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头部力锤冲击试验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兴武 王慧君 +1 位作者 赵卫东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人头部受主动冲击的钝力作用时的力响应特点,同时测试头部各部位承受最大冲击力的限度,从冲击动力学角度去探讨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使用配备大量程力传感器的力锤对人尸体头部各部位进行冲击试验,记录接触力响应曲线... 目的:探讨人头部受主动冲击的钝力作用时的力响应特点,同时测试头部各部位承受最大冲击力的限度,从冲击动力学角度去探讨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使用配备大量程力传感器的力锤对人尸体头部各部位进行冲击试验,记录接触力响应曲线,并手工记录锤头的质地、质量、初速度、冲击面大小,以及被冲击的头部是否有破坏性反应(头皮挫裂及颅骨骨折)。结果:人头部对主动冲击的钝物的接触力响应曲线为类似正弦波的脉冲波形,其波形宽度及峰值因冲击物的质地、有无头皮等发生变化;人头部在小面积钝物的冲击作用下,造成头皮挫裂的冲击力最大值平均为5100N;使颞部、顶部、额部、枕部骨折的冲击力最大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200、8100、8300、11000N;利用试验得到的数据,验证了作用于头部的钝物与头部组成的系统相当于带有强阻尼的弹簧振子。结论:头部在受到主动冲击时,典型的接触力-时间曲线为类似正弦波的脉冲波形;大面积的钝器作用于头部造成的颅骨骨折,更多发生延伸至远处的线形骨折;本试验还得出了人头部能耐受的冲击力大小等参数,这些对于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是必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冲击 力锤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青坡 张春霖 +2 位作者 张美超 孙国绍 孙长山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8-301,共4页
3.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515)目的评价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和纤维环应力的影响。方法在L_(4-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和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施加不同类型载荷,观察节... 3.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515)目的评价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和纤维环应力的影响。方法在L_(4-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和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施加不同类型载荷,观察节段间旋转角度和纤维环最大应力的改变。结果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后,腰椎节段在前屈和后伸载荷下旋转角度分别增加31%和28%,纤维环最大应力分别增加16%和6%;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后,腰椎节段在前屈和后伸载荷下旋转角度分别增加33%和39%,纤维环最大应力分别增加17%和0.2%。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后,纤维环的应力分布均没有发生改变。结论和椎板间隙开窗相比,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能更好地保持腰椎的后伸稳定性,但后伸时纤维环承受的应力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髓核摘除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亮 黄继锋 +3 位作者 赵卫东 蔡贤华 陈庄洪 韦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方法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 目的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方法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击力及响应时间,用步态分析仪的动作捕捉系统测量骶髂复合体中韧带完全破坏时骶髂关节空间三维位移,解剖学方法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特点。结果成功制备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模型,单侧骶髂复合体完全损伤所需的撞击力峰值平均值(4.05±0.42)kN,标本响应时间平均值为(22.99±1.89)ms,骶髂关节最大垂直位移平均为(8.15±1.34)mm;骶髂复合体损伤以经骶髂关节骨折并脱位为多,髂腰韧带均表现为连同第四、五腰椎横突骨折,骶髂腹侧韧带相对薄弱易于髂骨止点处撕裂,骶髂后短韧带易发生髂骨侧的撕脱骨折,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盆底肌肉损伤不明显。结论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中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当骶髂关节垂直位移超过0.9cm时提示后方骶髂复合体的韧带结构已全部破坏,骨盆环处于绝对不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垂直不稳定 骶髂复合体 生物力学 垂直动态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交叉髓内钉与普通交叉克氏针在治疗指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谢扬 韦酋亨 +3 位作者 黄永豪 杨扬震 赵卫东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08,223,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弧形交叉髓内钉在治疗指骨骨折的固定可行性。方法:在12例新鲜尸体手指标本上,模拟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弧形交叉髓内钉与普通交叉克氏针进行固定,以MTS试验机模拟持续被动运动(CPM)进行屈伸疲劳,检测固定效果。结果:疲劳前... 目的:研究应用弧形交叉髓内钉在治疗指骨骨折的固定可行性。方法:在12例新鲜尸体手指标本上,模拟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弧形交叉髓内钉与普通交叉克氏针进行固定,以MTS试验机模拟持续被动运动(CPM)进行屈伸疲劳,检测固定效果。结果:疲劳前后在水平方向上骨折对位精度弧形交叉髓内钉固定明显高于普通交叉克氏针固定(P<0.05),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两者无显著差异;除垂直方向外,弧形交叉髓内钉固定在疲劳前、后的比较无差异(P>0.05),而普通交叉克氏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弧形交叉髓内钉固定是较稳定的指骨骨折固定方法,能满足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骨 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器械固定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选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严雪港 姜跃国 +2 位作者 鲍同柱 赵卫东 舒旗威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TiNi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环抱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交锁钉)治疗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8对模型随机一侧用环抱器和交锁钉固定,对侧用钢板固定,行轴向、三点弯... 目的通过比较TiNi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环抱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交锁钉)治疗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为临床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8对模型随机一侧用环抱器和交锁钉固定,对侧用钢板固定,行轴向、三点弯和扭转试验。结果轴向试验:环抱器组应变大于钢板、髓内钉组,后两组相仿;100 N时,各组位移相仿;200~600 N时,环抱器组位移大于钢板、髓内钉组,后两组相仿。三点弯试验:环抱器组桡度较钢板、髓内钉组大,后两组相仿。扭转试验:环抱器、髓内钉两组扭角相仿,钢板组较环抱器组(≥3 N.m)和髓内钉组小。结论环抱器、交锁钉和加压钢板固定股骨干横行骨折的稳定性依次加强,环抱器固定后的轴向微动可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固定 应变 位移 骨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筋膜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淦湖 赵卫东 梁伟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评价以自体筋膜为固定材料治疗实验性腰椎滑脱模型的可靠性。方法:以7具新鲜人体腰椎运动节段标本为对象,按正常、滑脱和筋膜固定组顺序,在MTS测试系统上进行载荷下屈伸试验。获得各组首次载荷循环及每隔250次,共5000次循环的运动... 目的:评价以自体筋膜为固定材料治疗实验性腰椎滑脱模型的可靠性。方法:以7具新鲜人体腰椎运动节段标本为对象,按正常、滑脱和筋膜固定组顺序,在MTS测试系统上进行载荷下屈伸试验。获得各组首次载荷循环及每隔250次,共5000次循环的运动范围和初始刚度值。结果:滑脱组活动范围大于正常组和固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首次及第5000次循环载荷,正常组与固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首次循环载荷下,滑脱组屈伸初始刚度均小于正常组和固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组与固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5000次循环载荷,正常组屈伸初始刚度与固定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自身筋膜为固定材料来治疗实验性腰椎滑脱模型,可获得术后即时稳定并能在循环载荷下保持其固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循环载荷 腰椎滑脱 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孔和 靳安民 +4 位作者 段扬 刘成龙 闵少雄 朱立新 赵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1-913,共3页
目的研究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大小。方法 6具颈椎标本随机编号分别行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关节突关节侧行螺钉固定时按序按组分别采用螺钉固定角度垂直于侧块皮质... 目的研究在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不同角度固定的拔出力大小。方法 6具颈椎标本随机编号分别行后路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在关节突关节侧行螺钉固定时按序按组分别采用螺钉固定角度垂直于侧块皮质0°、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使用ElectroForce测试仪测试螺钉的最大拔出力。结果外倾0°组、30°组和45°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81.60±7.33)N、(150.05±15.57)N和(160.08±17.77)N。外倾0°组拔出力小于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P<0.05),而外倾30°及外倾45°位组之间拔出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OsteoMed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螺钉外倾30°以上角度固定抗拔出能力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OsteoMed M3 椎管扩大成形术 内固定 拔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股骨颈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美超 史风雷 +2 位作者 赵卫东 欧阳钧 钟世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44-1246,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双腿站立时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时股骨颈应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为临床髋关节疾患治疗与康复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虚拟人男一号切片数据集的髋部数据,重建人体股骨上半节段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髋关节不同的... 目的比较分析双腿站立时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时股骨颈应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为临床髋关节疾患治疗与康复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虚拟人男一号切片数据集的髋部数据,重建人体股骨上半节段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髋关节不同的外展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虚拟加载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下股骨颈的应力分布。结果(1)对于各种外展角度,股骨颈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均明显高于前、后方;(2)随着髋关节外展角度的增加,股骨颈的正后方和后内侧部位应力值逐渐减小,前方的应力值基本保持不变,而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则逐渐增大,以外侧方变化最大。结论股骨颈内、外侧是股骨上半节段的应力集中部位,髋关节外展使应力分布发生改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和康复锻炼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外展 股骨颈 有限元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开展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鉴轶 张美超 +1 位作者 聂兰英 赵卫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方法,验证其测试精度。方法:人体枕颈段标本(O ̄C5)上、下端包埋后在每个椎体处插入标志物,在M TS实验机上施加载荷模拟颈椎屈伸、侧弯及轴旋运动,由激光三维扫描仪采集标志物的运动信息,... 目的: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脊柱三维稳定性测试方法,验证其测试精度。方法:人体枕颈段标本(O ̄C5)上、下端包埋后在每个椎体处插入标志物,在M TS实验机上施加载荷模拟颈椎屈伸、侧弯及轴旋运动,由激光三维扫描仪采集标志物的运动信息,通过软件计算枕颈段椎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并将标志物固定于精度可达0.01m m及0.01°的K O H ZU精密测试平台上,由激光三维扫描仪采集标志物的运动信息,通过软件计算其运动参数,检测激光三维扫描仪的测试精度。结果:激光三维扫描仪采集脊柱标志物加载及卸载时的位置信息,通过软件中注册及变换功能,计算出各运动方向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实现脊柱三维稳定性的测试;通过与K O H ZU精密测试平台的比较,发现利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开展稳定性测试的精度可达到0.1°。结论: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可实现脊柱的三维稳定性测试,其精度可满足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工程 脊柱 三维稳定性 激光三维扫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单椎体压缩性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劲松 赵卫东 +1 位作者 林欣 李鉴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评价脊柱不同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离体动物长节段单椎体不稳定性压缩骨折模型。方法:收集12例6 ̄8周新鲜小牛T12 ̄L3节段胸腰椎标本,采用G epstein改良方法对标本的中间椎体L1进行预损伤,前屈10°并轴向加载...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评价脊柱不同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离体动物长节段单椎体不稳定性压缩骨折模型。方法:收集12例6 ̄8周新鲜小牛T12 ̄L3节段胸腰椎标本,采用G epstein改良方法对标本的中间椎体L1进行预损伤,前屈10°并轴向加载,预加载1 000 N,然后以0.1 s的时间迅速下压L1椎体椎前高度的1/2距离,使L1椎体骨折,之后以5 m m/m in的速度将L1椎体压至椎前高度减少1/2,椎体中部骨折线形成;分别测试正常标本、模型标本的椎前高度、前屈-压缩刚度和T13 ̄L2节段的中性区(N Z)和三维运动范围(RO M)。结果:L1压缩性骨折模型制作理想,模型标本L1的椎前高度平均约占完整标本的51.26%,椎管前壁完整、脊柱后柱未见明显损伤;模型标本前屈-压缩刚度较完整标本显著减少(P<0.0001);T13 ̄L2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方向的中性区(N Z)、运动范围(RO M)均较完整标本明显增大(P<0.001或P<0.0001)。结论:此种离体、长节段、单椎体不稳定性动物压缩性骨折模型较为理想,可用于评价不同脊柱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模型 失稳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对脊柱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3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李勇 吴伟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固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生物力学 棘突间稳定装置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应用对腰椎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4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王凤龙 吴毅 李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3个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L4/5节段坚强固定(b)、b+L3/4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c)3种状态下标本3个节段活动度。结果L4/5节段6个方向上ROMb、ROMc<ROMa(P<0.05);L3/4节段后伸时ROMa、ROMc<ROMb(P<0.01),左右侧弯时ROMa<ROMb、ROMc(P<0.01),前屈和左右旋转时ROMa<ROMc<ROMb(P<0.05);L2/3节段后伸时ROMa、ROMb<ROMc(P<0.01),其他运动方向上3种状态ROM值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坚强固定后其上一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大,而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固定邻近节段后此节段活动度明显减少,仅仅造成更上的节段后伸时活动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 生物力学 CoflexTM 棘突间稳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柱椎弓根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余 郑小飞 李鉴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96-1198,共3页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椎弓根解剖学数据,为儿童脊柱侧凸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2例儿童脊柱标本进行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测量各节段椎体椎弓根横径、高度、椎弓根与水平面、矢状面的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并采用单因素方差...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椎弓根解剖学数据,为儿童脊柱侧凸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2例儿童脊柱标本进行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测量各节段椎体椎弓根横径、高度、椎弓根与水平面、矢状面的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方法对颈椎、胸椎及腰椎的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胸椎及腰椎的椎弓根的椎弓根横径、高度、水平面夹角、矢状面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文献中报道的成人脊柱椎弓根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结论此研究可为儿童新型脊柱侧内固定器械的定型提供基本的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柱 椎弓根 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在体三维运动检测系统的建立
14
作者 李鉴轶 焦培峰 +2 位作者 张美超 聂兰英 赵卫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94-1697,共4页
目的利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建立脊柱在体三维运动检测系统。方法采集成人腰椎CT影像,并采集两个不同位置时脊柱互成直角的X线平片,进行腰椎L3、L4三维重建,并在软件中建立虚拟X线摄像场景进行腰椎投影,再现互成直角的虚拟X线影像,采用2D... 目的利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建立脊柱在体三维运动检测系统。方法采集成人腰椎CT影像,并采集两个不同位置时脊柱互成直角的X线平片,进行腰椎L3、L4三维重建,并在软件中建立虚拟X线摄像场景进行腰椎投影,再现互成直角的虚拟X线影像,采用2D/3D图像配准方法与真实X线影像相配准,还原摄平片时L3、L4的位置,将配准结果导入图像处理软件后计算两种位置之间L3的相对位移及角度变化。结果利用2D/3D图像配准方法实现了膝关节的三维模型和二维影像之间的配准,计算出两种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移及角度变化,与位置一相比,位置二的L3后伸5.86°,左侧弯1.85°,右旋2.96°。结论利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实现脊柱在体三维运动检测,但其配准效率及精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三维运动 2D/3D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在骶髂关节置钉中的意义
15
作者 刘新园 黄继锋 +3 位作者 刘忠 赵卫东 田龙海 段连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方法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方法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钉道的长度与安全角度等参数;⑵将10例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制成垂直不稳定贩折模型,然后左右侧骶髂关节分别根据对侧的CT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⑴进针方向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25.95±1.39)°与(19.61±2.97)°,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17±2.90)mm与(38.23±1.69)mm,冠、轴状面上的安全角度分别为(19.87±1.61)°与(23.84±2.08)°;⑵左侧骶髂关节所置10枚螺钉均安全、准确地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除1枚偏离突出骨质外,其余9枚均安全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结论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方法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骶髂螺钉 钉道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