异卵双胎差;对于伴MZT的多胎妊娠,减灭MZT孕囊者可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生殖技术 单卵双胎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力佳 全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7-984,共8页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ART治疗并成功分娩的4348个周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女双方年龄、不孕原因、授精方式、移植胚胎期别、移植胚胎类型、分娩...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ART治疗并成功分娩的4348个周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女双方年龄、不孕原因、授精方式、移植胚胎期别、移植胚胎类型、分娩类型(单胎、双胎分娩)、既往ART流产次数、ART分娩次数和分娩的5607名新生儿的性别,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分娩新生儿性别的影响。结果共有3019名男婴和2588名女婴出生,性别比为116∶100;单胎分娩的3087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7∶100;双胎分娩的2520名新生儿性别比为116:100;经ART治疗一胎分娩5542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7∶100;二胎分娩新生儿65名,出生性别比为117∶100。在单胎妊娠活产婴儿中,若女方或男方高龄,出生男婴比例较对照组(年龄〈35岁)显著增高(分别为58.4%vs 52.8%,P=0.012;56.4%vs 52.3%;P=0.026),同时观察到ICSI组出生男婴比例较IVF组明显较低(45.7%vs 55.6%,P〈0.001),其它因素则对出生婴儿性别比无显著影响;在双胎妊娠活产新生儿组中,上述不同因素对出生新生儿性别比均无显著性差异。ART治疗后生育一胎新生儿中,女方高龄组出生男婴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4%vs 53.0%, P=0.009),并可知ICSI组中出生男婴比例显著低于IVF组(48.6%vs 55.4%, P=0.001);而ART治疗后生育二胎新生儿中,不同因素各组间出生婴儿性别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方年龄(OR:0.836,95%CI 0.731-0.955,P〈0.05)、授精方式(OR∶1.151,95%CI 1.027-1.289,P〈0.05)对出生婴儿性别比产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因素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则无显著影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无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经ART治疗后高龄女性生育男性婴儿比例更高,在单胎活产婴儿中男方高龄与出生男婴比例增加相关,而ICSI授精方式较IVF女性婴儿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辅助生殖技术 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性别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应用多项卵巢储备功能评估指标预测卵巢反应性 被引量:61
3
作者 何于夏 夏容 +5 位作者 陈薪 叶德盛 唐妍 黎璞 牛静 陈士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分析卵巢储备功能评估指标与卵巢反应性的关系及对卵巢反应性的预测效能。方法队列研究分析行体外受精(IVF)/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ICSI)的331个取卵周期病例,并将病例分为正常反应组、低反应组以及高反应组3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 目的分析卵巢储备功能评估指标与卵巢反应性的关系及对卵巢反应性的预测效能。方法队列研究分析行体外受精(IVF)/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ICSI)的331个取卵周期病例,并将病例分为正常反应组、低反应组以及高反应组3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月经第3天的血清抗苗勒氏激素(AMH)水平,同时超声测量双侧卵巢内基础窦状卵泡数(AFC),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激素(E2)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结果血清AMH水平、AFC、血清FSH水平、FSH与LH比值(FSH/LH)、年龄均与获卵数×1000/促性腺激素(Gn)总安瓿数相关(P<0.001);而基础E2与其不相关(P>0.05)。AFC及血清AMH水平作为单一指标对于卵巢低反应的预测价值最好,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0.787-0.924)和0.832(0.764-0.900),对卵巢低反应的最佳预测界值点分别为AFC≤9个,AMH≤1.88 ng/ml。AFC是预测卵巢高反应的最好单一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0.728-0.847),最佳预测界值点为AFC≥15个。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联合AFC、血清AMH水平以及血清FSH水平指标能更好地预测卵巢低反应,但联合各指标并不能提高对卵巢高反应的预测效能。结论 AFC、血清AMH水平、血清FSH水平、FSH/LH、年龄均是卵巢反应性的预测指标,但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同。AFC作为单一指标对于卵巢反应的预测价值最好。联合AFC、血清AMH水平及血清FSH水平能提高对于卵巢低反应的预测效能。而对于卵巢高反应,联合多指标不能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巢储备功能 卵巢反应性 窦状卵泡数 抗苗勒氏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窦状卵泡数结合年龄用于评估卵巢储备及预测卵巢低反应和体外受精临床结局 被引量:44
4
作者 陈士岭 夏容 +5 位作者 陈薪 罗燕群 王乐乐 吴雅琴 施晓鋆 郑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2-577,共6页
目的选取基础窦状卵泡数(AFC)≤10个、年龄≥38岁初步作为界定卵巢储备减退的标准,研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通过AFC结合年龄评估卵巢储备、预测卵巢反应以及临床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3年1月~2008年12月于... 目的选取基础窦状卵泡数(AFC)≤10个、年龄≥38岁初步作为界定卵巢储备减退的标准,研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通过AFC结合年龄评估卵巢储备、预测卵巢反应以及临床结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3年1月~2008年12月于我院行IVF-ET治疗的AFC≤10个的患者共1319周期。根据AFC数目进行分组,A组:AFC<5个,B组AFC为5~7个,C组AFC为8~10个,同时按患者年龄分为<38岁组和≥38岁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获卵数及临床结局等的差异。结果从A组至C组Gn使用量逐渐增大、可抽吸卵泡数和获卵数逐渐减少,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年龄<38岁组Gn使用量显著大于≥38岁组,抽吸卵泡数和获卵数显著高于≥38岁组(P<0.05)。AFC≤7个且年龄<38岁组卵泡数、获卵数少于AFC>7个且年龄≥38岁组,Gn总量前者大于后者,临床妊娠率、分娩率前者高于后者。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卵数与年龄及基础AFC、基础FSH的关系,得出AFC为卵巢反应性最佳单项预测指标。不同AFC组间患者临床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早期自然流产率≥38岁组要明显高于年龄<38岁组。结论任何年龄妇女AFC≤7个或年龄≥38岁则AFC≤10个是卵巢储备降低较为合适的界定指标,若年龄>40岁则AFC≤10个,出现卵巢低反应的几率高,AFC结合年龄是评估卵巢储备、预测卵巢反应性的最佳指标。年龄对于临床妊娠的预测价值,优于AFC。AFC主要影响卵子数量,而年龄主要影响卵子数量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巢储备 卵巢反应性 基础窦状卵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方案垂体降调节行IVF-ET时雌二醇水平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倪郝 陈雷宁 +5 位作者 全松 李红 华芮 高瑞花 陈思梅 罗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hCG日血清雌二醇(E2)增幅及hCG日单个成熟卵泡对应的E2水平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在本中心采用长方案垂体降调节IVF-ET治疗不孕症的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IV...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hCG日血清雌二醇(E2)增幅及hCG日单个成熟卵泡对应的E2水平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在本中心采用长方案垂体降调节IVF-ET治疗不孕症的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IVF治疗周期中E2水平,E2增幅的计算方法为hCG注射日与hCG日前一天血清E2的差值除以hCG日前一天血清E2值。根据增幅不同分成3组:A1组比值≤30%,A2组介于30%至50%之间,A3组≥50%;另依据hCG日血清E2浓度/成熟卵泡(即阴道B超测量卵泡直径≥14 mm)个数的比值分为3组:B1组平均单个成熟卵泡对应的E2水平≤250 pg/ml,B2组比值>250并<350 pg/ml,B3组比值≥350 pg/ml,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A3组的临床妊娠率(71.05%)和胚胎着床率(52.63%)均高于A1、A2两组(P<0.05);B2组的临床妊娠率(67.86%)和胚胎着床率(49.14%)显著高于B1、B3两组(P<0.05)。结论长方案垂体降调节IVF-ET患者中E2水平的变化对妊娠结局有明显影响,E2水平在hCG注射当日较hCG日前一天增长幅度≥50%以上、hCG日单个成熟卵泡对应的E2水平介于250~350 pg/ml之间临床结局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长方案垂体降调节 HCG注射日 雌二醇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地屈孕酮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郭薇 陈薪 +6 位作者 叶德盛 何于夏 黎璞 牛静 杨新红 唐妍 陈士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1-865,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地屈孕酮片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进行黄体支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9月于我中心施行的1643例FET周期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患者按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A组为自然周期FET,B组为激... 目的探讨口服地屈孕酮片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进行黄体支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9月于我中心施行的1643例FET周期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患者按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A组为自然周期FET,B组为激素替代周期(HRT)FET。A、B组又按黄体支持用药方案不同各分为两个亚组,其中A(I)组使用地屈孕酮片(n=358例),A(Ⅱ)组使用黄体酮(n=634例);B(I)组使用地屈孕酮片+补佳乐(n=185例),B(Ⅱ)组使用黄体酮+补佳乐(n=466例)。分别比较A、B两组中Ⅰ和Ⅱ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1643个FET周期,在A、B两组中I和Ⅱ两种黄体支持用药方案中,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在FET周期中,应用口服地屈孕酮片进行黄体支持可达到与黄体酮针剂相同的临床结局,在FET的黄体支持中可用地屈孕酮片替代黄体酮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屈孕酮 冻融胚胎移植 黄体支持 临床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卵泡刺激素预充注射笔在控制性超促排卵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雷宁 全松 +8 位作者 李红 杨晓萍 陈思梅 张小育 林蕾 邢福祺 陈士岭 万昭君 王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卵泡刺激素预充注射笔在中国人控制性超促排卵中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7.01~2008.04间就诊的184例需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不孕症妇女,采用黄体期长方案,随机分别给予重组卵泡... 目的探讨重组卵泡刺激素预充注射笔在中国人控制性超促排卵中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7.01~2008.04间就诊的184例需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不孕症妇女,采用黄体期长方案,随机分别给予重组卵泡刺激素预充注射笔(A组)和重组卵泡刺激素冻干粉制剂(B组)进行卵巢刺激,分析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促排卵与IVF-ET结局。结果A组rFSH总用量、前往医疗单位次数、购药和注射费用明显少于B组(P<0.05);在用药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剩余药量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用药局部红肿的比例显著少于B组(P<0.05),但用药局部瘀斑的比例明显多于B组(P<0.05)。A组药物易用性和方便性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在疼痛感受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进行了更频繁的药物个体化调整(P<0.05),而其hCG日血清E2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hCG日内膜厚度、总获卵数、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子数量、每周期移植胚胎数以及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成熟卵子比例、优质胚胎率和胚胎着床率明显高于B组(P<0.05),而发生中重度OHSS的例数明显少于后者(P<0.05)。结论重组卵泡刺激素预充注射笔具有高效、安全、易用、价廉和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有利于个体化COS治疗方案的实施,在临床推广中应注意合理选择和搭配制剂种类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卵泡刺激素 促排卵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不孕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74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分娩新生儿结局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士岭 黎淑贞 +6 位作者 孙玲 宋华东 何锦霞 孔令红 朱亮 李红 邢福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分娩的新生儿的情况,以分析IVF-ET技术对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影响。方法对我中心经IVF-ET治疗分娩的1274个新生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受精方式、母亲年龄、胎数与先... 目的探讨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分娩的新生儿的情况,以分析IVF-ET技术对新生儿先天畸形的影响。方法对我中心经IVF-ET治疗分娩的1274个新生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受精方式、母亲年龄、胎数与先天畸形的关系。结果分娩930例,其中足月产706例(75.91%),早产224例(24.09%)。获新生儿1274个,其中低体质量儿363例(28.49%),新生儿畸形13例(1.02%),围产期死亡15例(1.18%)。结论IVF-ET治疗增加了多胎妊娠、早产、低体质量儿等发生率,但未增加新生儿畸形发生率和围产期死亡率,卵母细胞内单精子注射术新生儿畸形率较IVF高,母亲年龄和胎数与先天畸形无明显关系,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安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新生儿结局 先天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优良胚胎形成的囊胚与卵裂期优良胚胎的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许丽娟 陈薪 +5 位作者 田小龙 刘玉东 王楠 叶德盛 郭萍萍 陈士岭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天数胚胎的发育潜能,为D3非优良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及其冻融移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7例复苏周期胚胎移植患者的资料,根据胚胎冷冻时间不同,分为3组:D5冷冻组(n=87)、D6冷冻组(n=111)和D3冷冻组(n=489),采用外源...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天数胚胎的发育潜能,为D3非优良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及其冻融移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7例复苏周期胚胎移植患者的资料,根据胚胎冷冻时间不同,分为3组:D5冷冻组(n=87)、D6冷冻组(n=111)和D3冷冻组(n=489),采用外源性雌孕激素或自然周期准备内膜,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等指标。结果每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分别为:D5冷冻组58.6%、9.8%、42.9%;D6冷冻组32.4%、19.4%、23.3%;D3冷冻组44.9%、16.4%、26.9%。D5冷冻组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3的非优良胚胎继续培养,若能够形成囊胚,所形成的D5囊胚冻融移植的临床结局优于D3的优良胚胎和非优良胚胎形成的D6囊胚冻融移植的临床结局。因此D3的非优良胚胎的囊胚培养及其冻融移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且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若有不同冷冻时间的胚胎可供选择时,可以优先选择非优良胚胎来源的D5囊胚,其次选择D3的卵裂期胚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胚移植 玻璃化冷冻 临床妊娠率 非优良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反复着床失败:附3例报道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雷宁 全松 +5 位作者 李红 陈思梅 张为青 罗琛 宋亚丽 邢福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抽提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单核细胞经HCG培养48 h后与新鲜抽提单核细胞共同宫腔灌注并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3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抽提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单核细胞经HCG培养48 h后与新鲜抽提单核细胞共同宫腔灌注并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3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进行上述治疗后均获得妊娠并顺利分娩活产儿,母婴追踪至今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可试用于反复着床失败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着床失败 单核细胞 外周血 冻融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妇女基础FSH高水平与卵子和胚胎的数量、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士岭 罗燕群 +5 位作者 夏容 陈薪 施晓鋆 郑海燕 王乐乐 吴雅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小于35周岁不孕妇女的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升高是否影响卵子和胚胎的数量、质量及其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个年龄<35周岁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按基础FSH水平分A组(10~14.99U/L)、B组(15~19.99U/L)和C组(FSH... 目的探讨小于35周岁不孕妇女的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升高是否影响卵子和胚胎的数量、质量及其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个年龄<35周岁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按基础FSH水平分A组(10~14.99U/L)、B组(15~19.99U/L)和C组(FSH≥20U/L),比较获卵数、卵子和胚胎的形态学、临床结局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B组和C组的获卵数、总胚胎数和优质胚胎数较A组低,促性腺激素总量较A组高;三组间成熟卵子率、卵裂球数目比例、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础FSH≥15U/L妇女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有降低的趋势。结论小于35岁不孕妇女随基础FSH升高,尤其≥15U/L者,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卵子数和胚胎数明显减少,但卵子和胚胎质量未受影响,仍能获得相当好的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FSH 胚胎质量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男性因素不育患者行形态选择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对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龚艺 孟祥黔 +4 位作者 刘勉 王京 熊符 钟影 全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8-1433,共6页
目的使用放大系统对不育男性患者的精子进行形态选择性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MSI),观察IMSI技术能否改善因男性精液问题而不孕不育夫妇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82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将行TESA(... 目的使用放大系统对不育男性患者的精子进行形态选择性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MSI),观察IMSI技术能否改善因男性精液问题而不孕不育夫妇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82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将行TESA(经皮睾丸穿刺抽吸精子术)获得的睾丸精子通过放大系统(×6600)挑选后行卵母细胞注射(IMSI组),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91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经TESA取精术后行常规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2014年1月-11月共44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形态选择性包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IMSI组),2014年1月-11月共71例畸精子症患者行常规ICSI治疗(ICSI组)。统计分析ICSI组和IMSI组患者的实验室结局和临床结局。结果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组(84.3%vs 77.0%)(P〈0.05);ICSI组的卵裂率95.5%,优胚率28.2%,囊胚形成率54.8%,种植率26.4%,临床妊娠率47.3%,流产率14%,梗阻性无精子症IMSI组患者的卵裂率96.7%,优胚率29.2%,囊胚形成率54.3%,种植率32.3%,临床妊娠率50.0%,流产率7.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畸精子症患者的正常受精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组(68%vs 75.5%)(P〈0.05),囊胚形成率IMSI组显著高于ICSI组(54.6%vs 67.9%)(P〈0.05),ICSI组的卵裂率96.2%,优胚率27.6%,种植率28.2%,临床妊娠率43.7%,流产率9.7%;IMSI组患者的卵裂率95.2%,优胚率27.1%,种植率30.7%,临床妊娠率43.2%,流产率10.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精子经放大系统选择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性提高;畸精子症患者射出的精液标本经放大系统挑选后行ICSI,正常受精率、囊胚形成率较传统ICSI有显著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精子细胞器形态学检测 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形态选择性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胚胎发育 临床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陶婷 陈士岭 +5 位作者 陈薪 叶德盛 许丽娟 田小龙 刘玉东 牛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对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61个IVF/ICSI周期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164例单纯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对两组的一般情...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对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61个IVF/ICSI周期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164例单纯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对两组的一般情况、控制性促排卵过程中的卵巢反应性、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新鲜周期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与Gn RHa降调节的长方案相比,Gn RH拮抗剂方案对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均有不利影响(25.0%vs 45.0%,P=0.184;66.7%vs27.8%,P=0.247),但无统计学差异,而活产率显著低于长方案组患者(0%vs 30.8%,P=0.025)。结论子宫腺肌病降低不孕患者IVF/ICSI-ET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且增加流产率,Gn RH拮抗剂方案对子宫腺肌病患者IVF/ICSI-ET的临床结局有负面影响,Gn RHa长方案能够增加IVF/ICSI-ET的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2对大鼠巨噬细胞株NR8383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勉 龚艺 +4 位作者 韦锦燕 谢多 王京 余艳红 全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究前列腺素E_2(PGE_2)对大鼠巨噬细胞株NR8383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趋化成管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 nmol/L PGE_2、1 nmol/L PGE_2、1 nmol/L PGE_2+10 nmol/L EP2受体抑制剂... 目的探究前列腺素E_2(PGE_2)对大鼠巨噬细胞株NR8383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趋化成管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0.1 nmol/L PGE_2、1 nmol/L PGE_2、1 nmol/L PGE_2+10 nmol/L EP2受体抑制剂AH6809+10 nmol/L EP4受体抑制剂AH23848处理的NR8383细胞作为各实验组,选择未经PGE2以及其特异性受体抑制剂处理的NR8383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qPCR方法检测各组NR8383细胞内VEGF蛋白以及m RNA的表达水平;收集以上各处理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刺激HUVECs,运用TRANSWELL小室、Matrigel胶细胞成管实验等实验方法,观察PGE_2调控巨噬细胞对HUVEC迁移效应和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NR8383细胞培养液中加入PGE_2浓度增高,其VEGF蛋白表达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1 nmol/L、1 nmol/L PGE_2处理过的NR8383细胞培养上清液可以显著增加HUVEC细胞形成的小管面积,形成小管面积随着PGE_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HUVECs的迁移运动也随着PGE_2处理浓度的升高不同程度的增强,HUVECs趋化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发现PGE_2特异性的EP2/EP4受体拮抗剂AH6809/AH23848,可以显著抑制PGE_2增强NR8383细胞内VEGF mRNAs表达的作用并且也显著抑制PGE2增强NR8383细胞促进HUVECs成管和趋化能力的效应(P<0.05)。结论 PGE2可以通过作用NR8383细胞表面对应的EP2/EP4受体调控VEGF的合成,促进HUVEC趋化和成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2 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移植术后9和11d血清β-HCG值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彩蓉 全松 +5 位作者 王秋香 李艳红 邱佩嫦 赵晓英 周林荣 郭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术后9 d和11 d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冻融复苏胚胎移植(FET)术后妊娠结局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2月清远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27个胚... 目的:探讨胚胎移植术后9 d和11 d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冻融复苏胚胎移植(FET)术后妊娠结局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2月清远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27个胚胎移植周期,胚胎移植后9 d和11 d检测血清β-HCG,并追踪妊娠结局,应用ROC曲线确定移植后9 d和11 d具有预测各种妊娠结局的最佳血清β-HCG界值。结果(1)将患者妊娠结局分为:未孕组(A)、生化妊娠组(B)和临床妊娠组(C);A、B、C3组移植后9 d和11 d血清β-HCG值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2)C组内分为单胎妊娠组(C1)、双胎妊娠组(C2)、早孕流产组(C3)、宫外孕组(C4)、宫内合并宫外孕组(C5);C1-C5五组9 d和11 d血清β-HCG值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3)移植后9 d,预测临床妊娠和双胎妊娠的β-HCG最佳阈值分别为49.05 U/L和105.15 U/L;移植后11 d,预测临床妊娠和双胎妊娠的β-HCG最佳阈值分别为51.2 U/L和241.75 U/L。结论胚胎移植后9 d及11 d的血清β-HCG定量可准确诊断是否妊娠,并可以预测生化妊娠、临床妊娠,及单双胎妊娠等不同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Β-HCG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着床期小鼠子宫中巨噬细胞的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瑞花 陈雷宁 +4 位作者 谭雯雅 谭洪川 欧湘红 李红 全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子宫中胚胎着床部位与非着床部位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的分布差异,探讨其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真孕(n=30)和假孕小鼠(n=30)子宫组织,选择30只妊娠小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30只假孕小鼠模型作为对照组,在... 目的观察小鼠子宫中胚胎着床部位与非着床部位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的分布差异,探讨其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真孕(n=30)和假孕小鼠(n=30)子宫组织,选择30只妊娠小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30只假孕小鼠模型作为对照组,在围着床期取两组小鼠子宫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组织中M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分布,分析比较子宫组织中胚胎着床部位和非着床部位Mφ、i NOS和LIF的分布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在小鼠子宫组织中,观察到实验组Mφ在D4.5(雌鼠交配后次日晨阴道见栓为D0.5)前主要分布子宫内膜,D4.5后主要分布于子宫外膜,对照组Mφ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实验组i NOS在D4.5前主要分布子宫内膜,D4.5后主要见于子宫肌膜和外膜,对照组i NOS主要位于子宫内膜,且实验组Mφ和i NOS分布呈正相关。此外,实验组LIF显著表达于子宫内膜,对照组几乎不表达,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着床部位Mφ、i NOS和LIF明显高于非着床部位,其中Mφ、LI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围着床期小鼠子宫组织中Mφ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及胚胎着床点,并伴有i NOS和LIF的表达,提示Mφ在胚胎着床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着床期 子宫 巨噬细胞 白血病抑制因子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秋华 余敏 +4 位作者 陈雷宁 李红 罗琛 陈思梅 全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65-1368,共4页
目的探讨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患者104例,在IVF-ET前1自然周期排卵后7 d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子宫内膜上皮胞饮突... 目的探讨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患者104例,在IVF-ET前1自然周期排卵后7 d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子宫内膜上皮胞饮突及MVD测定。追踪助孕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50例)和未妊娠组(54例)。结果随机抽取临床妊娠组(4例)和未妊娠组(4例)共8例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行扫描电镜检查,均观察到胞饮突,证实所取的子宫内膜组织均在围着床期。临床妊娠组MVD[(4.12±1.84)%]高于未妊娠组MVD[(3.46±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7,P=0.036),但MVD预测妊娠的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598,用于判断妊娠特异性不高。结论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测量子宫内膜MVD评价子宫子宫内膜容受性有一定意义,但是特异性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容受性 微血管密度 胞饮突 扫描电镜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例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秋华 全松 +6 位作者 陈雷宁 李红 高瑞花 倪郝 余敏 陈思梅 罗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重复周期妊娠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6年1月~2009年4月89例行第2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妊娠患者(A组)和71例行第2个周期均未妊娠的患者(B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情况、临床方案、卵母细胞和... 目的探讨重复周期妊娠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6年1月~2009年4月89例行第2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妊娠患者(A组)和71例行第2个周期均未妊娠的患者(B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情况、临床方案、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等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相比,A组女方年龄较小、不孕年限短、基础卵泡数较多,且前者Gn总量少,但A组优质胚胎率、可移植胚胎数均高于B组(P<0.05)。A组第2个周期比第1个周期应用较多的GnRHa短效制剂、基因重组HCG、加用HMG、有较高的HCG日血中E2浓度,且优质胚胎率、可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等第2周期均比第1周期高(多)(P<0.05)。结论女性年龄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重复IVF-ET周期中通过采用黄体期长方案及调节Gn的用量、调整GnRHa的制剂、适量加用HMG、应用口服避孕药预处理、更换培养基等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辅助生殖周期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妊娠率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x/Bak在抑制人颗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红 曾卫森 +1 位作者 罗琛 邢福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67-2370,共4页
目的探讨Bax、Bak等凋亡分子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可否抑制人颗粒细胞凋亡。方法(1)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siRNA、Bak-siRNA;(2)将Bax-siRNA、Bak-siRNA分别或同时转染入人颗粒细胞,观察基本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颗粒细胞的凋... 目的探讨Bax、Bak等凋亡分子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可否抑制人颗粒细胞凋亡。方法(1)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siRNA、Bak-siRNA;(2)将Bax-siRNA、Bak-siRNA分别或同时转染入人颗粒细胞,观察基本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颗粒细胞的凋亡。结果(1)转染了Bax-siRNA和Bak-siRNA后的条带减弱,说明细胞内Bax、Bak含量降低。(2)空白对照组、Bak干扰组、Bak+Bax干扰组细胞形态正常;Bax干扰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胞质中有少数黑点;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细胞变圆,收缩,细胞间距大,胞质中有较多黑点。(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Bak干扰组凋亡指数为3.44%,Bax+Bak联合干扰组凋亡指数为3.97%,明显低于阴性对照;Bax干扰组凋亡指数为19.98%,与阴性对照组相似。结论(1)干扰Bak等凋亡分子的表达,可以抑制颗粒细胞的凋亡。(2)Bak干扰组及Bax+Bak联合干扰组抗颗粒凋亡效果显著。(3)Bax干扰组抑制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 凋亡 BAX BAK 小分子干扰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外受精周期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士岭 尹敏娜 +6 位作者 孙玲 李红 陈薪 宋华东 何锦霞 朱亮 郉福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8-590,594,共4页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方案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54个GnRH拮抗剂起始周期和52个移植周期患者的年龄、GnRH使用天数和剂量、启用GnRH拮抗剂的时机和天数、用拮抗剂日和...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方案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54个GnRH拮抗剂起始周期和52个移植周期患者的年龄、GnRH使用天数和剂量、启用GnRH拮抗剂的时机和天数、用拮抗剂日和hCG日血清E2和LH水平、获卵数、临床妊娠率等,与同期长方案GnRH激动剂组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52个拮抗剂方案移植周期和同期126个激动剂长方案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6.2%和56.8%。拮抗剂组患者年龄(35.7±3.8)岁,应用Gn时间(8.5±1.6)d,应用拮抗剂(4.5±1.1)d,hCG日E2水平为(1616.7±721.1)pg/ml,取卵数7.4±4.6个,移植胚胎数(2.4±0.6)个,着床率27.7%。其中≤37岁组34个周期,≥38岁组18个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5.9%和27.8%。固定方案组于应用GnRH的第4 ̄5天启动拮抗剂,36个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50.0%,机动方案组于卵泡12 ̄15mm时(应用GnRH的第6 ̄9天)启动拮抗剂,16个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37.5%。与激动剂长方案组相比,拮抗剂方案组中患者年龄较大、GnRH用药时间较短、获卵数较少、血清E2峰值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临床妊娠率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治疗中应用GnRH拮抗剂,是一种方便、快速、有效的治疗选择,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 临床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