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本效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曾庆乐 陈勇 +2 位作者 赵剑波 张克伟 李彦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比较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内硬化性栓塞(PLE-IASE)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肝功能损害、治疗并发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参数,确定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为SCHL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同期147例SCHL... 目的比较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内硬化性栓塞(PLE-IASE)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肝功能损害、治疗并发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参数,确定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为SCHL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同期147例SCHL患者分为栓塞和手术两组。其中栓塞组89例行PLE-IASE,手术组5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7d行肝功能(ALT、AST、TBIL、IBIL、TP及ALB)检查。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经费的差异。观察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栓塞组和手术组术前肝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结果比较,栓塞组ALT、AST、TBIL升高和TP、ALB降低水平比手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依次为0.000、0.014、0.004、0.000及0.000)。栓塞组住院期间有1例发生近期并发症。手术组住院期间1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轻微并发症10例,严重并发症2例。两组均未发生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远期并发症。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手术组为20.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栓塞组住院时间平均为(8.0±3.5)d,手术组为(19.0±5.0)d,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栓塞组住院经费平均为(13612.7±5860.5)元,手术组为(26335.6±8314.0)元,两组住院经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动脉内PLE-IASE治疗SCHL,肝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经费低,过程更加安全,成本-效益比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介入性 外科手术 肝海绵状血管瘤 成本-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化疗灌注术比较 被引量:79
2
作者 冯超 赵剑波 +6 位作者 陈勇 何晓峰 曾庆乐 梅雀林 王江云 庞桦进 李彦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41)和TAI(n=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 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 Kaplan-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5)。 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1.5)个月,TAI组为(17.4±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0.038)。 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1.8)d,TAI组为(5.9±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2)。结论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癌切除术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肝动脉化疗灌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15
3
作者 曾庆乐 陈勇 +2 位作者 赵剑波 朱桥华 李彦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9-380,共2页
目的:对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进行分型,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硬化性栓塞(PLE-IASE)方法治疗并评价其疗效。材料和方法:89例SCHL分为三型:Ⅰ型为富血型,Ⅱ型为乏血型,Ⅲ型为动静脉分流型(AVS)。所有患者行PLE-IASE。结果:富血... 目的:对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进行分型,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硬化性栓塞(PLE-IASE)方法治疗并评价其疗效。材料和方法:89例SCHL分为三型:Ⅰ型为富血型,Ⅱ型为乏血型,Ⅲ型为动静脉分流型(AVS)。所有患者行PLE-IASE。结果:富血型51例,乏血型26例,AVS型12例。总体瘤体缩小率为46.6%,其中富血型56.2%,乏血型27.9%,动静脉分流型46.5%。动脉造影分型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CHL根据动脉造影表现可分为富血、乏血、AVS三种类型。富血型和AVS型瘤体缩小率较乏血型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富血型和AVS型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动脉造影术 肝动脉栓塞术 抗生素类 抗肿瘤 治疗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巨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合并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恒文 陈龙华 +3 位作者 韦传军 郑小康 李启生 官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合并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晚期原发巨大肝癌的疗效。方法搜集2001年1月~2004年12月诊治病例,对84例无法进行手术的巨大(直径≥10cm)原发性肝癌进行TACE、3-DCRT序贯治疗。其中UICC/AJCC T3期49例,T4期35...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合并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晚期原发巨大肝癌的疗效。方法搜集2001年1月~2004年12月诊治病例,对84例无法进行手术的巨大(直径≥10cm)原发性肝癌进行TACE、3-DCRT序贯治疗。其中UICC/AJCC T3期49例,T4期35例,均为N0,合并有门脉癌栓30例。根据Child-Pugh肝硬化分级,A级64例,B级20例。可见肿瘤体积(GTV)为(705±430)cm3(170~2099cm3)。先行TACE:将氟尿嘧啶和羟喜树碱注入患者肝肿瘤的供血动脉(靶动脉),然后将卡铂和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与超液化碘油充分混合成乳剂注入靶动脉,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每1.5~2个月重复1次,1~3次治疗。后行3-DCRT,每次分割剂量4~6Gy,照射次数(11±2)次(7~15次),肿瘤剂量(53.6±6.6)Gy,每周3次,隔日1次。结果8例患者3-DCRT后3个月内死亡,未能评价疗效,总有效率(CR+PR)68.9%(51/74),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4%、24.7%和15.4%,T分期、GTV、门脉癌栓和分割剂量对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Child-Pugh肝硬化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35,相对危险度=2.440)。结论3-DCRT合并TACE对晚期巨大原发肝癌有一定疗效,Child-Pugh是独立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维适形放射治疗 介入治疗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介入病房护理特殊性管理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6
5
作者 冯建宇 田野 王君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74-775,共2页
由于介入诊疗工作的特殊性,其应用范围广,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的诊治,给介入病房护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院成立介入科护理单元2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紧抓介入科临床护理特殊性的管理,通过积极培训介入病房护理人... 由于介入诊疗工作的特殊性,其应用范围广,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的诊治,给介入病房护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院成立介入科护理单元2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紧抓介入科临床护理特殊性的管理,通过积极培训介入病房护理人员,加强与本科医师的沟通,抓住重点环节等管理,及时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防微杜渐,持续改进我科的临床护理质量,使介入科临床护理在自身的发展中与介入治疗医学密切结合。为广大介入治疗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护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病房 护理 特殊性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oSeal^(TM)血管封堵器在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欢 李新玲 +4 位作者 肖利军 曾庆乐 庞桦进 李彦豪 何晓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封堵器ExoSeal^(TM)在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中对穿刺点快速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4例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临床资料。诊疗术中分别采用ExoSeal^(TM)封堵器(n=52)和人工压迫... 目的探讨血管封堵器ExoSeal^(TM)在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中对穿刺点快速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4例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临床资料。诊疗术中分别采用ExoSeal^(TM)封堵器(n=52)和人工压迫(n=72)方法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即刻止血时间、徒手压迫时间、制动时间、压迫过程出血量及操作后相关并发症。结果ExoSeal^(TM)封堵组技术成功率为98.1%(51/52)。ExoSeal^(TM)封堵组、人工压迫组即刻止血时间分别为(0.28±0.08)min、(5.83±1.46)min,徒手压迫时间分别为(2.65±0.57)min、(7.70±1.88)min,制动时间分别为(2.72±0.43)h、(6.15±0.69)h,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xoSeal^(TM)封堵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人工压迫组出现皮下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1/52)、5.56%(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压迫组压迫过程出血量为(1.11±0.86)ml,明显低于ExoSeal^(TM)封堵组(7.83±2.08)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逆行经股动脉介入术中采用Exo Seal TM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 血管封堵器 ExoSeal^TM封堵器 绷带加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腹部手术后肠外瘘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振 何晓峰 +2 位作者 李彦豪 庞桦进 王江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69-1572,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分成2组:A组35例,行常规外科治疗;B组35例,予介入下置管引流+臭氧治疗。比较两组有效率、住院时间、费用及并发症等。随访观察治疗前... 目的:探讨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者分成2组:A组35例,行常规外科治疗;B组35例,予介入下置管引流+臭氧治疗。比较两组有效率、住院时间、费用及并发症等。随访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d、1周、2周和1个月感染评分变化。结果:A组痊愈30例(85.7%),B组28例(80.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B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均明显低于A组。A组切口并发症4例,腹腔出血2例,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各1例;B组2例患者出现腹部绞痛,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感染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A组治疗前后平均降低19.9,B组为23.5,表明B组抗感染效果优于A组。结论:介入下置管引流联合臭氧治疗腹部手术后肠外瘘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费用,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瘘 介入治疗 感染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臭氧在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伟波 李启锡 何晓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介入治疗后应用医用臭氧灌注降低再粘连发生率的可能性。方法4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56支输卵管阻塞;对照组17例34支输卵管阻塞。治疗组在介入性再通术后向输卵管内注入医用臭氧;对照... 目的探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介入治疗后应用医用臭氧灌注降低再粘连发生率的可能性。方法4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56支输卵管阻塞;对照组17例34支输卵管阻塞。治疗组在介入性再通术后向输卵管内注入医用臭氧;对照组单纯行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所有病例6个月后复查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妊娠率为42.86%,术后再粘连率为7.14%;对照组妊娠率为29.41%,术后再粘连率为26.47%(P<0.05)。结论医用臭氧灌注可明显降低输卵管再通术后粘连率,提高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臭氧 介入 输卵管阻塞 术后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9
作者 姚航 胡鸿涛 +10 位作者 曹会存 韩新巍 张健 吕维富 牛焕章 梁宏元 徐浩 李文涛 赵玮 车海波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5-379,共5页
目的观察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88例HCC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93)与对照组(n=95)并分别以DiaSphere栓塞微球及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TACE,记录TAC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2组首... 目的观察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88例HCC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93)与对照组(n=95)并分别以DiaSphere栓塞微球及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TACE,记录TAC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2组首次TACE后1个月、末次TACE后1及3个月疗效,以及首次及末次TACE后1个月肝功能。结果研究组69例接受TACE,22例接受2次、2例接受3次TACE,对照组82例接受1次、13例接受2次TACE。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77.42%(72/93)vs.76.84%(7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首次TACE后1个月研究组7例、对照组11例失访,末次TACE后1个月2组均有12例失访,末次TACE后3个月2组均有28例失访,各时间点组间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首次及末次TACE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HCC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DiaSphere微球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介入治疗小肝癌的疗效 被引量:7
10
作者 汪盛参 曾庆乐 +4 位作者 陈勇 杨秀丽 邓学文 梁浩辉 李利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50-1852,共3页
目的:探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在小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诊断明确的小肝癌患者常规RH导管选择性造影后应用微导管超选择肝段或亚肝段"嵌入"肿瘤血管插管进行栓塞化疗。即时观察碘油病灶内碘油沉积情况,术后1周... 目的:探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在小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诊断明确的小肝癌患者常规RH导管选择性造影后应用微导管超选择肝段或亚肝段"嵌入"肿瘤血管插管进行栓塞化疗。即时观察碘油病灶内碘油沉积情况,术后1周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肝功能损伤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微导管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病灶内碘油沉积完全,肝功能检查显示轻度损伤。1个月后CT复查10例(28.6%)肿瘤体积缩小>50%,18例(51.4%)肿瘤体积缩小25%~50%,7例(20.0%)肿瘤体积缩小不明显。结论:微导管超选择"嵌入"肿瘤血管进行栓塞化疗小肝癌,具有治疗效果好,节省药量且利用率高,最大限度保护肝功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超选择 介入治疗 小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TACE治疗后发热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江云 李彦豪 +2 位作者 卢伟 陈勇 韦传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17-1418,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发热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5例患者60例次肝癌经TACE治疗后发热情况,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TACE后发热的影响因素。以术后发热天数为因变量,自变量即分析因素包括患者年龄、Okuda分...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发热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5例患者60例次肝癌经TACE治疗后发热情况,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TACE后发热的影响因素。以术后发热天数为因变量,自变量即分析因素包括患者年龄、Okuda分期、肿瘤类型、有无腹水、碘油用量、是否加用栓塞剂、术前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甲胎蛋白水平、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既往有无TAE史等15项。结果影响TACE治疗后发热的因素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碘油用量(P=0.005)、加用栓塞剂(P=0.019)、Okuda分期(P=0.037)、年龄(P=0.724)、肿瘤类型(P=0.989)。碘油用量在患者的发热中起最重要作用。结论碘油用量是导致TACE治疗后发热的首要因素,加用栓塞剂会加重发热,治疗前全身状态和肝脏的局部状态包括Okuda分期、患者年龄、肿瘤类型也是影响发热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放射学 栓塞 治疗性 发热/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剑波 陈勇 +3 位作者 何晓峰 曾庆乐 梅雀林 李彦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聚四氟四烯(PTFE)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后分流道再狭窄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收治10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采用PTFE覆膜支架行TIPS手术,其中男82例,女20例,年龄16~73岁,平均(52.6&#... 目的探讨采用聚四氟四烯(PTFE)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后分流道再狭窄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收治10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采用PTFE覆膜支架行TIPS手术,其中男82例,女20例,年龄16~73岁,平均(52.6±12.6)岁。术前症状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83例)或顽固性腹水(19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为5~10分,平均(6.65±1.66)分。术后随访0~58个月,平均(19.9±13.3)个月,采用寿命表法得出术后6、12、24、36、48个月的累积分流道开通率,对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部102例均在局麻下成功建立肝内门腔覆膜支架分流道,技术成功率100%。门静脉-右房压力梯度由术前(27.57±4.19)mmHg下降为(15.82±2.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1)。术前Child-Pugh评分为(6.65±1.66)分,术后3个月为(6.46±1.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9,P=0.408)。随访期间确诊出现覆膜支架分流道再狭窄10例,总体一期再狭窄率为9.8%。术后6、12、24、36、48个月的累积分流道通畅率分别为96%、91%、82%、82%、82%。Cox单因素分析示覆膜支架门脉端长度和支架肝静脉端位置评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示后者为独立影响因素(P=0.004,OR=27.758,95%CI:2.85-270.72)。结论PTFE覆膜支架可以明显提高TIPS术后分流道通畅率,支架肝静脉端位置良好的患者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发生率低,同时不建议覆膜支架门脉端伸入过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 覆膜支架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0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2
13
作者 何晓峰 李彦豪 +7 位作者 陈汉威 卢伟 陈勇 曾庆乐 赵剑波 许小丽 彭静 申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臭氧椎间盘注射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600例患者经CT 或MR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及下肢麻痛.其中椎间盘膨出234例,突出361例,脱垂5例.在透视监视下采用21 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腰椎间盘,实施盘内及... 目的探讨臭氧椎间盘注射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600例患者经CT 或MR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及下肢麻痛.其中椎间盘膨出234例,突出361例,脱垂5例.在透视监视下采用21 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腰椎间盘,实施盘内及椎旁间隙臭氧注射术.盘内注射3~5 ml,椎旁间隙注射10~15 ml,O3 浓度为30~50 μg/ml.结果随访6~54个月,总有效率为80.2%.显效409例(68.2%),有效72例(12%),无效119例(19.8%),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O2-O3 混合气体注射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化学松解术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腰椎间盘臭氧注射术规范化条例(修改稿) 被引量:40
14
作者 何晓峰 李彦豪 +2 位作者 宋文阁 孙钢 肖越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5期387-388,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臭氧治疗 经皮穿刺 注射术 规范化 治疗方法 无菌性炎症 欧洲国家 椎间盘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锦文 李彦豪 +4 位作者 陈勇 卢伟 曾庆乐 赵剑波 梅雀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295,共3页
目的评价DSA下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在多排CT诊断的基础上,20例Stanford B型AD经DSA进一步明确并行EVGE治疗,总结其DSA表现及EVGE治疗疗效。结果20例Stanford B型中,单纯... 目的评价DSA下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在多排CT诊断的基础上,20例Stanford B型AD经DSA进一步明确并行EVGE治疗,总结其DSA表现及EVGE治疗疗效。结果20例Stanford B型中,单纯行EVGE治疗共植入支架22枚,支架释放成功率100%。造影复查15例无明显渗漏和假腔显影;5例少许渗漏,以适应性球囊逐段贴覆后渗漏消失。术后第6天死亡1例(右肾出血伴感染)。CT复查19例无明显支架移位或渗漏,回访3月生存质量良好。结论DSA可进一步明确AD解剖细节并行术中实时监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腔内隔绝术 StanfordB型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裸支架联合覆膜支架建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朋 陈斯良 +6 位作者 罗泽龙 赵剑波 陈勇 何晓峰 曾庆乐 叶鹏 李彦豪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94-397,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中采用裸支架联合覆膜支架建立分流道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71例采用裸支架+覆膜支架方式建立TIPS分流道的患者资料。术中均采用8mm直径支架建立分流道,首先置入相应长度裸支架...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中采用裸支架联合覆膜支架建立分流道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71例采用裸支架+覆膜支架方式建立TIPS分流道的患者资料。术中均采用8mm直径支架建立分流道,首先置入相应长度裸支架,再于其内置入同等直径覆膜支架,覆膜支架长度小于裸支架2cm,使分流道远心端门静脉内2cm为裸区,近心端裸支架与覆膜支架平齐达下腔静脉开口部。分析术后分流道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 对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肝内分流道。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67±0.82)kPa、(2.31±0.62)kPa(P〈0.01)。随访2-63个月,平均(25.83±11.34)个月;共置入裸支架76枚,覆膜支架73枚;术后1、2、3年的分流道通畅率为87%、72%、61%,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6%、34%、46%,生存率为83%、74%、67%。结论 采用裸支架联合覆膜支架方式建立TIPS分流道的中远期疗效与TIPS专用覆膜支架近似,可作为必要时的替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 支架 治疗效果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曾庆乐 陈勇 +2 位作者 赵剑波 张克伟 李彦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56-660,共5页
目的分析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内栓塞治疗(PLE-IASE)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的影响因素。方法89例诊断明确的SCHL患者,瘤体直径为(8.3±3.8)cm。临床症状上仅有焦虑症状者53例,右上腹疼痛35例,Kasabach-Merrit综合征1例。PLE-IASE治... 目的分析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内栓塞治疗(PLE-IASE)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的影响因素。方法89例诊断明确的SCHL患者,瘤体直径为(8.3±3.8)cm。临床症状上仅有焦虑症状者53例,右上腹疼痛35例,Kasabach-Merrit综合征1例。PLE-IASE治疗前根据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动脉造影分型,分型确定后配制PLE经供血动脉注射。其中平阳霉素(PYM)用量为(9.8±4.4)mg,碘油(lipiodol,LP)用量为(5.9±2.9)ml。治疗结束后根据复查点片确定其碘油沉积状态。随访6~72个月,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症状缓解率和瘤体缩小率。以瘤体缩小率为应变量,术前肿瘤直径、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LP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89例患者动脉造影分型富血型51例,乏血型26例,动静脉分流(AVS)型12例。治疗后碘油沉积状态良好64例,不良25例。随访结束时53例焦虑患者症状缓解,35例右上腹疼痛者33例缓解,2例术后仍有间歇性疼痛。1例Kasabach-Merrit综合征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症状缓解率98.7%。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对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影响,而术前肿瘤直径及LP用量对瘤体缩小率无显著影响。结论PLE-IASE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对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影响,而术前肿瘤直径及LP用量对瘤体缩小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平阳霉素 超液化碘油 栓塞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剑波 李彦豪 +3 位作者 何晓峰 曾庆乐 梅雀林 陈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H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用PTFE覆膜支架行TIPS术。术后定期随访,采用寿命表法观察术后HE发生率,采用Cox回归分析HE影响因素。结果 TIPS在全部患... 目的探讨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H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用PTFE覆膜支架行TIPS术。术后定期随访,采用寿命表法观察术后HE发生率,采用Cox回归分析HE影响因素。结果 TIPS在全部患者均获得成功。术后平均门静脉压为(2.37±0.29)kPa,较术前明显下降(t=22.8,P<0.01)。随访期间27例(27/102,26.47%)确诊出现HE,术后6、12、24、36及48个月H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21%、34%、46%及66%。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P<0.001)和支架术后门静脉显影情况(P=0.007)为HE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 PTFE覆膜支架TIPS术后HE发生率较高。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术后门静脉分支均不显影的患者术后HE发生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支架 肝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叶鹏 陈勇 +3 位作者 曾庆乐 何晓峰 李彦豪 赵剑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R,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例,年龄29~85(59.4&#177;13.5)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0例,胸主动脉瘤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48例,另有2例同时发现胸及腹主动脉瘤。65例胸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1条股动脉,50例腹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2条股动脉,共缝合165条股动脉。均采用VCD(Perclose ProGlide,美国Abbott)预缝合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术后采用CT或彩超随访股动脉,评价双侧股动脉缺血情况。结果113名患者成功完成115例次EVAR术(其中2名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分期共行4次EVAR术),共采用347枚VCD修复165条股动脉。使用支架输送器外径包括14 Fr 38例,16 Fr 12例,18 Fr 25例,20 Fr 24例,22 Fr 29例,24 Fr 37例。其中1条股动脉缝合失败,2条缝合后出现即时急性闭塞,1例术后1月出现右股动静脉瘘,均行外科处理痊愈,缝合成功率为97.6%(161/165)。分组统计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显示≤18Fr组缝合成功率明显优于≥20Fr组(分别为98.7%和81.1%,P=0.0003)。分组统计前后50%病例的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分别为82.9%和95.2%(P=0.013)。术后随访12~50(26&#177;9)月未发现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发生,CT或彩超提示未见有明显股动脉狭窄。结论采用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安全可行,对于合适的病例,在度过学习曲线后可作为传统股动脉切开的备选方法。输送器外鞘外径大于或等于20Fr可能是缝合失败需转外科处理和需2枚以上VCD缝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完全经皮穿刺途径 血管缝合器 预缝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江云 陈勇 +3 位作者 李彦豪 何晓峰 曾庆乐 赵剑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 目的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手术效果。结果 5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型、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吸烟史、假腔最大直径、假腔灌注的内脏动脉及其它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A、B组分别为(3.29±0.61)h、(2.87±0.37)h(P<0.05),在C、D、E组分别为(1.80±0.62)h、(1.74±0.34)h、(1.52±0.39)h(P>0.05),A、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D、E组(P<0.001)。5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逐渐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8例手术分别在6.2年、2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3.3例、7例;B、C、D组42例手术分别在2.2年、1.2年、0.8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6.4例、11.7例、17.5例。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学习曲线约为28例,介入医师在每年平均4.6例手术频度下完成28例手术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介入医师团队手术技术明显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降主动脉 夹层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介入放射学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