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阶梯式模拟居家康复训练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2
1
作者 包良笑 李婧 +1 位作者 张洋 史占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期142-146,共5页
目的:评价阶梯式模拟居家康复训练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2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4月至11月入组的10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 目的:评价阶梯式模拟居家康复训练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2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4月至11月入组的10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康复锻炼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入组的10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及康复锻炼基础上增加阶梯式模拟居家康复训练。随访并比较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简称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的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Harris评分(P=0.108)、Barthel指数(P=0.055)及SF-36评分(P=0.161)和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两个时间段,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阶梯式模拟居家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有效掌握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方法,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式 模拟训练 居家康复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 被引量:18
2
作者 包良笑 李涛 +4 位作者 李秋红 秦丹 李笑银 谭妃英 史占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6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6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0),对照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如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疼痛护理、康复锻炼等)的同时...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6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0),对照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如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疼痛护理、康复锻炼等)的同时,加强术后谵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包括环境干预、舒适护理及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24h、48h、72h及出院前谵妄评分量表(CAM)评分及住院时间、谵妄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24h、48h、72h及出院前CA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和谵妄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出院时谵妄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患者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显著减轻患者谵妄程度,缩短谵妄持续时间,促进机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谵妄 人文关怀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出血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军 荆珏华 +1 位作者 史占军 周云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安慰剂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4例,对照组44例。利伐沙班组男2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安慰剂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4例,对照组44例。利伐沙班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48±15.19)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1±13.54)岁。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 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理论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1 509.56±325.23)ml,隐性失血量(581.47±215.01)m1,占总量的(37.88±10.42)%;对照组实际总失血量平均(1 262.30±397.95)ml,隐性失血量(395.59±197.33)m1,占总量的(30.62±10.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对照组,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总失血量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对照组发生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8,P=0.167)。结论 :利伐沙班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出血风险,尤其是隐性出血风险,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失血 手术 抗凝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在诊断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宏芳 王子奇 廖哲霆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 分析血管超声在诊断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86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868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患者均接受抗凝... 目的 分析血管超声在诊断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86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868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患者均接受抗凝药物、小腿静脉气压泵、加强踝泵和早期下地,以及减少围手术期脱水等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研究组术前、术后第3~5天和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下肢静脉血管情况。分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检出准确率,并对比两组人群的血管超声所示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的静脉直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中152例术后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总发生率为17.5%,均为无症状性DVT。其中发生于手术同侧的DVT为138例,双侧14例,周边型110例,中心型22例,混合型20例。对照组中,26例检出周边型下肢血栓。研究组DVT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的下肢静脉直径对比显示,研究组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直径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血管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且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判断疾病状况,为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超声 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涛 史占军 +2 位作者 吴宣平 陈昊 傅丽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索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方法针对80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八年制)在南方医院骨科实习的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72名(94.7%)认为PBL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71名(93.4%... 目的探索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方法针对80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八年制)在南方医院骨科实习的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72名(94.7%)认为PBL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71名(93.4%)认为PBL教学模式吸引力强,69名(90.7%)认可其有效性。大多数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创新性思维等。结论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优势;但在国内目前的医学教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 骨科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骨科基本功训练—规范临床物理检查
6
作者 赵亮 景宗森 +1 位作者 陈国奋 史占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56-157,165,共3页
骨科临床物理检查是骨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是骨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临床物理检查在骨科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骨科医生在进行临床工作时需要而且必须首先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物理检查以获得诊断的重要信息。规... 骨科临床物理检查是骨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是骨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临床物理检查在骨科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骨科医生在进行临床工作时需要而且必须首先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物理检查以获得诊断的重要信息。规范并加强骨科临床教学中物理检查技能的训练,提高物理检查结果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物理检查 医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入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林锦德 郑晓勇 +4 位作者 赵征 王文利 苏全贵 廖梦颖 吴德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切口入路治疗腕管综合征(CT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6例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小切口入路手术的CTS患者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33例。实验组患者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腕管受损情况,对照组...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切口入路治疗腕管综合征(CT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6例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小切口入路手术的CTS患者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33例。实验组患者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腕管受损情况,对照组术前未行高频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瘢痕长度、术后疼痛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12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6.39±4.44mLvs18.97±5.05mL)、手术时间(12.55±1.75minvs13.48±2.02min)、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9.1%vs33.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疤痕长度、术后疼痛发生率及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小切口入路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是治疗CTS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高频超声 正中神经 小切口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