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吴青坡 张春霖 +2 位作者 张美超 孙国绍 孙长山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8-301,共4页
3.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515)目的评价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和纤维环应力的影响。方法在L_(4-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和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施加不同类型载荷,观察节... 3.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515)目的评价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和纤维环应力的影响。方法在L_(4-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和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施加不同类型载荷,观察节段间旋转角度和纤维环最大应力的改变。结果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后,腰椎节段在前屈和后伸载荷下旋转角度分别增加31%和28%,纤维环最大应力分别增加16%和6%;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后,腰椎节段在前屈和后伸载荷下旋转角度分别增加33%和39%,纤维环最大应力分别增加17%和0.2%。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后,纤维环的应力分布均没有发生改变。结论和椎板间隙开窗相比,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能更好地保持腰椎的后伸稳定性,但后伸时纤维环承受的应力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髓核摘除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亮 黄继锋 +3 位作者 赵卫东 蔡贤华 陈庄洪 韦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方法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 目的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方法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击力及响应时间,用步态分析仪的动作捕捉系统测量骶髂复合体中韧带完全破坏时骶髂关节空间三维位移,解剖学方法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特点。结果成功制备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模型,单侧骶髂复合体完全损伤所需的撞击力峰值平均值(4.05±0.42)kN,标本响应时间平均值为(22.99±1.89)ms,骶髂关节最大垂直位移平均为(8.15±1.34)mm;骶髂复合体损伤以经骶髂关节骨折并脱位为多,髂腰韧带均表现为连同第四、五腰椎横突骨折,骶髂腹侧韧带相对薄弱易于髂骨止点处撕裂,骶髂后短韧带易发生髂骨侧的撕脱骨折,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盆底肌肉损伤不明显。结论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中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当骶髂关节垂直位移超过0.9cm时提示后方骶髂复合体的韧带结构已全部破坏,骨盆环处于绝对不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垂直不稳定 骶髂复合体 生物力学 垂直动态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器械固定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选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严雪港 姜跃国 +2 位作者 鲍同柱 赵卫东 舒旗威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TiNi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环抱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交锁钉)治疗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8对模型随机一侧用环抱器和交锁钉固定,对侧用钢板固定,行轴向、三点弯... 目的通过比较TiNi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环抱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交锁钉)治疗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8对模型随机一侧用环抱器和交锁钉固定,对侧用钢板固定,行轴向、三点弯和扭转试验。结果轴向试验:环抱器组应变大于钢板、髓内钉组,后两组相仿;100 N时,各组位移相仿;200~600 N时,环抱器组位移大于钢板、髓内钉组,后两组相仿。三点弯试验:环抱器组桡度较钢板、髓内钉组大,后两组相仿。扭转试验:环抱器、髓内钉两组扭角相仿,钢板组较环抱器组(≥3 N.m)和髓内钉组小。结论环抱器、交锁钉和加压钢板固定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稳定性依次加强,环抱器固定后的轴向微动可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固定 应变 位移 骨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实验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4 位作者 段扬 刘成龙 闵少雄 朱立新 赵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1-913,共3页
目的研究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大小。方法 6具颈椎标本随机编号分别行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关节突关节侧行螺钉固定时按序按组分别采用螺钉固定角度垂直于侧块皮质... 目的研究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大小。方法 6具颈椎标本随机编号分别行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关节突关节侧行螺钉固定时按序按组分别采用螺钉固定角度垂直于侧块皮质0°、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使用ElectroForce测试仪测试螺钉的最大拔出力。结果外倾0°组、30°组和45°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81.60±7.33)N、(150.05±15.57)N和(160.08±17.77)N。外倾0°组拔出力小于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P<0.05),而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之间拔出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OsteoMed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外倾30°以上角度固定抗拔出能力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OsteoMed M3 椎管扩大成形术 内固定 拔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应用对腰椎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4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王凤龙 吴毅 李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3个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L4/5节段坚强固定(b)、b+L3/4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c)3种状态下标本3个节段活动度。结果L4/5节段6个方向上ROMb、ROMc<ROMa(P<0.05);L3/4节段后伸时ROMa、ROMc<ROMb(P<0.01),左右侧弯时ROMa<ROMb、ROMc(P<0.01),前屈和左右旋转时ROMa<ROMc<ROMb(P<0.05);L2/3节段后伸时ROMa、ROMb<ROMc(P<0.01),其他运动方向上3种状态ROM值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坚强固定后其上一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大,而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固定邻近节段后此节段活动度明显减少,仅仅造成更上的节段后伸时活动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 生物力学 CoflexTM 棘突间稳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对脊柱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3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李勇 吴伟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固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生物力学 棘突间稳定装置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在骶髂关节置钉中的意义
7
作者 刘新园 黄继锋 +3 位作者 刘忠 赵卫东 田龙海 段连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方法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方法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钉道的长度与安全角度等参数;⑵将10例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制成垂直不稳定贩折模型,然后左右侧骶髂关节分别根据对侧的CT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⑴进针方向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25.95±1.39)°与(19.61±2.97)°,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17±2.90)mm与(38.23±1.69)mm,冠、轴状面上的安全角度分别为(19.87±1.61)°与(23.84±2.08)°;⑵左侧骶髂关节所置10枚螺钉均安全、准确地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除1枚偏离突出骨质外,其余9枚均安全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结论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方法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骶髂螺钉 钉道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