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标本灭活处理对液相串联质谱法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的影响及其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赵博欣 刘思佳 +2 位作者 刘媛 李国锋 张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2-345,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56℃30 min灭活方法引起的改变对TDM液质联用优化检测伏立康唑的影响并探讨该方法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应用。方法将临床送检抗凝采血管以75%乙醇表面消毒后,混匀全血,分为非灭活分离血浆组,全血灭活分离血浆组,分离血...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56℃30 min灭活方法引起的改变对TDM液质联用优化检测伏立康唑的影响并探讨该方法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应用。方法将临床送检抗凝采血管以75%乙醇表面消毒后,混匀全血,分为非灭活分离血浆组,全血灭活分离血浆组,分离血浆后灭活组。灭活方法采用56℃30 min水浴,再以1∶3比例的乙腈或乙醇沉淀血浆蛋白处理样品。血浆标准曲线样品及质控样品分别采用同等条件灭活与非灭活处理。结果应用优化的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伏立康唑在不同浓度下灭活样品平均准确率为97.37%,日间精密度为3.59%,日内精密度为2.81%。以乙腈或乙醇为沉淀蛋白提取溶剂均能获得较高的提取回收率,均值分别为100.56%及95.90%,并且基质效应影响较小,均值分别为102.85%及93.62%。临床标本中,全血及血浆灭活的伏立康唑浓度与非灭活检测结果均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关系,各组间相关系统均大于0.99。结论血液标本以采血管内56℃30 min灭活结合乙醇处理血浆样品对串联质谱法伏立康唑血浆浓度检测影响较小,可用于疫情防控期间伏立康唑液相串联质谱法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全血灭活 伏立康唑 治疗药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通过介导PI3K/Akt-eNOS信号通路改善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喜民 刘思佳 +1 位作者 孙亚彬 李国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 探究丹参酮ⅡA治疗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PAH)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20只/组):模型组(MCT)、丹参酮ⅡA组(TⅡA)、丹参酮ⅡA+PI3K抑制剂组(TP)、PI3K抑制剂组(PI)、对照组。除对照组... 目的 探究丹参酮ⅡA治疗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PAH)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20只/组):模型组(MCT)、丹参酮ⅡA组(TⅡA)、丹参酮ⅡA+PI3K抑制剂组(TP)、PI3K抑制剂组(PI)、对照组。除对照组颈背部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外,剩余大鼠均颈背部注射野百合碱(MCT)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2周后,丹参酮ⅡA组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10 mg/kg进行治疗,丹参酮ⅡA+PI3K抑制剂组注射丹参酮ⅡA10 mg/kg+PI3K抑制剂1 mg/kg,PI3K抑制剂组注射PI3K抑制剂1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均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2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实验和α-SMA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评估大鼠肺血管形态;Western blot实验评估大鼠肺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磷酸化水平;ELISA法测定eNOS、NO水平。结果 HE染色实验和α-SMA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丹参酮ⅡA能有效抑制PAH大鼠肺血管中膜厚度和血管肌化水平(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能够显著提高PAH大鼠肺组织中PI3K、Akt和eNOS蛋白的磷酸化水平;ELISA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eNOS、NO水平降低(P<0.01)。结论 丹参酮ⅡA能够通过介导PI3K/Akt-eNOS信号通路改善野百合碱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PI3K/Akt-eNOS 丹参酮ⅡA 野百合碱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甘草酸分子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吕雪丽 刘媛 +3 位作者 祝瑶露 赵博欣 魏理 李国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3-620,共8页
目的以中药组份甘草酸为载体,按照阿霉素与甘草酸的不同比例制备阿霉素-甘草酸分子复合物(ADR-GL复合物),探究其在pH=7.4下的溶解度差异并初步评价其抗肿瘤效果。方法按照阿霉素与甘草酸摩尔比2∶1,1∶1,1∶2的量(ADR∶GL=2∶1,1∶1,1... 目的以中药组份甘草酸为载体,按照阿霉素与甘草酸的不同比例制备阿霉素-甘草酸分子复合物(ADR-GL复合物),探究其在pH=7.4下的溶解度差异并初步评价其抗肿瘤效果。方法按照阿霉素与甘草酸摩尔比2∶1,1∶1,1∶2的量(ADR∶GL=2∶1,1∶1,1∶2)投料,采用旋蒸法制备ADR-GL分子复合物并经红外光谱(FT-IR)和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鉴定所得固体复合物。将ADR-GL复合物溶解于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过夜超声后3000 r/min离心5 min得ADR-GL复合物饱和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阿霉素溶解度。最后,MTT法测定ADR-GL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44+MDA-MB-231干细胞所占总MDA-MB-231细胞的比例以初步探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ADR-GL复合物中阿霉素1525 cm-1红外光谱吸收峰消失,且DSC分析显示ADR-GL在86℃处出现一个明显的新的吸收峰,表明阿霉素可能被甘草酸所包裹而以新的形式存在,称之为“ADR-GL分子复合物”。对照组盐酸阿霉素组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为0.844±0.011 mmol/L,ADR-GL复合物组与对照组相比溶解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霉素与甘草酸摩尔比为1∶2组溶解度最高,为5.562±0.049 mmol/L,是对照组的6.3倍。此外,与阿霉素对照组相比,ADR-GL分子复合物组对HepG2细胞活力的直接影响及对MDA-MB-231肿瘤干细胞群比负作用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ADR-GL不降低阿霉素抗肿瘤活性,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安全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新颖递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甘草酸 分子复合物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