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三维扫描建立颌面部软组织模型在正畸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田华 吴补领 +5 位作者 毕振宇 焦培峰 赵卫东 孙凤阳 徐会勇 刘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4-866,共3页
目的利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颌面部软组织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建方法,直观准确地观察监测颌面部软组织在正畸过程中的三维变化。方法 1例咬合关系正常健康女性,制作安氏II类颌面部软组织模型,距三维激光扫描仪80cm,扫... 目的利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颌面部软组织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建方法,直观准确地观察监测颌面部软组织在正畸过程中的三维变化。方法 1例咬合关系正常健康女性,制作安氏II类颌面部软组织模型,距三维激光扫描仪80cm,扫描采集多幅点云文件,GeoMagic10.0软件重建形成面部的三维模型,测量颌面部软组织指标。佩戴牙模2次,重复上述激光三维扫描,重建后进行测量。结果重建形成具有较高清晰度的颌面部三维数字化模型,以及简易的安氏II类颌面部软组织轮廓的数字化模型;不同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直接融合对比,唇部出现高信区域代表颌面部软组织明显变化;利用软件分析工具直接测量鼻唇角、审美平面至上下唇突点及颏唇沟的距离,治疗前模型:111.86o、-3.57mm、-2.54mm、3.95mm,治疗中模型:114.31o、-2.73mm、-1.06mm、3.46mm,治疗后模型:116.53o、-0.15mm、0.64mm、3.11mm。结论三维激光扫描是一种真实可靠、低成本、易操作的颌面部软组织建模方法,可为正畸临床中颌面部软组织分析及病历资料保存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三维扫描 颌面部软组织 正畸 点云文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分析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弯曲度 被引量:1
2
作者 许骏杨 陈明 +1 位作者 杨叶青 吴补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4-829,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并研究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发现率及其根管弯曲度。方法对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600名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CBCT扫描,将发现近中第三根管的患者分为5组(A组:18~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59岁;...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并研究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发现率及其根管弯曲度。方法对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600名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CBCT扫描,将发现近中第三根管的患者分为5组(A组:18~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59岁;E组:60~80岁)。对纳入的所有图像均采用Planmeca Romexis CBCT机的图像重建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并采用改良的Schneider法对根管弯曲度、弯曲部位进行测量,进一步研究根管形态并对其根管系统进行分析。结果1600个患者的2856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有168例存在近中第三根管(5.88%),发现率分别为:A组37.50%、B组17.80%、C组14.88%、D组19.64%、E组10.12%;A组近远中向根管弯曲度中度大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根管近远中向根管弯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近远中向根管弯曲度>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根管颊舌向弯曲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远中向和颊舌向弯曲部位在根中1/3处的发现率显著高于根冠1/3处与根尖1/3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发现率会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根管弯曲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30岁之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第三根管系统复杂且多变,大多数都会出现近远中向及颊舌向明显的弯曲且弯曲多发生在根中1/3处;CBCT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减少临床实际操作的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CT 近中第三根管 下颌第一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